品《论语》悟人生
论语理解感悟10篇

论语理解感悟10篇每当我打开《论语》,我心中有莫名的感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是孔子的话,这句话告诉我对待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是很快乐的。
大家应该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
他们二人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都很快乐,最后还留下了一段美史。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对于学过的知识,要不断的复习,从中寻找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就要思考,只学不动脑永远只会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通汇贯通,只空想,不学习,不努力是不可能的。
这是我们记住天上没有白掉馅饼的事。
这就拿我自身来说,数学老师教我做一道应用题,他说一步,我做一步,碰到类似问题该不会还是不会,有些题知道做题方法,却不动手实践,还是做错,相信你也有这种情况,那是就要想着这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地凋也。
”这句话说明,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显示真本事。
一块金子,只有在烈火中千锤百炼才能成为精美的装饰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我曾有一个好朋友,我们一起去买东西。
店主向我们介绍一种产品,我不是很喜欢我看店主给我们介绍了这么长时间,不好意思不买,我就让她去买,当时我能清楚地记住她满脸的委屈,后来,我后悔极了,每次见了她,我都绕着走。
所以自己不喜欢的,千万不要施加给别人。
读《论语》,学做人,走天下,畅天下。
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习,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
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_作文1150字_关于人生的作文_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
那么读者们读后有什么收获呢?请往下看。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希望你喜欢。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篇一何为人?还是孔子说得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人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去干自己需要干的事情,踏踏实实的将眼前要干的事干好,那么样样事都会变得有条不紊起来。
不问收获,只求耕耘也是我们能做成一件事之大根本。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当初都是默默无闻的,所以说你若是到了“老之将至”而一无所成的话,真不是你太笨恐怕是太聪明的原因了。
一个人能做到踏实稳重,便是有礼了。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他必定成了一位有尊严的人。
我们在社会上所做的一切努力不过就是想让自己活的体面一些,能得到虽不是周围人的尊重最起码不会受到轻视。
在这个社会上,越是卑微的人越是看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世俗大众们努力的生活,努力的维护世俗的人情关系,可是终归落下的却是东家长李家短的是非人生。
古人说:“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当今社会用情不如用礼,“礼之用,和为贵,”与其为情所困,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合作关系都应礼字当先。
礼便是尊重,便是宽容。
这才是人之大爱,也是对己获得的最大的尊重。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受辱,很可能是我们自己轻浮不稳重的原因造成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受辱之一;克,伐,怨,欲为二(好胜,自夸,怨恨,贪欲);巧言令色为三。
孔子言:“刚﹑毅﹑木﹑讷近仁。
”就是教我们学会忍让,坚持,敦厚而谦卑。
如若再能做到:“贫而无諂,富而不骄。
”那我们便可为一个真正的无忧无惧,坦坦荡荡的人了。
做好了自身又如何处事呢? 孔子便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世俗之人。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他最大的处事原则。
在生活中他处处审时度势,他教你怎样和乡党们相处,如何表现。
在工作中如何和上级交流,如何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
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怎样相处,比自己差的又另当别论。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相关推荐《论语》读后感(精选3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1粗粗地读完《论语》,觉得其真不愧为一部历时久远、容量博大、涵纳丰富、析理深奥的中国古文化典藉,不同时代的哲人纷纷以不倦的精神和不诲的情思加以悉心悟读,或全方位把握,或多层次切入,认真地注释、翻译、解说、谈论、研究。
只可惜目前还没领悟多少精华,要来写读后感,就只能有什么感受写什么了。
因为《论语》主要记载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所以通过阅读,我对这位先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会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崇。
他的道德修养、学问才能、理想信念和实际表现,无不让人叹服。
首先,我非常敬佩孔子的好学精神。
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却还坚持学习礼乐文化,母亲去世后,他一边挑起学习重担,一边继续学习。
大约在30岁时,学业有成,首创私人办学,开始收徒讲学,直至终老。
他不光活到老,学到老,还时时处处向他人求教,真是"学而不厌"。
其次,我非常赞同孔子的道德修养论。
孔子"仁"的道德修养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有很大影响,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仁"为本,提出了孝悌、礼、知、信等道德规范,并指出"内省"是实现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
其思想观点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深远影响。
现代社会,关于道德修养,我们缺失得太多了,幸亏有《论语》!第三,我非常佩服孔子有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
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
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
论语读后感古训启智引领人生之道

论语读后感古训启智引领人生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化原则。
作为一名读者,我对论语的阅读给予了我深刻的触动和启发。
通过读论语,我深刻认识到古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德准则,这些古训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可贵的后果引领着人们的人生道路。
首先,论语中的古训让我意识到道德与人生成功的紧密联系。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强调学习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这使我明白,要想成功地引领人生,必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修养。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自我约束、奉献社会,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其次,论语中的古训使我产生了对教育的新认识。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特点,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教育。
这种思想使我明白,教育不应该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才能帮助每个人实现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华。
另外,论语中的古训也让我认识到仁爱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情,在《论语·子路篇》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的古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让我意识到,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是人生幸福和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将关心、尊重和爱护他人作为基本准则,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论语中的古训还教会了我待人处事的道德准则。
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一系列处世原则。
这些经典语录告诉我,做人要诚实、正直、宽容,要以道德准则为指导。
只有通过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能赢得一份内心的洁净和坦然。
通过对论语的阅读和思考,我领悟到了古训的深层次含义,悟出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道理。
论语中的古训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部分,更是一面照亮人们前行道路的明镜。
《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24篇)

《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24篇)《论语》读后感篇1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身最大的课题。
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身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身没有教育好她。
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
《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很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
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
他提倡学习不但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
如今的孩子,不但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重视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
而这些,孔子在很多很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读后感篇2《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很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读《论语》有感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
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
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
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
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
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
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
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
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
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
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读《论语》有感2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
《论语》心得感悟(精品10篇)

《论语》心得感悟(精品10篇)《论语》心得感悟篇1《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
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
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
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
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
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
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
”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
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
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
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
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会很快乐。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论语》悟人生
从上初中起,我们就开始接触论语,孔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始终作为座右铭,激励着我们读书学习,思考,孔夫子吧“仁与德”当做自己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地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为了学习,咦三月不知肉味,论语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教导我们实事求是,“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他也教导我们乐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几千年前,孔夫子以自身的经历给我们总结了一个又一个至理名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的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孔子说,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全力,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老师给我传授是的血学业是不是及时复习了呢?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形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
读论语使我受益匪浅,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是一种自由精神,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我们的父母希望我们比他们强,具有良好的社会立足的能力,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医院,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儿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是一种谦逊,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的学,并能把俺是惊醒复习当做一件乐事,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学”和“思”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从“温故”到“知新”,中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头脑里队获得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到。
缺少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知新”,但是思考有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所得。
品论语,悟人生,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榻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
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茶是个和气的性子,平和是儒家的根本,是中庸之道。
平和下来,会使人愉快。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一点分寸,有一点的品味人生,修养心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过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溶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于祖先,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