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看人生 —孔子人生观

合集下载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摘要: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学者;智者;仁者;通者;人格魅力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①]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

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人生哲学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人生哲学

国际责任
孔子认为,一 个仁爱的人要 达到“仁”的境界, 就要有“平天下 之志”,即承担 起国际责任。
孔子认为,一个 国家要强大,必 须要有“平天下之 志”,即承担起国 际责任,为世界 和平与发展作出
贡献。
孔子认为,一个 君主要有“平天 下之志”,即承 担起国际责任, 才能成为一个真
正的仁君。
孔子认为,一个 国民要有“平天下 之志”,即承担起 国际责任,才能 成为一个有道德、 有文化、有责任
智之明
孔子强调修身 养性,认为智
是明理之道
孔子认为智者 能够洞察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从而更好地指 导自己的行为
孔子提倡学思 结合,认为只 有不断学习思 考才能获得真
正的智慧
孔子强调智者 应该具备宽容、
谦虚、谨慎等 品质,以更好 地发挥自己的
智慧
第三章
齐家之法
孝敬父母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道德的核心。 孔子提倡尊敬父母,强调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和服侍父母。
治国之策
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君主应该 以道德教化为治国之本。
孔子提倡“仁爱”思想,认为君主应 该关爱百姓,以民为本,以人民的 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具备高尚的 道德品质,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来 影响和教化百姓。
孔子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礼乐 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手段, 应该通过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 水平。
民族融合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孔子强调,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以引领国家走向繁荣 和稳定。

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看孔子的人生观

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看孔子的人生观

无话 不谈 的挚友 。 “ 道不同, 不 相 为谋 。 ” ( 卫灵 公 ) ,
很难 想像 两个 对 社会 、 人 生 的 看法 迥 异 甚 至 截 然 相
反 的人 , 会 成为好 朋 友 。
其次 , 交朋友 要 交某 方 面超过 自己的人 。子 日 : “ 君 子不 重 , 则 不 威 。学 则 不 固。 主 忠 信 。无 友 不 如 己者 。过 则勿 惮 改 。 ” ( 学而) 在《 论语 》 中 曾两 次
日: ‘ 人 皆有 兄 弟 , 我独亡! ’ 子 夏 日: ‘ 商 闻之 矣 , 死 生有命 , 富 贵在 天 。君子 敬 而无 失 , 与人 恭 而 有礼 。
四海之 内 皆兄 弟 也 , 君 子何 患 乎 无 兄 弟 也 ? ” ’ ( 颜
语 句 中探求 孔子 的人 生观 。

即朋 友应 该要 正直 、 宽容 、 博 学多才 , 不要 性情 暴躁 、 优柔 寡 断 、 花 言巧语 。 最后 , 要 看他对 待过 错 的态度 , 错误 就像 颗试金 石, 它能 测试 出 人 的 性 格 品行 , 折 射 出人 修 养 的高 低, 据此 , 孔 子就 可 以看 出他 是否 可 以成为 自己的朋
冢 由 电入 : yTY -
二 u l j耳 J剐 忍昂 l 3 剐 ,
从《 论( 中条 山有色金 属 集 团有 限公 司 职 业教育 中心 ,山西 垣 曲 0 4 3 7 0 0 )
[ 摘 要]《 论语》 中关于朋友的论述为我们提供 了选择朋友、 对待 朋友的标准。孔子 的择友标准近乎 完美 , 曲 高和 寡 , 朋友 自然 就 少。他 的待友 之 道与 众不 同, 要做 到 “ 敬” , 是 老 师对 学生 的尊敬 , 是人 对神 的恭

论语解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

论语解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

论语解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孔子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教育观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孔子的人生观孔子认为人生应该充满仁爱和道德的追求。

他提倡“仁”,即人之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在《论语》中,有一则关于人生观的对话:“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段话表明了孔子对人生的态度,即凡是有生之人,都应该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人应该有上进心,不断追求知识和修养,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孔子的道德观孔子的道德观注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他强调“礼”,即人们应该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在《论语》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他认为,一个人若只擅长巧言令色而缺乏真正的仁爱之心,那么他的行为就是虚伪的,是违背道德的。

因此,孔子提倡人们要从内心发出真诚的善意和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道德的践行者。

他还认为一个人应该尽力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私利。

三、孔子的教育观孔子在教育方面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格完善、有才有德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一个人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并具备凌驾于个人私利之上的高尚品质的人。

孔子主张注重实践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并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

孔子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言行中,也通过他的弟子们传承下来。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弟子们对孔子的尊敬和学习。

孔子的弟子们都致力于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他们亦师亦友,相互学习并共同进步。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涉及伦理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蕴含丰富的儒家思想和人生观,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智慧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人际关系与道德伦理•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指人性善良、宽厚仁爱。

•论语中强调了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倡导通过仁爱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孝: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孝是儒家伦理的基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怀。

•论语中反复提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并将孝行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礼:社会规范与公共秩序•礼是儒家文化传统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论语中强调了尊重、恭敬和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忠恕:忠诚与公正•忠恕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包括了对君主的忠诚与对他人的善意。

•论语中提到了君臣关系、友情和公正之道,倡导以诚信和正义来维护社会秩序。

人生观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修身:培养个人品德和能力•孔子强调个体在修身时应该尽力追求道德美德,如仁爱、孝道等。

•论语中提到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与培养自身素养的重要性。

齐家:家庭伦理与传承责任•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认为个人需履行孝道, 维持稳定的家庭秩序。

•论语中强调了亲情、教育和孝顺父母对于齐家有着重要作用。

治国:领导者责任与道德准则•儒家思想强调君子治国,认为领导者需要以公正、仁德来施政。

•论语中提到了君臣关系、君主的品质和善政的重要性。

平天下:追求社会和谐与共同福祉•《论语》强调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社会平等和谐,共同建设美好世界。

•论语中倡导公正、仁爱以及社会责任感,这些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关键。

结论《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并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其核心概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智慧,并在当今社会中运用这些价值观念,促进个人发展、家庭美满以及社会和谐进步。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_作文1150字_关于人生的作文_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_作文1150字_关于人生的作文_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

那么读者们读后有什么收获呢?请往下看。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希望你喜欢。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篇一何为人?还是孔子说得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人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去干自己需要干的事情,踏踏实实的将眼前要干的事干好,那么样样事都会变得有条不紊起来。

不问收获,只求耕耘也是我们能做成一件事之大根本。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当初都是默默无闻的,所以说你若是到了“老之将至”而一无所成的话,真不是你太笨恐怕是太聪明的原因了。

一个人能做到踏实稳重,便是有礼了。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他必定成了一位有尊严的人。

我们在社会上所做的一切努力不过就是想让自己活的体面一些,能得到虽不是周围人的尊重最起码不会受到轻视。

在这个社会上,越是卑微的人越是看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世俗大众们努力的生活,努力的维护世俗的人情关系,可是终归落下的却是东家长李家短的是非人生。

古人说:“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当今社会用情不如用礼,“礼之用,和为贵,”与其为情所困,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合作关系都应礼字当先。

礼便是尊重,便是宽容。

这才是人之大爱,也是对己获得的最大的尊重。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受辱,很可能是我们自己轻浮不稳重的原因造成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受辱之一;克,伐,怨,欲为二(好胜,自夸,怨恨,贪欲);巧言令色为三。

孔子言:“刚﹑毅﹑木﹑讷近仁。

”就是教我们学会忍让,坚持,敦厚而谦卑。

如若再能做到:“贫而无諂,富而不骄。

”那我们便可为一个真正的无忧无惧,坦坦荡荡的人了。

做好了自身又如何处事呢? 孔子便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世俗之人。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他最大的处事原则。

在生活中他处处审时度势,他教你怎样和乡党们相处,如何表现。

在工作中如何和上级交流,如何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

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怎样相处,比自己差的又另当别论。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读《论语》识人生——《论语》十二章 课文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读《论语》识人生——《论语》十二章 课文解读

读《论语》识人生——《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读一、导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

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

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

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

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

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

所以要联系实际来理解文章内容。

二、个性解读对话生成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

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在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实现平等对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解读】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blog_605cf41f0100fgsf.html
读《论语》,学做人(4)——孔子的快乐人生观。

——生命、健康、快乐——
生命,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和我们只有一次而已。

从现代生物科学角度看;生物的寿命应该是自身生长期的7倍,人的生长期平均是18年,7 倍就是120年左右,也就是说,人要活过120年才算是寿终正寝。

其实,人一般是活不到这个生物寿命的,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植物能达到?为什么多数动物也都能活到这个生物寿命,而人就不行呢?原因是很多的;遗传、环境、饮食、污染、疾病诸等因素妨碍了人的寿命。

生命是宝贵的,俗语说“好死不如恶活”,由此而知,生存之可贵啊!假若一个人忍受着种种疾病的痛苦而活着,生命又是显得多么地悲哀!
生命是宝贵的,那末,呵护生命的就是健康,而呵护健康的又是什么呢?是财富?是名利?是权势?是随心所欲的放纵?不,不。

呵护健康的是;人自身的心情、心态、心境,也就是快乐!只有自身快乐了,心情快乐了,种种疾病才会远离你,你的身体内才有足够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古《易经》中的阴阳平衡、相生相克、物及必反的道理告诉我们;如果说人体内一种疾病因子的产生,必有相克的因子伴其存在,达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像一棵树被砍伤了,树干里会渗出粘汁来保护自身一样,这是生物的本能。

就人而言,只有在人的心情快乐状态下,这种相克因子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战胜疾病。

例如;癌症是一种令人可畏的疾病,但癌症有其自愈率,统计表明;大约有10%患癌症人在自己根本不知情的状况下自愈了,也就说以前得过癌症现在自愈了。

现今很多癌症又是在体验时发现的,原本不知情,一旦告知有了癌症,首先带来的是恐惧、忧虑、紧张和不安,正常的生理防线被突破,心境和生理都进入了异常状态之中。

况且现今治疗癌症的医疗;无论是手术、放射、化疗,也都是破坏性、摧残性的手段和方法。

人体被七治八治之后,最后化疗又化疗,化化就了了。

难怪有人说;癌症病人的三份之一是自己被恐吓死的、三份之一是因疾病而致死的、三份之一是七治八治而折腾死的。

此话说得虽然过分了点,但也是不无道理。

快乐是健康的呵护神,心地神悦是健康的保证。

那末,快乐又从何而来呢?又怎样才能快乐呢?
读读《论语》看看孔子是怎样快乐的,也许对我们很有启发。

——孔子的快乐人生观——
《论语* 学而》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读];孔子说,“学过了的知识,能经常地温习温习和品味品味,必能得到更新的知识,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你到远方去访友,朋友相聚、促膝相谈,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自己不知别人在说你什么,也不在意听到,也不发怒,毫无怨恨和猜疑,你不就是成了快乐的君子了吗?”
《论语》的编者是孔子的弟子有子及其门生,有子等在编《论语》时,在第一篇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编了,孔子说的让他快乐的三件事;
一是,学习,二是,朋友来了,三是,所知不多。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的“说”通“悦”的意思。

国外有句名言;“最美好的风景在读书中”。

当然学习不仅是读书,有着很多很多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学习真的很快乐吗?我说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个辨别对和错、真和假、积累知识的过程。

但学习又不是为了单纯
的求知,孔子因学习而快乐,不是他向外学到了什么,而是他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自己,不但是在学知识,而且是在学认自己。

在学习中不断地唤醒自己的潜能,学自己、认识到了自己,那末,人世间一切为人处世的烦恼也就没有了。

这样才会使自己体会到轻松和快乐,这就是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的真谛。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字有两个月字组成,意味着月月开花、月月花红、常有常新、“新交旧知都是缘”、朋友使吾道不孤,任何人都必须生活在朋友之中。

人生的朋友从先后顺序而言有三,俗称为“人生三友”;
一是,家人亲人,这是一级朋友,是血统性的,是基因遣传性的,是终身制的。

法律也是改变不了的。

二是,伴侣,这是二级朋友,从朋友到男女爱情到结伴,生儿育女,有的相爱相伴终身,有的也会成了“同林鸟、各自飞”。

三是,志同道合者,是水乳交融的,所谓的“铁哥们”。

有着共同的目标,人生的追求,相同兴致,相诚相聚、相敬相待,“君子之交,谈如水”。

但社会上也有不少互相利用、各怀目的、你骗我诈的酒肉“朋友”,此类不属于真正朋友的范畴。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又说;“德不孤,必有邻”这都道出了人生的一大境界,那就是说人在世上就是生活在各种朋友之间,人生有千爽万爽,最爽的是与朋友在一起。

朋友使我自家高兴,见了朋友与其说是朋友高兴,还不如说我借朋友而更高兴。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朋友来看吾,我去访朋友,天地有情、人生有意,心情舒畅,这不是最快乐的事吗?。

孤家寡人、众叛亲离的人为什么死得早、死得快?因为他不爽啊。

人一爽命就长了,一个人是不会够爽的,人要避开孤独,与朋友一起,生活合群,选择富含亲和力的生活。

(三)“不知而不愠”
这是孔子快乐主义的最高境界。

这里说的是一个人的气度。

君子一般不生气的,事情不知道就当没有发生,烦不着到处打听、到处追问,被小人搬弄是非,上当受骗误大事。

自古以来,通达之士所以活得快乐,就在于放得开。

“放得开”是不容易的,必须自己有开阔心胸。

这样才能自寻快乐而不是自寻烦恼。

“大事不糊涂,小事要糊涂”有了这种气度,在做事方面要“举其大纲,不拘细目”;做人方面做到“不知而不愠”。

人就是这样,什么都要知道,什么都要问清根底,也就必然会给你带来烦恼,带来生气,如若不知道也就不会生气了。

孔子这种耳根清静的“不知”和老子的“无为”思念相近,不知才能烘托出有知的智慧,有人说;“不知加不知,等于无所不知”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孔子以不知为快乐,正是他晚年成圣的真实写照。

孔子的“不知而不愠”包含了一个启示;我们不要只在知道上满足自己,而更要在精神上满足自己,这样才会快乐,才不会被“有以涯随无涯”的问题困扰。

读《论语》,知仁义。

整部《论语》讲的就是一个“仁”“字。

什么是“仁”呢?从字形上看“仁”这个字表示的是二个人。

也就是说只有在二个以上人的时候才能印证“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

“仁”就是爱别人。

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

成就别人才是无私。

“仁”也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那里能爱别人?
人的一生要什么?无非就是;一要成功。

二要快乐。

“仁”就是快乐,大家都好,那一定是快乐的。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这就是说想要对谁好,就会对谁好;想要快乐,就会快乐。

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的仁义。

真的仁义出自真心,所以就会真正的快乐。

由此,我们学《论语》就是要发扬孔子的快乐主义和所包含的快乐人生观。

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随快乐,如果说一个人的财富、名利、各项成就,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末这些东西又有什么价值呢?人不应随波逐流,而应该把眼光从外收回,凝视一下自
己的内心,当你读懂自己内心的那一天,也就是你成功与快乐的那一天。

只有心里的微笑才是真正的微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