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哈姆雷特》(节选)教学教案

《哈姆雷特》(节选)教学教案

《哈姆雷特》(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哈姆雷特》(节选),使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把握文学作品的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人物性格特点。

(3)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2. 教学难点:(1)对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理解。

(2)对文学手法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熟悉《哈姆雷特》全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作品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哈姆雷特》(节选),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哈姆雷特》(节选),感受作品的语言和情节。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人物性格特点。

4. 讨论交流: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课时:分析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学习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特点,分析其内心冲突和外在行为。

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哈姆雷特犹豫不决的原因和影响。

2. 第七课时:研究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关系分析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友情和爱情成分。

探讨奥菲莉亚的悲剧命运与哈姆雷特的关系。

3. 第八课时:探讨克劳狄斯的阴谋与哈姆雷特的复仇分析克劳狄斯的阴谋如何推动剧情发展。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明确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哈姆莱特》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掌握莎士比亚戏剧的基本特点,如情节复杂、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丰富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戏剧冲突、理解人物性格和动机的能力,以及品味莎翁诗化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理解悲剧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兴趣和尊重。

二、体会莎翁悲剧特点●复杂性:莎翁的悲剧往往包含多个层次的冲突和矛盾,如个人与家庭、理想与现实、爱与恨等。

●人性探索:深入探索人性的光明与阴暗面,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诗化语言: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富有诗意,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三、分析戏剧冲突人物●主要冲突: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权力斗争,以及哈姆莱特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人物分析:o哈姆莱特:优柔寡断、复仇心切、充满智慧与痛苦。

o克劳狄斯:阴险狡诈、野心勃勃、虚伪冷酷。

o奥菲利亚:纯真善良、深情不渝、悲剧命运。

四、抓住人物关系理解●分析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奥菲利亚、雷欧提斯等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些关系如何推动剧情发展。

●强调家庭、友情、爱情在悲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些情感如何被权力、欲望所扭曲。

五、品味人物诗化语言●选取剧本中的经典台词,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诗意和修辞技巧。

●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这些台词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以及它们对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作用。

六、难点品味人性魅力●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哈姆莱特等人物的人性魅力,理解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展现智慧、勇气和善良。

●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人性的挑战和考验。

七、激发名著阅读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哈姆莱特》及莎士比亚其他作品的兴趣。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莎士比亚传记、戏剧评论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理解剧情发展。

哈姆莱特(节选)的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的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2)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3)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作品中的角色情感;(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精神;(2)认识悲剧意义,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3)培养正直、勇敢、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节选片段;2. 教学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节选片段,了解作品基本情节;(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分享讨论成果;(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依据,进行验证。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2)教师点评扮演过程中的人物表现和情感传达。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意义,联系现实生活。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谈谈对哈姆莱特这个角色的认识和感受;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 推荐一部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简要介绍其主要情节和人物。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哈姆莱特性格特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3. 学生角色扮演的表现力和情感传达能力;4. 学生对作品主题意义的感悟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剧中的作用。

(3)能够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和语言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本内容。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体验剧本角色的内心世界。

(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培养对外国文学的兴趣。

(2)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提升人文素养。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时,保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

二、教学重点1.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2.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3. 剧本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古典戏剧中的现代意义。

2. 英语原版剧本的语言理解。

3. 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的实践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剧本内容,掌握人物关系和情节脉络。

(2)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3)准备教学课件和道具、服装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3)准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的片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

(2)引发学生对剧本主题的思考,如生死、复仇、人性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剧本,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角色扮演(1)学生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2)教师指导,注意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5. 情景再现(1)学生选取剧本中的重要场景,进行情景再现。

(2)教师评价,关注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6.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剧本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哈姆莱特(节选)的优秀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的优秀教案

《哈姆雷特》节选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雷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3)能够欣赏和评价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作品中的角色情感;(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中的道德困境;(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境,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介绍《哈姆雷特》的背景及作者莎士比亚;(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关系和情节结构;(3)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2. 人物解析:(1)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及其内心矛盾;(2)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及其对哈姆雷特的影响;(3)奥菲莉亚的纯真善良及其命运悲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哈姆雷特》的背景及作者莎士比亚;(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情景模拟;(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验角色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激发学生对后续情节的兴趣,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阅读后续情节,了解哈姆雷特复仇的过程;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笔记整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 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哈姆雷特》的整体理解和掌握程度。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

2. 通过阅读节选部分,理解剧情梗概,把握主要人物关系。

3.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矛盾心理及其所处时代的意义。

4. 领会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邃的哲理。

5.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2. 节选部分剧情梗概3. 主要人物关系4.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5. 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节选部分的剧情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理解,以及对莎士比亚修辞手法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节选部分的剧情梗概,主要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举例讲解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节选部分剧情梗概,主要人物关系介绍。

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讲解。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分享讨论成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节选部分,了解剧情梗概及人物关系。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 授课环节:a. 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b.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矛盾心理;c. 讲解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举例进行分析;d.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理解。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了解程度。

《哈姆雷特》(节选)教学教案

《哈姆雷特》(节选)教学教案

《哈姆雷特》(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品味其精彩的戏剧对白。

3. 领悟作品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思考人生价值。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相关知识。

2. 节选部分情节梳理: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3. 人物分析: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莉亚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 语言特色鉴赏:比喻、讽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5. 主题探讨:人文主义精神及人生价值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节选部分情节的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2. 难点:莎士比亚语言特色的鉴赏,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品背景,分析人物性格,讲解语言特色。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主题的思考。

3. 鉴赏法:品味经典台词,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莎士比亚及《哈姆雷特》,梳理节选部分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鉴赏语言特色。

3. 第三课时:讨论作品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

4. 第四课时:小组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5. 第五课时:总结评价,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以及对作品的兴趣。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检验学生对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语言特色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

4. 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达clarity and coherence。

七、作业布置1. 阅读完整版《哈姆雷特》,深入了解整个剧情和人物关系。

2. 写一篇短文,分析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场戏,并说明其意义。

3. 选择一个角色,写一篇关于该角色的心理活动的短文。

八、教学资源1.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全文文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设计者:李维彩设计时间:2012-5-15一、内容及其分析《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

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二、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

2、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1、可从《哈姆莱特》全剧中挑选出一些哈姆莱特的对话或独白来,引导学生理解、欣赏,以便让学生对哈姆莱特有一个更为直观、全面的印象。

2、在课文里,哈姆莱特的基本性格特征表现得不太充分,教学时要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认识这一形象,而不要用一些所谓的“定评”来框定学生的感受和评价。

3、注意让学生体味在“比剑”这个场面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看看它如何推进剧情发展,这是欣赏戏剧时应该注意的。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究竟是个什么人物呢?他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今天我们就走进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了解一下这一人物形象。

二、感知作者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大师。

1564年4月23日出生,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3日去世,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

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

这些都说明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

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三、介绍《哈姆莱特》的情节,帮助理解课文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本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念书,奔父丧回国,见叔父克劳狄斯登上王位,母后乔特露德匆匆改嫁新王,既疑又愤。

好友霍拉旭告知他,父王的鬼魂每天深夜出现在城堡露台。

他按时静候,果然见到亡魂。

倾听诉说后方知父王正是被叔父所害。

哈姆莱特悲愤异常,诅咒这万恶的时代,考虑到形势严峻,他决定装疯卖傻迷惑叔父及奸臣。

他的异常言行引起了克劳狄斯疑虑,便召来哈姆莱特的两个旧友探其真伪。

哈姆莱特忽庄忽谐,疯话间以哲理,使两位佞臣摸不着头脑。

大臣波洛涅斯向新王献策,认为让他的女儿奥菲利娅去约会哈姆莱特,他们可偷听这对恋人的谈话,必能弄清真相。

奸王依计而行,但依然不得要领。

哈姆莱特恐怕鬼魂之言不实,欲进一步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便请戏班子来宫演剧,并约请克劳狄斯与母后及一干人等同来观剧。

因剧情与克劳狄斯所犯的罪行相仿,奸王心虚,不待剧终,便仓皇离去。

由此,你死我活的斗争真正开始。

克劳狄斯观剧受刺激后,独自在神像前忏悔,哈姆莱特正巧路过,本可一剑将其刺死,但虑及此举会将仇敌送入天堂,便放过了复仇机会,决定待其以后作孽时再动手。

他又来到了母后的寝宫,欲加以规劝,忽闻帷幕之后有动静,以为奸王在偷听便挺剑直刺,不料倒下的竟是邀功心切的波洛涅斯。

克劳狄斯闻知此事惊恐不安,找借口将哈姆莱特遣往英国,王子改写了随行者所带的密信,使两个卖友的小人代自己去英国受死,他则返回丹麦。

登岸后,遇见一个掘墓人一边干活一边在讽喻人生,哈姆莱特大受启发,宿命思想使他决心听天由命、静观其变。

克劳狄斯利用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急于报父仇的心态,挑唆他与哈姆莱特决斗,并准备了毒剑毒酒。

决斗中,奸王假意祝贺哈姆莱特初战告捷,奉上毒酒,王后抢过喝下。

雷欧提斯违规下手,中剑的王子抢过毒剑还刺对手,雷欧提斯临死前揭发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在众人惊愕之际刺死罪恶累累的奸王,自己也毒发身亡。

他遗命由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继位四、复述所节选的情节五、理清课文思路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知道了国王的阴谋,逃回丹麦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奥里斯克传递比剑的消息,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临死前,让霍拉旭昭示事实真相第二课时一、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1、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劳迪斯(丹麦现任国王)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乔特鲁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迪斯和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女友的哥哥,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板书: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莉亚(波洛涅斯之女)雷欧提斯(奥菲利亚之兄)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奥斯克里(宫廷大臣)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2、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3、全剧展开的矛盾冲突有哪些?明确:《哈姆莱特》的第一个冲突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矛盾冲突。

这不只是与杀父淫母夺位者的冲突,而且是一场新旧力量的较量,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新人与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殊死的搏斗,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第二个冲突是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从表面上看,这是人性、人生、生死、道德等哲理问题的思考,是何时复仇,怎样复仇的焦虑,实际上它是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理想的动摇和坚守,是新旧思想的抉择,同样是无法调和的。

这两个冲突相互交织构成了悲剧情节的主线,虽然发展缓慢,渐次展开,但是冲突的过程环环紧扣,因此前后照应,紧密联系,一步一步地走向高潮,走向结局,而悲剧的情节也就波澜起伏,生动丰富,始终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4、课文节选的这场戏,“比剑决斗”写了哪些矛盾冲突?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总之,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

5、在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设题意图:让学生熟悉剧情,并从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

参考答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如何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敏感、机智,后一件表现了他草率、冒失,而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他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从课文里来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滑,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卤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

他答应了“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

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

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 勿忘体察作者情。

在选文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①从开头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聪明机智的。

②是一个高贵、优雅、勇敢的王子。

③是忧郁和迟疑不决的。

④对女性是有偏见的,伤害了奥菲莉娅。

(源于母亲对他的伤害)⑤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⑥理想与现实永远冲突着。

名家观点“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 ——歌德“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