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六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地方课程六年级(上册)

地方课程六年级(上册)

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六年级上册《预防艾滋共同参与》备课本学校年级教师2014年9月2日一、认识艾滋病1、什么是艾滋病【教学目标】1、知道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和英文缩写。

2、了解艾滋病病毒的藏身之处。

【教学重点】知道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和英文缩写。

【教学难点】了解艾滋病病毒的藏身之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你对艾滋病知识有哪些了解。

2、揭示课题:认识艾滋病。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1至4页。

思考:(1)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和英文缩写分别是什么?(2)艾滋病病毒藏身何处?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本节课学习中你的主要收获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2、艾滋病病毒的特点【教学目标】1、掌握艾滋病病毒两个重要的特点。

2、了解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

3、了解艾滋病对人体的危害性。

【教学重点】掌握艾滋病病毒两个重要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哪些不会。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你对艾滋病知识有哪些了解。

2、揭示课题: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5至8页。

思考:(1)艾滋病病毒有什么特点?(2)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哪些不会?(3)艾滋病对人体有哪些危害?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本节课学习中你的主要收获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3、艾滋病的发展时期【教学目标】1、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期和发病期两个发展时期。

2、了解艾滋病每个时期大概的时间。

【教学重点】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期和发病期两个发展时期。

【教学难点】了解艾滋病每个时期大概有多长的时间。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你对艾滋病知识有哪些了解。

2、揭示课题:艾滋病的发展时期。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9至12页。

思考:艾滋病的发展分为哪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大概有多长的时间?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方历史与文化1. 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课时:地方地理与环境1.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介绍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第三课时:地方风土人情1. 分析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

2. 探讨地方方言、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

第四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文化的措施。

3. 学生对家乡的特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地域认同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

2. 课件: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参考资料:关于家乡的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活动第一课时:历史探索之旅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第二课时:地理探索之旅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 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发现,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七、风土人情体验第一课时:民俗风情1. 教师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

2. 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课时:方言与民间艺术1. 教师讲解家乡的方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方言交流。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登高》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3、译诗《书愤》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中国古典乐器》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中国古典乐器》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中国古典乐器)教案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中国古典乐器)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音乐舞蹈第7课乐器中国古典乐器古人在演奏乐器时特别讲究气氛,必定先焚香沐浴,净心调神,这与X 文化似出一源,表达了中国乐器的深邃性和高贵不可亵渎性。

喜欢中国古典乐器,喜欢品赏古典音乐,每每沉醉于那种远古空灵的境地中而清心寡欲,忘记周遭一切。

一直鲜少听西洋音乐,倒不是因为西洋乐不够动听,总觉少了某种内涵韵味,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沉淀后的韵味。

以为西洋乐器表现的形式多是通过听者的感官来引发其思想和感情的体验,而中国的古乐器则是透过感官直达心底,在心灵深处盘旋、激荡、屡屡不绝,余味无穷。

中国乐器的音色历来注重个性化,强调不可替代性。

但凡在历史上被淘汰或没有得到长久传承或普遍使用的乐器,大都是因为其音色与其他乐器相似。

如瑟因其音色与筝和箜篌相近而几乎绝迹,排箫因其与洞箫相近而失传多时。

因而好的乐器都有各自的品性特征。

古琴---大度的高人名士古琴就象个大度的能包容一切的高人名士。

古人云:“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个琴字指的就是古琴。

古琴因为长期在文人士大夫手中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又有着优雅诗意的名字,诸如“绿绮〞“九霄环佩〞“海月清辉〞等。

虽然唐宋元明清时的古琴早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却始终是作为活的、有生命力的乐器在使用,而不单是作为文物或工艺品被陈列着。

“琴者靠天地之声〞“通神明,惊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飞鸟翔集,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玄鹤延颈.....几乎全部有关音乐的故事都来自古琴。

古琴又有着极为广阔的艺术表现力,清越、古朴、圆浑而又极富穿透力和质感,所以其表现境域十分宽广: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质雅纯洁的(梅花三弄)、悠闲舒缓的(渔樵问答)、刚烈粗厉的(广陵散)、哀婉沉痛的(长门怨)、气概磅礴的(流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古琴所不能表达的。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幼学琼林》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幼学琼林》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幼学琼林〕教案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幼学琼林〕教案教学设计蒙书诵读第—课〔幼学琼林〕〔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节选自第—局部“天文〞的起始局部,这也是〔幼学琼林〕这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宇宙的起源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4.累积言语,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打算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安排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打算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根底上,让学生进行回忆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到达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到达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商量等形式共同解决。

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根底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第二课〔幼学琼林〕〔二〕1、能背诵节选内容。

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能了解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打算课件古代名人故事核心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文明理。

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

曰衣钵真传为当世宗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

〔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含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

地方课程六年级上册

地方课程六年级上册

地方课程六年级上册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六年级上册《预防艾滋共同参与》备课本学校年级教师2014年9月2日三、总结收获交流本节课学习中你的主要收获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2、艾滋病病毒的特点【教学目标】1、掌握艾滋病病毒两个重要的特点。

2、了解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

3、了解艾滋病对人体的危害性。

【教学重点】掌握艾滋病病毒两个重要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哪些不会。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你对艾滋病知识有哪些了解。

2、揭示课题: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5至8页。

思考:(1)艾滋病病毒有什么特点?(2)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哪些不会?(3)艾滋病对人体有哪些危害?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本节课学习中你的主要收获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3、艾滋病的发展时期【教学目标】1、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期和发病期两个发展时期。

2、了解艾滋病每个时期大概的时间。

【教学重点】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期和发病期两个发展时期。

【教学难点】了解艾滋病每个时期大概有多长的时间。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你对艾滋病知识有哪些了解。

2、揭示课题:艾滋病的发展时期。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9至12页。

思考:艾滋病的发展分为哪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大概有多长的时间?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本节课学习中你的主要收获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艾滋病是怎样传播的(1)【教学目标】1、知道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的途径。

2、知道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学会预防艾滋病。

【教学重点】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学会预防艾滋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

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画一画自己美丽、明亮的眼睛,并在你的眼睛下面写上几句话。
课题
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4)
总课时数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2.让学生认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并知道怎样预防近视眼。
3.培养学生良好地用眼卫生习愤,树立强烈的保护眼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的方法。
2、学生在经历调查:搜集、整理信息、汇报交流近视的危害和造成近视的原因过程中,合作探究出预防近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3、培养学生珍爱眼睛,保护视力。掌握预防近视的方法并养成科学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近视的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法与学法
谈话交流、讲授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媒体资源等)
一旦近视了,我们的生活学习都会受影响。下面有请小记者出场,请他采访一下我们班里近视的同学。
(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近视的成因,从而懂得用眼卫生是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
(二)近视会给你带来哪些危害及烦恼呢?
1、小记者采访,请近视的学生回答。
2、师总结近视给人带来的危害及烦恼.(出示课件)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近视的内容和怎样爱护我们的眼睛,也知道了眼睛的作用很大很大。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欣赏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它,工作、学习都会受到影响。
板书设计
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
“二”个要
“三”个一
“四”不看
课题
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3)
总课时数
3
教学目标
1、体会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勤剪指甲勤洗手,不用脏手把眼揉;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8.岳飞(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通用版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8.岳飞(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通用版

地方课程-传统文化-8.岳飞(教案)课程名称: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教材版本:通用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岳飞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感受岳飞忠诚、勇敢、坚定的品质。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习岳飞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学内容:1. 岳飞的历史背景2. 岳飞的生平事迹3. 岳飞的精神品质4. 岳飞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重点:岳飞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教学难点:岳飞的影响和意义教学准备: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岳飞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位是谁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岳飞,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岳飞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岳飞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岳飞的忠诚、勇敢、坚定。

2. 分析岳飞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岳飞的高尚品质。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岳飞的影响和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岳飞的精神品质。

2. 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岳飞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岳飞的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岳飞的精神品质。

2. 分析岳飞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向岳飞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岳飞为主题,进行创意展示。

2.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岳飞的精神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六年级上册《预防艾滋共同参与》备课本学校年级教师2014年9月2日一、认识艾滋病1、什么是艾滋病【教学目标】1、知道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和英文缩写。

2、了解艾滋病病毒的藏身之处。

【教学重点】知道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和英文缩写。

【教学难点】了解艾滋病病毒的藏身之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你对艾滋病知识有哪些了解。

2、揭示课题:认识艾滋病。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1至4页。

思考:(1)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和英文缩写分别是什么?(2)艾滋病病毒藏身何处?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本节课学习中你的主要收获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2、艾滋病病毒的特点【教学目标】1、掌握艾滋病病毒两个重要的特点。

2、了解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

3、了解艾滋病对人体的危害性。

【教学重点】掌握艾滋病病毒两个重要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哪些不会。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你对艾滋病知识有哪些了解。

2、揭示课题: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5至8页。

思考:(1)艾滋病病毒有什么特点?(2)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哪些不会?(3)艾滋病对人体有哪些危害?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本节课学习中你的主要收获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3、艾滋病的发展时期【教学目标】1、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期和发病期两个发展时期。

2、了解艾滋病每个时期大概的时间。

【教学重点】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期和发病期两个发展时期。

【教学难点】了解艾滋病每个时期大概有多长的时间。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你对艾滋病知识有哪些了解。

2、揭示课题:艾滋病的发展时期。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9至12页。

思考:艾滋病的发展分为哪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大概有多长的时间?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本节课学习中你的主要收获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艾滋病是怎样传播的(1)【教学目标】1、知道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的途径。

2、知道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学会预防艾滋病。

【教学重点】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学会预防艾滋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

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

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质疑揭示课题: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13至14页。

思考: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几条?2、小组合作学习。

(1)哪些行为会导致感染艾滋病?(2)什么是艾滋病的高危行为?高危行为是指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行为。

(2)通过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有哪些?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共用其他可刺破皮肤的器械;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理发、美容、纹身、扎耳朵眼、修脚等用的刀具不消毒;与其他人共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牙刷;体育运动外伤和打架斗殴引起的流血;救护伤员时,救护者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3、思考讨论:一次外出旅游时,小明与他人共用了牙刷,他很担心因此感染上艾滋病。

你认为可能吗,为什么?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你的主要收获,举例说说通过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有哪些?2、艾滋病是怎样传播的(2)【教学目标】1、知道艾滋病传播的第三种途径——母婴传播。

2、学会预防艾滋病,知道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

3、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毒感染者。

【教学重点】知道母婴传播艾滋病的途径。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毒感染者。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思考回答:通过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有哪些?2、教师谈话,揭示课题: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16至19页。

(1)什么是母婴传播?(2)阅读课文:请给我穿上红衣服。

(3)思考: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严重危害?2、小组合作学习。

(1)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日常生活中与艾滋病毒感染者拥抱、握手、一起运动、共同进餐等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

(2)讨论:发生在云南某地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位父亲在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染上了艾滋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又把艾滋病传染给了妻子,而妻子生下儿子后,儿子也被发现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不幸,就这样折磨着一家人。

请你说一说:这一家三口感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分别是什么?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你的主要收获,举例说说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

三、艾滋病的流行【教学目标】1、了解艾滋病在世界、我国、我省的流行情况。

2、知道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的特点。

【教学重点】知道艾滋病的流行趋势。

【教学难点】弄清艾滋病流行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1981年,艾滋病在美国首先被发现,三十年来,艾滋病在全世界迅速传播。

2、揭示课题:艾滋病的流行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20至23页。

说一说:(1)艾滋病是哪一年、在那个国家首先被发现的?(2)艾滋病在世界、我国、我省的流行情况。

2、小组合作学习。

(1)云南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被感染的?(2)观察第24页图,说说我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多少个?(3)艾滋病流行的趋势以及特点。

3、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4、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1、交流本节课学习中你的主要收获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2、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是哪些?四、艾滋病的危害【教学目标】1、了解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2、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自觉树立预防艾滋病、远离艾滋病的信念。

3、培养学生“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的责任和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的责任和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

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

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揭示课题:艾滋病的危害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28至32页。

讨论:(1)了解艾滋病对个人有什么危害?(2)了解艾滋病对家庭有什么危害?(3)了解艾滋病对社会有什么危害?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1、阅读小资料:艾滋病使威士兰民族面临灭绝。

2、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概括艾滋病的危害。

五、艾滋病的预防【教学目标】1、知道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2、能正确识别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并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防范。

【教学重点】知道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识别哪些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并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防范。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我国目前形势:艾滋病患者分布广、患艾滋病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近8年人数逐步增多。

2、质疑揭示课题: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艾滋病。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35至37页。

讨论:怎样预防艾滋病?2、小组合作交流。

放学路上,一位行人流鼻血了,小明要去帮助他被小刚制止了,说沾上受伤者的血液可能会染上艾滋病。

请你帮小明出出主意,他该怎样做,才能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本节课学习中你的主要收获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六、如何关爱艾滋病病人【教学目标】1、知道红丝带标志的意义。

2、了解世界艾滋病日及历年来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

3、懂得如何关爱艾滋病病人,能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教学重点】知道红丝带标志的意义。

【教学难点】懂得如何关爱艾滋病病人。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艾滋病患者将会面临哪些问题。

2、质疑揭示课题:如何关爱艾滋病病人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40至43页。

思考:(1)如何关爱艾滋病病人?(2)红丝带标志有什么意义?(3)自由阅读世界艾滋病日历年主题,说说世界艾滋病日是什么时候?并能说出5个历年来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

2、小组合作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下列哪些行为对,哪些不对?为什么?(1)指责艾滋病病人。

(2)接触艾滋病病人。

(3)拒绝帮助艾滋病病人。

(4)不接受艾滋病病人。

3、集体交流。

三、总结收获交流本节课学习中你的主要收获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七、预防艾滋你我共同参与【教学目标】1、通过竞赛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

2、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的责任和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竞赛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的责任和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本册书重点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关于艾滋病的知识?2、揭示课题:预防艾滋你我同参与。

二、开展知识竞赛活动1、教室宣读知识竞赛要求。

(课本第47页要求)2、组织知识竞赛活动。

3、评比:评出一个对艾滋病知识掌握准确、全面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

三、总结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