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案

六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案

六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案第一章:榆林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榆林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榆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2. 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

三、教学难点1. 榆林的历史文化传承。

2. 榆林的生态环境保护。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

2. 讲解:介绍榆林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

3. 讨论:分组讨论榆林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章:榆林历史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榆林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榆林的历史文化特点。

2. 榆林的文化遗产保护。

三、教学难点1. 榆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榆林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历史文化。

2. 讲解:介绍榆林的历史文化特点、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讨论:分组讨论榆林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

第三章:榆林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榆林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榆林的自然资源特点。

2. 榆林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教学难点1. 榆林的自然资源种类和分布。

2. 榆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资源。

2. 讲解:介绍榆林的自然资源特点、种类和分布。

3. 讨论:分组讨论榆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第四章:榆林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榆林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意识。

可爱的榆林教案

可爱的榆林教案

黄土高原上的彩花花
海子梁小学赵巧慧
教学目标:
了解榆林剪纸艺术,体会这些美丽的剪纸蕴含着陕北人民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

教学准备:
剪纸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蓝天天高来黄土土厚,全装在咱的衣兜兜,天生下一双巧手手,能抹彩来会描绣。

”这天生的一双巧手,体现在榆林的剪纸艺术中。

二、我们的榆林
1、了解窗花图案(出示学生收集的的窗花图案)。

2、学生交流。

3、小结:窗花包括转花、角花、小窗花。

转花起中心装饰作用。

角花,是三角形的纹样,安排在窗子的四边角上,主要内容是石榴、牡丹等花样,与其他小窗花相结合,使图案完整。

4、了解窗花的象征意义。

(1)让学生说说常见的窗花。

(2)这些窗花有什么意义?
(3)学生交流。

(4)归纳:每逢春节,人们会用一幅幅漂亮的窗花来装饰自己的窗子,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花草鱼虫、民间传说、劳动的果实、牛车马驹骆驼等家畜、保平安镇宅避邪的狮子老虎等。

(5)每逢婚嫁喜事,人们也会用窗花来装饰洞房:
如:老鼠吃西瓜——破红得子
老鼠吃葡萄——多子多孙
娃娃坐莲花——连生贵子
总结
剪纸是一种奇特的艺术。

可爱的榆林教案

可爱的榆林教案

可爱的榆林教案榆林是中国陕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风景名胜。

作为教育事业发达的地区,榆林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上也积极探索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们。

本文将介绍一份可爱的榆林教案,该教案以其独特的创新和实用性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

榆林教案的特点这份教案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以下是该教案的主要特点:1. 游戏化学习:榆林教案注重将学习与游戏相结合,通过引入游戏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比如,在语言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款趣味性的单词配对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单词,提高词汇记忆能力。

2. 手工制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榆林教案在艺术和手工课程中引入了手工制作的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手工艺品,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用纸板、颜料和贴纸制作一个小动物模型,从中学习动物的形态和特征。

3. 实践性学习:榆林教案注重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供更多的实践性学习机会。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中学习科学原理。

这种实践性学习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榆林教案的实施步骤榆林教案的实施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相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语言课堂上,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教学评估: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需要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定边县第二小学杨海莲第一课淳朴的榆林教材分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

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

《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2.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榆林人,你知道有哪些榆林人自己的节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插图:正在欣赏秧歌表演的榆林人,米脂婆姨扭秧歌。

)二、探索交流1.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你们知道哪些?小组交流汇报。

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初七“人情”,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

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

正月十六“燎百病”,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

可爱的榆林教案

可爱的榆林教案

第一课:发现榆林之美教学目标:1、认识榆林所处的地理位置,了解幸福环保的榆林。

2、了解榆林的环境,并能进行简单的介绍。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能从小事做起,为我们的家乡做一点贡献。

教学重点:认识了解榆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其美所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视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图片,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这些地方熟悉吗?它是在哪儿呢?学生:熟悉,榆林的美景……教师:同学们说的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

(板书:发现榆林之美)二、初步理解,讲授新课1、自然美: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和榆林境内的黄河水系,构成了榆林的骨骼和血脉,也造就了榆林的自然之美。

(1)出示地图,介绍榆林(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小问题,大智慧。

为什么黄土高原有这么多的沟沟壑壑?你知道这些沟壑是如何形成的吗?(3)师生交流2、人文美(1)看书了解榆林之人文美(2)交流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

陕北民歌、信天游、秧歌、说书、道情、剪纸、石雕、木雕、泥雕、织毯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

(3)欣赏图片图1:统万城遗址;图2:绥德摩崖石刻;图3:榆林四合院;图4:米脂姜氏庄园;图5:剪纸婆姨;图6:彩扇舞起来、秧歌扭起来。

三、总结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二、深入理解,把握内容1、都市之美(1)阅读课文,榆林发生了哪些变化?(2)榆林河滨公园有哪些美景呢?(看视频、图片)榆林获得了哪些荣誉,你们高兴开心吗?(3)阅读课文,欣赏图片(4)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指导。

(5)教师总结:是呀,同学们说的都对,榆林有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美丽的花草、碧绿的树木、干净的街道、特别的建筑……我们的家乡榆林近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滞后的城市变成一个现代化宜居生态城市,获得了“省级卫生城市”的荣誉称号,并且正在努力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我们家乡的明天会更美好。

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绥德第一小学可爱的榆林教学案年级四班级 3 课题1、多彩榆林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8月24日学习目标1、了解榆林所处位置;2、欣赏多彩榆林,感悟红色阵地;重点难点红色榆林,文化韵味浓郁,让学生感悟红色革命阵地,深刻的了解榆林红色文化。

课前准备搜集榆林地图;询问同学或长辈,有关榆林的红色故事。

学法指导观看图片,了解榆林。

导学过程一、展示榆林地图1、请同学在地图上找出榆林所在地;2、想想榆林都包括哪些县;3、你对榆林了解有多少。

二、革命圣地-——红色榆林1、请同学们仔细看插图,说说红色榆林的红色标志是什么?(大红枣、红腰鼓)2、老师讲述红色故事,学生注意倾听红色阵地,并说出榆林的红色阵地有哪些?(小河革命旧址、袁家沟、杨家沟、神权堡)三、能源新都——黑色榆林1、了解世界七大煤田(榆林神府煤田、俄罗斯的盾巴斯煤田和库兹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美国的波德河煤田和阿拉契亚煤田、波兰的西里西亚煤田。

)2、请同学们观看插图,看看煤田是什么样子,你见过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3、你知道榆林地区的能源有多少?(神府煤田、延长石油集团公司榆林炼油厂、西气东输路线--天然气、锦界国华电厂。

)四、生态新都——绿色榆林1、榆林绿色生态你了解有多少;2、你看到榆林的生态怎么样,大胆的说一说。

3、小组之间讨论:你能为生态榆林做多少?五、小结课堂延伸你能说说榆林还有哪些其他颜色呢?板书设计多彩榆林红色榆林黑色榆林绿色榆林教后反思大保当小学可爱的榆林教学案年级四班级 3 课题2、美丽的秧歌场图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8月29日学习目标1、简单的了解秧歌的悠久历史;2、初步了解什么是秧歌场图;3、观看插图,欣赏榆林秧歌的欣悦与激情;4、秧歌场图与“方胜”“盘长”的简单概念。

重点难点方胜、盘长与秧歌场图的精彩瞬间。

课前准备搜集身边你说知道的秧歌场图。

学法指导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观察身边具有特色的民间风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爱的榆林

可爱的榆林
四、总结。
C.黄河从榆林东部六县流过。
(2)榆林的面积、人口。
思考:你知道你家在哪个县吗?请在大屏幕的地图中煮出来。
(3)风景名胜
A.壮丽风景
B.历史古迹
2.介绍自己的家乡
(1)你知道这些美景是哪些天然形成的景观,哪些是历史、文化古迹?
(2)除了美景、古迹,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特色?家乡还有什么令你倍感自豪的事物?




1.了解自己的家乡、认识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的丰富多彩。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1.多媒体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2.学生自带彩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听歌曲《可爱的家乡》。
2.生自己介绍家乡。
二、我们的榆林。
1.课件出示榆林简介。
(1)榆林的地理位置。
A.位于陕西省的最北边。
B.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苏沙漠的交界。
___可爱的榆林___学科教案设计
备课人
孔琪
学科
可爱的榆林
年级
5(4)
时间
2012.11.13
课题
我家在榆林




1.认识自己的家乡——榆林,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人的生活离不开自己的家乡。
2.感受家乡的丰富多彩感知社会进步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归属感以及特有的喜爱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介绍家乡榆林。
二、互动分享
1.轮流发言:说说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色、特产?
2.填一填。
我的家乡有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通过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让学生了解榆林的悠久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习俗,增强学生热爱榆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二、学生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已基本对家乡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灿烂文化、历史名人等有所了解,对家乡有了浓厚的感情。

故而学习本书难度不大,更能加深学生对家乡的全面了解。

三、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共有十课:第一课《淳朴的榆林人》,介绍了榆林人的性格特点和涌现出的名人;第二课《《“小北京”与“老北京”的四合院》,介绍了四合院的年代和构造;第三课《因地制宜凿窑洞》,介绍窑洞的特点和历史之悠久;第四课《日渐缩水的“大漠明珠”》,介绍了红碱淖的风景、物产和面临的危机;第五课《府谷二人台西北二人转》,介绍了其由来、唱法和使用乐器;第六课《土豆精神》,介绍了马铃薯的特点和作用;第七课《离不开羊肉的榆林美食》,介绍了榆林羊肉没膻味的特点和不同吃法;第八课《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介绍了榆林豆腐的历史、做法和吃法;第九课《从放羊娃到歌王》,介绍了歌星王向荣的坎坷经历;第十课《幸福榆林快乐的节日》,介绍了在不同节日里,家乡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共庆佳节。

四、教学目标《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

五、教学重、难点1、了解小、老北京四合院和窑洞的构造和特点。

2、感悟家乡二人台的独特魅力。

六、教学措施1、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全面了解每课的内容,确定好每课的重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地方课程
《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贺海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

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

《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榆林、认识榆林,说说榆林人的性格特征。

2、了解榆林的四合院,在寻求古建筑保护与百姓生活的平衡点,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

3、了解榆林因地制宜的窑洞,能谈谈自己对窑洞的认识。

4、认识“大漠明珠”红碱淖,使学生明白要保护自然资源。

5、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

6、通过认识榆林土豆,学习他们的土豆精神。

7、了解陕北的名人名事以及各种民俗活动。

三、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4、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6、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7、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意识。

8、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进度
第一课淳朴的榆林人-------------------------1课时
第二课“小北京”与“老北京”的四合院-------1课时
第三课因地制宜的窑洞-----------------------1课时
第四课日渐缩水的“大漠明珠”---------------1课时
第五课府谷二人台西北的二人转--------------1课时
第六课土豆精神-----------------------------1课时
第七课离不开羊肉的榆林美食-----------------1课时第八课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1课时第九课从放羊娃到歌王----------------------1课时第十课幸福榆林·快乐的节日----------------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