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学视频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归纳:化石吟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归纳:化石吟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归纳:
化石吟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骸(hái)骨猛犸(mǎ) 葱茏(lóng) 雕(diāo)刻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2)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二、重点句子
1.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2.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三、文学常识
《化石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张锋。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由为您提供的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归纳:化石吟,祝您学习愉快!
相关链接:
精选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总结:化石吟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30课知识点归纳:寓言四则。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_1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_1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科学诗。

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

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吴__,来自__中学。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

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

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

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化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对化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化石。

(2)板书课题《化石吟》,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含义。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享朗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2)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体会课文情感。

第三课时1.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练习成果。

2.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石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收集化石等。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②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③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学习课时:二课时操作程序:第一课时 “吟”诗切入 首尾解读一、入课。

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

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

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

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

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

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二、标序。

整首诗共七节 ,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三、首尾解读。

首尾即1、2、7节。

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

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

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

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

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

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

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

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

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

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

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

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

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

《化石吟》教案及点评

《化石吟》教案及点评

《化石吟》优秀教案及点评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学会使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学会使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化石吟》的原文及译文。

(2)与化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诗歌创作的辅导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了解诗歌内容。

(2)收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简介诗歌《化石吟》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化石吟》。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4. 欣赏诗歌(1)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化石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2)教师展示与化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5. 诗歌创作(1)教师辅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创作,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化石吟》。

《化石吟》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案设计

《化石吟》精品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化石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掌握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2 教学内容化石的定义和分类。

化石的形成与保存。

化石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第二章:教学方法2.1 讲授法通过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类,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结合实例讲解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2.2 实验法安排学生参观化石博物馆或进行化石采集活动,亲身体验化石的形成和保存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化石挖掘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化石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化石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享。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准备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包括化石的图片和标本。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显微镜。

3.2 教学环境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

确保教室内的设备齐全,如黑板、白板和投影仪。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方法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化石概念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4.2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化石的概念与分类讲解化石的定义和分类,展示相关化石标本。

学生进行化石观察和分类练习。

5.2 第二周:化石的形成与保存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保存条件。

学生进行实验,模拟化石的形成过程。

5.3 第三周:化石的研究方法讲解化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学生进行化石挖掘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5.4 第四周:化石的应用讲解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化石研究的重要案例。

5.5 第五周:总结与评估进行课堂总结,回顾所学内容。

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和测验,评估学习成果。

《化石吟》教师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师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运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化石背后故事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怀。

(2)通过学习《化石吟》,使学生认识到化石是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难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多媒体资料直观地了解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3)运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化石背后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2)收集与化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3)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化石吟》,了解课文内容。

(2)搜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了解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化石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教师简介《化石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化石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归纳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学生讨论、汇报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探究学习(1)教师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化石背后的故事。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原文及教案好的教案是教学体会的积存,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进程。

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计划或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进程。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原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原文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画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谛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子虚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宝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好像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杰出的雕刻家!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向往、惊奇!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知道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存,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爱好。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掌控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知道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奇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吟教学视频
《化石吟》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

《化石吟》阅读练习题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一句展开。

2.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3.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否换成“它”吗为什么
5.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6.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
7.为什么“肉体虽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用课文原句回答。

8.“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本是两个成语,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写成“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9.“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一句中“仿佛”二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10.“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既包括绘画、电影、电视等场景,也包括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二、①上帝创造万物。

②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肯定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

三、说明了化石能够体现生物进化的道理。

四、1;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化石上的花纹。

2;不能,因为用“你”是第二人称,作用:①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五、第四节;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六、运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七、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八、加强语言的停顿,可以突出时间的漫长
九、不能,“仿佛”是“好像”的意思,表示猜测。

因为这是不存在的,是作者的想象,是化石重现的景象。

十、电脑、文学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