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

合集下载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教材知识点整理(更新至第12章)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教材知识点整理(更新至第12章)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①未经加工的自然物3.劳动对象②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料(原材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构成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起决定作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2.生产关系分配桥梁和纽带,重要影响(交换)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私有制(奴隶、封建、资本主义)3.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变化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5.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其“经济基础”;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即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一)社会经济制度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2.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起着决定性作用3.在社会形态进化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二)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1.原始社会制度2.奴隶社会制度3.封建社会制度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5.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最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①社会分工(一般基础)1.前提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2.根本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一)市场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商品市场(二)市场体系要素市场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经济联系功能(三)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功能 3.经济利益关系调整4.信息产生和传递5.社会评价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 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解析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解析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第八章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本章知识点【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知识点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知识点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知识点四】市场与市场体系★【知识点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知识点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于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未经加工的;经过加工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注意1】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2】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4.社会生产方式(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3)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社会条件19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暴露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活动的舞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理论来源19世纪英、法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的创立。

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论,进而推导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20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20世纪后半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人类社会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取。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

只有劳动生产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活动才有可能。

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学生用

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学生用

《政治经济学原理》参考答案本文档为2011年4月出版,张莹、李海峰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978-7-115-24306-5)一书的课后单元测试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如有异议,可请教授课老师或来邮件质询(*******************;*********************)。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B C A A A B A C B C B A C A C D B A D BB DC A C D二、多项选择题ABCD ABCD BCD ABCD AB ABCD CD ABCD ABCD ABCD三、名词解释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属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

四、辨析题1. 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错误。

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变革生产关系可以影响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变革后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不适应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答:错误。

经济规律除了有和自然规律相同的特点外还有自身独特的规律。

具体表现为(1)经济规律不能离开人的经济活动;(2)经济规律一般不是长久不变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五、问答题1. 简述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过程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1)人的劳动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获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

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

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一种国家或社会组织在经济方面的基本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它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组织制度以及经济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商品经济是指以商品为基本单位和基本表现形式的经济形态,表现为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下面将详细介绍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

首先,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社会经济制度是指导和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而商品经济则是社会经济制度运行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社会经济制度必须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制度机制的设计和完善,来规范和引导商品经济的健康运行。

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促进制度的优化和完善。

因此,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其次,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即特定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的反映。

而商品经济则是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经济形态。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进始终要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形成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机制,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

因此,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是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核心的。

第三,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是以市场为核心的。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制度运行的重要场所和机制。

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自由交换和竞争,商品经济得以充分发展和繁荣。

社会经济制度则通过市场的调节和规范,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价格形成机制、竞争机制等,不仅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也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是以市场为核心的。

最后,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和演进的。

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初级经济基础完整重点笔记(自整理)

初级经济基础完整重点笔记(自整理)

第一部分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人的劳动: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2、劳动对象:生产工具3、劳动资料:物质资料(二)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生产方式决定适应反作用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三)社会经济规律客观性:建立在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赖以生存的条件分: 在人类社会各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原始社会:最初时候制度,石器生产工具,2、奴隶社会:铁器出现3、封建社会:出现商品经济4、资本主义社会:蒸汽机出现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

内燃机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自由竞争趋向垄断5、社会主义社会: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特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自足(二)商品经济特征:以交换为目的的时候经济形态形成条件:社会分工第一次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分工:手工业从畜牧业中分离第三次分工:商人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狭义:交换的场所广义: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体系: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相互作用联系过程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劳动力、房地产、信息技术完善的市场体系有以下功能:提高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相互作用。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政经第二章常考知识点精选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政经第二章常考知识点精选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政经第二章常考知识点精选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金属工具的出现和人的劳动技能的提高,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代替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奴隶社会末期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封建生产关系代替了已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奴隶社会生产关系。

铁制工具广泛应用,科学文化取得重大成就,到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既有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

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经过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了封建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终将被发展了的新生产力所突破,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

其特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型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为条件的,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

其特征是: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交换范围小,以满足私人利益、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为目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使用价值而主要是为了价值增殖。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这段话表明: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性质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D.生产关系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时,旧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为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生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具体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它能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它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AB两项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两项内容,但不符合题意。

而C项的说法过于笼统。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3页;《大纲解析》第75页。

2.马克思指出:“只在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恩格斯也指出: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在这个物中、在这个产品中结合着两个人或两个公社之间的关系”。

这段话表示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A.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C.以交换为目的的市场的出现 D.社会化大生产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论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理论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特别是要理解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及作用形式。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及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等。

教学难点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教学课时 5课时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一、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1)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

2)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所有制关系。

3)经济制度和所有制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是它们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总称。

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1.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2.人类经济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国度的特殊性。

三、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1.自然经济1)自然分工与自然经济2)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2.商品经济1)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生2)商品经济的基本特点3.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1)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2)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第二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一)商品的涵义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二)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1.商品的使用价值??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其特殊性:第一、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1)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和比例。

在“1只羊交换2把斧子”中,“2把斧子”就是“1只羊”的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可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2)交换价值的决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及批判):*“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供求决定的”。

3.商品的价值1)不同商品能按一定比例向交换,就是因为他们都凝结了同样多数量的人类劳动。

2)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3)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向交换,才能获得表现;交换价值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

价值是一种绝对量,交换价值是一种相对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的表现出来的量。

4)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5)价值不仅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且价值本身必须同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即价值具有历史的特征)。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1)二者的统一性: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前必须证明自己有价值;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又必须证明自己有使用价值。

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现商品的价值在交换中是统一的。

2)二者的对立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排斥,一切商品对于买者只具有使用价值,对于卖者只有价值,任何人都不能既占有使用价值又占有价值。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具体劳动1.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1)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进行各种特殊性质和具体的劳动。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包括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五个要素。

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具体劳动不仅是商品生产条件下所必要的,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

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属性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但具体劳动的种类和规模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会进一步扩展,具体劳动的种类也会随着发生改变;二是社会形态改变,生产关系得性质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数量会随之变化,生产消费品的具体劳动的种类和规模也会发生改变。

*4.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二)抽象劳动1.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都是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事脑力劳动的工程师、管理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生产者都参与了创造商品的生产劳动,他们的抽象劳动都能形成价值。

3.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反映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一个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1.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不同方面。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支出的具体形式方面讲,是具体的有用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都是人类共同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方面讲,又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范畴,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而是历史范畴。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的价值量▲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有所区别。

▲商品的价值量由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决定的。

衡量抽象劳动量大小的是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基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耗费的劳动时间形成的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形成商品个别价值的劳动时间是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两方面的条件决定的一是生产的客观条件即“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这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占大多数的商品在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二是由生产的主观条件即“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

经验较多、技术熟练的劳动是熟练劳动;经验不多、技术生疏的劳动时非熟练劳动。

劳动强度是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耗费决定的。

操作紧张、单位时间内耗费的体力和脑力多就意味着劳动强度大,反之则意味着劳动强度小。

3)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但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决定,而且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

4)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

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层含义第一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单个商品生产商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马克思)[注]马克思在这里分析的,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尚未对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进行考察。

在这种情况下所分析的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然只能就生产某一个使用价值来说的。

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生产某种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总量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当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总过程来考察,“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资本论》)。

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符合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价值量的实现程度。

举例分析:甲乙丙三个生产部门的商品价值量的实现规律甲生产部门乙生产部门丙生产部门社会需要量90件900小时1600件8000小时550件1100小时实际生产量100件1000小时1600件8000小时500件1000小时第一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基本尺度;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决定商品价值量实现的数量界限。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分。

1.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二者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的条件,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

这种差别具有相对性。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区别的标准是不同的。

2.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个过程是由自发的社会过程确定的。

(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劳动生产力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魏埙:26页)。

1)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2)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如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变化,但却不会影响到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不决定于具体劳动,而决定于抽象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