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论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理论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特别是要理解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及作用形式。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及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等。

教学难点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

教学课时 5课时

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1)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

2)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所有制关系。

3)经济制度和所有制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是它们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总称。

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1.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人类经济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国度的特殊性。

三、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1.自然经济

1)自然分工与自然经济

2)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2.商品经济

1)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生

2)商品经济的基本特点

3.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1)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2)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第二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

(一)商品的涵义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二)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其特殊性:

第一、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

1)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和比例。在“1只羊交换2把斧子”中,“2把斧子”就是“1只羊”的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可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2)交换价值的决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及批判):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

*“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供求决定的”。

3.商品的价值

1)不同商品能按一定比例向交换,就是因为他们都凝结了同样多数量的人类劳动。

2)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3)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向交换,才能获得表现;交换价值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

价值是一种绝对量,交换价值是一种相对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的表现出来的量。

4)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5)价值不仅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且价值本身必须同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即价值具有历史的特征)。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1)二者的统一性: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前必须证明自己有价值;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又必须证明自己有使用价值。

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现商品的价值在交换中是统一的。

2)二者的对立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排斥,一切商品对于买者只具有使用价值,对于卖者只有价值,任何人都不能既占有使用价值又占有价值。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具体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1)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进行各种特殊性质和具体的劳动。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包括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五个要素。

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具体劳动不仅是商品生产条件下所必要的,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

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属性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但具体劳动的种类和规模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会进一步扩展,具体劳动的种类也会随着发生改变;二是社会形态改变,生产关系得性质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数量会随之变化,生产消费品的具体劳动的种类和规模也会发生改变。

*4.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

(二)抽象劳动

1.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都是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从事脑力劳动的工程师、管理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生产者都参与了创造商品的生产劳动,他们的抽象劳动都能形成价值。

3.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反映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一个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1.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不同方面。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支出的具体形式方面讲,是具体的有用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都是人类共同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方面讲,又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范畴,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而是历史范畴。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的价值量

▲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有所区别。

▲商品的价值量由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决定的。衡量抽象劳动量大小的是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商品生产者基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耗费的劳动时间形成的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形成商品个别价值的劳动时间是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两方面的条件决定的

一是生产的客观条件即“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这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占大多数的商品在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以及所达到的技术

装备水平。二是由生产的主观条件即“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

经验较多、技术熟练的劳动是熟练劳动;经验不多、技术生疏的劳动时非熟练劳动。劳动强度是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耗费决定的。操作紧张、单位时间内耗费的体力和脑力多就意味着劳动强度大,反之则意味着劳动强度小。

3)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但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决定,而且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

4)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

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层含义

第一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单个商品生产商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马克思)

[注]马克思在这里分析的,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尚未对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进行考察。在这种情况下所分析的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然只能就生产某一个使用价值来说的。

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生产某种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总量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当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总过程来考察,“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资本论》)。

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符合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价值量的实现程度。

举例分析:甲乙丙三个生产部门的商品价值量的实现规律

甲生产部门乙生产部门丙生产部门

社会需要量90件900小时1600件8000小时550件1100小时实际生产量100件1000小时1600件8000小时500件1000小时

第一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基本尺度;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决定商品价值量实现的数量界限。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分。

1.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二者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的条件,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

这种差别具有相对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区别的标准是不同的。

2.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个过程是由自发的社会过程确定的。

(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劳动生产力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魏埙:26页)。

1)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2)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如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变化,但却不会影响到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不决定于具体劳动,而决定于抽象劳动。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是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但由于劳动时间从而价值总量是一定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越少。

“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马克思)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四、市场价值的确定

1.在实际上,商品价值表现为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由两层含义:“一方面,应看做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那个面,又应看做是在这个部门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马克思)

2.个别价值平均化为市场价值是通过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实现的。

1)部门内的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为争得有利的价值实现条件,获得额外收入而进行的竞争。

2)个别价值平均化为市场价值的过程:

①在抽象意义上,考察供求不一致或较小程度不一致的条件下市场价值的确定过程。

第一、如果一个部门的商品大多数是在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并且在优等条件和劣等条件生产的商品数量相等,其个别价值与中等价值相偏离的部分可互相抵消。这时,市场价值即由中等条件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即中等价值)来确定。

第二、如果一个部门的商品大多数是在劣等条件下生产的,市场价值就由劣等条件下生产的大量商品来调节。

第三、如果一个部门的商品大多数是在优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市场价值便由优等条件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确定。

②考察在供求有较大不一致条件下市场价值的确定过程。

第一种情况,如果商品的供给量过小,市场价值就由不占多数的劣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确定,因为劣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也为社会所需要。

第二种情况,如果商品的供给量过大,市场价值就由不占多数的优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确定。

**在工业部门中,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由于不存在生产条件上的人为垄断和自然垄断,生产条件及其结构可以发生变化,从而使市场价值的决定发生变化,最终会回到平均价值或者占大量的产品的个别价值决定市场价值的情况。

**在农业部门中,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和较优土地经营上的垄断的存在,劣等土地产品的个别价值决定市场价值。

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生产包含着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独立生产、产品归己、风险自担,故具有私人性质,同时其劳动又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部分,满足社会需要,故具有社会性质。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私人性和社会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排斥的。

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但不能直接转化,只有通过私人产品的商品交换,才可以实现间接的转化。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1)商品要实现交换,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就必须同时取得两重社会性质:一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必须在对社会有用的形式上指出,即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二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必须具备社会均等性。必须抽象掉劳动的具体形式,还原为同一的人类里耗费,即抽象劳动,还原为形成商品价值的“社会实体”。

只有这样,私人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

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运行中,存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一,商品生产按照私人意愿进行,生产者的信息不灵、生产的产品在花色、品种、样式上不对路,生产商品的劳动往往不具有社会有用性;

第二,即使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所需要的,但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可能不是社会必要劳动,或其个别劳动耗费多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或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总耗费量超过了社会需要的限度,从而生产商品的劳动往往不符合“社会实体”的客观规定。

3)当私人劳动不能得到社会承认,从而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结果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就难以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

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是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出来。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

第一,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二,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六、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它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在宏观上,它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的调节者社会生产,起着调配社会资源的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1.从商品生产的角度来看,价值规律就是价值决定规律;从商品流通的角度来看,价值规律是等价交换的规律。

2.在生产与流通的关系上,生产是第一位的,生产决定流通。因此,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等价交换无非是价值决定在流通领域中的体现。

3.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它作为一个客观经济规律,除去它符合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同一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的内在规定性以外,它还符合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其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马克思)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只能在同商品的社会关系即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

1.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相一致只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交换价值与价值相背离的情况则是经常发生的。

1)原因:交换价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2)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条件下,商品交换价值表现为价格。

2.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不仅仅反映价值,以价值为基础,而且还反映商品的的供求关系,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1)在市场上,商品代表供给方面,货币代表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方面,二者经常不一致,存在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种形式。

2)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经常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了作用。

因为:第一,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牛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从长时期来看,价格的涨落部分会相互抵消,并且还原为平均价格,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趋于相等的。第二,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作为一个平均数、一种倾向、一种趋势存在并贯彻下去,这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基本规律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自发调节、配置社会资源。

在任何社会,社会再生产要想正常顺利进行,都必须是各种社会资源按一定比例分配于各个生产部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私人利益。

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主要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供求关系的变动来实现的。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这种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破坏性。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自觉利用价值规律这一作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第二、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后果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为利用价值规律的这一积极作用,克服其负面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引起的商品生产者的贫富分化是客观的经济现象,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能够在充分利用价值规律优胜劣汰机制的同时,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

节价值形式和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商品是个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而一切商品都具有两重形式——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通过商品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作为商品的自然形式,也就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指商品的种类、形状、性能等)。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互相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但就一个商品来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人们都看不见、摸不着它。商品的价值只有在交换过程中,才能通过所交换的商品相对地表现出来。价值的这种相对表现叫做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形式的发展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个别的商品上。

1)这种价值形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前出现的,当时还不存在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交换,氏族和部落之间只是把偶尔剩余的产品拿出来交换以调剂余缺。交换是物物交换,以物易物。

2)这种价值形式的公式是:

1只绵羊 = 2把石斧

2. 1只绵羊=2把石斧这个等式的含义是“一只绵羊值2把石斧”。

1)在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绵羊”处于主动地位,它的价值在石斧这一商品体上相对的表现了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石斧”则处于被动地位,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起着绵羊价值等价物的作用,处在等价形式上。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个要素,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统一性在于:它们相互依存,因为它们是同一价值形式的两极,缺少哪一方都无从表现价值。没有等价形式,没有石斧这个等价物,绵羊的价值就不能相对的表现出来,就没有相对价值形式。同样,没有相对价值形式,没有绵羊主动地把石斧当作自己的等价物,就没有等价形式。

二者的对立性在于:他们相互排斥,因为同一种商品在同一个价值形式中,不能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如“1只绵羊=1只绵羊”。在同一个价值形式中,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必须由两个不同的商品来承担,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

3.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的不同内容和特征。

1)相对价值形式

①从质的方面考虑,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绵羊,其价值是通过石斧来表现的,石斧用自己的使用价值相对的表现了绵羊的价值,从而使绵羊取得了一个与自己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即相对价值形式。这一等式表明,绵羊与石斧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但作为价值,二者都由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

②从量的方面考察,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量是通过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相对的表现出来的。相对价值形式商品的相对价值量由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来决定,由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价值量的相对表现也会发生变化。

2)等价形式

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也称为“价值的镜子”,既反映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

等价形式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三个特点: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直接的社会形式的劳动。

等价形式的这三个特点,是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在与把它当作价值表现形式的商品面前,也就是希望与之交换的商品面前获得了一种权力,即可以直接交换这些商品的权力。这样,处在等价形上的商品就具有了一种神秘性,其实这种神秘性是从它与那些希望与之交换的商品的关系中产生的,而不是从这种商品本身产生的。

4.简单价值形式表明,潜藏在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通过两种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表现出来了。

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作使用价值,它的价值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作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成了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材料。

5.简单价值形式只是商品价值形式的胚胎形式。

它只表现出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在质上有同一性,在量上可以比较,而没有表现出一种商品是否和其他所有商品都具有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可比性,即这种偶尔的交换并不能表明两种商品所包含的抽象劳动的数量必然相等。

因此,在简单价值形式中,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属性表现得并不充分、不准确。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第二阶段,它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使简单简直表现形式的扩大或总和。它出现于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

用等式表示:

= 2把石斧

=10斤茶

1只绵羊

= =1斗小麦

=2盎司黄金

=X其他商品

……

2.绵羊的价值才真正的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1)形成绵羊的劳动,现在十分清楚的表现为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抽象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绵羊的价值,无论表现的形态千差万别、数量多少不等的哪一种商品上,其交换价值总是大体上一致的。

3.扩大的价值形式从价值表现的要求来看,仍然存在缺点。

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它的表现系列是无止境的。

第二,组成价值表现系列的无数商品,种类繁多,千差万别,互不相干,反映在等价形式就是,每种用于表现商品价值的商品都成为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特殊等价物,价值表现还受到特殊使用价值的限制。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随着进入交换的商品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多,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就日益的暴露出来。

(三)一般价值形式

1.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共同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用等式表示:

2把石斧 =

10斤茶 =

1斗小麦

= = 1只绵羊

2盎司黄金=

X其他商品=

……

2.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表现出现了更为深刻的变化。

第一,价值的表现是简单的,只表现在惟一的商品上。

第二,价值的表现是同一的,都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

在这一形式上,每个商品的价值不仅同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同一切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区别。这样,一般价值形式才第一次真正使商品都作为价值互相发生关系,使它们相互表现为交换价值。

3.进步与不足:

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使商品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飞跃,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这一价值形式仍有不足之处,即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能上,使商品交换仍存在困难。

(四)货币形式

1.货币形式是指一般等价物的职能都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金或银成为货币商品。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用等式表示:

2把石斧 =

10斤茶 =

1斗小麦

= = 1克黄金

若干其他商品=

2.在货币价值形式中,金银排除了其它一切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成为货币商品。

3.在这种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的货币,便成为社会公认的唯一的一般等价物。

4.金银等贵金属能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贵金属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同时具有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的自然属性。“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5.货币的出现,使原来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外部的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6.货币拜物教

货币是商品交换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过。

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在商品世界中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本质)。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一)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1)充当商品价值尺度是货币的首要职能。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大小和多小。原因在于货币本身也有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2)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它代表着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在表现价值,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要“想象的和观念的”货币即可。

4)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价值量,用货币来衡量,就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货币的数量则用货币确定的计量单位来表示。

①计量货币的单位及其等分就成为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为使货币更好地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所作出的必要的技术规定。②金银的自然计量单位是重量单位,因此,用以衡量金银的重量单位及其等分就成为最初的货币单位的名称。

③在历史上,货币单位的名称最初是和重量单位是一致的。④我国历史上就以“两”作为货币单位,旧中国用“圆”取代了“两”,规定每枚银元重7.2钱,成色9成,含银6.48钱,“圆”下分“角”、“分”、“厘”、“毫”。

5)价格作为价值的外部表现,有可能背离商品的价值。这种背离有两种形式:第一,量上的背离,即用价格表示的货币数量在价值上与价格反映的价值在数量上不一致,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第二,质上的背离,即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使有些没有价值的物品也有了价格。这是的价格就不再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只代表着某种虚幻的价值。这种虚幻的价值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价值现象更为复杂纷纭。

2.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就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2)商品流通公式:W—G—W

①表示价值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又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经过这一循环,商品退出流通进入消费领域。②在这一循环中,流通的第一阶段W—G,是整个过程的最关键阶段,商品生产者的命运都取决于在这个阶段上商品能否顺利地转化为货币,转化为多少货币。

3)借助于货币这个流通手段,全社会的商品交换被连成一个互相衔接、互相交错的整体。商品交换一方面打破了物物直接交换时所形成的个人的和地域限制,大大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深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一系列不受交换当事人控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扩大和加深了商品交换的矛盾。

①当商品交换处于物物交换时,买卖同时发生。②货币的流通职能的出现。使买卖在时空上分离,使商品内部矛盾通过商品流通取得可以运动的形式,同时也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③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还只是存在危机的可能性而不会发展为现实。

4)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并且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①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不断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的运动。

②从表面看好像是货币流通在决定商品流通,这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造成的(处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货币经过交换后继续留在流通领域,不断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转手,形成了独特的连续运动,表面看,好像货币流通在决定商品流通)。

5)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是纸币产生的原因。

①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这就使得人们用价值较低的材料来代替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具有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导致了纸币的产生;货币产生后出现的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人为的刮削导致其实际重量下降,即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但并不影响其执行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②最初的纸币是银行发行的可以兑换贵金属货币并代表金属货币流通的银行券;此后,随着纸币流通成为一种固定化的制度,出现了不能兑现金属货币的信用货币。今天,纸币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1)货币的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

2)货币的贮藏手段是由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的。

①在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价值的独立化形式,使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谁占有货币就等于占有了社会财富,从而激发了人们贮藏货币

的欲望。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对市场的依赖日益加强,为了适应生产和交换中出现的各种偶然情况,也需要贮藏一部分货币。

3)在金银充当货币的时期,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铸币或贵金属本身。

①货币贮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贮藏金银;二是贮藏金银制品。

②在实行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贮藏能够自发地调节货币的流通量。

4.支付手段

1)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的职能。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实际上是一种信用交易的媒介。

原因:一是商品生产的时间又长又短,有些商品生产受季节性影响,商品生产者在商品售出之前就需要货币以维持生活及再生产;二是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其价值的实现还有个过程,这就使部分商品采用延期付款的方式进行交易。(这时货币的运动与商品的运动不再同步,商品早已退出流通领域,现在只是货币的单方面转移。)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最初只用于清偿债务,后来扩展到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和工资等。

3)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时期这双重作用:第一,作为价值尺度确定赊销商品的价格,衡量买这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第二,作为观念的流通手段,充当卖者和卖者赊销商品的媒介。

另外,对购买者来说,在支付日到来之前,他必须积攒货币,这样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之前,要首先充当贮藏手段。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是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以及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4)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产生后,可以在暂时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使商品流通正常进行;并且有些债务可以相互抵消,可以节约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所以,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又在支付环节上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

5.世界货币

1)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货币的这种职能是国际贸易发展的结果。

在早期的对外贸易中,货币一般只限于贵金属黄金和白银(各国内部法定的纸币和普通金属铸币,“穿着国家服装”,不能越出国界)。只有“脱掉了国家的服装”的贵金属才能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中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

3)世界货币的职能的主要内容: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作为社会的一般财富的代表,可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资本输出和转移财产等。

(二)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他们共同地表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前者是表现商品价值的,后者是实现商品价值的。

由于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买到一切商品,它就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由此形成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出现的,他们反映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及货币虚拟化

1.货币形式的演化

1)金银条块——铸币——纸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的形式出现的。但这种形状不一、重量不等、成色不同的金属条块,给交换带来诸多的不便,于是便产生了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表明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它一般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

铸币在长期的流通中逐渐磨损,份量减轻,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仍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流通(即铸币的面额价值和它的名义价值/实际价值不一致),这种情况表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由价值符号来代替,这样纸币就产生了。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我国的宋代和欧美相继在近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2)信用货币

纸币产生以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信用货币,如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

①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新制度经济学(多篇范文)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新制度经济学 2. 完全理性 3. 交易费用 4. 市场型交易费用 5. 产权 6. 私有产权 7. 共有产权 8. 完全契约 9. 不完全契约 10. 不完全契约 11. 道德风险12. 逆向选择 13. 剩余索取权 14. 剩余控制权 15. 公司治理 16. 正式制度 17. 非正式制度 18. 路径依赖 二、判断说明 1. 斯密看到了人的利己心,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巧妙地利用人的利己心,把人们增加自己利益的行动引导到增加社会福利的方向上来,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2. 技术进步既会降低交易费用,也会提高交易费用。 3. 政府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的唯一作用就是界定产权,因为,有了产权的初始界定,当事人可以通过产权交易解决外部性问题。 4. 私有产权意味着所有与资源有关的权利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 5. 永远不可能清楚界定所有权。 6. 在学校食堂就餐后餐具必须由同学自己送到残食台,而在校外餐馆就餐后餐具由服务员收拾,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校外餐馆的饭菜比学校食堂的更贵。

7. 在计时工资合约下,工人有赶速度的动机,由此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检查。相比之下,在计件工资合约下,工人有强烈的偷懒动机,必须对工人进行更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8. 公共物品一定是公共财产。 9. 公司的股权合约是为了节省度量企业家对企业利润贡献的费用。 10. 人们常说的“朝令夕改”就是说任何制度都可以在一天之中形成,也可以在一天内废除。 三、简答题 1.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交易费用的性质 3. 科斯第一定理 4. 产权的激励与约束功能 5. 如何根据交易的维度对交易进行分类 6. 简述按剩余收入索取结构划分的企业类型 7. 比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区别 8.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区别 四、论述与案例分析题 1. 论述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类型 2. 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机制是什么 3. 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各具有哪些特征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答: 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存在条件(1)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2)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必然采用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是一种简单商品经济。 2.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了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所在。 4.真理及其客观性? 答: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认证、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应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它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2)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体制和规则更为规范,对全球贸易活动进行规制和调节的范围和作用趋于扩大,有力的推动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6.意识能动性的关系 答: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和活动。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 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的好处为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产权交易的前提。上例则体现了一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结构经济效率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内容是揭示交易费用的含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其主动思想为为各种交易类型找到合适的控制和监督结构。 其中交易费用由搜寻和传递信息成本,价格谈判的成本,拟订合同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防止第三方侵权的成本构成。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方面: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觉悟方面: 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第一框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教学重点】 商品的概念。它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以后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商品的概念【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阅读 法,讲解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展示道具:钥匙 扣),这是朋友送给我的小礼物,下面请同学们回 答:这是什么?(提问)好,同学们回答的都对, 它既是钥匙扣、小礼物,也是个小东西、小物品。 试想,如果我把这个钥匙扣拿到市场上去卖,那它 又是什么?答:(商品教师:商品是经济常识中 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以我们第一课就来学习有 关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知识。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第一框:一、商品和商品 经济的含义(多媒体) (二)讲授新课一.商品的定义。 提问)曾经有个学生问我“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吗?那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怎样的?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大家知道现实生活当中有人用钱买官,搞权

钱交易,也有人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名誉和良心,照这么说,人的名誉、权力、良心、官位都也是商品了吗? 师:看来同学们不认可人的名誉、良心、官位、权力是商品这一说,确实,这些东西不是商品,也不应该成为商品。看来大家对“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 这句话有疑问,我们来做个比较,例如:你们所用的学习用具(书、笔、纸、墨)、身上穿的衣服等是物品,而名誉、良心等不是物品,是不能买卖的,所以他们不是商品,因此,商品首先必须是物品(教师)那么,物品是否也都是商品吗?像大自然空气中的氧气,水就不是商品,但是医院里给病人输的氧气和超市里卖的矿泉水在某种条件下实现了从非商品向商品的转化,那么这个条件又是什么呢?(只有经过劳动加工的物品,才有可能成为商品)小结:现在我们可以对上面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小结,就是说:经过劳动加工的物品是劳动产品,即劳动产品是消化人的体力和脑力创造出来的。所以说,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是不能成为商品。例如:空气,未开发的矿泉水等。

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一、新制度经济学概貌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以制度为研究对象、倡导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引起人们广泛注 意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1年和1993年,该学派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道格拉斯.诺斯分别荣获诺贝 尔经济学奖,使得新制度经济学声名鹊起。目前,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势头迅猛,理论影响波及世界各国。 新制度经济学近十年来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基于三点原因:第一、与时代背景契合:首先是经济体 制转型浪潮的兴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绝大多数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型,理论上需要对计划经济制度下经济低效率作出说明,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经济制度,以及如何完成这样制度变迁作出设计。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次,市场经济运行所表露的各种矛盾更加突出,许多困扰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老问题,如市场的外部性问题,市场的失范问题,企业的发展问题,在既有的经济学那里已找不到更好的解是,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新制度经济学恰好有一套新颖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满足了人们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尤其是在公司制企业的治理问题上,关于如何设计有效的制度处理委托代理关系,完善公司治理,成为七十年代以后的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深化了企业制度的研究。再次,具有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特色:从全新视角研究经济社会各种问题。以往的经济学都是研究既定制度的具体经济问题,即研究既定制度下厂商谋求利润最大化行为、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行为,研究市场配置资源机理,以及政府调控经济的经济政策,对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涉及。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全面揭示,特别是提出制度能提高经济绩效这一命题,无疑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给人们以新的启示。 2、制度分析的理论演变 严格说来,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关注和研究,是对制度学派的历史传承。早在19世纪,以凡勃伦、康芒斯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经济学家就开始倡导对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他们看来,经济研究不能撇开包含生产关系的社会制度,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结构存在种种弊端,需要改造和纠正。凡勃伦主张进行一场社会变革,实现经济控制权由资本家向技术管理阶层转移。凡勃伦这一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旧制度经济理论。他所开创的对社会制度结构分析,被称为“凡勃伦传统”。由于凡勃伦的旧制度经济理论 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因而被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排挤和打击。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圣才出品】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 1.如何理解人类生产由孤立的小生产发展成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谈谈你对社会分工及社会化大生产作用的认识。 答:(1)人类生产由孤立的小生产发展成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的。社会分工作为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既包括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又包括各部门内部的分工(如工业内部分为纺织、造纸、食品、冶金、机器制造等等)。社会分工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2)对社会分工作用的认识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 ①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a.原始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发现了可以驯服和在驯服后可以繁殖的动物,于是有些部落就逐渐专门从事饲养牲畜,成为游牧部落,引起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这便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b.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以及金属加工、纺织、酿酒、榨油等生产活动开始发展,出现了手工业。起初手工业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副业,后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c.随着两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级,这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

②正是因为存在着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劳动产品才会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才产生了商品经济。 (3)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认识 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真正形成是在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之后。18世纪70年代人类科技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随着机器被大量投入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形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空前提高,其特征表现在: ①在生产资料的使用上,由个人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实现了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②在生产过程中,由一系列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就一个企业来说,生产过程必须由许多工人分工协作共同劳动才能完成;就不同部门的企业来说,生产过程表现为许多相互联系的部门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在生产的产品上,由个人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社会化,即一个产品往往要经过多个企业,甚至多个部门的共同生产才能最后生产出来,并通过交换满足社会需要。 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发电机和内燃机被普遍使用,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人类进入了“信息和网络时代”。这一切都使得人类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地提高了。 2.如何理解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巨大进步? 答:(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商品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论机制

商品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论机制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商品经济在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只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类社会迄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当时的整个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地位,它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通过商品交换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为目的,特点是为买而卖。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特点是为卖而买,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对于那些原来经济比较落后,自给半自给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还广泛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促进生产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人民生活富裕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1、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各行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就必须通过交换形式,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用商品的形式。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不能无偿地占有对方的产品,彼此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即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来交换。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中,生产产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是作为商品互相对立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性质决定的。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种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经济实体,它们之间也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发生商品交换关系,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条件,决定了劳动产品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劳动的物质承担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实现形式。

新制度经济学_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习题及答案

2005年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习题及答案(二) 三、辨析题 94"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9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9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97价值规律就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规律。 98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99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所以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100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10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102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是因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103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04信用货币就是纸币。 105由于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而,一个企业只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降低商品的价值。 106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企业就无需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分析题 10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08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09试述劳动二重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 110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货币流通规律原理阐述社会主义自觉调节货币流通的意义。 111试述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以说明当前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112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113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并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114下面是有关货币流通量的两个材料: 材料1 假设一年社会所需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 材料2 假设一年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互相抵销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单位货币每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计算一年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根据材料2,①计算一年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②如果货币发行过多,贬值多少?③贬值后每元货币值多少? 115以下是海尔集团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1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商品的含义; 难点:商品经济的产生;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理解: ⑴商品的定义; ⑵商品与物品的区别与联系; ⑶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 行分析,哪些属于商品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商品意识。应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不 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 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重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

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 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 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 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要让学 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 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 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难点及解决办法: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 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 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 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谭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讲这部分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 要性。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 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讲解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 由学生看书,自己概括,从而得出结论。复习提问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解释力;但直到本世纪的最后25年,经济学的解释力才开始使人比较满意。大概未来的经济思想史学家将会注意到这种情况的彻底改观是相当突然的,自从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精心构造了他的消费函数以来,人们更加相信这种进展对经济解释力所带来的冲击波。货币经济学,人力资本的投资,涉及风险的决策,产权和交易成本分析,这四个研究领域结合起来证明了这种冲击;这四个领域几乎是在同时发起冲击的(张五常,1983)。最后一个领域所关心的东西与契约和组织安排有关。几年以前,奥利弗·威廉姆森(Williamson)和其他人开始把这些制度安排的主体分析叫做“新制度经济学”。在瓦尔拉斯(Walras)范式中,所有的行动权利被隐含地假定为自由的、简单的、不受限制的,而且拍卖商和监督人的服务都被假定为不花任何费用的。因此就不存在律师,没有经纪人,没有银行,没有官员,没有企业家,没有警察,而且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类组织。与瓦尔斯同一时期的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完全清楚制度的重要性,但他用长期的与短期的概念、用均衡和不均衡概念回避了许多问题。在马歇尔以后的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回避他们无法解释的“不均衡”或“不完全性”问题。也有一些人用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考虑问题,为科学挽回面子。我们必然同意施蒂格勒(Stigler,1950)所说的,在寻求试验科学的意义方面,帕累托(Pareto)是新古典大家中惟一受人尊敬的人。然而,他所留给后人的被广泛应用的帕累托最优这个重要

概念,不是从试验科学的意义上来的,而是从福利命题中延伸而来。莱昂尼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谈到,传统经济分析主要是政策导向,这是正确的说法。即使是凯恩斯(Keynes)也抱怨马歇尔太急了,什么也做不好。在庇古(Pigou)以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被教导说,如何轻易地改变世界。 所有这一切,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和20世纪60年代早期,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解释出现了这样一种发展势头,以致于福利经济学的影响从那时以来开始下降。新制度经济学是这种重要发展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些观点不是在一个晚上出现的。奈特(Knight,1924)、科斯(Coase,1937)、哈耶克(Hayek,1945)、迪莱克特(Director)在这个领域很早就作了重要的工作[①].然而这些开创性的贡献,是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的,并没有突破原有的窠臼。1960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代,科斯出版了他的关于《社会成本》的论文,紧接着施蒂格勒发表了《关于信息》方面的论文(1961),阿罗(Arrow)发表了《可占用收益》(1962)的论文。它们充分支持了这个专业的发展,因为从那个时间以来人们对现实世界才产生了兴趣。共同的努力燃起了希望之光。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我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我非常幸运,我的老师,阿门·阿尔奇安(Armen A. Alchian)正忙于这种行动。因为正是他引导我进入了一个时代,从那时以来它占据我的生活已30年了,我感激阿尔奇安的贡献,又充分证明这一切正是从他那里开始的。

我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40 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国的人均GDP 在过去一千年里几乎水平不变,而从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也从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长快车道。众所周知,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经过40年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我国已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近 40年来,中国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经历 了怎样的曲折历程?经济学原理如何阐释和解读这一历 程?改革开放对未来的启示何在?本报告拟就这些问题进 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对比 从生产力水平看,我国近40年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个百分点,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

从经济结构看,近40年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了近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约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占比则上升了23.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财政情况看,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近40年来我国多数年份财政收支处于赤字状态,2016年虽略高于3%的警戒线,但仍处于可控范围。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为36.2%,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且已连续两年下降。 从金融市场看,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银行业信贷发放量占GDP比重超过200%,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 从基础设施来看,人均电力消费从1978年的247千瓦时增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高一政治教案.doc

第一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_高一政治教案 第1段粗体字)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注意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蔌买卖商品的行为。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能归纳出商品经济的产生有几个条件以及为什么吗? 2.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板书)

(教师讲解)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因此,商品经济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 (教师设疑)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你能推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吗? 3.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划分第7页第3段粗体字)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划分第7页第3段) 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提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 才需要互相交换。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划分)

1曼昆经济学原理 课后答案

第一篇导言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复习题 1.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要权衡取舍的例子。 答:①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②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③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答: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在看电影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看书、打零工。 3.水是生活必需的。一杯水的边际利益是大还是小呢? 答:这要看这杯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喝,如果这是一个人五分钟内喝下的第五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很小,有可能为负;如果这是一个极度干渴的人喝下的第一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将会极大。 4.为什么决策者应该考虑激励? 答:因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为什么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像竞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呢? 答:因为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从中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通过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增加,经济状况变得更好。因此,各个贸易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伙伴。在公平的贸易中是“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 6.市场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什么呢? 答: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商品价格,价格反映商品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成本,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在作出买卖决策时都要关注价格。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收益和成本。从而,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千百万个体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社会福利趋向最大化。 7.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市场势力。 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当一个人不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举例:如果一个人不承担他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全部成本,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吸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规章制度来增加经济福利。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某种商品的垄断生产者由于几乎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可以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垄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 8.为什么生产率是重要的? 答:因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最重要的衡量度就是生产率。生产率越高,一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就越多。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摘要 商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社会分工和剩余之后,才逐渐产生的。其初始的状态是生产者之间的直接物物交换,后来才有发展了的交换形式——商业。中国古代的商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将简要的介绍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的概况,以及影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本文着重的研究了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原因。 关键词:商业,商品经济,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商政策、赋税政策、社会环境、本末观念的转变)

Abstract Business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a certain level, with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surplus, that produce gradually. The initial state is a directbarter exchange among producers, then had developed the exchange form --business. Chinese ancient business is how it?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cient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ancient Chinese.This paper studies some main reason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Keywords:commerce,commodity economy,influence factor(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Mercantilist policies、)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