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简述题
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
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
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
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
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
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
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
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
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
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
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
国际关系史 简答题及论述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二、简述题及论述题部分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
主要内容是:(1)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2)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3)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4)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5)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6)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
(1)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改革加速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状态,使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
(3)彼得一世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为北方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国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3)确立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
主要影响:(1)和会与和约本身建立了以国际会议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2)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3)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规定;(4)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汀的和约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把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
[复旦大学2017年研]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美苏关系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准备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这一时期的美苏关系的特点再次重现了“美攻苏守”的特点。
(1)里根主义:美国重振霸权的新起点1980年里根上台之时,美国面临着苏联在全世界扩张的严重挑战。
里根政府改变了尼克松以来对苏缓和的对外战略,通过大张旗鼓的重振美国军备并在国际上对苏联采取挑战性姿态,改变了美国的被动局面,重新确立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并使美国在某些方面略占优势。
“里根战略”实质上是美国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重新支配世界的战略,其主要内容为:①在政治领域,里根政府推行“里根主义”。
其基本思想是不承认尼克松提出的世界力量已经“多极化”了的现实,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里根竭力强调东西方矛盾的重要性,推动整个国际形势向战后初期的“两极世界”方向发展。
美国政府推行“里根主义”的重要手段是“低烈度战争”,即指美国在不触及美苏核战争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前提下,在第三世界向苏联发起进攻和争夺势力范围的战略。
里根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战略,达到既能抑制苏联扩张,又能避免美苏之间发生正面战争的目的。
②制定“星球大战”计划,以实力为后盾,谋取新的战略优势。
里根政府的战略意图是:打破美苏核均衡,把太空辟为除海陆空外的第四个战略领地,抢占“高边疆”的控制权;利用美国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挑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达到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政治上“以压诱变”的目标;以开发宇宙为契机,以“星球大战”计划为核心,构筑美国的高技术优势。
国际关系史论述题

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合约》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但它在调和旧矛盾的同时,又造成新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
其意义深远:(1)确立了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2)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3)积极促进了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A.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B.合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的准则。
C.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条例D.合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其脱离神权束缚E.在西欧开始确定常驻外代表机关的制度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和约是在新教势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缔结的,内容反映了这种实力的对比。
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帝国被迫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政治上分崩离析。
西班牙的实力被极大削弱,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部分得到实现,引起英、荷嫉恨,为英法交恶、法荷相仇埋下种子。
瑞典得到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最重要港口以及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入海口,增强了实力,成为北欧强国。
法瑞引起丹麦和北德各邦的敌视,战事不断。
奥地利向民族国家发展。
奥法分割下的意大利各邦不断掀起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革命浪潮。
俄国和东欧诸国也逐渐参与到欧洲的政治斗争中。
拿破仑的外交思想政策是他国内政策的继续和发展,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抱负和野心。
国际关系学院历年真题(完整版)

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考研题目一名词解释:1,普法战争2,白里安凯洛格公约3,德黑兰会议4,肯尼迪和平战略5,北约伙伴关系计划6,日本关于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纲领二:简答题1,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2,试述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背景行动及成果?三论述1,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法,以及租界法案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 2,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战略形态的成因的内容以及影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政治)综合简答 1简述东亚峰会的意义2简述中日关系僵局的原因短论 论911事件的影响简述一下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1,普法战争 2,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3,德黑兰会议 4,肯尼迪和平战略\ 5,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6,日本《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二:简答题1,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建立并评价其作用2,试述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背景、目标及成果。
三论述1,20世纪3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中立法》与《租界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战略形态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政治)专业综合一、简答(每题25分)1试析首届东亚峰会的意义2简析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二、短论 (100分)评估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国际政治专业综合一、名词解释1、“文明冲突论”2、欧洲一体化3、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4、国际政治行为体5、民族主义6、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二、论述题1、什么是世界格局?试论世界格局划分的基本理论及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2、试析当前中日关系及中国关于中日关系发展的主张。
3、试论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流派及意义。
国际关系专业(文传)方向专业综合一、名词解释1、博客2、把关人3、公众4、意见领袖5、财经传播6、遣唐使7、文艺复兴8、和平崛起二、简答题(前4题选答3道,第5题必答)1、试结合信息社会中因特网这一传播新媒体,简析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2、当今美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中有所谓“管理学派”、“语艺学派”和“整合营销传播学派”,请选择其中一个学派,简述其对公共关系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主要的学术代表人物。
国际关系史论述题

1898—1922年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基本上完成了大陆扩张。
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缓和国内矛盾,美国开始步入海外扩张时期。
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获得成功的情况下美国国内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国家实力逐年向拉美地区膨胀, 最终形成了门罗主义的美洲半球外交政策原则。
在美洲半球取得应有的垄断地位之后, 羌国把外交政策的重点转移到亚洲, 要求得到与欧洲列强在中国等地区机会均等的殖民权益, 由此形成了合伙主义的外交原则。
在经济政治实力超过其他西方国家时期, 美国又开始提出世界主义的外交政策原则, 试图维持在整个地球内的经济政治利益。
(总的线索)细节:1898年4月25日,美国发动美西战争,美西战争的胜利使美国获得了大量的海外领土,取代西班牙成为拉美和太平洋上的世界强国,其国家安全的边界也随之大大扩展到本土以外。
以菲律宾为中心,关岛、维克岛、萨摩亚和夏威夷为跳板,美国进入太平洋地区。
美西战争后,美国不但在加勒比地区的霸权已无可伴随着大陆扩张的完成和美洲霸权地位的确立,更大范围的海外扩张、尝试争夺世界领导权成为美国下一阶段的目标。
“孤立主义”面临冲击。
在保存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基础上,美国推出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的外交政策,与欧洲合作分认在中国的各种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海外扩张的目标。
为了加强对拉美的控制,美国推行“大棒政策”,以武力维护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
一战爆发后,美国卷入“欧战”标志着其传统“孤立主义”政策开始动摇。
“十四点计划”是美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安排并主导世界秩序的宏伟计划,也是美国全面卷入世界事务并发挥领导作用意图的第一次公开表达,但是,“十四点”的失败使得美国通过国际联盟领导世界的愿望随之落空。
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逐渐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答、论述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答、论述题第一章转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1.试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⑴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⑵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⑶追认瑞士的独立,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的独立。
⑷规定卡尔文派教徒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法官各占相等的人数,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它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以全球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是国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奠定的。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肯定国家主义的国际体系,从而使国家主义具有了某种法律的意义。
可以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2.简述欧洲国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
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正值三十年战争末期阶段,欧洲主要大国忙于大大小小的战事,无暇顾及英国,客观上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在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国际关系史论述题

国际关系史论述题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原因1618年以前,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境内的诸侯各国分裂成新教和旧教两大阵营,新教阵营主张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室对于其的干涉。
而哈布斯堡王室支持旧教(罗马天主教)阵营,对新教阵营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其服从。
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1618年两大阵营燃起战火。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意义它结束了由于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捷克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一场长期而又残酷的战争。
它确立了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陆确立了多极并立的均势状态,有效抑制了大规模冲突。
法国凭借该和约以及后来的《比利牛斯条约》壮大了自己,削弱了邻邦,为它后来称霸欧洲打下了基础。
瑞典依靠和约弥补了战争的耗费,而且由于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一跃成为北欧强国。
德意志虽然在政治上被分裂,在经济上受重创,但是它的民族利益和政治利益是不能抹煞的。
它在和约中所受的压抑,只是延迟了德意志的统一。
奥地利虽是战败国,但依靠外交家特劳特曼斯道夫的手段避免其领土受到进一步肢解,保持了奥地利在中欧国家中的地位,使它在以后的欧洲政治舞台上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而俄国与东欧诸国并不安于和约所确定的政治现状。
它们虽然较为后起,但国立已逐渐加强,开始向外扩张,而且已参与了欧洲的政治斗争。
它们未能在和约中获得应有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战后欧洲的稳定。
此外,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促进了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 1. 它开创了由国际会议形式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2. 和约在实践上肯定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3. 和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案例;4. 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束缚;5. 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增进了各国之间的邦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
(1)背景: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保证自身安全。
(2)建立过程: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以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
(1、出兵波兰,2、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3、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4、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
东方战线的建立过程也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各种粗暴的方式使苏联与西方特别是英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2.简述《租借法案》诞生的过程及影响。
(1)过程:1940年,由于英国国内严重的财政困难,丘吉尔致信罗斯福,要求美国全面援助,加速了《租借法案》的诞生。
之后罗斯福通过努力促使《租借法案》于1941年1月正式生效。
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日益加深,其适用范围扩大到40多个国家。
(2)意义:《租借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中立主义政策的终结,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英美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对世界反法西斯各国提供了物资、财政援助,对于二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御敌于国门之外,保卫美国本土安全。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干预部分受援国家的内政,加强了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实力3、简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所产生的影响。
(1)原因:1937年7月7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打响了。
日本在侵略中国的同时,又制定了“南进战略”,企图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南进战略”的制定以及实施,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
日美进行谈判而陷入僵局,日本决定通过战争的手段打破僵局,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2)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迅速对日宣战,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扩展开来,扩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过程及作用。
(1)过程: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合作。
《大西洋宪章》的发表奠定了英美的政治合作,使英美结为政治同盟。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迅速对日宣战,扩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面对反法西斯的浪潮,德日意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彼此的合作,签订了《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
与此同时,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国家彼此加强了合作,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1941年12月12日,美英两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全面合作的问题,苏联派代表出席了会议。
1942年元旦,美英中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宣言规定了战胜法西斯必须遵守的两个重要方针:第一,保证在与德意日及其附庸国作战时“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第二,保证实行相互合作,“不与敌人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2)作用:《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该战线的形成,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人力物力都超过了轴心国,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也反映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相互合作。
5. 简述联合国建立的过程及作用。
(1)建立的过程:1942年1月1日,反法西斯的苏美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共同反对法西斯的《联合国家宣言》。
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在莫斯科发表了《普遍联合宣言》,正式提出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的建议。
1943年二战形势扭转后,在开罗和德黑兰会议上,盟国首脑对新组织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罗斯福是建立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者。
1944年8月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公布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正式建议新组织命名为联合国,并提出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建议。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召开旧金山制宪会议,讨论制定联合国宪章。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
(2)作用:联合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遵循普遍和广泛原则的国际组织。
它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为宗旨,制定了平等、善意、和平、非暴力、协作、世界、不干涉内政等七大原则,第一次以国际公法的形式赋予中小国家和大国同等的发展权利。
但是,联合国的组织和章程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比较浓厚,联合国及其活动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6、简述杜鲁门主义出笼的背景及影响。
(1)出笼:1945年4月2日,杜鲁门成为美国总统。
此时的二战已进入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随着法西斯势力的崩溃,美苏在战时建立起来的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使美苏在战后的世界安排和欧洲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和表面化。
杜鲁门认为,罗斯福时期设计的通过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的模式,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战略构想,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苏联的政策应该作出调整。
基于这样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在经过18个月的酝酿,即1947年3月正式出笼,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外交政策。
(2)影响:第一,使美国在谋求建立世界霸权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自此以后,美国承担起了“国际宪兵”的角色,到处伸拳插足,干涉别国内政。
第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的对苏政策发生了重要转变。
美国政府放弃了罗斯福时期的对苏联政策,转而强硬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成为美国的首要目标。
第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关系的一个分水岭,美苏在战时建立的同盟关系破裂,从而转为全面的冷战,对抗成为主流。
第四,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深刻地影响了战后的整个国际关系,在美苏对立的基础上,形成了两大对抗的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极格局构成了战后格局的基本特征。
7、简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形成。
(1)背景(目的):为了加强对西欧的联合与控制,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通过支持西欧的联合运动积极策划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政治组织。
为此,杜鲁门政府提出了一项被称为大西洋联盟的政策。
(2)过程: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国家的联合。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8月24日,该公约正式生效,北约组织正式成立。
(3)意义:其实质是美国遏制苏联、控制西欧、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工具,其建立标志着战后长期对峙的两大集团之一------西方集团的核心的形成,加深了东西方的对立,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冷战;但其内部也一直存在着美欧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8、简述冷战爆发的原因。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场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的起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如果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依据与动因的话,那么美苏传统文化的迥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则不仅为美、苏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支撑,而且充当了冷战的宣传工具。
同时,势力范围的划分和争夺既是美、苏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又为“两极化”的国际力量格局创造了地缘条件。
此外,还存在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
所以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促成了冷战的爆发。
(1)二战结束,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关系的政治基础。
(2)美苏实力均势和战后美苏国家力量的“两极化”格局,为冷战创造了条件。
(3)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与势力范围的划分和争夺创造了冷战的地缘条件。
(4)美苏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本对立,存在天然敌视。
(5)美苏有着各自不同的战略目标,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日趋尖锐化。
(6)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以及处理外交关系的方式不同。
9.简述美苏第一次缓和的历史背景和表现。
第一次缓和的原因是因为苏联的经济实力不足与美国相对抗历史背景:美国势力正强盛,苏联刚刚准备争霸,力量准备不足。
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和美国艾森豪威尔上台,美苏调整了对外政策,赫鲁晓夫提出了“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艾森豪威尔提出了以政治上的解放战略和军事上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为核心的外交方针问题凸显,转而又提出“和平”解放思想。
美苏对外政策的调整促成了他们关系的解冻。
表现:1、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举行及达成关于战争遗留问题的一系列协议;2、达成了对奥地利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3、苏联承认联邦德国政府并与之建交;4、苏日邦交的恢复;5、赫鲁晓夫1959年第一次访美,还举行了戴维营会谈。
10、简述第三次中东战争。
(原因、过程和影响)原因:要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彻底独占巴勒斯坦,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
经过: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进行抵抗。
至1967年6月10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以色列获胜。
影响: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1、简述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原因:根本原因是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直接原因:古巴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紧邻美国这个头号的资本主义大国需要有苏联来保护,而苏联借机在古巴部署导弹,以针对美国。
主要是这时的美苏冷战,美国处于守势,而苏联处于强势。
而古巴恰好又在1959年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不稳又毗邻美国,自然会没有安全感。
意识形态相同且军事实力强大的苏联就成为了古巴的最佳选择,而苏联此时也迫切想要压制美国、威胁美国,所以决定将导弹部署到古巴,所以才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经过:1955年古巴独立,1960年与苏联建交。
苏联为了把古巴作为对抗美国的基地,于1962年向古巴输送了核导弹。
美国获悉后,要求苏联撤除导弹基地,苏方不同意。
美国对古巴进行封锁,并向古巴、苏联施加压力。
苏联被迫撤出了导弹。
影响:古巴导弹危机对美苏关系以及两个阵营的内部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古巴导弹危机推动了美苏的军备竞赛,两国都想建立自己的军事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