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6.6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
国学经典《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权威直接打印)

duō wén yì yǐ yǒu pián pì yǒu shàn
多 闻,益 矣。友 便 辟,友 善
róu yǒu pián nìng sǔn yǐ
柔,友 便 佞 ,损 矣。”
kǒng zǐ yuē yì zhě sān lè
16.5 孔 子 曰:“益 者 三 乐,
sī shì sī míng tīng sī cōng sè sī jiàn qí rén yě
思:视 思 明 ,听 思 聪 ,色 思 见 其 人 也。”
wēn mào sī gōng yán sī zhōng shì sī
qí jǐng gōng yǒu mǎ qiān sì
温,貌 思 恭 ,言 思 忠 ,事 思 16.12 齐 景 公 有 马 千 驷,
有 国 有 家 者,不 患 寡 而 于 邦 内。吾 恐 季 孙 之 忧,
huàn bù jūn bú huàn pín ér huàn bù bú zài zhuān yú ér zài xiāo qiáng zhī
患 不 均,不 患 贫 而 患 不 不 在 颛 臾,而 在 萧 墙 之
ān gài jūn wú pín hé wú guǎ ān nèi yě
“子 亦 有 异 闻 乎?”对 曰: 陈 亢 退 而 喜 曰:“问 一 得
wèi yě cháng dú lì lǐ qū ér sān wén shī
wén lǐ yòu wén jūn
“未 也。 尝 独 立,鲤 趋 而 三:闻《诗》,闻 礼,又 闻 君
guò tíng yuē
xué shī hū
yǐn jū yǐ qiú qí zhì xíng yì yǐ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翻译解析]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翻译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80d63483c4bb4cf7ecd130.png)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翻译译文全文原文]季氏篇第十六【本篇引语】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 (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季氏篇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以下这篇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欢迎阅读!【原文】161 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
论语:《季氏篇》全文

【导语】季⽒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季⽒将有事于颛臾。
”孔⼦⽈:“求,⽆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也。
何以伐为?”冉有⽈:“夫⼦欲之,吾⼆⾂者皆不欲也。
”孔⼦⽈:“求,周任有⾔⽈:‘陈⼒就列,不能者⽌。
’危⽽不持,颠⽽不扶,则将焉⽤彼相矣?且尔⾔过矣,虎兕出于柙,龟⽟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孙忧。
”孔⼦⽈:“求,君⼦疾夫舍⽈欲之⽽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
盖均⽆贫,和⽆寡,安⽆倾。
夫如是,故远⼈不服则修⽂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远⼈不服⽽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谋动⼲⼽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在萧墙之内也。
” 孔⼦⽈:“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天⼦出;天下⽆道,则礼乐征伐⾃诸侯出。
⾃诸侯出,盖⼗世希不失矣;⾃⼤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夫;天下有道,则庶⼈不议。
” 孔⼦⽈:“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孙微矣。
” 孔⼦⽈:“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 孔⼦⽈:“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 孔⼦⽈:“侍于君⼦有三愆:⾔未及之⽽⾔谓之躁,⾔及之⽽不⾔谓之隐,未见颜⾊⽽⾔谓之瞽。
” 孔⼦⽈:“君⼦有三戒:少之时,⾎⽓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刚,戒之在⽃;及其⽼也,⾎⽓既衰,戒之在得。
” 孔⼦⽈:“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不知天命⽽不畏也,狎⼤⼈,侮圣⼈之⾔。
” 孔⼦⽈:“⽣⽽知之者上也,学⽽知之者次也;困⽽学之⼜其次也。
困⽽不学,民斯为下矣。
” 孔⼦⽈:“君⼦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思温,貌思恭,⾔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原文翻译16

《论语》原文翻译16季氏篇第十六【本篇引语】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16·1 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3)原文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3)原文【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
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16 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注释】(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译文】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评析】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16 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
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16 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原文】16 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论语16季氏篇及翻译

16季氏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16.6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
一起学《论语》16.6
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白话】
孔子说:“侍奉君子要注意三种过失:不该说话时却说叫做浮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察看脸色就轻易说叫做不长眼。
”
【释词】
侍:侍奉。
《四书解义》:“卑幼侍立于尊长之前。
”
君子:有德有位者之通称。
愆:过失。
及:到。
躁:浮躁。
郑康成:“躁,不安静。
”《正义》:“人性疾,则不安静。
”《系辞传》:“躁人之辞多。
”蔡节:“言未及之而言,是未当言而先言也,故谓之躁。
”
隐:隐瞒、隐匿。
孔安国:“隐匿不尽情实。
”蔡节:“言既及之而不言,是所当言而不言也,故谓之隐。
”
颜色:脸色。
周:“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也。
”钱穆:“不避厌恶,为唐突之言。
”
瞽:无目。
蔡节:“若无所见而妄发也,故谓之瞽。
”钱穆:“不能察言观色,犹如无目也。
”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戒卑侍于尊,审慎言语之法也。
蔡节曰:侍于君子,或有问焉,终则对,不问则不敢对,各当其可而己。
三者,皆不中节者也,故谓之愆。
胡氏曰:言贵乎时中。
躁者先时而过乎中,隐者后时而不及乎中,瞽者冥然不知所谓中者也。
陈祥道曰:躁瞽则失言,隐则失人。
盖非可言之时而不言,故无躁瞽之愆;于可言之时而言,故无隐之愆。
此《易》所谓“言有序”,公明贾所谓“时然后言”也。
言有序,故悔亡;时然后言,故人不厌其言。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以时然后言也。
人之立言,贵于当可,语默应对,务因乎时。
所以语默皆学者必须讲求于平日,审察于临时,庶合乎时中之妙,而动无不宜也。
张栻曰:言而当其可,非养之有素者不能然也。
不然鲜不蹈此三愆者矣。
刘宗周曰:三“愆”,盖儆学者洗心惕虑以为受教之地也。
才一启口得三愆,推此多少般不可胜数,迁善改过从此处得力,便是吃要学问。
唐文治曰:躁者阳刚之过,隐者阴柔之过,谓隐匿而不尽情实,是更以不言餂(tiǎn)之矣。
瞽者,无知识者也。
谨言语应对,亦《曲礼》之意。
钱穆曰:侍于君子必知敬,三愆皆由无敬意生。
人能常侍君子,则己之德慧日长矣(按:即是“就有道而正焉”,亲仁也)。
郑汝谐曰:用力于谨言修辞之地,致察于处人接物之际,尚何愆之有哉?
【附录】
程石泉曰:《易·系辞传》云:“躁人之辞多。
”多者嫌其多也,以其辞不达义,亦即此章所谓“言未及之”也。
辞能达义但吞吐不言,是隐匿己意,不直于君矣。
若不观君之颜面趣向,任己意言之,是为不明不智。
(按:从侍奉君上的角度而言。
)
《读四书大全说》曰:若但戒人言以时发,则与人恭而有礼,初不择人也,故曰“言满天下无口过”。
今云“侍于君子有三愆”,则是因侍君子而始有之也;不侍君子,非可无愆也,有愆而不自知其有也。
以位言之,则朝廷者,礼法之宗也;以德言之,则君子言动以礼,而非礼者以相形而易见也。
若与草野鄙陋人一例为伍,则有终日皆愆而自以为无愆者矣。
人不可以有愆,而当其有愆,则尤不可不自知。
其有不知,则终不能知愧而思改。
故君子者,人之衡鉴也,不可不求亲近之,以就正者也。
【本章参考书目】
《周易》《论语集解》《论语全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论语大义》《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新解》《论语读训》《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意原》《论语正义》《四书解义》《读四书大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