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六章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六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一、指出下列命题各属何种模态命题,并用公式表示其命题形式。
1.教与学脱节,势必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答:必然肯定命题。
其逻辑式为:必然p(或“s 必然是p”)。
2.谎言必然不能长久骗人。
答:必然否定命题。
其逻辑式为:必然非p(或“s 必然不是p”)3.火车必然比摩托车大。
答:必然肯定命题。
其逻辑式为:必然p。
4.他可能估计不到这件事的严重后果。
答:可能否定命题。
其逻辑式为:可能非p(◇¬p)5、月球昼夜温差的巨大变化必定导致无生物存在。
答:必然肯定命题。
其逻辑式为:必然p(□p)6、有错必纠,有反必肃。
答:必须联言命题。
其逻辑式为:必须p 并且必须q(○p∧○q)7.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活动煽动群众闹事。
答:禁止肯定命题. 其逻辑式为:禁止p(Fp).8.满十八岁者不准参加选举。
答:禁止肯定命题. 其逻辑式为:禁止p(Fp).9.能够坦白交待、态度诚恳者,可以从轻处理。
答:允许肯定命题. 其逻辑式为:允许p(Pp).10.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搞分裂国家的活动。
答:禁止选言命题。
其逻辑式为: 禁止p.二、指出下列各组模态命题间的逻辑关系:1.⑴月球运行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必然发生日食。
⑵月球运行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可能不发生日食。
答:①必然p,②可能非p,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
2.⑴世界事务必定不会受一、两个大国操纵。
⑵世界事务可能不会受一、两个大国操纵。
答:①必然非p,②可能非p,二者是“可同真,可同假”的从属关系。
即:“必然非p”真,“可能非p”必真;“必然非p”假,“可能非p”可真可假,“可能非p”真,“必然非p”可真可假,“可能非p”假,“必然非p”必假。
3.⑴这个荒岛一定有人上去过。
⑵这个荒岛一定没有人上去过。
答:①必然p,②必然非p,二者是“不同真,可同假”的反对关系。
即断定其中一个真,另一个必假;断定其中一个假,另一个可真可假。
4.⑴证人不可以充当证据鉴定人。
公共逻辑课课件 第六章模态逻辑

所有S不然是M 所有S可能是P
3,重叠模态词的归约规律 模态词在命题中是可以重叠出现的,是 这种运用太远离自然语言了。例如: “太阳系的必然毁灭是可能的”。 这样的语句似乎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现代 模态逻辑认为这类命题可以进行归约, 下列公式表示了重叠模态词的归约。
①, ②, ③, ④,
必然模态命题是反映思维必然具有或者不具
有某种属性的命题。这里的必然也是一种状 态,它与可通的可能世界相关。 “必然”是模态算子,用符号“ ”表示, 如果必然模态命题反映了在可通的可能世界 中思维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就是肯定的必然 模态。符号表示为:“ A”; 如果必然模态命题反映了在可能世界中思维 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就是否定的必然模态。 符号表示为:“ A”。例如: ③,“常在河边走的人必然会弄湿自己的 鞋”。 ④,“急风暴雨的天气必然不会持久”。
可能A真,当且仅当A在至少一个可通的可能世界中真;
题,但是它可以用“必然”和“可能”来定义: “偶然A”真当且仅当“不必然A真并且可能A真”
二,模态命题的分类
1,依照模态词的分类 ----必然模态和可能模态
可能模态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可能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的
命题。这里的可能就是一种状态,它与某个可通的可能世界相 关。“可能”是模态算子,用符号“”表示, 如果可能模态命题反映了在可通的可能世界中思维对象具有某 种属性,就是肯定的可能模态。符号表示为:“A”; 如果可能模态命题反映了在可通的可能世界中思维对象不具有 某种属性,就是否定的可能模态命题。符号表示为:“A”。 例如: ①,“如果污染不加控制人们可能失去可饮用的淡水”。 ②,“他可能不是中国人。”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 解析: • “不可能所有的花都结果。” • 推出: “必然并非所有的花都结果; • 推出: “必然有的花不结果。
16
Company Logo
第二节 模态推理
• 一、什么是模态推理
模态推理:以模态命题为前提,并根据模态命题
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
• 【例】 • (1)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可能不需要氧气, • 所以,任何生物的生存都必然需要氧气。 • (2)子女必须赡养父母,我们是子女,所以我们必须
12
Company Logo
第一节 模态命题
3. 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 规范模态命题不像其他命题那样是从事实中去确定
其真假的,而是根据这种命题的反映是否符合所在 社会的行为规范而确定其正确还是不正确。
• 四种规范命题之间的推演关系,概括起来,也具有
类似传统逻辑中A、E、I、O四种性质命题之间的 那种对当关系,因而,也可以借助于逻辑方阵来加 以表示和说明。
13
Company Logo
第一节 模态命题
Op
从 属 关 系
反对关系
矛矛 盾盾
关
关
系
系
O﹃p
从 属 关 系
Pp
下反对关系
P﹃p
14
Company Logo
□p
反对关系
矛矛
从
盾盾
属
关
系关
关
系
系
□﹃p
◇p
下反对关系
◇﹃p
15
Company Logo
[案例分析]
• 由“不可能所有的花都结果。”能得出什么
作案人。
21
Company Logo
第二节 模态推理
逻辑学第六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三,模态命题之间的关系 同素材的简单模态命题"必然P" "必然非 " ,"可能 "与 必然非P 可能P 同素材的简单模态命题"必然 必然非 可能 与 可能非P 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用模态方阵来表示: 之间的关系, "可能非 "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模态方阵来表示: 此图表明: 此图表明: 1."口P"与"口P "之间关系是反对关系.其中,一个真, 之间关系是反对关系. . 与 之间关系是反对关系 其中,一个真, 则另一个必假; 个假 另一个则真假不定. 个假, 则另一个必假; —个假,另一个则真假不定. 例如:"犯罪分子必然有作案时间"为真.那么"犯罪分子 例如: 犯罪分子必然有作案时间"为真.那么" 必然没有作案时间"为假.又如"犯罪分子作案后必然情绪反 必然没有作案时间"为假.又如" 常"为假,那么,"犯罪分子作案后必然不情绪反常"真假不定. 为假,那么, 犯罪分子作案后必然不情绪反常"真假不定. 2. "◇ 与"◇P"之间的关系是下反对关系.其个一 之间的关系是下反对关系. . "◇P"与"◇ 之间的关系是下反对关系 个假,另一个必真;一个真,另—个则真假不定. 个假,另一个必真;一个真, 个则真假不定. 个则真假不定 例如:"张某可能是杀人犯"为假,那么"张某可能不是杀 例如: 张某可能是杀人犯"为假,那么" 人犯"为真.又如"违法行为可能是犯罪行为"为真,那么"违 人犯"为真.又如"违法行为可能是犯罪行为"为真,那么" 法行为可能不是犯罪行为"就真假不定. 法行为可能不是犯罪行为"就真假不定.
规范命题及其推理

四、法律规范对当推理
1、矛盾关系对当推理 OP→ ~ P ~ p O ~ p→ ~ Pp ~ OP→P ~ p ~ O ~ p→Pp P ~ p→ ~ OP Pp→ ~ O ~ p ~ P ~ p→OP ~ Pp→O ~ p 例如: (1)并非子女必须随父姓,所以,子女可以不随父姓。 ~ OP→P ~ p (2)已婚夫妇不必须生育,所以,已婚夫妇允许不生育。 ~ OP→P ~ p (3)允许当事人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所以,不禁止当事人在法庭上提出新的 证据。Pp→ ~ O ~ p (4)公安人员不允许对人犯刑讯逼供,所有,公安人员必须不对人犯刑讯逼供。 ~ Pp→O ~ p (5)这次考试必须在两个小时内交卷,所以,这次考试不允许在两个小时内不交 卷。OP→ ~ P ~ p
例如: (1)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 许确定为有罪,所以,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对任何人都允许不确定为有罪。 ~ Pp→P ~ p (2)私营企业不允许不照章纳税,所以,私 营企业允许照章纳税。 ~ P ~ p→Pp
4、差等关系对当推理
OP→Pp ~ Pp→ ~ OP O ~ P→P ~ p ~ P ~ p→ ~ O ~ p (1)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所以,不必须 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 Pp→ ~ OP (2)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所以,允许 知道案件情况的人作证。OP→Pp (3)青少年必须不抽烟,所以,允许青少年不抽烟。 O ~ P→P ~ p
(2)允许否定命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一下有 期徒刑,可以不予追究。(《刑法》第7 条) 我们用符号“P”表示规范算子“允许”, 允许否定命题的逻辑形式是“P ~ p”, 读作“允许非p”。
(逻辑学课程课件)第六章模态逻辑

模态命题形式
四、模态命题形式
模态推理形式
逻辑学中所说的命题形式本质上是指命题的逻辑形式,即逻辑结构。同一个命题, 不同的逻辑决定它有不同的命题形式。例如,命题“所有商品是有价值的”。单从命 题逻辑来分析,其命题形式是“p”;如果从词项逻辑来分析,其命题形式就是“所有S 是 P”(S 为 主 项 , P 为 谓 项 ) ; 如 果 从 谓 词 逻 辑 来 分 析 , 其 命 题 形 式 就 是 “ x (SxPx)”(x为个体变项,S、P为谓词,为量词 )。
道义模态
广义模态
认知模态
模 态
狭义模态
时间模态 主观模态 客观模态
逻辑模态 非逻辑模态
三、模态命题及其特性
模态命题
命题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如果这个断定中还含有模态 的内容,那么就是模态命题,否则就是非模态命题。
语言形式
内容
模 了上因这等能和模
态 模难素些。性人态
命 态以,非由、们命
题 命确因模于确认题
相应地,同一个模态命题,不同的逻辑决定它也有不同的命题形式。例如,模态 命题“如果物体受到摩擦,那么它必然发热”(甲)。如果从经典命题逻辑来分析, 其命题形式是“如果p,那么q”(乙);但是如果从模态逻辑来分析,其命题形式就应 该是“如果p,那么必然q”(丙)。这里,乙和丙都是模态命题甲的命题形式,但是对 模态逻辑来说有意义的是丙而不是乙,丙称为命题的模态形式。一般地,对于任意命 题,如果我们考虑到模态,并在有这部分内容时给出相应的形式表达,那么所得到的 命题形式都是命题的模态形式,由非模态命题得到的命题形式也可以看作是命题的模 态形式,即空模态形式。
语言中用来表达模态或模态概念的语词或符号称为模态词, 如 汉 语 中 的 “ 必 然 ” 、 “,符号“”、“”等。
法律逻辑学 第六章 模态命题

第六章模态命题药恩情一、模态命题的概念二、模态命题的种类一、模态命题重庆市的汽车都是靠右行驶的。
(性质命题)重庆市的汽车必须是靠右行驶。
(规范命题)重庆市的汽车可以是靠右行驶。
(规范命题)模态命题模态命题是一切包括可能、必然、必须、禁止等模态词的命题。
二、模态命题的种类(一)真值模态命题必然命题可能命题(二)规范模态命题必须命题允许命题(一)真值模态命题1.真值模态命题的概念2.真值模态命题的种类3.真值模态命题的对当关系1.真值模态命题的概念真值模态命题,是陈述事物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
凡包含着“必然”、“可能”等词的命题,就叫真值模态命题。
由模态词和基础命题组成。
模态词:必然、可能。
真值模态命题例:事物必然是运动的。
??地球以外的天体可能存在生物。
今天一定有同学逃课。
今天可能要耽误吃饭。
2.真值模态命题的种类必然命题可能命题(或然命题)1.必然命题必然命题是陈述事物情况的必然性的命题。
必然命题分为必然肯定命题和必然否定命题。
必然肯定命题是陈述事物情况必然存在的命题。
表达式为必然p。
□p必然否定命题陈述事物情况必然不存在的命题。
表达式为必然不p。
□- p2.可能命题(或然命题)是陈述事物情况的可能性的命题。
分为可能肯定命题和可能否定命题。
可能肯定命题陈述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命题。
表达式可能p。
◇p可能否定命题是陈述事物情况可能不存在的命题。
表达式可能不p。
◇-- p符号其中:“必然”用□表示;“可能”用◇表示;而p表示基础判断:如即事物是运动的;必然p???或写成:□p地球以外的天体存在生物。
可能p???或写成:◇p3.真值模态命题的对当关系反对关系(张三一定是作案人)必然P 必然非P(张三一定不是作案人)差等关系差等关系(张三可能是作案人)可能P 可能非P(张三可能不是作案人)下反对关系反对关系必然P 与必然非P为反对关系,二者不可同真,可同假。
由一真可推出另一假。
下反对关系可能P与可能非P为下反对关系,二者不可同假,但可同真。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一模态命题1模态命题及其结构

⑶求同求异并用法 思路:考察两组事例,一组由被考察现象出现的若 干场合组成(称正事例组),一组由被考察现象不出 现的若干场合组成(称负事例组);如果在正事例中 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这个情况在负事例组中都不出 现,那么这一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⑷共变法 思路:在其他情况都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一个情况 发生变化,另一被现象也随之发生相应程度的变化, 那么,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或部分原因。 ⑸剩余法 思路:如果某一复合现象由另一复合原因引起,把 其中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则剩余的部分也存 在因果联系。
满足上述要求的完全归纳推理其结论必然真。 完全归纳推理的运用有其局限性。 2.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即根据对某类思维对象部分个体 的考察,发现它们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 而推出该类思维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的 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断定范围超出其前提的断 定范围,因而未必是真的。正因此,对不完全归纳 推理的作用,长期存在激烈争论。 不完全归纳推理因其推论的根据不同,又有两种 不同形式。
模态三段论有两种形式: ⑴纯模态三段论,即其前提全都是模态命题的推 理。它们或是由同一种模态命题构成,或是由不同 种的模态命题构成。具体说,有纯必然模态三段论、 纯可能模态三段论和必然可能模态三段论等。 当前提是由不同形式的模态命题组成时,推理的 结论应该同前提中那个确然程度较低的模态命题相 一致。 ⑵混合模态三段论,即其前提是由模态命题和性 质命题组成的模态推理。这种推理的结论应该与前 提中的模态命题相一致。
⑴演绎推理以归纳推理为基础; ⑵归纳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先导。
二、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根据前提是否考察了一类思维对象的全部个体,归 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形式。 1.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即根据对某类思维对象所有个体的考 察,发现它们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 该类思维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的一般性知 识的结论的推理。 对完全归纳推理的要求:前提所考察的应是某类思 维对象的所有个体,不能有遗漏;前提对每一思维对 象的考察所获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第一节模态命题一、什么是模态命题?模态命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包含有模态词的命题,狭义的主要是指其中包含有“必然”和“可能”这类模态词的命题。
定义:模态命题是反映事物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命题。
例如:1、社会必然不断进步。
2、明天可能不下雨这些都是模态命题。
例1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
例2反映了“明天不下雨具有可能性”。
二、模态命题的种类根据命题所反映的是事物可能性还是必然性,可以把模态命题分为可能命题和必然命题。
1、可能命题。
反映事物情况可能性的命题是可能命题。
可能命题又分为两种:肯定可能命题和否定可能命题。
(1)肯定可能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命题。
例1、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例2、今天可能下雨。
前者反映火星上存在生命具有可能性,后者反映今天下雨的具有可能性。
公式:“S可能是P”或“S是P是可能的”简化为:“可能P”或“◇P”(在这里,P表示命题,“◇”模态算子,表示“可能”)。
(2)否定可能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可能不存在的命题。
例1、明天可能不下雨。
例2、他可能没有20岁。
前者反映“明天下雨”这种情况可能不存在,后者反映“他有20岁”这种情况可能不存在。
公式:“S可能不是P”或“S不是P是可能的”,也可简化为“可能┒P”(即可能非P “或”◇┒P)。
2、必然命题。
反映事物情况必然存在的命题是必然命题。
(1)肯定必然命题。
是反映事物情况必然存在的命题。
例如:a.生物必然进行新陈代谢。
b.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必然能实现。
前者反映了“生物进行新陈代谢”的必然性,后者反映了,“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然性”。
公式:“S必然是P”或“S是P是必然的”简化为“必然P”,“或□P”,(“□”是模态算子,表示“必然”)。
(2)否定必然命题。
是反映事物情况必然不存在的命题,例:a.谎言是必然不能长久骗我的。
b. 客观规律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是必然的。
前者反映了“谎言能长久骗人”是必然不存的。
后者反映了,客观规律依人们意志为转移这个情况是必然不存在的。
否定必然命题可用公式表示为“S必然不是P”或“S不是P是必然的,”也可以简化为“必然┒P”(即:必然非P)或□┒P。
三、模态命题之间的关系以上四种模态命题之间,也可以用逻辑方阵来表示出类似性质命题对当关系那样的一种真假关系。
如下图:P可能□P 可能□┒P1、必然P与必然□┒P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
(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2、可能P与可能□┒P之间的关系是下反对关系。
(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3、必然P与可能□┒P,必然□┒P与可能P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
(既不同真,也不同假)。
4、必然□P与可能P,必然□┒P与可能□┒P之间的关系是差等关系。
(既可同真也可同假;但不完全同真同假)。
第二节模态推理定义:模态推理是根据模态命题的性质和关系进行的推理。
它的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模态命题,结论是模态命题。
例如:所有在历史产生的东西最终必然死亡。
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上产生的东西。
所以,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必然死亡。
模态推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古往今来已经有许多模态逻辑系统,这里只介绍传统逻辑中的三种模态推理的基本形式。
一、对当模态推理对当模态推理就是根据模态逻辑方阵中的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进行的推理。
例如:(一)矛盾关系(1)必然P 事物必然运动。
不可能非P 所以,事物不可能不运动。
(2)不必然P 得癌不必然死。
可能非P 所以,得癌症可能不死。
(3)必然非P 谎言必然不能长期骗人。
不可能P 所以,谎言不可能长期骗人。
(4)不必然非P 某人的病不必然治不好。
可能P 所以,某人的病可能会治好。
同理也可以由可能P,可能非P的真假,推出必然非P与必然P的假真。
(二)反对关系(1)必然P 事物必然包含矛盾。
不必然P 所以,事物不必然不包含矛盾。
(2)必然非P 幸福必然不会从天降。
不必然P 所以,幸福不必然会从天降。
(三)、下反对关系(由假推真)(1)不可能P 明天不可能下雨。
可能非P 所以,明天可能不下雨。
(2)不可能非P 明天不可能不下雨。
可能P 所以,明天可能下雨。
(四)、差等关系(1)必然P 某人必然出色完成任务。
可能P 所以,某人可能出色完成任务。
(2)不可能P 明天不可能下雨。
不必然P 所以,明天不必然下雨。
同理,由“必然非P”真,推出“可能非P”真,由“可能非P”假推出“必然非P”假。
二、“必然”“实然”“可能”三种命题间的推演实然命题是在日常语言中不带模态词的命题,前面讲的性质命题都是实然命题。
为了与模态命题一致,我们用“P”表示实然肯定命题,“非P”表示实然否定命题。
例:老王必然在家老王在家老王可能在家从例中可以看出由“由必然到可能”口气越来越弱,“必然”的断定较“实然”的多,“实然”的断定较“可能”的多。
因此,可以由必然P真推出实然P真。
由实然P真推断可能P真。
反之则不能。
(1)必然P→P (2)P→可能P(3)必然非P→非P (4)非P→可能非P但可由可能P假,推出P假,由P假推出必然P假。
三、模态三段论模态三段论就是以模态命题为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
也可以说,模态三段就是在三段论系统中引入模态词所构的三段论。
这里只介绍四种:1、必然模态三段论必然模态三段论是在三段论中引入必然这一模态词所构成的三段论。
以AAA式为例,它的形式为:所有有M必然是P所有的S必然是M所以,所有S必然是P例:一切绿色植物必然雪进行光合作用:海洋藻类必然是绿色植物:所以,海洋藻类必然要进行光合作用2、必然和可能模态三段论由必然和可能两种模态命题组成的三段论,其结论是可能模态命题,而不是必然模态命题。
其形式:M必然是P,S可能是M;所以,S可能是P例:灵长类动物必然有比较复杂的大脑,这些动物可能灵长类动物所以,这些动物可能有比较复杂的大脑3、必然和实然混合的模态三段论必然和实然混合的模态三段论,其结论是必然命题,如:所有M必然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必然是P这里小前提肯定了S包含于M中,而M又必然包含于P中,所以,S也必然包含于P中。
例如:所有哺乳动物必然用肺呼吸鲸是哺乳动物所以,鲸必然用肺呼吸4、可能和实然混合的模态三段论可能和实然结合的模态三段论,其结论是可能命题。
如:所有M可能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可能是P这里小前提肯定了S包含于M中,而M又可能包含于P,所以S也可能包含于P 中。
例如:凡与被害者有仇恨的人都可能是作案的凶手张某是与被害者有仇恨的人所以,张某可能是作案的凶手第三节规范命题一、什么是规范命题?规范命题是指含有“必须”(或“应该”)、“允许”、“禁止”这些规范模态词的命题。
例如:1、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允许开办私营企业。
这些都是规范命题。
前者表示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必须的;后者表示开办私营企业是允许的。
二、规范命题的种类在现代规范逻辑中,作为逻辑常项的规范模态词有三个:(1)“必须”(用“O”表示)。
现代汉语中表示这一规范词的还有“应当”、“应该”、“有义务”等等。
(2)“允许”(用“P”表示)。
现代汉语中表示这一规范词的还有“可以”、“准予”等。
(3)“禁止”(用“F”表示)。
现代汉语中表示这一规范词的还有“不准”、“不得”等。
相应的规范命题也可以分为三种:必须规范命题、允许规范命题、禁止规范命题。
每一种又可分为“肯定的”或“否定的”。
这样规范命题就可分为6种。
1、必须肯定命题:必须p(Op)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必须否定命题:必须非p(O¬p)例:一切公民的行为都必须不违反现行法律。
3、允许肯定命题:允许p (P p)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允许否定命题:允许非p (P¬p)例:允许部分学生不参加植树。
5、禁止肯定命题:禁止p (Fp)例:禁止随地吐痰。
6、禁止否定命题:禁止非p (F¬p)例:禁止司机行车不带驾驶执照。
由于禁止p(Fp)同必须非p(O¬p)、禁止非p(F¬p)同必须p(Op)其陈述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可以用“必须p”来表示“禁止非p”;“必须非p”表示“禁止p”。
这样一来,上述6种命题实际上可归结为以下四种命题:四种主要规范命题:1、必须p(Op)2、必须非p(O¬p)3、允许p(P p)4、允许非p (P¬p)三、四种主要规范命题之间的关系四种主要规范命题之间也具有类似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也可用逻辑方阵表示: Op O¬pPp P¬p第四节规范推理规范推理就是以规范命题作为前提和结论的推理。
一、根据规范逻辑方阵进行推演的规范推理。
几种主要的有效式:1、必须p→允许p2、必须非p→允许非p3、必须p→不允许非p4、必须非p→不允许p5、允许p→不必须非p6、允许非p→不必须p7、必须p→不必须非p 8、必须非p→不必须p二、根据“必须”与“禁止”之间的等值关系进行的推理有效式:1、必须p→禁止非p2、必须非p→禁止p3、禁止p→必须非p4、禁止非p→必须p三、规范三段论规范三段论就是在三段论中引入规范词的三段论。
其大前提是规范命题,小前提是性质命题,结论是规范命题。
常见的规范三段论有三种:1、必须规范三段论凡M必须是P凡S是M所以,凡S必须是P2、禁止规范三段论凡M禁止P凡S是M所以,凡S禁止P3、允许规范三段论凡M允许P凡S是M所以,凡S允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