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一、说教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二、说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为了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课件,先自学课文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同时还让学生自主归纳学习,并带着问题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感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到首位。
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明确学习目的1.谈话导入课题: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 1943 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之际,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这篇课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他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斗争的残酷性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同志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课文。
3、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3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3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3篇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下面是我们我为您准备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篇1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说教材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
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
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
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
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
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
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
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
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àn)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
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比如:“阀”里外结构,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
如“阀”同“伐”“筏”比较,注意丶和要写全。
部编版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等奖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接下来,我会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理想与信念”。
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篇课文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2、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慨。
这是教学重点。
3、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
这是我教学的难点。
三、说学情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发展,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和感受能力仍有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将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通用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通用5篇)《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篇1学习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本组课文,既是对学生已有语文读写基本功的复习和巩固,又是今后各方面语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础,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热革命传统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2、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教学难点: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第【1】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
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李大钊的品质。
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
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
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说课稿
【说教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说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结合文中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言行及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1.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及好处。
同时,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外,还让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另外,本课篇幅较长,我确定分两课时来讲,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交流背景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文中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言行及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忘我工作、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结合描写李大钊在法庭上的外貌及表现的语句,继续引导学生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并不了解。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危险性及李大钊生平。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说教学过程】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把握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我对本课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
由清明节缅怀亲人过渡到缅怀革命先辈。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在情境激趣的基础上,设置悬念,以题激趣:是谁在回忆?回忆的是谁?回忆的是哪些事?时隔十六年了,为什么还要回忆?以此,抓住题眼,触发情思,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来。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了解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本情况,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并使学生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清晰把握文章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的特点。
四、资料链接,拓展教学
了解李大钊生平及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危险性。
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受。
五、集体交流,走进内心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
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然后抓重点全班交流。
2.指导朗读,以读促悟,受到教育。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
3.采用“引读、寻找发现法”,使学生找到前后照应的语句,了解“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习作中应用。
最后,我要说的是本课的板书设计。
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
板书正中写课题,然后自左而右最左写李大钊,然后写出时间顺序以及依次表现出的特点,然后是作者的写作方法。
这样,从内容到思想,使文章内容清楚具体,学习重点一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灵活、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真正发挥了板书应有的作用。
总之,《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尝试了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即由重“情节内容”轻“言语形式”转换为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由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转换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与学的统一;由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转换为以发展能力为主体的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由重“理解”轻“运用”,转换为以提高运用能力为目的的“理解”与“运用”的统一。
通过以上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陶冶情操,塑造灵魂,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