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二轮复习(结合考纲题型示例)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ppt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ppt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一)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 《考试说明》对本章的要求是:“阅读中外论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 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 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 高考试题中的论述类文本,通常是指以论述、 表达方式,用以阐述道理,表明作者主张的文 学、史学、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 学等方面的论文。它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考方 为主要表达手法,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 特点。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 C )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 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 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 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 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 [解析] “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与原文的“地 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不符
•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 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 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 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 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释放一览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高 考 大
2
考 点 大
高考大回放
一、(2017 年高考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导学号 00774000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

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人教版高三)

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人教版高三)

专题二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9分的保分题,一分都不能少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变化较大:一是3套全国卷在命题思路上均非常有层次性,第1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2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方面的把握,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二是题目难度加大,特别是第2、3题。

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变化了的新形势,备考时不能沿袭“旧法”,而应及时调整思路,对每个新题型分别进行深度剖析,以明其考查实质,通其解题技法,力争9分题目不丢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

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

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②《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

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

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

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

《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

依此例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

③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

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

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

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

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

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

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借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完整版)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整版)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2018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5章1论述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

2018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5章1论述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目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期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制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阻碍越发普遍。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非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进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事实上这一概念并非存在。

尽管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进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转变是“末”,全然点并无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要紧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高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阻碍,以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最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偏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高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以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2018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8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
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落与段落之间、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找准 关键词(《》) 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分清观点、分析与论据, 并明确其中的相互关系。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明确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分清观点、分析与论据, 并明确他们的相互关系。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 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 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 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 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 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 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 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 “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 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 作用。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 情达意,例如《诗经· 邶风· 新台》和《诗经· 秦 风· 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 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 “徒歌”,例如《左传· 宣公二年》记载宋国 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 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 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 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 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 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 耳中。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 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 “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 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 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 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 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 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 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 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 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 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 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 “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 并提。
• 明确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分清观点、分析与论据, 并明确他们的相互关系。 •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 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本段观点)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 东西毁灭给人看”。(道理论据)这种毁灭是抗争、 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分析原因)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 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 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 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 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 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 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事实 论据)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 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呼应强调本 段观点)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 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 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 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分 析原因1)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 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 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分析原因2)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 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 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 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分析如何审美)。 •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 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 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 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 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论述悲剧审美的意义)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 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 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 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 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 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 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 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 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 谏的目的。
•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 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 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 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 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 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 并提。 •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 “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 乐工的演唱来呈献。(文化知识)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 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 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 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 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 C.子展借用《诗经· 郑风· 将仲子》“人之多言,亦 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 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 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 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本文思路
• 1、悲剧的产生(形成)与审美作用(价 值)。 • 2、悲剧审美价值的的根本原因是表现冲突 与毁灭、抗争与拼搏。 • 3、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 4、悲剧只能以文学艺术形式作为审美对象 的原因。 • 5、悲剧审美的意义。
•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 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 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 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 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 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 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 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 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 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 的工具。
•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 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 明确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分清观点、分析与论学艺术。(本段观点)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 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 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分析原因)现实中的 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 态度和实践行动。(反面阐释本段观点)民主革命时期, 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 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事实论据) 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分析实 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 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 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呼应强调本段观点)
•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 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 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 节目。
•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 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 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 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 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 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 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 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 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 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 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2018二轮复习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回顾
分层阅读,整体把握
• 1、看出处 • 2、通读全文,勾画中心句,把握文本结构 特点 • 3、体会核心话题词及文本论点 • 4、划分段落层次,体会文段之间的逻辑关 系 • 5、体会文段内部的逻辑关系,勾画关键词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通读全文要特别注意
1、论述的中心话题词是什么: 悲剧的审美特点 诗经由诗演变为经的过程 2、每段的中心句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 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 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 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 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 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 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 传· 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 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 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 郑风· 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 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 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 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 叛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