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学方法》丛书概览
酶法

酶变性剂:5%三氯醋酸、3%高氯酸或其他的酸、碱、醇等。
此类方法和下面将提到的另一类连续测定法相比较, 此类方法和下面将提到的另一类连续测定法相比较,最基本一点的是 此类方法停止反应后才测底物或反应物的变化。很难进行连续监测, 此类方法停止反应后才测底物或反应物的变化。很难进行连续监测,而另 一类方法则不需停止酶反应,就可测定反应物的变化, 一类方法则不需停止酶反应,就可测定反应物的变化,很容易观察到反应 的整个过程。 的整个过程。
⑵连续测定法 连续测定法:基于底物和产物在理化性质上的不同,在反应过程 连续测定法 反应过程 直接连续检测的方法。优于取样测定法,更准确、 中对反应系统进行直接连续检测 直接连续检测 效率更高。
常用检测方法: 常用检测方法:注意测定方法与检测方法的区别
1.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 原理:底物与产物在某一波长或波段上,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差别 而建立的连续检测方法。测定范围:几乎所有的氧化还原酶。 氧化还原酶。 氧化还原酶 2.荧光分光光度法 荧光分光光度法 原理:底物与产物之一具有荧光,而荧光变化的速度可代表酶反应 速度。 a.脱氢酶 脱氢酶:底物本身在酶反应过程中有荧光变化; 脱氢酶 b.利用荧光源底物 荧光源底物的酶反应。即底物本身无荧光,酶反应后可产生 荧光源底物 荧光。 3.酶偶联测定法 酶偶联测定法 原理:应用过量、高度专一的“偶联工具酶”,使被测酶反应能继续 进行到一个可直接、连续、准确测定阶段的方法。目前应用最多。 旋光度法:可用于酶反应过程中伴随旋光变化的,但很少用。 4.旋光度法 旋光度法
可以看出整个反应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二个时期 二个时期。一开始为 二个时期 动态期,化学反应按一定速度进行 化学反应按一定速度进行,反应物浓度随时间而变化, 动态期 化学反应按一定速度进行 且变化程度不断变小,到一定时间,化学反应或者达到平衡 平衡,或 平衡 者反应达到终点 达到终点,此时反应速度为零 反应速度为零,反应物浓度不变。按所用 达到终点 反应速度为零 方法所测定的反应是在达到平衡前还是平衡后。分别命名为动态 动态 平衡法/终点法 法或平衡法 终点法 平衡法 终点法。
酶学及酶工程2章1节

例:转化酶(invertase)的活性测定
催化反应:蔗糖+水→葡萄糖+果糖 Nelson还原糖定量法测定生成的还原糖量来测定反应速 度。 1单位转化酶活性定义为标准测活条件下1min内水解 1μmole蔗糖生成2μmols还原糖的酶活性。 Nelson试剂:含碳酸钠,酒石酸钾钠,碳酸氢钠,硫酸 钠,硫酸铜 。 砷钼酸试剂:含钼酸铵,砷酸钠,硫酸。 测定方法:将酶和底物混和保温,反应一定时间后加入 Nelson试剂中断酶反应,沸水浴后加入砷钼酸试剂,充分 反应后测定510nm光吸收,由标准曲线上得到还原糖量, 计算得到酶活性。
比色杯
酶反应在比色杯中进行,将反应系统加入比色杯恒温,通常 是最后加入酶溶液启动反应,混匀后即启动连续监测。也有 最后加某一底物启动反应的。 按材料比色杯有石英、玻璃和塑料的。石英杯适用于紫外, 可见各波长,但价格高。玻璃杯价低,准确性亦好,但不适 用紫外(不透明)。塑料杯价最低,也不适用紫外,准确性 稍差,可用于一次性使用。 标准比色杯大小为1cm×1cm内径,容量为3ml,一般测活可 用2ml。窄缝比色杯宽度0.5cm或更少,可节省测活材料,但 需注意和光束位置的配合,做不好易出操作误差。 标准光径为1cm,非标准光径有0.5cm, 2cm, 4cm甚至10cm 光径,可用于光吸收过大或过小的溶液。
ε :摩尔消光系数,c: 浓度,l: 光径
物化性质
3. 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有活性的酶的空间结构稳定性有限。不同的酶 可能有不同的稳定性。 保持稳定性的环境因素: 1)离子强度适当; 2)最适酸碱度左右; 3)低温; 4)加入稳定剂:甘油,糖类,聚乙二醇等。
物化性质
4. 化学反应性 1)水解:酸水解,碱水解,蛋白酶水解。 2)氧化:侧链的巯基易被氧化,甚至可被溶 于水中的溶解氧所氧化。如巯基是必需基团,会 使酶失活。另外氧化会形成二硫键,影响酶的空 间结构。保护的方法:真空除氧;加入保护剂, 如巯基乙醇,二巯基苏糖醇(DTT)。 3)侧链基团被化学作用:除巯基很易被作用 外,羟基,氨基,胍基,羧基,咪唑基,苯基等 均可被特定试剂作用。化学修饰的基础。
有关酶的参考书

有关酶的参考书1.《酶学》作者:郑穗平,郭勇,潘力编著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9-1 定价:49元目录: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酶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酶的分类与命名一、蛋白类酶的分类与命名二、核酸类酶的分类第三节酶的活力测定第四节酶的催化特性一、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二、酶催化作用的效率三、酶催化作用的条件第五节酶的分离纯化一、细胞破碎二、提取三、离心分离四、过滤与膜分离五、沉淀分离六、层析分离七、电泳分离八、萃取分离第二章酶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酶的化学组成一、蛋白类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一一氨基酸二、核酸类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三、酶的辅助因子第二节酶的化学结构一、酶蛋白的化学结构二、酶RNA的化学结构第三节酶的空间结构一、酶蛋白的空间结构二、酶RNA的空间结构第四节酶的活性中心一、酶活性中心上的残基二、接触残基附近的肽链一级结构第五节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酶的一级结构与催化功能的关系二、酶的二、三级结构与催化功能的关系三、酶的四级结构与催化功能的关系第六节酶分子修饰一、酶分子的主链修饰二、酶分子的侧链基团修饰三、酶分子的组成单位置换修饰四、金属离子置换修饰五、酶分子的物理修饰第三章酶的催化作用机制第一节趋近与定向效应第二节构象变化效应一、底物诱导酶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二、酶分子诱导底物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第三节微环境效应一、胰凝乳蛋白酶催化的微环境效应及其催化机制二、溶菌酶催化的微环境效应及其催化机制第四节酸碱催化机制一、酶蛋白中的酸碱催化基团二、共轭酸与共轭碱的催化通式三、核糖核酸酶的酸碱催化过程第五节共价催化机制一、亲核催化二、亲电催化第六节自我剪接机制一、Ⅰ型内含子剪接酶的剪接机制二、Ⅱ型内含子剪接酶的催化机制第七节自我剪切机制一、锤头形核酸类酶的自我剪切机制二、发夹形核酸类酶的自我剪切机制第八节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一、X射线衍射法二、中间产物检测法三、酶分子修饰法四、酶反应动力学方法第四章酶反应动力学第一节单底物反应动力学一、引言第五章酶的生物合成及调节机制第六章酶分子的定向进化主要参考文献2.《现代酶学》(第二版)作者:袁勤生主编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5-1 定价:58目录:1 酶与应用酶学1.1酶学研究概况1.2从分子水平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1.2.1酶的分子结构1.2.2结构与功能的研究1.3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改进酶的催化特性及设计新酶1.3.1酶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是关键1.3.2基因工程酶1.3.3酶的蛋白质工程构建1.4构建酶---核酶、抗体酶、模拟酶、分子印迹酶1.4.1核酶1.4.2抗体酶1.4.3模拟酶1.4.4分子印迹酶1.5酶工程中的若干应用热点2 酶的分类组成及结构特征3 酶作用动力学和酶的抑制作用4 酶活性的调节和酶的转换5 酶的作用机制6 同工酶7 酶化学修饰的定量处理及不可逆抑制动力学8 氧自由基与酶9 酶与细胞的信号转导10 非水介质中的酶催化反应11 酶的化学修饰12 核酶13 模拟酶14 抗体酶15 分子印迹酶16 组合生物催化17 酶的定向进化18 蛋白酶抑制剂设计与药物19 酶的固化技术20 酶的分离工程21 气体酶学22 酶的生产参考文献3.《酶学及其研究技术》作者:陈清西编著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8-1 定价:38 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一节酶的概念和酶学研究的重要性一、酶是什么二、酶学研究的重要性三、酶学研究历史四、现代酶学概况第二节酶的组成及结构特点一、酶的化学本质二、酶蛋白亚基数的组成特点分类三、酶的组成分类四、酶的辅助因子第三节酶的分类与命名一、习惯命名法二、国际系统命名法三、国际系统分类法第四节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一、酶与一般催化剂比较的共性二、酶作为催化剂的显著特性第五节酶的专一性一、酶的专一性分类二、几种蛋白酶的专一性第二章酶的分离纯化第一节酶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一、确立酶活力测定方法二、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三、酶的纯化方法四、酶的纯度鉴定第二节酶的提取一、生物材料的破碎二、酶的抽提第三节酶的纯化一、沉淀法二、离子交换柱层析技术三、凝胶过滤柱层析法四、亲和层析五、其他分离纯化方法六、酶纯化方法的选择与实验设计第三节酶活力的测定一、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则二、初速度三、酶活力单位四、酶活力测定的主要方法第四节酶制剂的浓缩、干燥及保存一、浓缩的主要方法二、保存第五节酶纯度的鉴定技术一、酶纯度的评价二、电泳法三、其他方法第六节酶的分离纯化应用实例一、青蟹碱性磷酸酶二、南美白对虾N一乙酰J3一D一氨基葡萄糖苷酶第三章酶的理化性质研究第一节酶亚基数及分子量的测定一、酶蛋白亚基数及亚基分子量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二、酶蛋白总分子量的测定原理与方法第二节酶的等电点测定一、等电点测定的原理二、等电聚焦电泳技术第三节酶的氨基酸组成一、氨基酸组成分析二、特殊氨基酸含量的测定三、酰胺含量的测定第四节糖基酶中糖的组成与连接方式的研究一、糖蛋白的分析二、糖蛋白中糖成分的分析三、糖基连接方式的研究第五节几种海洋动物酶的理化性质的研究实例一、锯缘青蟹碱性磷酸酶的理化性质研究二、南美白对虾N一乙酰一J3一D一氨基葡萄糖苷酶的理化性质研究第四章酶催化的动力学性质研究第一节酶促反应的基本动力学一、Michaelis—Menten方程的建立二、Briggs—Haldane修正的Michaelis—Menten方程三、关于Michaelis一Menten方程的讨论四、米氏常数Km的意义五、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 m的图解法测定六、米氏方程的积分形式第二节King—Altman方法推导速度方程一、用稳态法推导动力学方程的基本步骤二、King—Altman图像法推导动力学方程三、wang和Hanes结构法则第三节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第四节产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一、产物对酶初速度的影响的动力学二、可逆反应的Haldane关系式第五节高底物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一、动力学模型建立二、动力学方程的推导第五章酶的抑制剂第一节酶抑制剂的类型一、酶抑制剂两大类型二、区别可逆抑制剂与不可逆抑制剂的实验设计与操作第二节不可逆的抑制剂一、非专一性的不可逆抑制剂二、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第三节可逆抑制剂作用的动力学一、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动力学二、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动力学三、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动力学四、混合型抑制作用的动力学第六章pH对酶活力的影响第一节pH对酶催化的效应一、酶促反应的最适pH二、酶的pH稳定性第二节pH对酶可逆作用的动力学一、酶活性中心可解离基团的解离常数二、pH影响酶活性中心解离基团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三、酶活性中心解离基团的解离常数的测定第三节有机溶剂对酶活性中心解离基团的微扰作用第四节pH对酶效应研究的实例一、pH对青蟹碱性磷酸酶(ALPase)催化pNPP水解反应的效应二、酶活性中心解离基团解离常数的测定第七章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第一节温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一、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二、酶的热稳定性第二节温度对酶催化反应速度常数的影响一、温度与速度常数二、酶促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的测定第三节温度对酶催化反应速度常数的影响一、酶活性中心解离基团的标准热焓二、酶促反应的热力学常数测定实例三、酶活性中心解离基团的解离热焓测定实例第四节酶的热失活动力学一、经典的酶热失活研究方法二、酶失活过程中的底物反应动力学方法三、酶的热失活表观速度常数的测定四、酶热失活的微观速度常数的测定第八章酶的多底物动力学第一节术语一、多底物催化反应历程的Cleland表示法二、多底物反应的酶中间物三、多底物反应历程的分类四、多底物反应的动力学参数表示法五、多底物反应机理的图形表示法第二节OrderedBiBi机理一、反应模型的Clleland表示法二、动力学方程的推导(King—Altman推导法)三、反应速度方程用动力学常数表示的基本方法四、作图法求解动力学参数第三节RandomBiBi机理第四节PingPongBiBi机理第五节多底物反应机理的判断第六节产物的抑制作用机理的判断一、有序双双反应(OrderedBiBi)的产物抑制作用的判断二、乒乓双双反应(PingPongBiBi)的产物抑制作用的判断三、Cleland的产物抑制作用的判断规则第九章酶功能基团的化学修饰第一节化学修饰的原理一、影响酶的功能基团反应活性的主要因素二、修饰剂反应性的决定因素第二节采用非特异性试剂对酶功能基团进行修饰一、特殊氨基酸残基的化学修饰二、修饰剂和修饰反应条件的选择第三节亲和标记和差示标记一、亲和标记法的原理二、差示标记法的原理第四节酶活性中心必需基团数的测定一、酶修饰失活动力学二、酶修饰失活速度常数比较法判断必需基团数(Ray—Koshland方法)三、邹氏图解法求必需基团数第十章酶的分子结构基础及催化作用机理第十一章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应用第十二章酶分子构象的研究技术第十三章多酶体系及调节酶第十四章酶活性调控4.《酶工程原理》作者:由德林主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7-1 定价:35目录:丛书序前言前言1 酶与酶工程1.1 酶工程的发展历程1.2 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1.2.1 酶的高效催化能力1.2.2 酶的专一性1.2.3 酶的作用条件温和1.2.4 酶的活性可调节1.3 酶的命名及分类1.4 酶催化功能的结构基础1.4.1 酶的高级结构是其发挥活性的基础1.4.2 酶的活性中心1.4.3 酶的活性部位模型假说1.5 酶催化反应的本质1.5.1 酶促反应的过渡态1.5.2 邻近效应和定向效应1.5.3 共价催化1.5.4 酸碱催化1.5.5 金属离子催化1.5.6 微环境影响1.6 酶动力学1.6.1 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因素1.6.2 单底物反应1.6.3 双底物反应动力学1.6.4 失活(稳定性)动力学1.7 酶的稳定性1.7.1 酶的失活模型1.7.2 酶蛋白不稳定的原因1.7.3 稳定酶的方法1.8 非水酶学1.8.1 非水介质中酶催化反应的特征1.8.2 非水介质中酶的催化基础1.8.3 底物特异性(思考题)(参考文献)2 酶的生产、分离纯化和制剂2.1 原料的选择2.2 产酶微生物发酵技术2.2.1 培养基2.2.2 发酵工艺控制2.3 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2.3.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2.3.2 基因工程菌的培养方式2.3.3 高密度发酵工艺2.4 提高酶产量的方法2.4.1 酶合成的调控机理2.4.2 通过条件控制提高酶产量2.4.3 通过基因突变提高酶产量2.4.4 通过体内基因重组提高酶产量2.4.5 通过体外基因重组提高酶产量2.4.6 定向进化提高酶产量2.5 酶分离纯化的原理与方法2.5.1 酶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2.5.2 目标蛋白从生物机体内的释放2.5.3 粗分离2.5.4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纯化方法2.5.5 根据分子电荷不同的纯化方法2.5.6 根据分子极性不同的纯化方法2.5.7 根据蛋白质亲和力不同的纯化方法2.6 酶的剂型与保存2.6.1 酶的剂型3 酶的固定化和酶反应器4 酶的分子改造5 酶的模拟6 酶与生物催化7 酶与生物降解8 酶与代谢工程索引5.《酶――在生活与工业中广为使用的超级分子催化剂》作者:(德)伦内贝格著,杨毅,张皖蓉,王健美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3-1 定价:35目录:丛书序本册简介原版前言1 酶是具有高度特异性的高效生物催化剂2 溶菌酶:在微小分子水平上最早被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酶类3 辅助因子在复合酶类中的作用4 酶类的来源: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5 胞外水解酶将生物高分子聚合物降解为小分子6 用于酿酒、烘焙以及退浆的淀粉酶7 用于增加蔬果汁产量的果胶酶8 生物清洁剂:应用最广泛的水解酶9 软化肉类与皮革的蛋白酶10 固定:酶类的重复使用11 葡萄糖异构酶与果糖糖浆:提高糖的甜度12 固态酶在人类与动物食品生产中的应用13酶膜反应器:辅助因子再生性的应用14固定细胞小测验参考文献与推荐读物相关网络链接6.《酶工程技术》作者:吴士筠,周岿,张凡主编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2-1 定价:16目录:第1章绪论1.1 酶工程研究现状1.1.1 国内外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现状1.1.2 工业酶制剂的来源及特点1.2 酶工程技术应用1.2.1 活性肽的开发研究1.2.2 酶工程在医药方面的应用1.2.3 酶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1.2.4 酶在农业中的应用1.2.5 酶在饲料生产方面的应用1.2.6 酶在轻化工领域中的应用1.3 国内外酶工程产业发展趋势第2章乙醇脱氢酶2.1 简介2.1.1 乙醇脱氢酶研究现状2.1.2 乙醇脱氢酶的应用2.1.3 乙醇脱氢酶的分离纯化2.2 乙醇脱氢酶酶学性质研究2.2.1 简介2.2.2 乙醇脱氢酶酶学性质阶段研究2.2.3 乙醇脱氢酶酶学性质研究关键技术2.2.4 乙醇脱氢酶酶学性质研究过程控制2.3 乙醇脱氢酶提取研究2.3.1 简介2.3.2 乙醇脱氢酶提取阶段研究2.3.3 乙醇脱氢酶提取关键技术2.3.4 乙醇脱氢酶提取过程控制2.4 乙醇脱氢酶分离纯化研究2.4.1 简介2.4.2 乙醇脱氢酶分离纯化阶段研究2.4.3 乙醇脱氢酶分离纯化关键技术2.4.4 乙醇脱氢酶分离纯化过程控制2.5 乙醇脱氢酶催化动力学研究2.5.1 简介第3章蛋白酶第4章a-淀粉酶第5章植酸酶第6章纤维素酶参考文献7.《酶工程》作者:陈宁主编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6-1 定价:36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酶工程的定义第二节酶工程发展历史第三节酶工程的研究概况及发展前景一、新酶的研究与开发二、化学酶工程三、生物酶工程四、酶的优化生产五、酶的高效应用第四节我国酶制剂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我国酶制剂工业发展现状。
酶学概论zgPPT课件

主要学术期刊
• 食品科学 • 食品与发酵工业 • 食品生物技术学报 • 微生物学报 • 生物工程学报 •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SCI,
IF=2.375)
3
第一章 酶学概论
➢ 酶学(Enzymology)是研究酶的性质、酶的反应 机理、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酶的生物学功能及 酶的应用的科学。
➢ 19世纪中叶,巴斯德(Pasteur)在活酵母细胞内发现一 种可以将糖发酵成乙醇的物质。
➢ 1894年——Emil Fischer首先研究酶的作用机理,提出了 “锁和钥匙”的作用机制模型。 forward8
细胞內酵素无所不在
Ba9ck
Kleinsmith & Kish (1995) Principles of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2e) p.1
G ene mRNA
ON
P
R’
O perator
X
RNA P olym erase
P D ow nstream m etabolite (P)
m ight bind and activate repressor,
R’
T hen turns off the gene expression
G ene
酶工程的应用范围:
(1)对生物宝库中存在天然酶的开发和生产; (2)自然酶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技术; (3)酶的固定化技术(酶和细胞固定化); (4)酶反应器的研制和应用; (5)与其他生物技术领域的交叉和渗透。
其中固定化酶技术是酶工程的核心。实际上有了酶的固 定化技术,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利用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
酶学PPT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酶的发现及研究历史最早的酶学实验: 1783年, 意大利科学家Spallanzani发现鸟的胃液能将肉类分解消化。
酶的最早发现者:1810年,药物学家Planche在植物根中发现一种能使创木脂氧化变蓝的物质,并分离出了这种耐热且水溶性的物质。
最早的酶制剂:1833年,Payen和Persoz用酒精处理麦芽提取液,分离出了一种能溶于水和稀酒精,不溶于浓酒精,对热不稳定的白色无定形粉末,取名为diastase(淀粉酶)。
它能使淀粉转化为糖,不久后用于棉布退浆。
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学术会议在美国召开,主题即是固定化酶,进一步开展了对微生物细胞固定化的研究。
第二节酶学概论一、什么是酶1酶是一类具有特殊催化功能的蛋白质2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主要依据是:①酶经酸碱水解后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酶能被蛋白酶水解而失活。
②酶是具有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凡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可使酶变性失活。
③酶是两性电解质,在不同pH下呈现不同的离子状态,在电场中向某一电极泳动,各自具有特定的等电点。
④酶和蛋白质一样,具有不能通过半透膜等胶体性质。
⑤酶也有蛋白质所具有的化学呈色反应。
3酶具有蛋白质的一切理化性质。
它也是亲水胶体,具有两性电解质性质,凡能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均可致使酶失活二、酶的化学组成1单纯蛋白质的酶类2缀合蛋白质的酶类蛋白质---脱辅酶非蛋白质小分子---辅因子物质或金属离子全酶= 脱辅酶+ 辅因子三、酶的催化作用(一)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①凡是催化剂均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而本身在反应前后都没有结构和性质上的改变。
②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化学反应,而不能实现热力学上不能进行的反应。
③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平衡点。
(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1.反应条件温和2. 酶易失活3.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酶作为催化剂比一般催化剂更显著地降低活化能,催化效率更高活化能:在一定温度下1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kJ/mol)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愈高,反应速率就愈慢4.酶具有高度专一性5.酶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细胞内酶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方式:a调节酶的浓度酶浓度的调节主要有2种方式:诱导或抑制酶的合成调节酶的降解b通过激素调节酶活性c反馈抑制调节酶活性d抑制剂和激活剂对酶活性的调节e其他调节方式反馈抑制:许多小分子物质的合成是由一连串的反应组成的,催化此物质生成的第一步的酶,往往被它们终端产物抑制。
生化第4章学习酶

5、80年代初发现了具有催化功能的RNA——核酶(ribozyme),这一
V、异构酶:催化 各种异构体之间的互变。
A
B
常见的有消旋和变旋、醛酮异构、顺反异构和变位酶类。
异构酶按照异构化的类型不同,分为 6 个亚类。命名时分别在底 物名称的后面加上异构酶(isomerase)、消旋酶(racemase)、 变位酶(mutase)、表异构酶(epimerase)、顺反异构酶(cistrans-isomerase)等。
几何异构 专一性
相对专一性:可作用于一类或一些结构很相似的底物。
O 酯酶:R—C—O—R′ + H2O
RCOO- +R O′H + H+
CH2OH
α-葡萄糖 苷酶
5 OH
OH
O 1O R +H2O
OH
绝对专一性:只能作用于某一底物。
第一章 酶学通论
1、酶的催化性质 2、酶的化学本质 3、酶的分类命名 4、酶的专一性 5、酶的活力与分离纯化
概述-酶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人们对酶的认识起源于生产与生活实践。 夏禹时代,人们掌握了酿酒技术。 公元前12世纪周朝,人们酿酒,制作饴糖和酱。 春秋战国时期已知用麴(曲)治疗消化不良的疾病。
2.1 酶的化学组成
化
①经酸碱水解终产物是aa
学
②能被蛋白酶水解而失活
本
③酶可变性失活
质 是
④酶是两性电解质
《酶法分析》课件

酶的分类和特性
酶的分类
酶的种类:包括氧化还原酶、 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 构酶等
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离 子强度等因素影响
酶的来源:包括动物、植物、 微生物等
酶的稳定性:受温度、pH值、 离子强度等因素影响
酶的特性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以加速化 学反应的速度
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离子强 度等因素的影响
法
酶法分析的应 用领域广泛, 包括食品、医 药、环境等领
域
酶法分析的发 展趋势是向着 自动化、微型 化、高通量方
向发展
酶法分析的未 来前景广阔, 有望在更多领
域得到应用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酶法分析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酶法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前景 酶法分析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 酶法分析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前景
酶法分析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实例:例如,酶法分析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血脂、胆固醇等 物质,也可以用于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尿素、肌酐等物质。
酶法分析在生物体内的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酶法分析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将会越来 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快速的信息。
食品分析中的酶法分析
《酶法分析》PPT课件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酶法分析的实验技术 和方法
04
酶法分析概述
02
酶的分类和特性
03
酶法分析的应用实例
05
酶法分析的优缺点和 未来发展前景
06
添加章节标题
酶法分析概述
酶法分析的定义和原理
酶法分析:利用酶的生物催化作用,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酶工程第一章绪论

2018/8/4
酶工程 第1章 绪论
40
4.2 酶工程的发展趋势
从新生物资源中,特别是极端环境中 或宏基因组挖掘新酶 通过定向进化、理性设计、分子重排 等手段对已有酶进行改性,提高酶的 催化活性、稳定性等,或改变酶的催 化作用
酶工程 第1章 绪论
2018/8/4
41
酵素
酵素是否真有那么多神奇的功效!? 视频链接: /us/267246343/825 47919.shtml
酶基因的异源表达
酶的改造及分子修饰 核酶、抗体酶、模拟酶及分子印迹酶的开发和应用 手性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及酶法拆分 非水相催化
2018/8/4 酶工程 第1章 绪论 25
2.4 现代酶工程
a.酶的开发
• 开发工程酶 • 利用极端微生物发掘新酶 • 拓展酶反应的新介质
b.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
高效性:酶促反应速率比非酶促反应高 108~1020倍,比化学催化剂高106~1013倍。
高度专一性:酶对底物有严格选择性
酶易失活,需要温和的反应条件
酶的活性可以被调节和控制
酶催化常需要辅助因子
2018/8/4 酶工程 第1章 绪论 15
1.3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二、酶的特性
酶的分布广泛,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和组织中, 相对隔离,各自发挥作用。
2018/8/4
酶工程 第1章 绪论
13
1.3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一、酶与化学催化剂的共性
能降低反应活化能 只催化本来就能进行的反应,即热力学允许的 反应 能缩短反应时间,但不改变反应平衡
反应前后本身质量不变
2018/8/4
酶工程 第1章 绪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培养 流式细胞术 通过细胞转化检测化
学品的致癌性 ………………..
Part 3
介绍了针对不同细胞 类型的具体培养方法
骨骼肌细胞 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 黑色素细胞 小鼠白血病细胞 肾上腺皮质细胞 大规模制备软骨细胞 巨噬细胞 交感神经元细胞的分
………
氧化
环
还
分细 结
遗
系合 境生 原
生子胞 构 基 微
传纳 统成 微物 生
物 生 生 生 础 生 植 发米 生生 生光 物 神 晶
化 物 物 物 医 物 物 育医 物物 物子 学 经 体
学 学 学 学 学 学 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学学
生命科学
※《酶学方法》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基本而必备的参考资源
离和培养 ……………………
案例二:Volume 101 - Recombinant DNA 重组DNA
案例二:Volume 101 - Recombinant DNA 重组DNA
GMO genetically-modified organism
案例二:Volume 101 - Recombinant DNA 重组DNA
重组DNA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解决复杂性的生物学问题的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利用 这一技术可以在医药,农业,工业领域生产出新的,更好的产品。
时下备受争论的热点话题转基因食品(GMO)所应用的核心技术就是DNA重组 《酶学方法》中关于DNA重组的卷册讲述了DNA分离,杂交,克隆,突变,基因产物的
《酶学方法》丛书概览
1. 历史悠久,内容权威
始创于1955年,迄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 卷1 - Preparation and Assay of Enzymes(酶的制备与检测),这也是该丛书取名叫
《酶学方法》的原因。
从创刊至今,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一直在扩大和更新,介绍的话题并不只限于酶学,而 是逐渐扩展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个研究方向
案例三:Volume 152 - Guide to Molecular Cloning Techniques 分子克
Sterile work table
Pipette
Microscope
案例一:Volume 58 - Cell Culture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的应用非常广泛 生物化学家感兴ap趣pli的ca很tio多ns问题都可 以通过细胞培养而获D得ru相g d应e的ve答lop案ment
Biology
案例一:Volume 58 - Cell Culture 细胞培养
分离方法以及基因克隆的不同载体系统,比如在酵母细胞中进行基因的克隆等等。 Volume100,101,153,154,155-Recombinant DNA 都是关于重组DNA的介绍。
其中Volume 101的投稿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Sidney Brenner(2002年诺贝尔生 理学/医学奖)和 Andrew Fire(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酶学方法》中几乎有20卷是关于DNA的内容,关于这方面内容的卷册还将根据研究动 态实时增加。
4. 包含各种相关实验操作指南
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涉及到的各项技术
酶的分离纯化,亲和标记,酶动力学机理 转基因,真核系统中基因的重组表达,RNA干扰,基因芯片,基因治疗 生物大分子结晶,生物大分子的测序分析, 细胞培养 免疫化学 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技术 活体细胞的成像和光谱技术,核磁共振,激光显微捕获,共聚焦显微技术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功能糖组学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计算机模拟,药物设计,药物核酸相互作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小鼠发育生物学研究技术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 干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重要疾病的研究如:癌症,糖尿病 …………………………….
该卷册分为三大部分,满足了科研人员对于细胞培养知识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
Part 1介绍细胞培养的工具和基本方法 细胞培养基的选择 抗生素的使用 细胞的生长条件 细胞的储存和运输 细胞污染的检测 实验室细胞培养的
管理及安全防范 …………………..
Part 2
介绍特别有用的特 殊的细胞培养技巧
二、经典卷册案例介绍
案例一:Volume 58 - Cell Culture 细胞培养
Culture cells in vitro simulating in vivo environment
cell culture medium
Cell culture dish
cell culture incubator
每一个主题既包含经典的背景知识介绍,同时又会包含具体的研究技术以及详细的实 验操作步骤
拥有50,000多个编辑和投稿者,其中有很多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是ScienceDirect上引用率和下载量最多的丛书
2. 覆盖领域广
这不是一本仅仅介绍酶学的书,而是覆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系列丛书
3. 介绍主题多
酶只是《酶学方法》丛书中的主题之一,是所涵盖的所有主题的冰山一角
DNA,RNA,核小体,染色质 蛋白质(包括很多具有催化功能的酶) 碳水化合物,糖生物学,脂质,氨基酸 维生素&激素,干扰素,生长因子 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代谢,抗体,淀粉样蛋白,朊病毒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分子及关键的信号蛋白 泛素和蛋白降解,分子伴侣,蛋白质折叠 活性氧自由基,巯基 黄酮多酚类,类固醇和萜类化合物,细胞色素 神经递质 血红蛋白,血小板 细胞膜,离子通道,线粒体,核糖体 细胞骨架,细胞外基质 ………………………………..
5. 还在持续更新和补充出版中……
每年都会出版十几个卷册,及时捕捉和总结生命科学领域的新近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 从2015年1月1号到今天为止,就已经出版了7卷。 从这本书中可以获得一站式服务的体验,包括背景知识以及研究技术和详细操作指南 便于研究者用最短的时间获得相关话题最全面最权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