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下)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今文经、古文经发展情况: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当时各经(“五
经”、“六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均由今文经学派把持。 西汉末年平帝时期,曾设古文经博士,以 与今文经博士对抗。 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 倡今文经 。
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崛起发展,并压
倒今文经学。东汉以后,今、古文经学之 争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 伏。东汉至唐,基本上是古文经占据优势。 宋代,以怀疑而著称的“宋学”兴起。宋 学一反古文经学的训诂、传注传统,主张 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这一时期,正统 的古文经学告衰。
教训之二就是秦始皇、李斯所信奉的法家
有几大致命缺点:一是实行恐怖统治,人 们在心理上对这种思想难以接受;二是法 家排异性特别强。 这种不能容纳其它学派的思想理所当然地 不宜作为一个社会的主导性思想。秦始皇 并没有真正地实现文化的整合,文化整合 的任务历史的落在汉代统治者身上。
2、西汉前期实行统一于黄老之学的 文化整合模式
自中国文明多元发生以来,地区之间尤其
是南北之间,汉代对秦文化和楚文化的双 重继承,实际上是北方黄河流域文化与南 方长江流域文化的一次大整合。
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
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 蚪文”),即大篆或籀[zhou]书。
1、秦始皇实行以法家取代百家的文 化整合模式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伴随着政治上的统一,百 家并存已成为政治的障碍,文化整合已是必然之 势。 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采取“焚书坑儒”手段, 独奉法家。 秦始皇在整合文化时,至少有两方面的教训。其 一就是解决文化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化,违背了 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采取的措施是粗暴地烧书 杀人,用一家取代百家,用政治手段而不是用文 化手段去解决文化问题,结果事与愿违,并未达 到文化整合的目的。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秦汉

道教的创立及起源
道教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 二、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主要是战国秦汉时代 的方士求仙采药、练丹术 三、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四、与道家哲学与阴阳家思想的关系较大,老子 和庄子的哲学和邹衍的阴阳五行术
道教的创立及起源
道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是产生于中 国本土的一种宗教 道教始于东汉时期,创始人张陵,在巴蜀(四川 )创立道派,因入道人须交纳五头米,故称为五 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另一个教派叫“太平道”,是农民起义黄巾军的 首领张角创立的,信奉黄老道《太平经》,“以 善道教化”,符水治病
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
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 东南境,风景区面 积120平方公里
国家4A级旅游区 、全国文明风景旅 游区示范点,被誉 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佛教四大名山
地藏菩萨
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 生止于至善。世有秘 密库藏,蕴藏许多金 银财宝,无量妙法, 能济诸贫乏,利益人 寰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Hale Waihona Puke 注重强调“经世致用”, 认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保 存者 视角是政治的,把经书的 “义”与政治联系起来, 尊崇孔子,并认为孔子是 托古改制的“素王” 注重微言大义,学风活泼 汉武帝至西汉末年居官学 正统地位
古文经学则以六经为史料 ,注重考据 视角是历史的,讲文字训 诂,着重探讨经文本义, 主张复古 古文经学尊崇周公 注重典章考据,学风朴实 东汉至东汉末年“古文经 学”占上风
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
(2)、 坑儒
第四章_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先秦时期,儒经主要是指所谓“六艺” ── 《诗》、《书》、《礼》(《仪礼》)《 乐》、《易》、《春秋》。 《庄子· 天运》谓此为“六经”。《荀子· 劝 学》说:“其数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 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经”专指儒家经典,是在汉武帝之时。
儒家典籍地位的确立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与“一天下”的政治变革相配合的是一系列整齐划
一的文化变革。
书同文
李斯统一文字,创制小篆。狱吏程邈创制 隶书,与今天的文字接近。
命李斯统一文字,创制小篆,颁行全国。狱吏程邈创制 隶书。
车同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定车宽以6尺为制。修建 宽度为50步的标准道路。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 道,东抵燕、齐,南达吴楚。又修直道直达九原。 云贵地区修五尺道,五岭山地筑新道。
度同制
度同制
行同伦
秦通过两种途径来规范全国人民的思想行为:
一是“以法为教”,以严刑峻法让国人行为标准 合于帝国要求。 二是“三老教化”,以道德教育的方式改变人心。
地同域
打破诸侯国间的壁垒,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移民, 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
湖南西部酉水岸边发现里耶故 城,图为里耶故城中出土的秦 简。
修秦律
在秦国原有刑法的基础上, 吸收六国的有关法律条文, 制定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 秦律。
《秦律十八种》 《秦律杂抄》 《法律答问》 《封诊式》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
秦朝为确立大一统的帝国模式,即专制集权的 国家制度和整齐划一的文化形态,所作的种种 努力,垂之久远,为后世所沿袭。“秦”作为 一个王朝的称谓,在这个短命的王朝覆亡两千 年之后,仍然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代称流播
《中国文化史纲》概要

《中国文化史纲》学习指导教材: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导论知识要点1、“中国”初义:“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
2、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群共同体。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简称,“华”通“花”,意谓文化灿烂,所谓中国“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
华夏先民建国黄河中游,自认中央,且又文化发达,故称“中华”。
4、“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加工为文化。
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指超越蒙昧期和野蛮期的历史阶段。
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等等。
故中国的文化史长达百万年之久,而进入创制并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的文明时代约四千年左右。
5、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6、狭义文化: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常与“政治”、“经济”并列使用。
7、中国文化的特质: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坚韧。
8、“厚德载物”:意思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养学子成才。
9、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
10、中国文化发生过哪几次转折,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期,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第二期: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第三期:统一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第四期: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第五期: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到明中叶;第六期: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知识要点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以石片石器为主、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次之,刮削器、尖状器两类工具最为普遍,以石锤直接打击、单向反面加工器的方法为主,石斧不发达。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商朝的兴起和衰落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商朝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朝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奴隶制度。
商朝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商汤和武丁两位君王的统治下。
商朝的兴起和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自然灾害的频繁使得社会秩序动荡,生产力水平下降;其二,贵族的贪欲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政权威信受到挑战;其三,周朝的兴起对商朝的统治产生威胁,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第二章周朝的兴起和衰亡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实行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成熟。
周朝实行了分封制,通过与周室建立亲属关系的周王的诸侯建立的分封政权进行统治。
同时,周朝通过宗法制度对社会进行管理,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周朝的兴起和衰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诸侯之间的争霸导致了周朝政权的削弱和崩溃;其二,诸侯之间的联姻和亲属结盟使得周室与周王政权失去中央的控制权;其三,周朝的腐败和贵族的贪欲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封建制度成为混乱的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世家豪强相争,社会矛盾激化,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
春秋时期,周室的中央政权日益削弱,霸主政治占据了主要地位,政权形态不断发展。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各个国家生产的武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军事力量也不断增强,社会的发展日益加速。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春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国家政治日益削弱,百家争鸣,社会政治发展进一步提速;其二,战国时期由于诸侯间的争霸,各国之间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不断发展,使得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其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社会政治日益复杂。
第四章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第四章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1、“达其志、通其欲”的漫长历程秦统一中国,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概括地说,它起源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的漫长岁月后,终于形成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华夏文化”。
“华夏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进程中,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在秦汉时期,终于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1)在“用夏变夷”的观念中,已经融入了“夷夏交融”的观念,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不仅是军事变革,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变革——一个文化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部世界中汲取营养而纳新吐故,才能永葆生机。
2)春秋初期“尊王攘夷”的观念,已经逐渐被华夏族居中、夷蛮戎狄分居四方的“五行五方”的“文化认同观念”所取代。
3)“九州说”的形成,表明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共同地域”的文化观念。
4)各民族共同祖先“黄帝形象”在神话系统中至尊地位的确立,是中华各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尽管经历了刀光剑影的洗礼,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但终于为中华文化基本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秦王朝文化一统的初步尝试1)思想“大一统”及其“蓝图”选择的失误秦的统一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伟大胜利,秦帝国的建立,又给这个阶级提出了更为严峻的历史任务:用什么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才能永保江山的万世一系。
春秋、战国时期“争鸣”的各家各派,无不以匡时救世、一统天下为自己的理论目标。
因此,从理论的“或然性”前途预测,诸子百家各自的思想主张,都有可能成为一统天下的指导思想。
但是,实践证明,各派学说都有其片面性;各家学说之间的攻讦驳难和争鸣,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扬弃和综合。
在时代大趋势下,理论的扬弃与综合,正好与政治的“大一统”互为表里。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吕不韦汇集天下名士,编撰综合百家的集萃之作《吕氏春秋》,不仅是适应秦王朝一统天下的政治需要之作,也是为“大一统”的秦王朝提供理论指导的需要之作,这诚如该书所言: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30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上)

❖ 秦汉是郡县制,与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不同。
❖ 《史记》卷8《高祖本纪》:“天无二日,地 无二王”。
❖ 这一点上仍与之一脉相承,于是“大一统” 观念也被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 公元前3世纪末叶,秦王嬴政(前259—前 210),用十年时间,先后灭亡韩、魏、楚、 赵、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将先秦以来海内混 一的理想变成现实。
秦代阳陵虎符。兵符是调动军队的 凭信,授兵者和掌兵者各据一半, 左右相合方可调兵。该件兵符铸为 卧虎之状,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 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甲兵之 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 阳陵”。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 米,传为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 国国家博物馆。
❖ 这样,通过郡县制将地方权 力集中到朝廷,又通过三公 九卿制将朝廷大权集中到皇 帝手中,实现了韩非“要在 中央” 的政治构想。
❖ 《公羊传》阐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 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 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王正月?大一统也。
❖ 所谓“大”,就是尊重、重视;所谓“一统”,即 “万物之本皆归于一”,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 天子,后世经解也借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 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实现“六合同风,九州共 贯”的“混一”格局。
❖ 与上述“一天下”的政治变 革相配合,秦朝还进行一系 列整齐划一的文化变革,以 改变东周以来“田畴异亩, 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 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的文化分裂格局。
秦朝的文化统一政策
❖ 秦朝还进行一系列整齐划一的文化变革,以改变东 周以来“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 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分裂格局 。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武帝喜欢繁文隆礼、讲求事功的儒学。 但直到其祖母窦太后死后,他才一反先祖 故训,变寡欲政治为多欲政治,尊儒兴学, 制度教化。开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文化历程。学术的道路只剩经学一途。 治《公羊春秋》的大师董仲舒获得了空 前宠遇,他鼓吹: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武帝还按董仲舒的建议,设臵五经博士, 并大规模兴学,将教育、考试、选官
三者结合起来,子夏“学而优则仕”的主 张作为正式的文官制度确立。建立在道德 教化基础上的察举、征辟与潜心攻经入仕, 成为官吏的两大来源。 儒家的独尊,并非儒学的独存。董仲舒 认为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他继 承儒学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理论,契合阴阳 五行学说,形成天人类别同形、序列同构 的宇宙论“天道”,以此完成更化,维系 一统。这实是对先秦儒学的再创造。 董仲舒将殷商以来的王权天授,天人感
但在经学走向神学化的过程中,也有 不少反对者,为思想界带来清新之风。 郑兴、尹敏都对谶纬不以为然, 桓谭、 张衡、王充分别在其著作《新论》《灵 宪》《论衡》中加以辩驳。如桓谭:灾 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君王 应修德、善政、省职、慎行以应之。张衡认 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陨石乃奔星所坠,至 地则石也。地震也只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都与天意无涉,故主张宜收藏图谶,一禁
陆贾曾劝颇具无赖作风的刘邦重视《诗》 《书》,刘邦不以为然:乃公居马上而得之, 安事《诗》《书》?陆贾争锋相对:居马上 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不怿而有惭色, 随即令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 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并接受了逆取而以顺 守之,文武并用的长久之术。
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汉初70年的政 治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但这种无为并 非道家超凡脱俗的无为,而是融合了儒家 的仁义思想的新学说,即“黄老之学”。 汉初建立起黄老学说体系的首推论大道 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司马谈,代表作是《论 六家要指》;其后《淮南子》集该理论之 大成。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因时而动,顺 势而行,建功立业。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的 积极态度是黄老之学区别先秦道家的根本 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 化大一统 (下)
本章主要内容
❖ 五 帝国文化的固守与外拓 ❖ 六 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 ❖ 七 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
❖ ❖ ❖ ❖ ❖ ❖ ❖ ❖ ❖ ❖
秦丝“丝秦战秦汉秦匈
汉绸丝绸汉国汉朝朝奴
帝之绸之长长与对与与
国路之路城城匈匈匈中
文的路的的的奴奴奴原
化形”开修修斗政的的
的成的辟筑筑争策斗冲
一词
的的争突
统源
实演
整
质变
合
五
守帝 与国 外文 拓化
的 固
匈奴与中原的冲突
❖ 匈奴:栖息于阴山以北荒漠草原,是我国北 方的一个古老民族。
❖ 生活习俗:他们以游牧为生,善骑射,勇猛 剽悍,很早就与中原华夏族交往。
❖ 对中原的威胁:战国时期便从中原人那里学 会制造铁器,并利用骑兵神速的特点,深入 黄河流域抢掠,构成战国至秦汉数百年间的 “边患”。
❖ 汉高祖时,韩信战败 高祖白登之围。 ❖ 此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 景帝时,晁错“行民实边”,亦兵亦农。 ❖ 武帝时,国力昌盛,遂转而武装进攻,消灭匈奴军事有生力
量。 ❖ 此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攻杀、分裂,南匈奴臣属汉朝。 ❖ 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率汉军大破匈奴单于,匈人西迁,长
达300年的汉匈战争告终。
战国长城的修筑
❖ 战国时期的两类长城:
❖ 第一类是“互防”长城。 齐:“乘山岭之上筑长 城,东至海,西至济州 千余里,以备楚” ; 楚:“备齐”“备秦” 燕:“防齐”;赵 : “防魏”;魏 :“防 秦”;秦:“防魏”。
❖ 第二类是“御胡”长城。 赵、燕、秦 :“限戎 马之足”
齐长城是我国现存于地面上修建最 早、历史最长的冷兵器时代国家军 事性防御工程。建于春秋末期至战 国中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
❖ 除了穿越沙漠绿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之外,与之并存的还有海 上丝绸之路,后者较前者起源更早、延续时间更长、通往的 地区更广。
长城与秦汉文化的内外整合
❖ 秦汉帝国文化的一统整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同 时进行。在华夏文化系统内部,统一政治,独尊儒 术;在与其他文化系统相融化时,往来冲会,外拓 固守。
汉代的马踏匈奴石雕 位于陕西咸阳霍去病墓
马踏飞燕。甘肃武威雷台出土,其飞 奔的雄姿与汉代雄阔向上的时代气象 相印证,给人无尽遐想。此造型现已 成为中国旅游行业的图标。
秦汉与匈奴斗争的实质
❖ 秦汉与匈奴斗争的实质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 ❖ 在16世纪近代文明兴起之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
秦长城分布图。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御胡”长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长城:世界工程史之最
❖ 从公元前4世纪算起,迄明代的17世纪止,历 时2千多年间,一共有二十多个朝代修筑过长 城,其中尤以明代为甚。
❖ 秦始皇长城5,000多公里,汉长城10,000多公 里,明长城5,000多公里,如果将历代所修建 的长城长度加起来,已超过50,000公里。
❖ 长城分布在今天的十六个省区,其中以内蒙 古自治区境内最长。长城因地而设,“用险 制塞”,楼垣雄固,沿途城堡相连,烽火相 望,蔚为壮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宏伟建 筑,在世界工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丝绸之路的开辟
❖ “丝绸之路”的开辟, 首先归功于张骞的“凿 空”西域,而卫青、霍 去病、李广、李陵等一 批军事干才的西北用兵, 也起了关键作用。
秦汉长城的修筑
❖ 秦灭六国后:
❖ 1.拆除互防长城,以利统一。 ❖ 2 .加强御胡长城,防范匈奴南袭。
❖ 这条秦长城,在今见砖石垒砌的明长城以北很远的地方,说 明农耕游牧的边界线,在秦汉时代要较宋明以后靠北几百里。
❖ 汉武帝时,又建起两千多里长的河西长城,与秦长城相加, 从敦煌到辽东,共长5,000多公里。昭帝、宣帝又续修长城, 最后筑起一条西起今新疆,东到黑龙江北岸,全长约10,000 公里的长城。
湾)。 ❖ 汉朝中叶以后,与西域各族的贸易日渐发展,汉朝修筑令居
(今兰州西北)以西道路,形成通往中亚、西亚的两条商路: 一为天山南路,“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一为天山 北路,“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 。 ❖ 汉朝以丝绸为主的各种商品运往西域,又由中亚商人转运至 西亚、南亚乃至里海、地中海沿岸,远至欧洲的大秦(罗马 帝国)。中国丝绸被罗马贵族视为珍品,称中国为“丝国”。 这条东西贯穿的商路,便被呼作“丝绸之路”(Silk Road)。
突,是世界文明史的最大主题。 ❖ 秦汉帝国西、北两个方向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袭击,他们流
动善战,“来如飚风,去若闪电”,在与农耕人的争斗中多 占主动,使以安居乐业为旨趣的农耕人防不胜防。 ❖ 为了护卫自己的文明系统,打通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往来 隔绝,秦汉帝国同时采取静态与动态、固守与外拓的两手政 策。前者的标志是修筑长城,后者的标词源
❖ “丝绸之路”(Silk Road)亦称“丝路”, 得名于德国地理学家、 东方学家李希霍芬 (1833—1905)的著 作《中国亲程旅行记》。
李希霍芬
丝绸之路的形成
❖ 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郎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 东汉时,又有班超通西域之举,其部将甘英远抵西海(波斯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丝绸之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商路
❖ 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尤其是欧洲)的汉学热点与中国 传统的西北边疆史地之学合流,研究表明,这条连接亚洲和 欧洲、非洲的东西交通大道,长约7千多公里,自公元前2世 纪打通后使用达1700多年(15世纪止),是世界上距离最 长、繁荣历时最久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在人类历史上起过 重要作用的文化交流大动脉。中国的蚕丝、造纸、火药、印 刷、炼钢、掘井等技术皆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而域外的 佛教、景教、伊斯兰教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也都缘此 输入我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
秦朝与匈奴的斗争
蒙恬像
❖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时曾在河 套一带设九原郡御胡,后来 赵、秦之间争战激烈,匈奴 乘机占领河套及以南地区。
❖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将军蒙恬率30万军队北伐 匈奴,收复河套,并沿黄河 设44个县。
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 楚汉争霸时,匈奴征服西域、河套等地,成为汉朝的强劲对 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