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强与弱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同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的特征和传播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使学生掌握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2.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响铃、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
将一个振动的物体(如音叉)靠近一个响铃,让学生听到声音的强弱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讲解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同时,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幅度下的声音强弱。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声音的特征和传播条件。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三个特征和传播条件。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声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声音强弱变化,并记录下来。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
1.2 教学内容: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1.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振动不同物体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1.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用手拍打桌子,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产生。
实验二:让学生摩擦尺子,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产生。
实验三:让学生吹灭蜡烛,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产生。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
2.2 教学内容:固体、液体、气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2.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传播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在空气中传播声音,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让学生在水中传播声音,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传播。
实验三:让学生在固体(如桌子)中传播声音,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传播。
第三章:声音的强与弱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强弱变化。
3.2 教学内容:振幅对声音强度的影响距离对声音强度的影响3.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改变振幅和距离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3.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用手拍打桌子,观察和描述不同振幅下声音的强弱。
实验二:让学生远离或靠近正在发声的物体,观察和描述不同距离下声音的强弱。
第四章:声音的调与音4.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调与音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调与音的变化。
4.2 教学内容:振动频率与声音调、音的关系声音的音域4.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改变振动频率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调、音的变化。
4.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摩擦尺子,观察和描述不同频率下声音的调、音变化。
实验二:让学生吹灭蜡烛,观察和描述不同频率下声音的调、音变化。
《声音的强与弱》(课件)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实验三:探索鼓面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鼓、一些碎纸屑、一对鼓槌
实验探究
实验三:探索鼓面发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步骤 : 1. 将纸屑铺在鼓面上(注意保持均匀)。
通过比较轻小物体被弹起的高
度来比较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这是利用了转换法。
2. 用手轻轻敲击鼓面中央,听听鼓面发出的声音,然后观察鼓面的变 化。
晃动的“大门”惊醒了门内三个“传话员”— —锤骨、砧骨、镫骨,他们携手将振动传给形 似蜗牛的耳蜗,使其中的淋巴液发生波动。
生 活 应 用 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还能判断出声音的位置?
波动的淋巴液带动“翻译员”——毛细胞一 起摆动。毛细胞会将波动“翻译”成电信号, 并顺着根部将其送上通往大脑的“高速公 路”——听觉神经。
振幅大小 振幅小 振幅大
实验结论: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鼓面的振动幅度越 大,声音越强。
探讨研究
活动三:声音强弱的原理及应用
1.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研讨探究
活动三:声音强弱的原理及应用
2.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说话时, 声带振动的幅度小。我们轻轻走路时,脚步振 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小;重重走路时,脚 步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大。
生 活 应 用 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还能判断出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强与弱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单元主题
科科和研研的争论
科科和研研是邻居,最近研研参加了一个比赛“制作创意小乐器”, 于是天天在家里做试验。科科最近准备在家看书的,可是总听到一些奇奇 怪怪的声音,但又不知道这些声音是从哪来的?郁闷的科科准备去找研研 玩,到了研研家才发现,原来“罪魁祸首”就是研研。本来研研总是做不 出满意的乐器就很烦了,被科科一说就更生气了:“我明明是在自己家做 试验,怎么会吵到你呢?”于是,科科和研研就闹别扭了。同学们,如果 让你们来解决这个事情,你们会怎么做呢?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
3.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实例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
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定义2. 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3. 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4. 生活实例分析5. 练习题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木棒、尺子、声音发生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强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声音的强弱现象?二、探究声音的强弱定义(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是指声音的音量大小的度量。
2. 演示实验:用气球和木棒展示声音的强弱变化,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响度。
3.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弱定义。
三、分析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10分钟)1. 讲解影响声音强弱的主要因素: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声源的远近、介质等。
2. 实验演示:用尺子固定在不同位置,展示声音强弱与距离的关系。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
四、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振幅与声音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演示:用声音发生器产生不同振幅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五、生活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强弱现象,如:雷声、蚊子飞行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生活实例中的声音强弱现象。
3. 讨论:如何减小或增强生活中的声音强弱?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强弱定义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生活实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课件《声音的强与弱》

1.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 与声音的关系吗?
声音的强弱可以 用音量来描述。音量 是由物体的振动幅度 决定的。
物体振动幅度越 大,声音越强。
物体振动幅度越 小,声音越弱。
2.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 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1
轻轻敲击
振幅小
声音弱
重重敲击 振幅大 声音强
2.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 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4 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音强在弱不日思同常考。生:活声中音,的我强们通弱常是把怎轻么重形不成同的的?声音称为声
探索一:拨动钢尺实验
1 像图中那样,把一把钢尺(或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桌 面大约20厘米左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一只手拨动 钢尺的另一端。先轻轻拨动钢尺,听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 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再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的声音和它 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课堂达标
选一选
1.在弹奏吉他时,若想要它发出的声音响一些,可以
( B )。
A.调节弦的松紧度 B.用的力气大一点 C.用的力气小一点
课堂达标
选一选
2.敲击音叉的力越大,则发出的声音( C )。
A.越高 B.越低 C.越响
总结
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 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我们可以借助泡沫塑料,
2
来观察音叉的振动幅度变化。
敲击音叉的力度不同,悬 挂的小泡沫球摆动的幅度也不 同。这一现象能形象地反映出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 关系
课堂达标
判断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 )
2.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是因为钢尺振动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展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进行小组讨论实验。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2 教学内容:音调: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音色:声音的质感,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2.3 教学活动: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第三章:声音的测量3.1 教学目标:学习声音强度的单位,分贝(dB)。
掌握使用分贝计测量声音强度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分贝的定义和单位。
分贝计的使用方法。
3.3 教学活动:进行实验,使用分贝计测量不同声音的强度。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第四章:声音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探索声音控制和利用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声音在通信、音乐、影视等领域的应用。
声音控制技术,如降噪耳机。
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声音控制技术的应用。
第五章:声音的环保意义5.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污染的概念和影响。
探讨声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声音污染的定义和来源。
声音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5.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声音污染的来源和对生活的影响。
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声音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第六章:声音的传播介质6.1 教学目标: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探究固体、液体和气体作为声音传播介质的不同。
6.2 教学内容: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快,衰减慢。
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较固体慢,衰减适中。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强与弱》教科版

举例:使用分贝仪测量不同环境下的声音强度,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声音强弱。
2.教学难点
(1)声音振动幅度与响度的关系:理解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响度越大的原理。
突破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振动幅度与声音响度的关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声音强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但在讲解难点时,我应该更加注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困难。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但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疑问。为了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解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的强与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声音大小不同的情况?”(如:两个人说话,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强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声音的响度和分贝这两个基本概念。声音的响度是描述声音强弱的物理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分贝是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它们在噪声控制、音量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2. 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振动的音叉、放大镜、振动传感器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强度的声音(如低沉的男声、清脆的女声、大声的音乐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引发学生对声音强弱的好奇心。
2. 探究活动1: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振动的音叉,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振动的幅度,并记录在实验手册上。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音叉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出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3. 探究活动2:观察声音强弱的变化(1)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强弱变化的情境,如:大声说话的人、远处的雷声等。
(2)学生观察并记录声音强弱变化的原因,总结出声音强弱受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4. 应用拓展: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提高音量使人更容易听到、使用耳机避免影响他人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强弱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隔音墙、改进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并能够分析声音强弱变化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实验操作准确性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1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钢尺、皮筋、小鼓和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幅度与声音大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