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声音与环境

合集下载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学习、上课课件)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学习、上课课件)

感悟新知
知1-练
例 2 [中考·娄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送餐成为 时尚。如图2所示,机器人可以灵活地避开障碍物是 通过体内的雷达发射_超__声__波_,然后接收障 碍物的反射波,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客人 可以通过语言来操控机器人,说明声可以 传递_信__息___。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析:由题意知,机器人可以灵活地避开障碍物 是利用了回声定位,其体内的雷达可以发射超声 波,通过接收反射波,确定障碍物的位置;通过 语言来操控机器人,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1
s
内机床振动的次数为
1s 8×10-5
s/次
=12
500 次,
所以频率是12 500 Hz。
感悟新知
方法技巧:根据波形图求频率的步骤: 确定一次完整振动对应的图像 ↓ 确定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 求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知1-练
感悟新知
知1-练
1. 野生大象群也有自己的“语言”,研究人员录下象群内 部交流时发出的声音,发现以两倍速度快速播放时,人 耳能听到比正常播放时更多的声音。
超声(频率高于20 000Hz)和次声(频率低于20Hz)。
感悟新知
4. 声的利用
知1-讲
(1)声能传递信息 可听声、次声和超声都能传递信息。
应用领域
具体应用
医学
医生用B超给病人检查身体
工业
利用超声波探测工件内部是否有损伤
军事 声呐:利用回声定位探测海洋深度、引导潜艇航行等
气象
监测台风、监测地震
生活
感悟新知
知2-讲
知识储备 噪声监测仪或测试仪只能显示噪声的强弱(即响
度),不能减弱或控制噪声。
感悟新知
3. 减弱噪声的途径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单元复习课件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单元复习课件

例14 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 (1)如图,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拨动其伸出桌面一端,听它发出的声 音,同时视察钢尺振动的 频率(选填“响度”或“频率”);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将钢尺按下 相同的幅度(选填“相同” 或“不同”)。能够听出声的 音调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产生了变化。重复上述实验; (3)实验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 长 ,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 就越 低 。
3.声速 (1)一般来说,声音在_固__体__中传播最快,在_液__体__中次之,在_气__体__中最 慢.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3_4__0_ m/s.
4.回声 (1)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 形成回声. (2)应用:回声测距离:s=vt/2
例1 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 会看到“水花四溅”,这个实验说明了( A )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例15 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 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 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a和d ; (2)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跟 横截面积 的关系,在实验中 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3)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 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 学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没有控制材料相同 。
监测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爆发等
;利用次声波传递能
量的有 次声波武器 .
例9 超声波洗牙能去除牙齿上的牙结石及牙菌斑等,使牙齿表面光洁亮丽、 口内清新,很受人们爱好。超声波之所以能洗牙,是因为( D ) A.超声波是清洁剂 B.超声波能传递去污信息 C.超声波能产生反射 D.超声波能引起振动,把污垢去除

第2章声音与环境课件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2章声音与环境课件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本课小结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3、声音的品质——音色。 4、声音的综合利用。
拓展练习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学校附近制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B.人们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是由于其响度太小 C.只要人的辨听能力强,在何处都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D.乐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2.琴师在他使用二胡曲会进调音,以下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解释正确 的是( D ) A.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B.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响度 C.将琴枕上移上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D.换一根再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以波的情势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2)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了解 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3)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 (4)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难点突破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 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 波产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 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产生反射,这时对面的 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产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 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 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 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复习课_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复习课_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分层作业
3特种兵使用的微声冲锋枪射击时的声音很小,是因为采用了消 声器,它是采取 消声 来减弱噪声的;纺织女工工作时戴耳 罩是采取 隔声 来减弱噪声的;居民住宅区植树、种草是采 取 吸声 来减弱噪声的。(均选填“消声”、“吸声”或“隔 声”)
分层作业
4“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讲话人的( B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合作探究
答 乙和丁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是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实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长短有关。
合作探究
2.战争年代军队里流传这样的话:“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 这是因为老兵有经验,如果他能够听到远处开炮时的炮声,他 就知道炮弹不会在他附近爆炸。试用物理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 炮弹飞行的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当人听到 炮声时,炮弹早已远离人而去了。
合作探究
答 这是由于台下驯兽师的助手,吹了四下哨声,由于哨声频 率太高,人类的耳朵听不见(人听不见高于20000 Hz的超声波), 而狗可以听到高达50000 Hz的声音,它听到四下哨声,故立即 叫了四声。
分层作业
1我们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 空气 传入耳中的,我们主要是根 据 音色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来辨别锣声 和鼓声的。 2声音是以 声波 的情势传播的;演奏弦乐时,手指在弦上的 位置不断变化,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 音调 。
分层作业
8如图所示,这是控制噪声的几种途径,其中属于消声的是 ( A)
分层作业
9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XXX, 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取声音。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 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得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 主要是为了( A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得美观些

沪粤版八年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1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沪粤版八年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1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音叉弹开 乒乓球
振动的音叉溅起水花
音叉溅 起水花
细纸屑在振动的鼓面上“跳舞”
第1课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物体的振动
发声体在振动
音叉溅起水花
扬声器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带振动
翅膀振动
空气振动
水波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蝙蝠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
声音“看得见”
波形 显示
声波“看得见”
真空不能传声实验
真空不 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实验
越来越小 不能
能听到 不能传声
水能传声实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液体能 够传声
水(液体)能够传声
液体能够传声
固体传声实验
固体能 够传声
固体能够传声
固体能够传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传声效果最好
声音传播快慢—声速 υ声=340m/s 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υ固> υ液 > υ气
声 ⑸声音的传播速度: υ固> υ液 > υ气
音 ⑹人怎样听见声音:鼓膜振动
课外活动
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计时员少计了0.29s,运动员成绩更好.
人怎样听见声音
贝多芬的故事—固体能够传声
自我评价与作业
琴弦振动 铜片振动 空气振动
自我评价与作业
3次,水管、水、空气 A
固体传声效果好,速度快;直接呼叫 浪费体力,声音会反射,传声效果差。
我 ⑴声音的产生:振动 们 ⑵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波 怎 样 ⑶声波的显示: 听 ⑷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见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1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共24张PPT)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1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共24张PPT)
•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下午9时39 分46秒下午9时39分21:39:4621.11.9
正在发声的鼓,所 纸片弹起
正在发声的音叉激起 的水花
学生体验
用小锤轻敲音叉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 现象发生?为什么?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3、当你听到声音时,吉他弦发生了什么?把 手放上去感觉一下。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不说话,则声带不振动。 正在发声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 吉他发声时,弦在振动,用手按住弦,声音停 止。 •……
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义务教育教科书(沪粤)八年级物理上册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你们能不能创造出 尽量多种不重复又悦耳的声音呢?
找找看,是什么物体在发声呢?
海浪
琴弦
这些发声物体有什么 共同的特点?小提琴弦吉他琴弦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做一做,试一试 1、用手摸颈前喉头的位置,说话和不说话,感 受一下吧。
2、教师演 示:把用绳 悬挂着的乒 乓球去接触 正在发声的 音叉。
计算。
六、人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源
与水波相似,音叉振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也象 水似的,产生波动,并向四周传播
物体
发出
传到
鼓膜
振动
声音
鼓膜
振动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课件+2024-2025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课件+2024-2025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解析】①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碎纸屑会跳动,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②人说话时会惊跑水中的鱼,说明声音能在空气和水中传播(即声音传播的条件);③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声音传播的条件);④水面溅起水花是由音叉振动造成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⑤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重难点2 声音的三个特性
声音可以用响度、音调和音色来描述,这三个特征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是本章的重点。三者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音调
响度
音色
概念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特色
描述词语
尖细、低沉
响亮、微弱
清脆悦耳等
影响因素
频率
振幅和距离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
波形图
_
_
_
说明
音调和响度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
①④⑤
②③
针对训练
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B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立即消失B.声音借助介质,并以波的形式传播C.在空气中,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得快D.只要物体振动发声,我们就一定能听到
【解析】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当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或振动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时,我们都不能听到发出的声音,故D错误。
图2-3
【答案】D
针对训练
4.海豚的发声频率范围非常大,当海豚发出 的声音时,此声音属于______,这种声波人耳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海豚会利用回声寻找沙丁鱼群,假如经 后海豚听到回声(声音在海水中每秒传播的距离为),则此时海豚与沙丁鱼群的距离为_____ 。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特点; 2. 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声音的传播距离; 3. 了解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 能够分析并解决与声音传播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速度的计算;3.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钟表的滴答声、音乐、人的谈话等,引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和兴趣。

2. 学习(30分钟)主要内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特点;3.声音的传播速度及计算;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任务1.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章的相关内容,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2.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练习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

3. 梳理及思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梳理所学内容,并思考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 拓展(10分钟)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水中、铁棒中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5. 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声音传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悠扬长笛声在校园里传播的距离等。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并介绍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3.视听教学法: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梳理所学内容,并思考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5.情景模拟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资源与辅助工具1.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2.教学视频资源;3.课后练习题;4.实际问题练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和音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关于“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和 “防治噪声的途径”,《标准》给出的终结
性要求是“了解”和“知道”。这两部分内容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可让学生通过收集生
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声音的应用和噪声的防治途径,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
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乐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学的基础知识; 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所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高低”、“声音的 强弱”,及其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探究”来学习;又有终结性的要求,即“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因此要多设计声音产生
和传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领悟其中的
科学方法。
2.关于“乐音的特征”,《标准》要求达到“了解”的层次。除了通过听觉,让学生建立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初步概念,还可以让学生在示波器上观察不同声音的波形,对音调、响
沪粤版八年级--声音与环境
———————————————————————————————— 作者: ———————————————————————————————— 日期:
第二章 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读: 1.关于“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标准》既有过程性要求,即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
本章教学难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涉及到科学探究 的方法以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2.编写特点
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⑴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全章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由浅入深,逐步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兴 趣。如 2.1 节,由物理学家帕斯卡在小时候“敲打盘子发出声音,用手按住盘子后声音没有了” 这一事实,提出问题“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引发探究。又如 2.2 节,从“我们周围的声 音千差万别”这一事实入手,自然地提出了学生关心的问题“声音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我 们应该怎样区分它们呢?”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和响度的因素”。2.4 节又从 物理走向社会,通过介绍声音的利用和噪声的危害,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和 负面影响,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 ⑵突出体现物理的学科特点,注重科学探究,全章以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个“活 动”中获得感性体验,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 识,还初步学到研究问题的方法。本章 4 节课中有实验探究 2 个(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两个探究让学生初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主要方法以及控制变量 的思想。除实验探究外,本章还安排了课内其他活动 4 个,课外活动 3 个,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 活动机会。 ⑶课文中的插图形象、直观,代替了以往冗长的文字叙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能够启 迪思维,激发兴趣,突破难点,有利于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每节课“活动” 中的很多插图,不但能够生动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展示实验活动的主要装置,而且蕴含着 观察、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例如图 2-1、2-2、2-3、2-6、2-7、2-8、2-17、 2-20、2-26等。还有些插图,如图 2-4、2-5、2-18、2-27、2-30 等,能够把抽象、难懂 的“波”及有关特征,具体、直观地描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于“声波”的认识。另外一些 插图,如图 2-9、2-12、2-16、2-33、2-38、2-42 等,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 情感,以及崇尚科学、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良好素养,养成关心生产、生活以及自然中的物 理现象的习惯。
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材是按照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编排的,其编写顺序是:“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我们
怎样区别声音”-“声音的应用”。本章第一节“追根求源”,首先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 生的,接着探究声音如何传播。这些内容既是学习声学的基础;同时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又 对接下来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有很好的启发和铺垫作用。“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 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本章最后一节“让声音为 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 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 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 “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
3.课时安排
本章共 4 节,建议全章教学用 5 课时,其中新课每节 1 课时,复习总结用 1 课时。
三、各节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 慢不同。 ⑶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1.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 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本章主要介绍声音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尽管本章涉 及的现象大多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学生又很少深入地思考和探讨过。因此,把本章作为初 中物理的开端,可以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深奥,物理亲切、有趣、有理,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欲望;同时在学习本章知识的过程中,要用到研究物理问题 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等,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物理,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