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活动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递到学生的耳朵呢?【教师提问】水里游泳的人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吗?【教师活动】请三位同学上台:甲乙两位学生来用土电话讲悄悄话,丙同学站在乙同学旁,让乙丙同时回答甲讲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能传声,且传声性能比较好。
【教师活动】用真空罩实验向学生讲解,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例题】君君在游览某文化长廊时拍下了一幅如图所示的古诗碑帖,诗中所描述的寒山寺的钟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上的.活动四:声音的传播速度【教师活动】用图片展示趴在铁轨上大概判断火车的距离。
【教师提问】学生这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书本38页,并让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例题】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温度为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均填“大于”或“小于”)活动五:回声【教师活动】用视频展现回声现象,并讲解回声是:声音传播出去并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并向学生补充在天坛里面有三处比较著名的声学建筑,一是圜丘、回音壁、三音石。
【教师回答】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在本章起到基础的作用,为学习后两节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仅仅懂得如何制造声音却没有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思考,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4、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传播。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录音机和录有歌曲、瀑布声、琴声、电锯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
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情景导入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加深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一、投放学案、引导自学学案设计: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猜想与假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大胆的猜想一下。
(2)实验探究:①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让物体发出声音。
器材:橡皮筋、小鼓、音叉、乒乓球、一杯水等。
②你还能让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发出声音?试一试。
③思考一下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哪些共同特征?(3)结论: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⑴、猜想与假设:声音又是怎样传入我们的耳中的呢?⑵、举例说明或设计实验利用下面的器材你能说明声音可以在哪里传播?器材:课桌、鱼缸、土电话等⑶、结论:声音可以通过、、传播,我们把能够传播声音的物体称为。
不能传声。
3、阅读课本37页—38页了解下列问题。
⑴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平时我们称为。
⑵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播时速度最大,中其次,中最小。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
让学生自己根据学案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并将相关空白填充,遇有不知道的可以讨论交流。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3章的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尺子、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如振动扬声器、吹气球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声音产生与传播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噪声控制装置。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真空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作为介质。
(3)音调与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有关。
2. 问答题:(1)请简要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课标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初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初步学会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工具多媒体、纸杯、棉绳、牙签、音叉、水槽、乒乓球、闹钟(或音乐芯片)、玻璃罩、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声音的世界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声形并茂的声音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将食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咙处,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时喉咙在振动。
播放蟋蟀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
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二章声的世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初步学会用实验和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1.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科学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趣味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玩一个小游戏,叫“听音识物”,你猜下这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课堂。
任务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活动:1.利用自己身边的实验器材(音叉、橡皮筋、直尺等)做发声实验。
2.敲打音叉,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听到什么现象。
3.演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溅出;4.演示将乒乓球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旁边。
5.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讨论:鼓声、二胡声、笛声、流水声、小提琴声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引导学生确定声源体。
总结: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任务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学生思考:教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递到学生的身边?演示:用真空罩实验向学生讲解,真空不能传声。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并科普生活当中的真空玻璃对真空不能传声的运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教学设计: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
2. 教学准备•教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设备:喇叭、发声器、示波器等。
3. 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声音的概念,例如:敲击桌子、吹笛子等。
3.2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声音的含义,即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3.3 声音的产生(20分钟)3.3.1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 通过实验演示,使用发声器和示波器,演示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和声音的关系。
-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产生声音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3.2 声音的传播媒介 - 介绍声音的传播媒介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 通过实验演示,使用喇叭,在水中和空气中发出声音,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并进行比较。
3.4 声音的传播(20分钟)3.4.1 声音传播的方式 - 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机械振动、空气的压缩和稀疏。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声音在不同媒介中传播的过程。
3.4.2 声音的传播速度 - 介绍声音传播速度与媒介的关系,即固体传播速度最大、气体传播速度最慢。
-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3.5 声音的特性(20分钟)3.5.1 声音的频率 - 解释声音频率的概念,即声音的高低音。
- 利用示波器给出不同频率的声音示波图,让学生感受不同频率声音的区别。
3.5.2 声音的音量 - 解释声音音量的概念,即声音的大小和强度。
- 进行实验观察,改变不同振幅产生的声音的音量变化,并进行记录。
3.6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小结和归纳,并梳理主要内容。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答疑。
4. 作业布置•让学生利用手机录制一段声音,在明天的课堂上分享和讨论录音中的声音特性。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正式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节,也是第一章“声现象”的起始节,全节共分二个部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本节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教材注意通过介绍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如教材通过介绍学生唱歌、水流撞击石头、砂轮磨擦工件、青蛙鼓动气囊的等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声现象的普遍存在和丰富多彩,为探究“振动发声”埋下伏笔。
又如教材以雷声传播和真空环境中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作为实例,从两个不同的侧面阐述了空气是传声介质。
教材还列出了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使学生对不同物质中的声速大小有感性认识。
教材注意利用生活实例解释抽象的概念。
如为了使学生理解声音是一种波,教材以击鼓传声为例,分析了声波的产生机理,并将看不见的声波的产生与看得见的水波的产生相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声波的概念。
教材注意将学过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技术之中,以加强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如教材在介绍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以后,介绍了机械唱片的工作原理。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物理实验。
如利用桌子做固体传声实验等。
(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本节教材通过“探究”、“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为学生推荐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等探究内容,并提供了一些探究活动所必须的素材(如插图、实例等)。
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探究活动,教材在安排探究活动时注意了循序渐进。
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教材没有要求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没有要求自己设计实验,也没有交待探究活动具有几个环节,只要求学生按已经设计好的内容去做实验,并从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本质。
在探究“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时,教材虽然也设计好了探究的前几个环节,但首次提出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进行实验”这样几个名词,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要素,加深了对探究的认识。
(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考虑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学生实验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学生实验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分析回答
让学生做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实验分析:课桌紧挨在一起时,轻敲桌面能听到较大的声音。课桌分开后,用同样的力量轻敲桌面,听到的声音很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由此证实了猜想。
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科学、严密的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
声音的发生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学习。
观察现象
分析结论
1、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铁道游击战中,战士们趴在铁轨上听鬼子是否来了,说明铁轨(固体)可以传声。
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3、液体能够传声:
演示实验:真空中能传播声音吗?
3、声音的传播速度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关键:振动
学生实验:
关键:振动
学生实验:
关键:振动
学生实验:
关键:振动
声音的产生条件:振动
我们已经知道振动的物体能发声,振动物体通过什么把振动传给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
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
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
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
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度角,左复翅上有它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迅速左右开会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即声鼓振动发声.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发声作振动的实例.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
大家思考哪些是物体发声体而不振动的实例。
没有只发生不振动的实例。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不一定消失)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
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
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看图3-13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
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
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
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
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声音快慢是不同的。
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
25℃的水中,大约是1500m/s;
钢铁中,大约是5200m/s;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介绍回声
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 = 340 m / s, t = 0.1 s
求: s
解: s =v t / 2 = 340 m / s × 0.1 s / 2 s = 17 m
答: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m。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课堂小结】请根据板书,简要地回顾对本节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
2、进行课本37页的实践活动
3、作业本上写P37 1、2、3三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