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分析秦始皇的形象

合集下载

史记中对秦始皇的评价原文与解析

史记中对秦始皇的评价原文与解析

史记中对秦始皇的评价原文与解析秦始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史记》中,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意见。

本文将对《史记》中对秦始皇的评价原文进行分析和解析。

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首先,从统一六国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的功绩被充分肯定。

原文中提到:“嬴姓秦氏,姓炎帝中山氏。

”这一段表明秦国是中山氏的后代,具有光荣的血统。

而在秦统一六国后,“遂更命曰秦”,将国家名字更名为“秦”,显示出秦始皇对于自己的成就的自豪。

其次,从建设万里长城和修建陵墓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也是不容忽视的。

《史记》中提到:“筑长城万余里,起故关车至函谷”。

这段文字描绘了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壮举,展示了他的决心和领导能力。

此外,秦始皇还修筑了兵马俑,以及他自己的陵墓,其中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展示了秦始皇的统治实力,也成为后世的文化遗产。

然而,《史记》中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存在一些负面的看法。

首先,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实行了严苛的法律和政策。

《史记》中称:“秦始皇之时,天下久无太平之日,倾覆久矣。

”这段文字反映了秦国在秦始皇统治之前的混乱局面,但也表明了秦始皇过于严苛的治理手段并没有真正解决社会问题,而是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其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被认为是对知识分子和文化的摧毁。

《史记》中写道:“始皇之朝,尊法以所出,畜秩以所长,功臣封侯”。

这段文字表明,秦始皇实行了权力的集中化,剥夺了知识分子的权力和地位。

他不仅焚烧了大量的文献,还处死了许多儒生,进一步扩大了对知识和文化的压制。

综上所述,对秦始皇的评价在《史记》中是一种复杂的混合态度。

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修筑万里长城和陵墓的成就被充分肯定,但他极端的治理手段和摧毁文化的行为也受到了批评。

在评价秦始皇时,我们应该全面审视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既弘扬其积极的一面,也要反思其负面的教训,以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古文阅读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

古文阅读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

古文阅读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古文阅读: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史书,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记录了从夏代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其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引人瞩目,成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通过阅读史记,以全文评论的形式,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进行探究。

一、秦始皇:追求统一的代价史记中,秦始皇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統一的君主。

他通过强硬手段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制和行政改革。

然而,在历史人物评价中,秦始皇也受到了很多争议。

对秦始皇的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改革成就上。

他融合了六国的制度,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还修筑了万里长城和兵马俑,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卓越和雄伟。

然而,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也不可忽视。

他的统一手段残酷无情,焚书坑儒,使得大量文化和知识遭到破坏。

他的暴政和苛刻法制导致民众的怨声载道,也为后来刘邦的起义留下了众多的筹码。

二、刘邦:自强不息的凡人英雄刘邦,西汉的建立者,被尊称为高祖。

史记对刘邦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人格魅力和取得战争胜利后的政治成就上。

刘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领导者。

他善于团结各类人士,重用人才,为西汉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刘邦善于发挥集体智慧,采取灵活策略,在楚汉之争中成功击败项羽,最终登上了皇位。

他不仅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还实行了容忍和宽恕的政策,取得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效果。

然而,刘邦也有一些负面评价。

他不善于治理,对统治者的要求缺乏严格标准,导致后期荒政频频。

此外,他也受到了吕后的干预和影响,对后来的西汉政权带来了不良后果。

三、项羽:英勇无畏的热血豪杰项羽,楚汉之争的失败者,被后人评价为英雄。

史记对项羽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勇气和激情上,但同时也对其策略能力提出了质疑。

项羽是一个勇往直前的热血英雄,他带领楚军多次打败秦军,对秦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3)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3)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3)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从《史记》里的记载也可以印证《大秦帝国》刻画青少年赢政形象的准确和真实。

比如《大秦帝国》里反复强调的秦始皇的法治思想,是有根据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也形成了较好的法制社会环境。

青少年时期的赢政苦读《商君书》也是可信的。

赢政21岁时,吕不韦完成了《吕氏春秋》的编写并公之于众。

由于《吕氏春秋》提倡的是杂家治国理念,赢政的态度是冷漠对待和极力排斥。

与之相反,赢政读到法家韩非的著作时,大为叹服,并十分感慨的说:“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赢政能及时读到韩非的书,说明他真的酷读书;赢政很倾慕韩非,说明他赞同法家。

所以,青少年时期的赢政苦读《商君书》的情节是可信的。

荆轲刺杀秦王赢政时,拿着淬有毒药的匕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然发难。

当时的赢政是33岁,他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能迅速走脱,并及时出手反击砍杀了荆轲。

这个行为,也表明赢政在青少年时代的确是文武兼修的。

《大秦帝国》里少年赢政苦练技艺的描述也是有根据的。

《史记》还记载了青年赢政平定嫪毐之乱后,驱逐了母亲。

这个行为等于向天下昭示母亲的丑行,也公开了自己与母亲的矛盾,反映了赢政政治上还不够成熟,还有情绪化的一面。

但是,赢政能听从茅焦的劝谏,重新接回母亲,说明他有为顾全大局而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同样,还是同一年,因郑国间谍身份暴露,23岁的赢政下了逐客令,这也是他情绪化发作时做出的错误决定。

但是,他看到李斯的上书以后,立刻收回了成命,改正了错误。

《大秦帝国》刻画的秦王赢政和《史记》记载的史实是一致的,但是更丰富更形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成熟,干练的政治家的成长历程。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在他的盛年时期创造的。

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统一天下,又用了十年的时间治理天下。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是因为他干了很多大事,每件大事都给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大秦帝国》在展现秦始皇的功绩的同时,也深入到了秦始皇的思想深处,立体的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

从《史记》评秦始皇的施政及形象

从《史记》评秦始皇的施政及形象

从《史记》评秦始皇的施政及形象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的了。

在他之后的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得出相左的结论。

有些学者将他看作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将其看成是一个暴君。

汉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王莽说:“……秦为亡道,残灭诸侯以为郡县,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

”班固也说:“秦始皇即位三十九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颅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

由是山东之难兴,四方溃而逆秦。

”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晋代的《吊秦始皇赋》、唐代的《贞观政要:卷八》、清代的《续资治通鉴:元纪》和著名学者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恕不一一论述。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包括政治上的“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经济上的“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穷奢极欲”;司法上的“刑罚酷虐”、“吏治刻深”军事上的“暴兵露师”;思想文化上的“焚百家之言”、“灭四维而不张”。

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攻击秦始皇的理由。

由此可见,如何评价秦始皇的“施政”,是解读秦始皇人物形象的重要课题。

一、秦始皇的“暴政”(一)、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废先王之道”。

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纲领性批判。

由“废先王之道”而引起的一系列改先王之制,乱先王之政的行为,都是“废先王之道”的具体表现。

所谓“于是秦兼天下,废王道,立私议,灭《诗》、《书》而首法令。

去仁恩而任刑戳,堕名城,杀豪桀,销甲兵,折锋刃。

其后,民以耰锄棰梃相挞击,犯法滋众,盗贼不胜,至于赭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

汉代的许多政论家如贾谊、陆贾、晁错、董仲舒等都有过类似言论。

在他们看来,“废先王之道”是暴政根源,暴政是“废先王之道”的具体体现。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形象-文档资料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形象-文档资料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形象秦始皇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极富传奇色彩,历代史家对其评价最富于争议性,誉之者赞其为“千古一帝”,毁之者斥之为“一代暴君”。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发表个人看法的地方,但于《秦始皇本纪》中却一反惯例,于论赞中略论了秦始皇世次,评点之语则寥寥,给后人留下了较大的阐释空间,因此对司马迁于秦始皇的态度是赞是非,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认为司马迁对于秦始皇持否定态度的观点众多。

明凌稚隆言“始皇虽暴乱,史职不废,而太史公于始皇本无忌讳,故得以恣情摹画,成一篇文字” [1] ,将《始皇纪》当成是司马迁的史职所在而写作的,认为史公可以恣情描摹始皇之暴乱而无需避讳。

今人西 ?定生确信《史记》对始皇有十分不公正的否定评价:“对秦始皇晚年的评价是非常之消极的。

”[2] 持否定观点者最主要论据是司马迁以“贾生推言”一句引入《过秦论》代为论赞,他们指出贾谊这篇史论的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因此可证史公如椽巨笔旨在批评责让秦始皇之非。

有的学者还认为司马迁在材料安排取舍中用“讽刺性手法”表现了始皇的残暴。

凌约言语“按此纪逐年叙。

先叙灾异凡十书,见秦祚将亡之兆也。

后叙立石颂德凡六书,见秦皇骄矜之极也” [3] 。

西方学者杜润德 ( Stephen W.Durrant )认为秦王二十九年“为盗所惊”大索刺客十日无所获这种令人灰心丧气的事端,与颂扬帝国成就相连接具有深刻的象征含义,他称此为“嘲讽性地并置” [4] 。

他还证以《始皇纪》时而缓慢时而迅速的行文速度,得出“司马迁是在严厉批评秦始皇、《本纪》对这一人物的处理可以被视为‘反讽式的'”结论。

还有的观点坚持司马迁附二世传记于后,不另立本纪,意在说明秦朝灭亡罪在秦始皇。

如周先民认为这样的处理是耐人寻味的,写二世是为了表明导致秦朝速亡的罪魁祸首是秦始皇。

[5] 《始皇纪》对始皇功过是非的评价实际上非常客观中肯,司马迁对于始皇的态度并非如此否定,上述诸语有可商榷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秦始皇本纪》记录了秦始皇的一生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不仅可以了解秦始皇的伟大成就,还可以深刻理解他的个人品格和政治手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史记》秦始皇本纪进行分析,探讨秦始皇的形象和历史意义。

首先,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作者对秦始皇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他的统一战争、改革措施、修筑长城、修建兵马俑等。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秦始皇作为一个伟大的帝王的形象,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改革者。

其次,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残酷的手段,对待异见者和反抗者非常严厉。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作者对秦始皇的暴政和残暴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焚书坑儒、修筑阿房宫、强迫百姓服劳役等。

这些行为无疑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秦始皇的历史形象,了解他的暴政和残暴行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最后,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成就上,还体现在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上。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作者对秦始皇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了解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作品,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秦始皇的伟大成就、暴政行为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深刻理解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帝王的形象。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秦始皇的伟大精神,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汉儒评秦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汉儒评秦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44:汉儒评秦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他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实行严刑酷法,为当时的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集权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就把焦点对准在秦朝废墟基础上的汉朝。

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汉初学者陆贾、汉文帝时期的才子贾谊、汉景帝御史大夫晁错、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等等,都对秦始皇及他的秦帝国兴亡发表过评论。

在众多的汉儒评秦中,王立群教授认为贾谊的《过秦论》是代表作。

那么,王立群教授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贾谊的《过秦论》我们可以看出汉儒评秦的什么特色呢?很多汉朝人就是从秦代生活过度到汉代生活的,他们亲眼目睹了这个摩天大厦的倒塌,所以给汉朝人的刺激非常震撼。

所有的汉朝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摩天大厦为什么会倒塌,倒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就引发了许多的汉朝人对秦始皇和秦王朝的评价。

汉代四百年,对秦朝和秦始皇汉朝人有许许多多的评价,在这里只讲一个人的评价,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西汉初年的一个洛阳才子叫贾谊,他的名作是《过秦论》。

把贾谊的《过秦论》当做汉人评秦的代表作,三点原因:第一,《史记·秦始皇本记》的后面引用了《过秦论》的全文,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唯此一篇,绝无二例。

司马迁的《史记》在引述别人文章的时候,一般引用的都是传主的文章,比如说司马相如传,引用了他的《子虚赋》、《上林赋》,因为这个传的传主是司马相如,所以在他的传中引用了他的赋。

但是《史记》在这里很奇怪,在《秦始皇本纪》后边全文引用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而且把我们后人称之为贾谊《过秦论》的上篇、中篇、下篇全引用了。

我们读《史记》讲秦始皇,既然是读《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面为什么会附了贾谊《过秦论》的全文呢?很明显,它是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回避不了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过秦论》从司马迁的《史记》引过以后,就被历代经典文章总集所选,特别是它的上篇,从南北朝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一直到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再到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都选贾谊的《过秦论》,这就叫经典之作,所以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个经典之作。

《史记》中议论,牢骚.举例说明

《史记》中议论,牢骚.举例说明

《史记》中议论,牢骚.举例说明引言《史记》是我国古代杂史的杰作,全书共分为130篇,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这些篇章中,作者司马迁不仅详细记录了历史事实,还融入了自己的议论和牢骚。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通过举例来说明《史记》中的议论和牢骚的特点和影响。

一、议论的特点《史记》作为一部历史著作,作者司马迁在记叙历史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评论。

这种议论性的写作风格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记载历史的书籍,更成为了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1.人物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评价。

例如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的评价是:“少时勇而有谋略,机警多变。

”这种客观评价使得读者可以对历史人物有更加立体的了解。

2.历史评析除了对人物进行评价外,司马迁还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评析。

他在《孟子荀卿列传》中提到:“大事至矣哉!称之曰乱,乃是修文德之际也。

”这样的评析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二、牢骚的体现牢骚,即作者对时事和社会不满的抒发,也是《史记》的一大特点之一。

司马迁通过自己的议论和描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象的不满,展现出了他独特的思想观点。

1.对政治腐败的批判在《刺客列传》中,司马迁对当时政治腐败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

他在文中写道:“可耻之事,岂可尽道哉?”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于腐败现象的愤怒和不满。

2.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例如在《论语解》中,他提到:“不学政,不孝父母,通身皆古玩杂赂。

”这种对社会道德风尚的批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举例说明通过对《史记》中的一些具体记载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议论和牢骚。

以下是两个明显的例子:1.对于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但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对他的评价却颇有微词。

他写道:“夫秦之为国,亡故曰秦者,以其刑杀人也太过于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史记》分析秦始皇的形象
摘要:在历史上,秦始皇一直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在后人面前的。

之所以称他为暴君,是因为他在位期间所施行的一系列“暴政”。

但是,通过仔细研读《史记》中关于秦始皇的相关记载,我们发现:秦始皇实际上所推行的并不是“暴政”,而是借助暴力来完成的社会变革。

这种“暴”,实质上是在大转型、大变革背景下产生的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而非秦始皇的个人性质的“暴”,甚至可以说,这种“暴”和秦始皇个人并没有太大关系。

因此,秦始皇并非是一个“暴君”。

关键词:《史记》;秦始皇;暴政;暴君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包括政治上的“赋敛无度”、“穷奢极欲”;司法上的“刑罚酷虐”;思想文化上的“焚百家之言”。

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攻击秦始皇的理由。

一、秦始的“暴政”
1. 在经济上的“赋敛无度”、“骄奢淫逸”
“赋敛无度”。

在政论家们看来,“赋敛无度”、“徭役繁重”是公认的暴政。

而造成赋税沉重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改变了先王的赋役制度。

董仲舒说:秦朝不仅废除了什一之税、三日之役,“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戎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穷奢极欲”。

汉代的政论家们普遍认为,“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养生太奢,奉终太厚”这一类抨击涉及到秦始皇众多的工程建筑。

东方朔指出:“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叛),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

”司马迁也说过:“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2.在刑罚上的残暴
“刑罚酷虐”。

秦始皇的法治及与法治相关的弊政是后世政论家们抨击的主要对象。

秦朝的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法律严酷之极;为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造成了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这是自古以来史学界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

西汉贾宜的《过秦论》就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而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的论赞中大段引述西汉政论家贾谊《过秦论》
的内容,并称赞说:“善哉乎贾生之推言之也!”由此可以推之,司马迁也很认同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不施仁义之政的关系。

3. 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

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从感情上来说,老僧也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过于激烈,对当时的儒生们的确是太过残酷,他完全可以采取更缓和的方法。

而当年秦始皇由于没有认识到可以儒学是可以利用的,所以采取了激烈手段。

焚书坑儒这种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

它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对“暴政”的辨析
1. 经济上理由的辨析
“赋敛无度”:许多政论家都将其作为抨击秦始皇的一大理由。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泰半之赋”、“力役三十倍于古” 的程度。

但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的现象。

在当时,这是很重的赋税。

到了战国时期,这种赋税逐渐在各国实行。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垦殖面积的扩大,农作物的产量已有较大的增长。

民众对这样的赋税已可以承受。

“穷奢极欲”:历代政论家说秦始皇“穷奢极欲”的主要证据是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如北修长城,南建灵榘,修建阿房宫等。

对此,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秦始皇所修建的各种工程,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不能笼统地斥责为“穷奢极欲”,更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秦始皇是暴君的理由。

所有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历史活动。

2.刑罚上理由的辨析
“刑罚酷虐”:必须承认,秦朝的法律体系,刑名众多,刑罚残酷。

同时,又由于各种刑罚还可以结合使用,因而刑罚更加残酷。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刑罚酷虐”的司法体系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史学家们常常将秦与汉进行比较,认为秦法“不合圣制”而汉法符合“圣人之制”。

实际上,由于“汉承秦制”的缘故,刑罚严酷是秦汉法律体系的共同特征,秦法所出现的各种罪名,在汉法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秦朝将这种刑罚严酷的法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而汉代在统治思想上更强调一个“德”字。

所以说,
“刑罚酷虐”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上的共同特征,并不是由秦始皇一人搞成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将“刑罚酷虐”作为秦始皇的暴政是不合适的。

3. 思想文化上理由的辨析
“焚百家之言”:不可否认,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次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文化专制行为。

然而,当我们以分析和批判相结合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历史事件时,不难发现,在这些事件当中,秦始皇并非应当负主要责任。

诚如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所写:“这种犯罪的行为,秦始皇实在应该负责,但是具体的史实指出来,主张焚书的不是秦始皇,而是儒家的叛徒李斯.主张坑儒的也不是秦始皇,而是法家门徒诸御史。

因此我们以为焚书坑儒,不应该完全归于秦始皇个人对于文化的愤怒。

而应该归结为当作一个阶层的商人地主对于过去文化思想的在审判之残酷的执行。


三、秦始皇也还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事迹1. 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由思想学说变为政治现实 2. 建立了延续了两千余年中央集权的制度,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统一 3.在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使中国的经济进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恩格斯曾经说过:“……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

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个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

”这告诉我们:作为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向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君主,秦始皇的“暴政”实际上是借助暴力来完成的社会变革。

由于这一系列的变革不符合原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尺度,因此,它们不可比面地被贴上了“暴政”的标签,而秦始皇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暴君”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符号。

实际上,这种“暴政”的出现,与其说是秦始皇的个人性暴虐所致,不如说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制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暴虐,时代的暴虐,制度的暴虐,秦始皇只不过是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历史使命而已。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 [M] . 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
[2] 班固.汉书 [M] . 中华书局,2005.
[3] 钱剑夫. 秦汉赋税制度考略 [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4] 翦伯赞. 秦汉史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 恩格斯. 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M] .人民出版社,1972.
[6] 张分田.秦始皇传 [M] . 人民出版社, 2005.
[7] 张新科. 史记学概论 [M] . 商务印书馆 2003.
[8] 邓鸿光. 史家绝唱----<史记>与中国文化 [M]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
[9] 张大可. 司马迁评传 [M] .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0]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 . 人民出版社,1991.
教育学院10教育本一班
姓名:王福娣
学号:1010120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