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童话版
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

动手做实验—巴斯德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细菌。
它们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并且能够快速繁殖。
它们能够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并且使食物腐烂。
啤酒为什么会变酸呢?那是因为有一种名叫乳酸杆菌的微生物在捣乱。
猪牛羊为什么会得瘟病呢,鸡鸭鹅为何会得霍乱呢?蚕为何会上吐下泻,大量死亡呢?这些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如果你回家后不把手洗干净,留在你手上的微生物就会趁着你吃东西的时候溜进你的嘴里,钻进你的肚子里,那可就糟透了。
微生物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
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然而,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皮革。
巴斯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亲自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对一切都很认真。
没有确切的证据,他从不轻易接受什么结论。
这个习惯被他延续到了大学实验室,他喜欢成天呆在实验室了,甚至吃饭睡觉也不例外,因此被大家安上了一个“实验室蛀虫”的外号。
他对实验的执着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异乎常人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847年巴斯德获得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就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其后,巴斯德用自己独创性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如图)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
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肉汤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
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阻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
此时如将曲颈管倾斜或者打断曲颈,则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
曲颈瓶实验百科名片曲颈瓶实验千百年来,普遍流行着一种所谓“自然发生说”。
该学说认为,不洁的衣物会自生蚤虱,污秽的死水会自生蚊蚋,肮脏的垃圾会自生虫蚁,粪便和腐败的尸体会自生蝇蛆。
总之生物可以从它们存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说。
有些过于执着的自生论者,例如17世纪的比利时化学家、医生范.赫尔蒙脱,甚至想入非非地提出了“创造大老鼠”的方法。
目录简介问题发现实验证实实验结果编辑本段简介编辑本段问题发现意大利医生雷地于1668年进行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学家的反复验证,曾一度动摇了人们对自然发生论的信念。
可是当后来发现了微生物时,很多科学家又相信至少像微生物这样“最小的”生物体总该是自生的。
加罩容器中的腐肉不是长满了细菌吗!于是,微生物可能自然发生的信念又盛行起来。
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认为微生物肯定必有母体。
他到宣传这一理论。
这下子可激怒了自生论者。
他们问巴斯德:“酵母怎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每一世纪的每一年里,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出现,把葡萄汁酿成酒?这些从天南地北,处处把每个罐里的牛奶变酸,每瓶里的牛油变坏的小动物,来自什么地方?”编辑本段实验证实为了回答这些挑战,巴斯德重做了斯帕兰扎尼的实验。
他在圆瓶里灌进一些酵母汤,把瓶颈焊封,煮沸几分钟后搁置适当时间。
结果表明,瓶里并没有微生物生长。
这一试验并不能彻底驳倒自生论者。
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的实验变量

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的实验变量摘要:一、实验背景及目的1.实验背景: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2.实验目的:研究生物电现象二、实验过程1.鹅颈实验的起源2.实验器材与步骤3.实验观察与记录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鹅颈实验的结果2.结果分析与讨论3.实验中的变量四、实验的意义与启示1.对科学研究的贡献2.实验对现代科学的启示3.实验背后的哲学思考正文:一、实验背景及目的在科学发展史上,一些看似简单的实验往往会引发深刻的科学发现。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就是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实验。
这个实验起源于18世纪,由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进行,旨在研究生物电现象。
二、实验过程1.鹅颈实验的起源伽伐尼在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生物电的实验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鹅的颈部被切断后,其体内的电位差会发生变化。
他将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电”。
2.实验器材与步骤伽伐尼的实验器材非常简单,主要包括一个金属钩子和一个装有肉汤的瓶子。
实验步骤如下:(1)将金属钩子插入鹅的颈部,使其与鹅的神经相连。
(2)将另一个钩子插入鹅的翅膀,使其与肌肉相连。
(3)将瓶子中的肉汤与鹅的神经和肌肉相连。
(4)当鹅颈被切断时,观察瓶内的肉汤变化。
3.实验观察与记录伽伐尼发现,当鹅颈被切断后,瓶内的肉汤会发生明显的波动。
这一现象表明,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电能,可以传播到周围的物体中。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鹅颈实验的结果伽伐尼的实验揭示了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电现象,这一发现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结果分析与讨论尽管伽伐尼的实验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但在现代科学看来,这个实验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实验中的肉汤波动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引起的,而非生物电。
然而,这个实验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激发了科学家们对生物电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3.实验中的变量在鹅颈实验中,实验变量主要包括鹅的生理状态、实验器材以及实验环境等因素。
这些变量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
1.3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同步练习及答案

1.3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单选题1.科学研究往往因条件限制而无法直接实验和测量,故需进行模拟实验。
下列实验中,不属于模拟实验的是()A. 甲:用酒精和水混合来研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实验B. 乙:用篮球和铅笔移动来研究地球是球体的实验C. 丙:研究支持化学进化假说来解释生命起源的米勒实验D. 丁:研究人体呼吸运动时胸腔状态和隔肌运动等特点的实验2.有科学家将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物质放在特殊的溶液中,发现这些物质能够浓缩聚集为一个个球状小滴,小滴周围还有类似于膜的边界,并能从外界吸收某些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反应产物也能排出。
这个实验模拟生命起源的哪一过程?( )A. 形成单细胞生物B. 形成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C. 形成原始生命D.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3.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A. 原始海洋、陆地B. 原始大气、原始大气C. 原始海洋、原始海洋D. 原始大气、原始海洋4.对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解释,有种理论叫做“宇宙胚种论”,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的其他天体。
近年来,科学家在分析陨石成分时,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对某些彗星成分的分析也表明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
由此,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A. 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B. 错误的,因为教材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C. 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D. 一种假设,事实根据很少,至今还不能被证实5.原始生命诞生后,最符合生物进化的顺序是()A. 厌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B. 光合作用→厌氧呼吸→有氧呼吸C. 厌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D. 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厌氧呼吸6.原始海洋比现代海洋有利于生命的诞生,这是因为原始海洋()A. 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游离态的氧B. 含有丰富的有机物,不含游离态的氧C. 含有丰富的无机物和游离态的氧D. 含有丰富的无机物,不含游离态的氧7.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证据()A. 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B. 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C. 距今2亿年前大陆发生了漂移D. 距今6 5 00万年前哺乳类动物开始繁盛8.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在25亿~5.7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
细菌(分层作业)(原卷版)

5.4.2 细菌分层作业1.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A.列文虎克B.达尔文C.巴斯德D.伊万诺夫斯基2.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正确顺序是()①煮沸鹅颈瓶中的肉汤,杀灭其中的细菌②肉汤仍然澄清,没有细菌繁殖③打断鹅颈瓶④肉汤变得很混浊,细菌在肉汤中繁殖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②①④③3.在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中,甲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乙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肉汤的变化。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A.烧瓶容量的大小B.微生物的有无C.烧瓶放置时间的长短D.氧气的有无4.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如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结构②是细菌的细胞质,它里面没有叶绿体B.细菌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C.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所以不能独立生活D.细菌细胞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5.科学家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引起胃肠道疾病的病原体。
它最突出的细胞结构特点是()A.具有拟核B.没有细胞壁C.没有细胞膜D.没有细胞质6. 下列不具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是()A.草履虫B.链球菌C.青霉菌D.木耳7.下列关于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某些细菌的生殖细胞B.个体长大的细菌C.生命力减弱的细菌D.细菌的休眠体【答案】D8.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它的生殖方式是()A.出芽生殖B.孢子繁殖C.分裂生殖D.种子繁殖9.下列关于细菌的结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是单细胞生物C.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D.有些细菌有荚膜和鞭毛10.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下图所示是这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过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A瓶的肉汤需要煮沸目的是。
(2)打断A瓶颈,D内肉汤很快就长满,使肉汤变质。
11.下图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的DNA存在于字母所指的结构中。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计50分。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珊瑚B.珊瑚虫C.机器人D.电脑2.下列说法不是生物共有特征的是()A.生长B.都具有细胞结构3.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牛吃草B.蝌蚪长成青蛙C.北风吹,雁南飞D.铁生锈4.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C.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5 .获2000年度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袁隆平的突出成就是()A.人类基因组测序B.杂交水稻C.转基因技术D.克隆技术6.下列各项中,哪项不能作为判断生物的依据()A.能运动和由小变大B.能代谢和排出废物C.能呼吸和获取营养D.能生长和繁殖后代7.解决下列问题与生物学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海水淡化B.环境污染C.人口剧增D.粮食短缺8.在果园中养鸡,一般不会出现的影响是()A.增强鸡群体质,有利于鸡的生长发育B.果树的产量降低C.减轻害虫对果树的危害D.提高果园土壤的肥力9.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A.生命现象B.生物的活动规律C.一切生物的组成D.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10.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必须是()A.新鲜的B.完整的C.薄而透明的D.干燥的11.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目镜上有“5×”字样。
物镜上标有“45×”字样。
观察到的物体的实际放大倍数是()A.5倍B.45倍C.50倍D.225倍12.把刻有“p”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应当是()A.q B.p C.d D.b13.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要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心,装片移动的方向应该是()A.右下方B.右上方C.左上方D.左下方14.在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的实验后,对金鱼的正确处理方法是()A.随手扔掉B.放进垃圾桶中C.放回大自然中D.用作鱼饵15.在使用显微镜时,如果要使镜筒升降的范围比较大,应调节()A.转换器B.细准焦螺旋C.粗准焦螺旋D.镜臂16.通常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①制定计划②提出问题③得出结论④做出假设⑤实施实验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⑤④C.②④①⑤③D.④⑤①②③17.要把下图视野中的物像从左图转为右图,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是()①转动细准焦螺旋②转动粗准焦螺旋③移动装片④调节光圈⑤转动转换器A.③一⑤一②一①B.④一③一②一⑤C.③一①一④一⑤D.③一⑤一④一①18.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固定装片用到的结构是()A.粗准焦螺旋B.压片夹C.反光镜D.细准焦螺旋19.对好光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A.白亮圆形的B.圆形有直射阳光的C.光亮椭圆形的D.灰暗圆形的20.当实验室光线较暗时,显微镜的调节宜为()A.大光圈,平面镜B.小光圈,凹面镜C.大光圈,凹面镜D.小光圈,平面镜21.要使镜筒上升,可调节()A.转换器B.粗准焦螺旋C.遮光器D.反光镜22.在设计对照组实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A.所有实验参数都相同B.所有实验参数都不同C.所有实验变量都不相同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参数相同2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B.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C.科学观察不可以直接用肉眼,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D.科学观察有时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有计划,有耐心24.下面显微镜的结构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A.物镜B.反光镜C.细准焦螺旋D.遮光器25.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做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粗糙的纸上运动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
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

动手做实验—巴斯德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细菌。
它们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并且能够快速繁殖。
它们能够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并且使食物腐烂。
啤酒为什么会变酸呢?那是因为有一种名叫乳酸杆菌的微生物在捣乱。
猪牛羊为什么会得瘟病呢,鸡鸭鹅为何会得霍乱呢?蚕为何会上吐下泻,大量死亡呢?这些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如果你回家后不把手洗干净,留在你手上的微生物就会趁着你吃东西的时候溜进你的嘴里,钻进你的肚子里,那可就糟透了。
微生物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
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然而,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皮革。
巴斯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亲自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对一切都很认真。
没有确切的证据,他从不轻易接受什么结论。
这个习惯被他延续到了大学实验室,他喜欢成天呆在实验室了,甚至吃饭睡觉也不例外,因此被大家安上了一个“实验室蛀虫”的外号。
他对实验的执着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异乎常人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847年巴斯德获得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就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其后,巴斯德用自己独创性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

标题: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在探讨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种质说的概念。
种质说是19世纪生物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生物遗传的假说,认为生物的遗传特征由种质传递而来。
而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引发了生物学思想的巨大变革。
一、种质说的概念种质说是19世纪生物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生物遗传的假说。
当时人们相信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物质,称为“种质”,它负责传递生物的遗传特征。
1. 种质说的主要内容种质说认为,生物的遗传特征是由“种质”传递而来的。
个体的特征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这一理论一度被广泛接受。
2. 种质说的局限性和挑战然而,种质说也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挑战。
特别是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使种质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推理逻辑巴斯德在19世纪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
他使用了曲颈瓶和灼热处理的培养基,证明了微生物并非由种质传递,而是通过外界传播的。
这一实验证明的推理逻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现象巴斯德首先观察到了物质中存在大量微生物,从而怀疑了种质说的正确性。
他对物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
2. 提出假设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巴斯德提出了微生物是通过外界传播而非种质传递的假设。
这一假设挑战了当时人们对生物遗传的传统认识。
3.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巴斯德设计了一系列以曲颈瓶和灼热处理的培养基为基础的实验。
他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生长的观察,验证了自己的假设。
4. 实验结果巴斯德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确实是通过外界传播而非种质传递的。
这一结论颠覆了种质说的观点,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
三、对于巴斯德实验证明的个人观点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生物遗传的认识,也为后来的生物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巴斯德实验证明的推理逻辑非常严谨和清晰,充分展现了科学研究应有的严密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