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试验-童话版
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

动手做实验—巴斯德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细菌。
它们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并且能够快速繁殖。
它们能够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并且使食物腐烂。
啤酒为什么会变酸呢?那是因为有一种名叫乳酸杆菌的微生物在捣乱。
猪牛羊为什么会得瘟病呢,鸡鸭鹅为何会得霍乱呢?蚕为何会上吐下泻,大量死亡呢?这些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如果你回家后不把手洗干净,留在你手上的微生物就会趁着你吃东西的时候溜进你的嘴里,钻进你的肚子里,那可就糟透了。
微生物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
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然而,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皮革。
巴斯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亲自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对一切都很认真。
没有确切的证据,他从不轻易接受什么结论。
这个习惯被他延续到了大学实验室,他喜欢成天呆在实验室了,甚至吃饭睡觉也不例外,因此被大家安上了一个“实验室蛀虫”的外号。
他对实验的执着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异乎常人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847年巴斯德获得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就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其后,巴斯德用自己独创性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的实验变量

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的实验变量
【实用版】
目录
1.实验背景和目的
2.实验过程和方法
3.实验结果和分析
4.实验结论和启示
正文
1.实验背景和目的
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科学家们验证假设、探究规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操作瓶内的肉汤,观察鹅颈被打断后,瓶内气压变化对肉汤的影响,从而了解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
2.实验过程和方法
实验所需材料:一个瓶子、一只鹅、一把刀。
实验步骤:
1) 将瓶子清洗干净,确保瓶子内外干燥无尘。
2) 将鹅杀死,用刀割断鹅的颈部,使鹅的血液无法继续流动。
3) 将瓶子打开,将鹅放入瓶子中,确保鹅身紧贴瓶壁。
4) 迅速将瓶子重新封好,确保瓶口密封。
5) 观察并记录瓶子内肉汤的变化。
3.实验结果和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当鹅颈被打断后,鹅体内的血液无法继续流动,导致鹅身内的压强降低。
由于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瓶内的肉汤受到外界大气
压强的影响,会发生体积膨胀的现象,即肉汤的液面会升高。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外界大气压强发生变化时,瓶内肉汤的压强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肉汤的体积。
4.实验结论和启示
本次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气体动力学和流体力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关系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提高飞行器的飞行性能、优化流体传输系统的设计等。
1.3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同步练习及答案

1.3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单选题1.科学研究往往因条件限制而无法直接实验和测量,故需进行模拟实验。
下列实验中,不属于模拟实验的是()A. 甲:用酒精和水混合来研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实验B. 乙:用篮球和铅笔移动来研究地球是球体的实验C. 丙:研究支持化学进化假说来解释生命起源的米勒实验D. 丁:研究人体呼吸运动时胸腔状态和隔肌运动等特点的实验2.有科学家将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物质放在特殊的溶液中,发现这些物质能够浓缩聚集为一个个球状小滴,小滴周围还有类似于膜的边界,并能从外界吸收某些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反应产物也能排出。
这个实验模拟生命起源的哪一过程?( )A. 形成单细胞生物B. 形成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C. 形成原始生命D.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3.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A. 原始海洋、陆地B. 原始大气、原始大气C. 原始海洋、原始海洋D. 原始大气、原始海洋4.对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解释,有种理论叫做“宇宙胚种论”,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的其他天体。
近年来,科学家在分析陨石成分时,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对某些彗星成分的分析也表明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
由此,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A. 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B. 错误的,因为教材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C. 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D. 一种假设,事实根据很少,至今还不能被证实5.原始生命诞生后,最符合生物进化的顺序是()A. 厌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B. 光合作用→厌氧呼吸→有氧呼吸C. 厌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D. 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厌氧呼吸6.原始海洋比现代海洋有利于生命的诞生,这是因为原始海洋()A. 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游离态的氧B. 含有丰富的有机物,不含游离态的氧C. 含有丰富的无机物和游离态的氧D. 含有丰富的无机物,不含游离态的氧7.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证据()A. 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B. 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C. 距今2亿年前大陆发生了漂移D. 距今6 5 00万年前哺乳类动物开始繁盛8.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在25亿~5.7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
细菌(分层作业)(原卷版)

5.4.2 细菌分层作业1.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A.列文虎克B.达尔文C.巴斯德D.伊万诺夫斯基2.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正确顺序是()①煮沸鹅颈瓶中的肉汤,杀灭其中的细菌②肉汤仍然澄清,没有细菌繁殖③打断鹅颈瓶④肉汤变得很混浊,细菌在肉汤中繁殖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②①④③3.在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中,甲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乙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肉汤的变化。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A.烧瓶容量的大小B.微生物的有无C.烧瓶放置时间的长短D.氧气的有无4.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如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结构②是细菌的细胞质,它里面没有叶绿体B.细菌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C.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所以不能独立生活D.细菌细胞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5.科学家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引起胃肠道疾病的病原体。
它最突出的细胞结构特点是()A.具有拟核B.没有细胞壁C.没有细胞膜D.没有细胞质6. 下列不具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是()A.草履虫B.链球菌C.青霉菌D.木耳7.下列关于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某些细菌的生殖细胞B.个体长大的细菌C.生命力减弱的细菌D.细菌的休眠体【答案】D8.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它的生殖方式是()A.出芽生殖B.孢子繁殖C.分裂生殖D.种子繁殖9.下列关于细菌的结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是单细胞生物C.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D.有些细菌有荚膜和鞭毛10.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下图所示是这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过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A瓶的肉汤需要煮沸目的是。
(2)打断A瓶颈,D内肉汤很快就长满,使肉汤变质。
11.下图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的DNA存在于字母所指的结构中。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4细菌和真菌章末检测(解析版)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4 细菌和真菌章末检测一、单选题1.以下对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成形的细胞核B. 利用芽孢进行生殖C. 细胞内有叶绿体D. 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不同形态2.蘑菇的生殖方式()A. 分裂生殖B. 出芽生殖C. 营养生殖D. 孢子生殖3.下列不属于所有真菌共有特征的是()A. 用孢子繁殖后代B. 有真正的细胞核C. 可以食用D. 生活方式都是异养4.确切地说,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最大作用的是()A. 病原体B. 寄生的细菌和真菌C.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D. 大肠杆菌5.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室中培养细菌、真菌时,所用的培养皿不需高温处理B. 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可作为区分细菌与真菌的重要依据C.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适宜于在有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细菌D. 所有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6.下列有关菌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B. 菌落是肉眼可见的细菌或真菌集合体C. 可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D. 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形成,大小一致7.从外观上看青霉菌的菌落是()A. 菌丝结构疏松,呈绒毛状B. 呈棉絮状C. 细长丝结构较紧密似绒毡状D. 孢子青绿色8.盐城一般6月中下旬进入梅雨期。
此时,食物更容易腐败变质。
其根本原因是()A. 气温高B. 湿度大C. 光照不足D. 微生物的生长和生殖9.巴斯德用一个鹅颈瓶保存的肉汤四年都没有腐败,其原因是()A. 鹅颈瓶是封口的,细菌根本无法进入B. 没有空气,细菌无法生存C. 鹅颈瓶的空气不能与外界空气相通D. 鹅颈瓶口又细又长,空气中的细菌很难通过这样的瓶口进入肉汤10.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进行分类,下列属同一类群的生物的是()A. 香菇、黑木耳B. 大肠杆菌、水螅C. 大豆、蝴蝶D. 涡虫、银杏11.一名同学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后,用概念图的方式整理了本节内容。
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

动手做实验—巴斯德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细菌。
它们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并且能够快速繁殖。
它们能够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并且使食物腐烂。
啤酒为什么会变酸呢?那是因为有一种名叫乳酸杆菌的微生物在捣乱。
猪牛羊为什么会得瘟病呢,鸡鸭鹅为何会得霍乱呢?蚕为何会上吐下泻,大量死亡呢?这些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如果你回家后不把手洗干净,留在你手上的微生物就会趁着你吃东西的时候溜进你的嘴里,钻进你的肚子里,那可就糟透了。
微生物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
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然而,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皮革。
巴斯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亲自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对一切都很认真。
没有确切的证据,他从不轻易接受什么结论。
这个习惯被他延续到了大学实验室,他喜欢成天呆在实验室了,甚至吃饭睡觉也不例外,因此被大家安上了一个“实验室蛀虫”的外号。
他对实验的执着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异乎常人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847年巴斯德获得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就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其后,巴斯德用自己独创性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

标题: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在探讨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种质说的概念。
种质说是19世纪生物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生物遗传的假说,认为生物的遗传特征由种质传递而来。
而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引发了生物学思想的巨大变革。
一、种质说的概念种质说是19世纪生物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生物遗传的假说。
当时人们相信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物质,称为“种质”,它负责传递生物的遗传特征。
1. 种质说的主要内容种质说认为,生物的遗传特征是由“种质”传递而来的。
个体的特征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这一理论一度被广泛接受。
2. 种质说的局限性和挑战然而,种质说也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挑战。
特别是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使种质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推理逻辑巴斯德在19世纪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
他使用了曲颈瓶和灼热处理的培养基,证明了微生物并非由种质传递,而是通过外界传播的。
这一实验证明的推理逻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现象巴斯德首先观察到了物质中存在大量微生物,从而怀疑了种质说的正确性。
他对物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
2. 提出假设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巴斯德提出了微生物是通过外界传播而非种质传递的假设。
这一假设挑战了当时人们对生物遗传的传统认识。
3.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巴斯德设计了一系列以曲颈瓶和灼热处理的培养基为基础的实验。
他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生长的观察,验证了自己的假设。
4. 实验结果巴斯德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确实是通过外界传播而非种质传递的。
这一结论颠覆了种质说的观点,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
三、对于巴斯德实验证明的个人观点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生物遗传的认识,也为后来的生物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巴斯德实验证明的推理逻辑非常严谨和清晰,充分展现了科学研究应有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巴斯德实验

巴斯德实验多次看到有人用巴斯德实验来证明生命不可能自发产生。
进一步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有的细菌产生的。
前天偶然从书中看到巴斯德实验的详情,才知道:巴斯德实验不过是证明了微生物不可从环境中自发产生(必须依赖种子,如孢子).而巴斯德实验前人们居然认为微生物可从环境中自发产生所以,巴斯德实验与进化论根本没什么相悖,几乎没什么关系.PS: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实验才最后地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巴斯德根据他的发酵研究认为,生物不可能在肉汤或其他有机物中自然发生,否则灭菌、菌种选育等就都是无意义的了。
巴斯德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来自无生命的物质。
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是“鹅颈瓶实验”(上图)。
他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这就使那些认为Spallanzani的实验使空气变坏的人无话可说),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阻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
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
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
可见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孢子)。
1864年巴斯德在法国国家科学院报告了他的工作。
原定和他辩论的有名的自然发生论者F.A.Pouchet撤销了辩论。
“生命来自生命”,即生源论(Biogenesis)取得了胜利。
细菌的鞭毛不是螺旋浆,不能靠挤压空气产生驱动力,也不是脚,可以走动.细菌运动是离不开水的,曲颈瓶实验中,瓶子上端是没有水的呀,微生物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不能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