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012营养师考试辅导:巴斯德的弯颈瓶

巴斯德用一个有长颈的圆底烧瓶装上肉汤,如果就这么放着,几天后肉汤便浑浊发臭了,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里面长了许多细菌。
如果把长长的瓶颈用火焰烧成弯曲状,虽然瓶口还是和外界相通,氧气可以自由出入,可是肉汤放置很长时间也不会变浑浊。
如果把里面的肉汤从弯曲处往瓶口倾折,让液体接触瓶口,再让液体流回瓶中,几天后,液体又变浑发臭了。
巴斯德这个实验充分说明,肉汤之所以变浑发臭,是肉汤里面的细菌繁殖造成的,如果加热杀死了肉汤里面的细菌,又不让外面的细菌进去,肉汤里就不会有细菌生长。
液体和瓶口接触后,因为空气中的尘埃和细菌沾在瓶口,通过肉汤进入瓶内,所以几天后肉汤就变浑发臭。
而且,烧瓶尽管有弯长的颈,可是瓶口是和外界相通的,空气可以自由进入,所以可以保证里面有氧气,所以不是没有氧气而使细菌长不起来。
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伦敦的一个研究所中,还一直保存着19世纪后期为否定自然发生论所用的的一些陈年肉汤,它们在70年后依然清亮如故。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原理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原理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是验证自然发生生物不会出现的一个经典科学实验。
其基本原理如下:
1. 实验装置是个玻璃鹅颈瓶,瓶颈朝下呈U型弯曲。
2. 鹅颈使空气可以通过,但遇热会上升使微生物难以进入。
3. 在瓶中置入未经灭菌的营养肉汤,提供微生物滋生的条件。
4. 同时装入未点燃的镁条,如果有空气进入,会和镁发生化学反应出现白色沉淀。
5. 密封培养瓶,观察一段时间后,肉汤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菌落。
6. 镁条也没有发生反应,说明空气无法进入器皿。
7. 这说明生物不是自发生成,必须由外界microscopic 生物传入。
8. 当打破封口,空气涌入,很快肉汤中出现大量菌落。
9. 这再次证明了生物来源于外界,不会自发生成。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装置,巴斯德验证了生物必须来源于其他生物,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这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是科学史上意义重大的实验。
该实验充分利用了科学仪器的隔绝作用,从负面结果佐证了生命的来源,展现了科学实验严谨的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至今还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

动手做实验—巴斯德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细菌。
它们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并且能够快速繁殖。
它们能够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并且使食物腐烂。
啤酒为什么会变酸呢?那是因为有一种名叫乳酸杆菌的微生物在捣乱。
猪牛羊为什么会得瘟病呢,鸡鸭鹅为何会得霍乱呢?蚕为何会上吐下泻,大量死亡呢?这些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如果你回家后不把手洗干净,留在你手上的微生物就会趁着你吃东西的时候溜进你的嘴里,钻进你的肚子里,那可就糟透了。
微生物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
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然而,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皮革。
巴斯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亲自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对一切都很认真。
没有确切的证据,他从不轻易接受什么结论。
这个习惯被他延续到了大学实验室,他喜欢成天呆在实验室了,甚至吃饭睡觉也不例外,因此被大家安上了一个“实验室蛀虫”的外号。
他对实验的执着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异乎常人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847年巴斯德获得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就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其后,巴斯德用自己独创性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如图)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
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肉汤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
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阻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
此时如将曲颈管倾斜或者打断曲颈,则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
曲颈瓶实验百科名片曲颈瓶实验千百年来,普遍流行着一种所谓“自然发生说”。
该学说认为,不洁的衣物会自生蚤虱,污秽的死水会自生蚊蚋,肮脏的垃圾会自生虫蚁,粪便和腐败的尸体会自生蝇蛆。
总之生物可以从它们存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说。
有些过于执着的自生论者,例如17世纪的比利时化学家、医生范.赫尔蒙脱,甚至想入非非地提出了“创造大老鼠”的方法。
目录简介问题发现实验证实实验结果编辑本段简介编辑本段问题发现意大利医生雷地于1668年进行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学家的反复验证,曾一度动摇了人们对自然发生论的信念。
可是当后来发现了微生物时,很多科学家又相信至少像微生物这样“最小的”生物体总该是自生的。
加罩容器中的腐肉不是长满了细菌吗!于是,微生物可能自然发生的信念又盛行起来。
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认为微生物肯定必有母体。
他到宣传这一理论。
这下子可激怒了自生论者。
他们问巴斯德:“酵母怎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每一世纪的每一年里,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出现,把葡萄汁酿成酒?这些从天南地北,处处把每个罐里的牛奶变酸,每瓶里的牛油变坏的小动物,来自什么地方?”编辑本段实验证实为了回答这些挑战,巴斯德重做了斯帕兰扎尼的实验。
他在圆瓶里灌进一些酵母汤,把瓶颈焊封,煮沸几分钟后搁置适当时间。
结果表明,瓶里并没有微生物生长。
这一试验并不能彻底驳倒自生论者。
细菌(分层作业)(原卷版)

5.4.2 细菌分层作业1.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A.列文虎克B.达尔文C.巴斯德D.伊万诺夫斯基2.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正确顺序是()①煮沸鹅颈瓶中的肉汤,杀灭其中的细菌②肉汤仍然澄清,没有细菌繁殖③打断鹅颈瓶④肉汤变得很混浊,细菌在肉汤中繁殖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②①④③3.在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中,甲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乙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肉汤的变化。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A.烧瓶容量的大小B.微生物的有无C.烧瓶放置时间的长短D.氧气的有无4.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如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结构②是细菌的细胞质,它里面没有叶绿体B.细菌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C.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所以不能独立生活D.细菌细胞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5.科学家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引起胃肠道疾病的病原体。
它最突出的细胞结构特点是()A.具有拟核B.没有细胞壁C.没有细胞膜D.没有细胞质6. 下列不具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是()A.草履虫B.链球菌C.青霉菌D.木耳7.下列关于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某些细菌的生殖细胞B.个体长大的细菌C.生命力减弱的细菌D.细菌的休眠体【答案】D8.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它的生殖方式是()A.出芽生殖B.孢子繁殖C.分裂生殖D.种子繁殖9.下列关于细菌的结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是单细胞生物C.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D.有些细菌有荚膜和鞭毛10.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下图所示是这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过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A瓶的肉汤需要煮沸目的是。
(2)打断A瓶颈,D内肉汤很快就长满,使肉汤变质。
11.下图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的DNA存在于字母所指的结构中。
巴斯德最着名的试验之一

鞭
毛
细胞壁 细胞膜
荚 膜
2
4
6
5
DNA (核区)
细胞质
细菌的分裂生殖
细菌通过简单的分裂方法进行生殖, 其过程为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 个。即 个。
技能训练
计算: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 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 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的数目是多少?这 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25600
霉菌菌落
细菌菌落
小故事:细菌是如何发现的?
17世纪后叶,荷兰的列文•虎克 制作了能将物体放大200~300倍的显 微镜。一次,当他把一个从未刷过 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时,吃惊地发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 小生物,他们有球状的,杆状的, 还有螺旋状的;有的单个存在,有 的几个连在一起。列文•虎克连忙将 这些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皇 家学会,列文•虎克的这一发现被发 表在会刊上。从那以后,人们才知 道有细菌这种生物。
巴斯德最著名的实验之一 ——曲颈瓶实验
比较两个烧瓶,有什么不同?
直颈瓶中的肉汤,因 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 进去,几天就腐败了。 曲 颈 瓶
直颈瓶
细菌
细菌的个体非常小,它的宽度一般只有1微米左右, 2000--4000个结核杆菌并列并排,也才只有针眼大。
杆 菌
螺 旋 菌
球 菌
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 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想一想细菌与动、植物细胞 相比有什么异同?
长 有 鞭 毛 的 细 菌
有荚膜的细菌
讨论:
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细菌具有细胞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有遗传物质——DNA,无叶绿体。
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 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研究的成就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19世纪最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对微生物学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巴斯德在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
1. 细菌学的先驱:巴斯德通过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证明了微生物是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孢子繁殖的,而不是自发生成的。
他设计了鹅颈瓶实验,证明了微生物只能从外界环境进入,而不能在无菌条件下自发产生。
2. 疫苗的开发:巴斯德成功地研发了世界上第一种针对人类疾病的疫苗——狂犬病疫苗。
他通过减弱病原微生物的毒性,使其能够激发免疫系统的反应而不引起疾病。
这一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疫苗的开发。
3. 巴斯德消毒法: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巴斯德发明了一种加热液体以杀死其中的微生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巴斯德化”或“巴氏杀菌法”。
这项技术在食品工业和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4. 疾病的微生物理论:巴斯德支持微生物理论,即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抗生素发现和现代感染控制奠定了基础。
5. 发酵的研究:巴斯德研究了发酵过程,发现酵母菌是酒精发酵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厌氧微生物的概念。
他的这些发现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巴斯德的工作不仅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还对公共卫生、食品保存、疾病治疗和科学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他的方法论和科学精神至今仍是科学研究的典范。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

标题: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在探讨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种质说的推理逻辑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种质说的概念。
种质说是19世纪生物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生物遗传的假说,认为生物的遗传特征由种质传递而来。
而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引发了生物学思想的巨大变革。
一、种质说的概念种质说是19世纪生物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生物遗传的假说。
当时人们相信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物质,称为“种质”,它负责传递生物的遗传特征。
1. 种质说的主要内容种质说认为,生物的遗传特征是由“种质”传递而来的。
个体的特征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这一理论一度被广泛接受。
2. 种质说的局限性和挑战然而,种质说也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挑战。
特别是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使种质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推理逻辑巴斯德在19世纪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
他使用了曲颈瓶和灼热处理的培养基,证明了微生物并非由种质传递,而是通过外界传播的。
这一实验证明的推理逻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现象巴斯德首先观察到了物质中存在大量微生物,从而怀疑了种质说的正确性。
他对物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
2. 提出假设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巴斯德提出了微生物是通过外界传播而非种质传递的假设。
这一假设挑战了当时人们对生物遗传的传统认识。
3.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巴斯德设计了一系列以曲颈瓶和灼热处理的培养基为基础的实验。
他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生长的观察,验证了自己的假设。
4. 实验结果巴斯德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确实是通过外界传播而非种质传递的。
这一结论颠覆了种质说的观点,揭示出了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方式。
三、对于巴斯德实验证明的个人观点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生物遗传的认识,也为后来的生物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巴斯德实验证明的推理逻辑非常严谨和清晰,充分展现了科学研究应有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
鹅颈瓶实验是假设细菌、微生物的移动需要依靠菌毛、鞭毛,并且需要在有液体介质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移动。
巴斯德用“鹅颈烧瓶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由此,巴斯的提出了著名的“生生论”。
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朝上;而第二个烧瓶,瓶颈弯曲成天鹅颈一样的曲颈瓶。
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
两个瓶子都没有用塞子塞住瓶口,而是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
他将两个烧瓶放置一边。
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
他把第二个瓶子继续放下去: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直至四年后,曲颈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和产生微生物.
这是为什么呢?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入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繁殖,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
第二个瓶颈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入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
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的结果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生生论推翻了自然发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