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童话版
鹅颈瓶实验验证及改进探析

鹅颈瓶实验验证及改进探析作者:年玉娟来源:《中学生物学》2015年第07期摘要叙述了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验证与改进,实验现象证明了“鹅颈瓶”实验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改进措施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关键词“鹅颈瓶”实验研究性实验验证改进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1 研究背景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
实验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一次成功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资源,供师生利用。
其中,人教版生物教材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中,介绍了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基本过程如下:鹅颈瓶实验是假设微生物的移动,需要依靠鞭毛或其它结构,并且需要在液体介质中才能移动。
巴斯德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第一个烧瓶是直颈烧瓶;而第二个烧瓶的瓶颈弯曲如鹅颈。
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
两个瓶子都能与空气相通。
很快,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混浊,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
他把第二个瓶子继续放下去:直至三年后,鹅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臭。
由此巴斯德用实验证据推翻了“自然发生说”,创立了“生生说”,认为细菌是由原来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学生对这个实验资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也有一些疑问:“空气可以进入鹅颈瓶,空气中有细菌,也可以进入,瓶子里的肉汤真的不会坏吗?”“就算是细菌无法运动到鹅颈瓶中,但肉汤里会有细菌或芽孢的存在”(消灭芽孢所要求的高温高压121℃,103.4 kPa),肉汤本身的细菌没能被完全消灭,冷却后会大量繁殖。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真的会如史料所传,一直没有微生物的繁殖吗?为了解决这些疑问,笔者开展了验证实验。
2 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的基本思路为:验证—改进—推广。
3 验证实验3.1 实验准备制订实验计划、设想实验步骤、准备实验用品、确定实验时间、进行组员分工。
3.2 确定验证方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此验证实验用了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相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即将肉汤灌装到同样容量的直颈烧瓶和鹅颈瓶内,形成对照实验。
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

动手做实验—巴斯德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细菌。
它们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并且能够快速繁殖。
它们能够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并且使食物腐烂。
啤酒为什么会变酸呢?那是因为有一种名叫乳酸杆菌的微生物在捣乱。
猪牛羊为什么会得瘟病呢,鸡鸭鹅为何会得霍乱呢?蚕为何会上吐下泻,大量死亡呢?这些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如果你回家后不把手洗干净,留在你手上的微生物就会趁着你吃东西的时候溜进你的嘴里,钻进你的肚子里,那可就糟透了。
微生物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
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然而,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皮革。
巴斯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亲自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对一切都很认真。
没有确切的证据,他从不轻易接受什么结论。
这个习惯被他延续到了大学实验室,他喜欢成天呆在实验室了,甚至吃饭睡觉也不例外,因此被大家安上了一个“实验室蛀虫”的外号。
他对实验的执着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异乎常人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847年巴斯德获得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就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其后,巴斯德用自己独创性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习题精选及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细菌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分解者B.细菌细胞不同于洋葱细胞的主要结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细菌依靠芽孢进行繁殖D.将食品放在冰箱中可防止腐败变质,原因是低温杀死了细菌等微生物2.大量细菌可使食品迅速腐烂,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时间不腐烂,是因为冰箱中()A.细菌很少 B.细菌繁殖很慢 C.没有细菌D.细菌都冻死了3.天热了,鲜肉容易变馊是由于()A腐生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B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C酵母菌发酵的结果 D病毒增殖的结果4.细菌的生殖方式是()A.分裂生殖 B.出芽生殖 C.孢子生殖 D.接合生殖5.在环境适宜的时候,细菌繁殖一次所用的时间是()A.2~3分钟 B.20~30分钟 C.2~3小时 D.2~3天6.图示细菌的三种类型,图中甲、乙、丙依次是()A.球菌、杆菌、螺旋菌 B.球菌、螺旋菌、杆菌C.螺旋菌、杆菌、球菌 D.杆菌、球菌、螺旋菌7.我们要观察细菌,必须借助于()A.放大镜 B。
解剖镜 C。
低倍显微镜 D。
高倍显微镜8.下列生物不能产生孢子的是()A细菌 B。
酵母菌 C。
霉菌 D。
蘑菇9.细菌的特殊结构是()A细胞核 B细胞质 C荚膜、芽孢、鞭毛 D球状、杆状、螺旋状10.芽孢是指细菌的()A.分泌物 B。
休眠体 C。
后代 D。
生殖细胞11.下列生物中,营养方式是异养,呼吸方式是需氧呼吸的是()A.小麦 B。
痢疾杆菌C.乳酸细菌 D。
醋酸杆菌12.利用细菌来净化污水的主要原理是()A.细菌可分解污水中的一些有机物B.细菌可吃掉污水中的无机物C.细菌喜欢喝大量的水D.利用污水来繁殖细菌二、非选择题1.下图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它是集中的区域。
(2)F是,它使细菌能够。
(3)字母所代表的结构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菌细胞。
(4)与植物细胞相比,该细菌的结构中没有,也不具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的实验变量

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的实验变量
【实用版】
目录
1.实验背景和目的
2.实验过程和方法
3.实验结果和分析
4.实验结论和启示
正文
1.实验背景和目的
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科学家们验证假设、探究规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操作瓶内的肉汤,观察鹅颈被打断后,瓶内气压变化对肉汤的影响,从而了解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
2.实验过程和方法
实验所需材料:一个瓶子、一只鹅、一把刀。
实验步骤:
1) 将瓶子清洗干净,确保瓶子内外干燥无尘。
2) 将鹅杀死,用刀割断鹅的颈部,使鹅的血液无法继续流动。
3) 将瓶子打开,将鹅放入瓶子中,确保鹅身紧贴瓶壁。
4) 迅速将瓶子重新封好,确保瓶口密封。
5) 观察并记录瓶子内肉汤的变化。
3.实验结果和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当鹅颈被打断后,鹅体内的血液无法继续流动,导致鹅身内的压强降低。
由于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瓶内的肉汤受到外界大气
压强的影响,会发生体积膨胀的现象,即肉汤的液面会升高。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外界大气压强发生变化时,瓶内肉汤的压强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肉汤的体积。
4.实验结论和启示
本次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气体动力学和流体力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关系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提高飞行器的飞行性能、优化流体传输系统的设计等。
第1节 生命的起源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长时间
思考:为什么瓶中的肉汤在数年中保
持无菌状态?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长时间
瓶颈部位使带有微生物的灰尘 颗粒沉积在这里,不能进入烧瓶。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短时间
观察:将瓶颈部打断,一段时间后出现 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证明:肉汤中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中, 实验推翻了生命可以由非生命物质自发 产生的观点。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团聚体与周围环境 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可能是一种原始膜 的形式。(和细胞 非常相似) 团聚体模型
原始大气
Ⅰ推测和模拟实验 有机小分子
Ⅱ推测和模拟实验 有机大分子
Ⅲ推测和模型 多分子体系 Ⅳ推测 原始生命
35亿年前的蓝细菌化石 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测?
化学进化学说
原始生命诞生场所 原始海洋 原始生命诞生时间 约35亿~ 38亿年前
原始地球
2004年美国“机遇”号火星车
在火星岩石上寻找到曾经有水 存在的痕迹
2008年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加热火星的土壤样本时鉴别出有水蒸气产生
2012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
使命之一是探寻火星上的生命元素
生命起源观点 地球生命来源于 生命发生的条件
自然发生论 非生命物质(非生 物体) 生物 随时自发地发生,可 以在短期内完成 最原始生的来源是未 知的(有神创论色彩 ) 在宇宙中长期演变而 来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长 期演变形成
微球体模型
前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巴林
原始海洋中的 生物大分子可 以浓缩形成团 聚体。
多分子体系的团聚体学说
前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巴林
用多种生物大分子 如蛋白质和多糖, 混合得到各种类型 的团聚体。
1.3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同步练习及答案

1.3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单选题1.科学研究往往因条件限制而无法直接实验和测量,故需进行模拟实验。
下列实验中,不属于模拟实验的是()A. 甲:用酒精和水混合来研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实验B. 乙:用篮球和铅笔移动来研究地球是球体的实验C. 丙:研究支持化学进化假说来解释生命起源的米勒实验D. 丁:研究人体呼吸运动时胸腔状态和隔肌运动等特点的实验2.有科学家将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物质放在特殊的溶液中,发现这些物质能够浓缩聚集为一个个球状小滴,小滴周围还有类似于膜的边界,并能从外界吸收某些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反应产物也能排出。
这个实验模拟生命起源的哪一过程?( )A. 形成单细胞生物B. 形成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C. 形成原始生命D.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3.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A. 原始海洋、陆地B. 原始大气、原始大气C. 原始海洋、原始海洋D. 原始大气、原始海洋4.对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解释,有种理论叫做“宇宙胚种论”,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的其他天体。
近年来,科学家在分析陨石成分时,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对某些彗星成分的分析也表明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
由此,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A. 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B. 错误的,因为教材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C. 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D. 一种假设,事实根据很少,至今还不能被证实5.原始生命诞生后,最符合生物进化的顺序是()A. 厌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B. 光合作用→厌氧呼吸→有氧呼吸C. 厌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D. 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厌氧呼吸6.原始海洋比现代海洋有利于生命的诞生,这是因为原始海洋()A. 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游离态的氧B. 含有丰富的有机物,不含游离态的氧C. 含有丰富的无机物和游离态的氧D. 含有丰富的无机物,不含游离态的氧7.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证据()A. 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B. 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C. 距今2亿年前大陆发生了漂移D. 距今6 5 00万年前哺乳类动物开始繁盛8.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在25亿~5.7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
细菌(分层作业)(原卷版)

5.4.2 细菌分层作业1.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A.列文虎克B.达尔文C.巴斯德D.伊万诺夫斯基2.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正确顺序是()①煮沸鹅颈瓶中的肉汤,杀灭其中的细菌②肉汤仍然澄清,没有细菌繁殖③打断鹅颈瓶④肉汤变得很混浊,细菌在肉汤中繁殖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②①④③3.在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中,甲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乙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肉汤的变化。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A.烧瓶容量的大小B.微生物的有无C.烧瓶放置时间的长短D.氧气的有无4.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如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结构②是细菌的细胞质,它里面没有叶绿体B.细菌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C.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所以不能独立生活D.细菌细胞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5.科学家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引起胃肠道疾病的病原体。
它最突出的细胞结构特点是()A.具有拟核B.没有细胞壁C.没有细胞膜D.没有细胞质6. 下列不具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是()A.草履虫B.链球菌C.青霉菌D.木耳7.下列关于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某些细菌的生殖细胞B.个体长大的细菌C.生命力减弱的细菌D.细菌的休眠体【答案】D8.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它的生殖方式是()A.出芽生殖B.孢子繁殖C.分裂生殖D.种子繁殖9.下列关于细菌的结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是单细胞生物C.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D.有些细菌有荚膜和鞭毛10.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下图所示是这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过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A瓶的肉汤需要煮沸目的是。
(2)打断A瓶颈,D内肉汤很快就长满,使肉汤变质。
11.下图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的DNA存在于字母所指的结构中。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计50分。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珊瑚B.珊瑚虫C.机器人D.电脑2.下列说法不是生物共有特征的是()A.生长B.都具有细胞结构3.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牛吃草B.蝌蚪长成青蛙C.北风吹,雁南飞D.铁生锈4.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C.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5 .获2000年度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袁隆平的突出成就是()A.人类基因组测序B.杂交水稻C.转基因技术D.克隆技术6.下列各项中,哪项不能作为判断生物的依据()A.能运动和由小变大B.能代谢和排出废物C.能呼吸和获取营养D.能生长和繁殖后代7.解决下列问题与生物学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海水淡化B.环境污染C.人口剧增D.粮食短缺8.在果园中养鸡,一般不会出现的影响是()A.增强鸡群体质,有利于鸡的生长发育B.果树的产量降低C.减轻害虫对果树的危害D.提高果园土壤的肥力9.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A.生命现象B.生物的活动规律C.一切生物的组成D.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10.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必须是()A.新鲜的B.完整的C.薄而透明的D.干燥的11.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目镜上有“5×”字样。
物镜上标有“45×”字样。
观察到的物体的实际放大倍数是()A.5倍B.45倍C.50倍D.225倍12.把刻有“p”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应当是()A.q B.p C.d D.b13.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要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心,装片移动的方向应该是()A.右下方B.右上方C.左上方D.左下方14.在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的实验后,对金鱼的正确处理方法是()A.随手扔掉B.放进垃圾桶中C.放回大自然中D.用作鱼饵15.在使用显微镜时,如果要使镜筒升降的范围比较大,应调节()A.转换器B.细准焦螺旋C.粗准焦螺旋D.镜臂16.通常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①制定计划②提出问题③得出结论④做出假设⑤实施实验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⑤④C.②④①⑤③D.④⑤①②③17.要把下图视野中的物像从左图转为右图,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是()①转动细准焦螺旋②转动粗准焦螺旋③移动装片④调节光圈⑤转动转换器A.③一⑤一②一①B.④一③一②一⑤C.③一①一④一⑤D.③一⑤一④一①18.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固定装片用到的结构是()A.粗准焦螺旋B.压片夹C.反光镜D.细准焦螺旋19.对好光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A.白亮圆形的B.圆形有直射阳光的C.光亮椭圆形的D.灰暗圆形的20.当实验室光线较暗时,显微镜的调节宜为()A.大光圈,平面镜B.小光圈,凹面镜C.大光圈,凹面镜D.小光圈,平面镜21.要使镜筒上升,可调节()A.转换器B.粗准焦螺旋C.遮光器D.反光镜22.在设计对照组实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A.所有实验参数都相同B.所有实验参数都不同C.所有实验变量都不相同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参数相同2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B.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C.科学观察不可以直接用肉眼,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D.科学观察有时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有计划,有耐心24.下面显微镜的结构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A.物镜B.反光镜C.细准焦螺旋D.遮光器25.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做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粗糙的纸上运动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