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生理功能、血液病的分类。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教学具体内容】1.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关系:自学2.血液病的分类。
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难点:血细胞的产生。
重点:血液系统的外周血象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
第二节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病因。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评估。
3.掌握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教学具体内容】1.出血或出血倾向:概念、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出血倾向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2.发热:继发感染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难点:出血或出血倾向的发病机制。
重点:上述常见症状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第三节贫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贫血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2.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及诊治要点。
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依据、口服铁剂的护理。
4.了解再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掌握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理解血象、骨髓象、诊断和治疗要点。
6.掌握再障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7.了解健康指导。
【教学具体内容】一、概述:1.概念;血红蛋白测定的诊断标准。
2.病因与发病机理、分类。
3.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治要点。
4.常用护理诊断/问题、目标、护理措施及依据。
二、缺铁性贫血1.概述:概念、发病情况。
2.铁的代谢:铁的分布、来源和吸收、转运和利用、储存及排泄。
3.病因与发病机理:铁的需要量增加、丢失过多、吸收不良。
4.临床表现:原发病表现、贫血表现、缺铁表现。
5.实验室及其检查:外周血象、骨髓象、铁生化检查。
6.疗要点:病因治疗、口服铁剂治疗。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概述

出血特点
出血时间 凝血时间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出血
A
B
C
D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一般护理
皮肤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关节深部组织出血
鼻腔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牙龈渗血的预防及护理
颅内出血
输血护理
出血
恐惧 尽快驱除血污 保持病房清洁 守护病人 态度和蔼
出血
壹
贰
【护理评价】 无出血或逐渐得到控制 无紧张、恐惧
一般状况
皮肤粘膜苍白
肝脾淋巴结
心、肺、腹部
护理评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骨髓检查
贫血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休息与活动、吸氧
饮食护理
输血的护理
预防感染
1 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贫血
二、出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血细胞来源
造血干细胞 HSC 原始细胞—幼稚细胞(早、中、晚)—成熟细胞
血浆 55%
血细胞 45%
血液组成
蛋白质、酶、电 解质、抗体、补体 凝血及抗凝血因子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血细胞主要生理功能
循环血平均 生存期 8-10天
红细胞疾病 白细胞疾病 出血性疾病
感染
伴随症状
热型
生命体征
皮肤黏膜 咽充血 肛周红肿 肾区叩痛 肺
尿常规
血培养药敏试验
X线
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护 理
感染
【护理评价】 病人感染被及时发现并处理 体温恢复正常
四、脏器浸润
淋巴结肿大
脾肿大
血液系统病人护理概述(教案)刘静a

血液系统病人护理概述第一章: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包括疾病的种类、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
3. 培养护理人员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介绍。
2.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及病因。
3. 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4. 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5. 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讨论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的应用能力。
第二章:贫血的护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贫血的定义、分类及病因。
2. 掌握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培养护理人员对贫血患者的护理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贫血的定义、分类及病因介绍。
2. 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 贫血的主要治疗原则。
4. 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贫血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讨论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贫血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出血性疾病的护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出血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病因。
2. 掌握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培养护理人员对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护理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出血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病因介绍。
2. 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 出血性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血液内科护理常规

血液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护理
血小板数目减少及其功能异常,毛细血管脆性或通透性增加,血浆中凝血因子缺乏以及循环 血液中抗凝血物质增加,均可导致出血或出血倾向。 休息与活动:若出血仅限于黏膜,无需太多限制;若血小板计数<50×109/L,应减少活动, 增加卧 床休息时间;若血小板计数<20×109/L,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做好各种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质,禁食过硬、粗糙的食物。保 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不可用力,以免腹压骤增而诱发内脏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便秘者可给予缓 泻剂或开塞露。
心理护理:加强沟通,耐心解释与疏导,稳定病人情绪,减少不良刺激。 (二)发热的护理 发热是血液系统常见症状,具有持续时间长,热型不一、一般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特点。 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休息: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减少机体消耗,必要时可吸氧。经常通风换气,穿透气棉质 衣物,有寒战时给予保暖。 饮食: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指导患者摄取足够的水分,每天至 少 2000ml 以上,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病情观察:监测体温并记录;观察感染灶的症状、体征及变化,协助检验标本的采集及送检, 注 意抗生素的疗效及用药反应。 治疗:先给予物理降温,高热病人可先给予物理降温,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温水或酒精拭浴, 必 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观察用药后反应,以免发生虚脱。 加强沟通,耐心解释与疏导,稳定病人情绪,减少不良刺激。 (三)骨、关节疼痛 主要与肿瘤细胞的过度增生或局部浸润,导致骨髓腔压力增高、局部瘤块形成及压迫、骨质疏 松或溶骨性破坏、病理性骨折等有关。具体见疾病。 (四)贫血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 身体评估 • 心理社会资料的评估 • 实验室检查的评估
常见症状及护理评估
• 贫血: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详后述) • 出血或出血倾向:
– 出血:血液流出到血管外叫出血 – 出血倾向: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
止叫出血倾向
– 出血的原因: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 因子缺乏,抗凝血物质增加
• 一、造血系统的组成 • 二、造血和髓外造血 • 三、血细胞的来源 • 四、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 五、血液系统疾病的程序护理
血液系统的组成
• 血液系统由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 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和单核-巨噬细 胞组成
造血和髓外造血
• 造血器官和组织包括:肝、脾、骨髓和 淋巴结等
• 胚胎期24周前:肝、脾为主要造血器官
血液系统疾病的程序护理
• 护理评估 • 护理诊断 • 护理计划(预期目标) • 护理措施 • 护理评价
护理评估
• 病史评估
– 现病史评估:起病情况,主要症状及其特点, 伴随症状,病情的发展与演变,诊治经过,患 病过程中的一般情况
– 既往史的评估:传染病史,外伤手术史,食物 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
• 出生后4周: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 髓外造血:肝脾造血功能在出生后基本 停止,但在造血功能应激情况下(如出 血或溶血),又重新恢复部分造血功能, 称为髓外造血
血细胞来源
•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 (Hemapoietic Stem Cell,HSC)
• H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功能,可分 化为多能祖细胞及淋巴系祖细胞
50 109 /L可出现出血症状,低于30 109/L时 应警惕颅内出血
• 继发感染:
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教案

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教案教学目标: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原则和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关爱和照顾能力。
教学内容:血液系统的基本知识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及其症状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要点心理和社会支持在护理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血液系统的生理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重点:血液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护理措施。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及PPT课件血液系统模型病例资料和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血液系统的基本知识、常见疾病及其症状、体征等。
直观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展示病例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系统疾病。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具体病例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案例分析法:引入真实的血液系统疾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给出护理方案,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血液系统的了解情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血液系统的基本知识,然后逐一讲解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及其症状、体征,最后介绍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巩固练习:提供病例资料,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症状、体征,提出护理方案。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护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评价与反馈:评价: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反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搜集一种你感兴趣的血液系统疾病的资料,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医学知识讲座

❖ D. 正常女性铁丢失形式主要是月经、妊娠、哺乳等
❖ E. 正常男性铁丢失形式主要是经皮肤、胆汁和粪便等排出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医学知识讲座
38/41
4. 以下哪一项是缺铁性贫血特征性表现( )
A. 皮肤、粘膜苍白
B. 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
注意力不集中、嗜睡
C. 体力活动后心跳、气短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医学知识讲座
20/41
4.铁转运和利用
血浆中 铜蓝蛋白氧化
与转铁蛋白结合转运
组织
二价亚铁
三价高铁(Fe3+)
(Fe2+)
与转铁蛋白分离
高铁还原为亚铁
血红蛋白
二价亚铁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医学知识讲座
21/41
5.铁贮存和排泄
贮存-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 肝、脾、骨髓等器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常。②红细胞外部异常 3.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 大血管破坏等 ▲慢性失血: 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医学知识讲座
9/41
一. 临床表现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医学知识讲座
10/41
1.神经肌肉系统: 疲乏无力、头痛头 晕、失眠、畏寒、记忆力减退、注 意力不集中,是贫血常见症状。
D. 皮肤干燥、皱缩, 毛发干枯、易脱落, 反甲, 指甲薄脆易裂
E. 食欲不振、恶心、腹胀
休息时仍气促、 心悸
常并发贫血性 心脏病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医学知识讲座
8/41
3.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降低性贫血 ▲造血干细胞异常: 再障、白血病 ▲造血调整异常 : 淋巴瘤、骨纤维化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 巨幼细胞性贫血,
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教案

活页教案备注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1、教学内容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2、教学目标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体征以及护理评估和措施熟悉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概念、分类、诊断要点和治疗3、教学重点血液系统常见的症状、临床表现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4、教学难点:该病的疾病治疗要点5、课程思政:5分钟先让学生谈论自己理想的职业,而后引导学生分析目前就业现状、用人单位的预期与学生工作能力的差距,从而避免择业时好高骛远。
6、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7、教学过程环节一:旧识导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8、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小结这一节课的知识点,看怎样指导血液系统病人的日常生活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9、作业布置:完成习题10、教学反思:复习泌尿系统的相关旧识,问:尿毒症期或肾衰终末期治疗?根据老师的指引回想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答:小于用口服胃肠道透析、结肠透析。
大于血透、肾移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引导其思考。
掌握重难点加深记忆第二环节: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1.血液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2.造血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3.血液病的分类记录笔记;根据老师的引导进入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1)病史(2)身体评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常用护理诊断/问题记录知识点,使更加深刻;举一反三,通过列举法进行归纳总结。
,以题型来巩固练习。
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引导积极思考。
常见症状体征:1.出血或出血倾向 2.发热 3.骨、关节疼痛4.贫血5.继发感染小组讨论常见症状体征最主要的表现及特征。
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自我学习;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介绍护理措施以及为控制其症状所需用药进行的评价。
就有关各种体征发生、诊断、治疗进行记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10分钟20分钟20分钟20分钟1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总 论
• 一、造血系统的组成 • 二、造血和髓外造血 • 三、血细胞的来源 • 四、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 五、血液系统疾病的程序护理
血液系统的组成
• 血液系统由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 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和单核-巨噬细 胞组成
返回
造血和髓外造血
• 造血器官和组织包括:肝、脾、骨髓和 淋巴结等
• 胚胎期24周前:肝、脾为主要造血器官 • 出生后4周: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 髓外造血:肝脾造血功能在出生后基本 停止,但在造血功能应激情况下(如出 血或溶血),又重新恢复部分造血功能, 称为髓外造血
• 返回
血细胞来源
•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 (Hemapoietic Stem Cell,HSC)
– 其他:个人生活史,月经生育史,家族史
• 身体评估 • 心理社会资料的评估 • 实验室检查的评估
返回
常见症状及护理评估
• 贫血: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详后述) • 出血或出血倾向:
– 出血:血液流出到血管外叫出血 – 出血倾向: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
止叫出血倾向
– 出血的原因: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 因子缺乏,抗凝血物质增加
• 继发感染的护理
• 心理护理
返回
– 鼻出血:防止鼻黏膜干燥;防止鼻腔损伤; 凡士林油纱填塞术后的护理。
– 口腔牙龈出血:防止口腔黏膜和牙龈损伤;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 关节:去除诱因:减少活动、避免过度负重 和损伤;出血者: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抬 高患肢并固定于功能位;冷敷、热敷。
– 内脏、颅内出血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去 除诱因;颅内出血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 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低颅内压。
– 出血的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多见,还有 关节腔和内脏出血,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出血, 常危及生命
– 评估:应重点注意 • 出血发生的时间、部位、范围 • 出血的原因和诱因
• 出血量的大小:可根据血压、脉搏情况初步判 断:<500ml,500~1000ml,>1000ml
• 出血的临床表现:尤其注意颅内出血 • 血小板计数:正常为100~300 109/L,低于
• H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功能,可分 化为多能祖细胞及淋巴系祖细胞
• 多能祖细胞:又称集落形成单位(CFU), 可分化为原粒、原单、原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 成熟红细胞具有结合和输送O2和CO2的功能 •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 • T、B淋巴细胞分别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
50 109 /L可出现出血症状,低于30 109/L时 应警惕颅内出血
• 继发感染:
– 原因:机体免疫力降低;营养不良 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最重要原因是白细胞数量 和质量的改变
– 表现:发热是其最常见的症状。
感染部位多为咽峡炎、肺炎、皮肤感染和泌尿 道感染,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急性白血病易 发生肛周脓肿
返回
常用护理诊断
•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 关
• 有损伤的危险:出血:与血小板减少、凝 血因子减少或缺乏、血管壁异常有关
• 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 良有关。
• 体温过高:与继发感染有关。 • 恐惧:与出血、反复出血;疾病预后不良
有关 返回
护理计划
• 病人活动耐力增加 • 病人不发生出血或出血能被及时发现并
有无异常等 返回
心理社会资料的评估
• 患病对生活、工作的影响 •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 病人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反应 • 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返回
实验室检查的评估
• 血液的一般检查 • 网织红细胞计数 • 骨髓检查 • 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苏丹黑B染
色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对白血病的鉴 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骨髓铁染色对贫血的鉴别 诊断有重要意义 • 止血、凝血功能的检查
– 评估:应注意
• 感染是否存在,感染的诱因如受凉、与感染 病人接触史等
• 感染的部位和临床表现
• 发热的程度、热型、持续时间;特别注意少 数老年人和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者可无明显 发热反应
• 返回
身体评估
• 一般状态:注意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营 养状态
• 皮肤、粘膜、淋巴结 • 心、肺、腹部的检查 • 其他:如神经系统检查、胸骨压痛、关节
体液免疫功能 • 血小板对止血、凝血过程起重要作用
• 返回
血液系统疾病的程序护理
• 护理评估 • 护理诊断 • 护理计划(预期目标) • 护理措施 • 护理评价
返回
护理评估
• 病史评估
– 现病史评估:起病情况,主要症状及其特点, 伴随症状,病情的发展与演变,诊治经过,患 病过程中的一般情况
– 既往史的评估:传染病史,外伤手术史,食物 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
得到处理 • 病人能有效预防感染,感染能被发现和
得到处理 • 体温恢复正常 • 恐惧程度减轻或消失
返回
护理措施
• 病情观察:注意血压、心率、意识状态; 观察皮肤粘膜出血情况,了解检查结果
• 休息和饮食:注意身心的休息;进食高 蛋白、高维生素、少渣饮食。
• 出血的护理:
– 皮肤出血:避免皮肤摩擦和肢体受压;避免 皮肤的人为损伤;保持皮肤清洁;观察皮下 出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