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文言文的常见方法及练习
如何读懂文言文(高考文言文复习)

如何读懂文言文(高考文言文复习)随着高考的临近,文言文的复习成为了考生们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
但是,对于很多考生来说,由于目前的教育模式把文言文的学习放在了次要位置,以至于很多人对于文言文的掌握程度并不高,这也导致了考生们在考试中出现了严重的应试心理。
如何读懂文言文?这成为了很多考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会从三个方面来为考生们解答这个问题。
一、积累词汇文言文的单字较多,且多为古汉语,考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把单字记忆好。
此外,文言文的多音字也比现代汉语要多,考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多样的阅读材料,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掌握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考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在学习过程中,考生要注意在课外大量进行练习,熟练掌握文言文常用的语法结构,搭配套语,以及句式变化,使自己能够迅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三、理解作者意图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考生需要能够快速读懂古文,理解古文的含义,进而理解作者的意图及其文化背景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考生需要对历史、文化背景等课外知识有所了解。
透过古人的文字,了解其当时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课外知识,并在课外练习中,积累相关的词汇及句式,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在持续的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及认真的态度。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及练习,才能真正领会文言文的精妙之处。
同时,在考试过程中,考生需要有一定的定力及抗压能力,以应对突发情况及考试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最终,笔者希望通过上述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考生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为自己的高考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取得优异的成绩。
除了上述的三个方面,还有其他几点需要考生注意的:一、理解上下文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语言比较简洁,表达的含义有时需要通过上下文才能够理解。
考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认真理解上下文的关系,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含义。
二、注重细节文言文中有很多细节需要考生留意。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________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③屠大窘________④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狼“变诈”的表现。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2)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②(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斗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②句意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驱:追随、追;③句意为:屠夫非常困窘急迫。
窘:处境困迫,为难;④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犬:像狗似的。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学习文言文的几个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几个方法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呢?下面就来分享几个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要想学好文言文,就必须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包括词的变化、句式结构、标点符号的用法等。
通过了解文言文的语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对于词的变化和句式结构也更加熟练。
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应该注重语法的学习。
二、拓展词汇量文言文的词汇和现代汉语的词汇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想要读懂文言文,就必须要拓展文言文的词汇量。
尤其是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成语等,也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拓展词汇量,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更多的文言词汇,提升阅读和写作水平。
三、多读经典阅读经典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同时也可以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读经典的时候,可以把不懂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然后多加琢磨,逐渐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经典阅读的积累,可以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使我们更加熟练地应用文言文。
四、写作练习写作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环节。
通过写作练习,可以加深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法。
在写作练习中,可以选取经典、古诗词、古文等材料,然后根据要求进行写作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查阅字典,严谨地对待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等方面。
通过不断练习,可以提高文言文的写作水平,达到熟练的程度。
五、注意语感文言文是一种优美的语言,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语感的培养。
学生可以多听文言文的朗读录音、老师的讲解等,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音韵,并时常模仿文言文的表达方式,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感。
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及技巧

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及技巧一、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我们知道,近年来高考所选考的文言文的体裁大多是人物传记,下面我们就以人物传记为例进行一些分析解说。
我们也知道,要答好文言文的题目,就一定要首先读懂文言文,起码得读懂大意,如果一篇文言文连大意都没有读懂,那做题就很没有把握了,只能去靠猜了,靠碰运气了。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可以借鉴:1、总观总览。
上下贯通。
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
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
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
如“与转一资”(2008年高考全国卷I的文言文句,下同样,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单独地孤立地就看这一句,你是无论如何也解不出是什么意思的,你必须联系其前后文意,把这句置于全文中来推敲,来思考,才能把握它的准确意思。
其前文是说,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每耕田一顷应该赏赐,那赏赐多少呢?一贯通,啊,原来是“赏赐一袋物资”的意思。
再如“复以租赋”这句,单独看也是很难看懂的。
接着前面而来,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那百姓呢?百姓愿意耕种的,应该“免除赋税”。
啊,原来“复以租赋”是“免除赋税”的意思。
这是单独看一句无法理解的,必须前后左右,上下贯通,整体钩联,才能推敲得出来的。
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单独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话,都是难以读懂的。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
2、先读提问,从提问中得到启发。
文言文的第4问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
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
如“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十道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步骤一:阅读短文先读懂整篇短文的大意,抓住关键词,理清逻辑关系。
步骤二:划词标点划下生字和不认识的词语,标注标点符号,理解句子结构。
步骤三:理解句子仔细阅读每个句子的意思,运用语境推测词义。
步骤四:归纳概括对每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弄清主题和要点。
步骤五:回答问题根据问题的要求,在短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理解问题意思,精确回答问题。
步骤六:检查答案再次阅读短文,检查回答的准确与否,注意语法和语义的错误。
以下是部分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共50道):1.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若言采葑,言刈茞,请问葑、茞的意思分别是什么?A)菜花、苦草B)香菜、芹菜C)葱、葱D)韭菜、韭菜答案:C)葱、葱2.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其中的“利其器”的意思是指:A)使用好的刀具B)使用合适的工具C)使用锋利的器具D)使用珍贵的器械答案:B)使用合适的工具3.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桀溺已深。
”句中“桀”和“溺”的意思分别是什么?答案:“桀”指自大,傲慢,“溺”指沉溺,放纵。
4.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夜深犹堪鬼哭。
”句中“堪”的意思是什么?答案:“堪”指可,能够,可以的意思。
5.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将军有料。
”句中“料”的意思是什么?答案:“料”指素材,材料,指将军有胆量和才能。
6.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望而生畏。
”句中“畏”的意思是什么?答案:“畏”指害怕,担心,忌惮。
7.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句中“乘”的意思是什么?答案:“乘”指骑,坐,指昔人已经乘黄鹤飞走。
8.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句中“瑕”的意思是什么?答案:“瑕”指瑕疵,不完美的意思。
9.请根据以下句子推测划线词义:“古人天下有勇无谋,中外有谋无勇。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2)D(3)虽/名医/不迨也(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
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习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1借助解释,通读全文2字斟句酌增、留、换、删(加点字和句子翻译)(1)回忆在哪篇出现过(2)一字多义的比较(语境)(3)揣摩3 道理启示: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结果找原因,看标题,抓抒情、议论句(一般在段末)人物形象:抓细节,分析人物的言行,看标题、找角度答案:不是就事论事,是就事论理;选择题要仔细区别(尤其是分层给分题)最后一题,要适时的积累一些“主旨”。
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人物品质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他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派上用场了。
一、人品类1君王类:善于纳谏善于反省体恤民情爱民如子心系百姓疾苦勤于治理国家知人善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知错能改胸怀若谷懂得用人之术取信于民深谋远虑2官吏类:公正严明秉公廉洁清正廉明智慧善于观察、推理分析宽容敬业俭朴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计个人得失待人诚恳机智敏捷无私赈济别人为民请命扶贫济困刚正不阿讲究原则严以律己不谋私利足智多谋有责任感忠诚3学者类:勤勉好学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谦虚足智多谋深思熟虑沉着冷静蔑视权贵不拘小节过人的气质和才能不为功名利禄不耻下问忍辱负重贫不丧志宠辱不惊4平民类:“十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仁义礼智信的意思: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廉的意思: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二、事理类1处世方式:遇事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能盲从;做人要正直,讲诚信;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打算。
2为人道理: 做任何事情,人与人需要信任,以诚相见;人要有宽容之心,就会受到尊敬。
3科学哲理: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凭想象办事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大致意思。
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古诗文复习(一):快速读懂考场文言成都树德中学黄静高考文言文考点: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四川试卷中的分数为19分,占试卷总分的12.7%。
从题型看,近年来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题量稳定在近几年的4道(3选择+1翻译)。
能力测试点为多年不变的常见实、虚词的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文言句子翻译等。
当然明年是四川实施新课程第一年高考,根据新课标区的高考情况来看,本届复习我们得准备文言断句题和文意的主观概述题的复习。
七年四川高考文言文命题回顾:1.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2. 文言虚词:常见18个虚词3.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4.文言文翻译常见方法(补、删、抄、换;并、调、扩、通)和练习5.文言文断句方法及练习上述的复习内容都是每一届复习策略中老生常谈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考场实际,我们还得思考如何在紧张的考场氛围中教会学生读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题目,并拿到其中的绝大多数分数。
这就是我今天要和老师们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快速读懂考场文言。
的确如此,学生在考场上首先得读懂文言文,起码得读懂大意。
如果一篇文言文连大意都没有读懂,那做题就很没有把握了,只能去靠猜了,靠碰运气了。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呢? 虽没有绝对的一劳永逸的方法,但根据多年来教学生解读文言文的感受和经验,也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方法供同仁们借鉴。
一、圈点勾画,明晓“人事”近十年高考文言文的选文大部分是人物传记(四川卷在独立命题的七年中也仅有一次为议论文体),这类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或其他的一些特殊人物,他们往往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的结构一般表述为: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1—事件2—事件3……阐理。
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近700字的文章梳理,并清晰地把握文意呢?首先可交给学生圈点勾画的方法。
圈点勾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有效的读书辅助方法,是古人读书的一项基本功。
圈点勾画可以起到区分不同事件,明晓不同人物,标注难易重点,凸显关键信息等作用。
那么,在文言文的快速阅读中,我们该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1、识人。
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
识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有哪些关联,发生了哪些事?这些人有哪些性格特征。
读懂文言文的第一步就得先圈画出人物的姓名,大概了解人物的出场顺序,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避免发生张冠李戴或人名错识的笑话。
因此,我要求学生见人必圈画,并牢记一个顺口溜:人初见时全名全姓,再见面时有名(字)无姓。
否则把一个人的名或字当作具体实词来解释,必当闹出大笑话。
尤其是那些人物较多的语段,没有圈画,很多有名无姓的字词还会成为无端的干扰信息,学生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弄得晕晕乎乎,让简单的文段变得复杂起来。
在每届课堂教学中都有类似的经典笑话。
如教《鸿门宴》的时候,相信各位老师还记得这样一段话: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我的那些不全面预习不深入思考的学生在课堂翻译中就会脱口而出: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若不是这样,登记那些东西干嘛?很显然,“项羽,名籍”的相关注释学生是忽略了的。
例如《曹景宗传》: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
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
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
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麋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
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
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
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
(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2011年四川卷(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吕徽之)。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交给学生的口诀是:事完必隔断(//),层意即自见。
例如2009年(广东卷《宋史李迪传》)为例: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真宗幸毫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通过圈划,迅速疏通了文意。
文章主要人物是李迪,其性格深厚有器度。
全文叙述的主要事件有:李迪擒贼1;李迪为民请求减赋税2;李迪为立后上疏3;李迪为太子直谏4;章献太后预政后李迪遭贬5;李迪欲为皇帝祈年6;李迪愿戍守边疆。
在梳理了人事之后,我们不难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主要是表达作者对李迪“贤相”的称颂。
断句的解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我对以上圈画还要做一个说明:史传文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
因为其记叙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是随着其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主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结合原文的内容,遇到与官职有关的字词、表示故事进展的年号名、新出现的地名、人名,就在这些内容上打个框,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到人物的活动脉络。
如2010年四川卷《汉书酷吏传尹赏》第一段: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
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
/举茂才、粟邑令。
/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
/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二、上下贯通,以“文”会意。
目前我们了解到的学生在高考中,往往一边读文章,一边做题,文章初读完毕,也就基本做完了文言文所有试题。
而批阅他们的文意理解题和句子翻译题才发现错误率高,错点多。
大多是抓住一些大概信息,或仅仅推敲相关句子中每个词的基本含义就草率下笔。
这种现象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文言阅读过于注重字词句的分析而忽视了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
我这里所谈的整体,就是从整篇上看,或从整段上思考,或善于联系上下句思考。
我们从高考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实词虚词等,自然也说明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句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这样的考场应变会让我们获得准确理解文意或准确翻译文段的较高分值。
如下文,翻译画线句子:吴祜字秀英,陈留长垣人也。
父恢,为南海太守。
年二十,丧父,居无担石,而不受赡遗。
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
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对于学生,障碍可能有“二千石”“自业贱事”和“先君”三处,但联系前文,都可以突破。
联系“父恢,为南海太守”,可知“二千石子”是指“太守恢的儿子”;联系“常牧豕于长垣泽中”,可知“自业贱事”意为“自愿做放猪这种低贱的事”;联系“丧父”,可知“先君”即“去世的父亲”:这样就把握住了句子大意,再突破关键词和句式,就可以准确翻译句子了。
再看下文,翻译两个画线句子:帝尝问弘(宋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
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讌,辄令鼓琴,好其繁声。
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遗吏召之。
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能自改耶?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遗之。
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
帝怪而问之,弘免冠谢曰:“臣荐谭,而令朝廷耽于郑声,臣之罪也。
”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
“谭见弘”应是突然发现的,因为是“大会群臣”,好多臣子在坐,弘也在坐。
“失其常度”该怎么理解?看上文“辄令鼓琴”,帝总让谭鼓琴,早知道谭鼓琴是个什么样子,这次却失去了平时的风格,很不自如,因而“怪而问之”。
“帝改容谢”,“改容”是什么意思?宋弘免冠谢罪所说的话情真意切,太令人感动了,这不,皇上都感动得动容了,并道歉。
“使反服”,离开上文还真不知何意,但联系“弘免冠谢”就知道,是让宋弘戴上帽子。
由上述两例文段可以得之,这些句子单独看是无法理解的,必须前后左右,上下贯通,整体钩联,才能推敲出来。
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
三、巧借题干,以“题”解意文言文的筛选信息题干和分析概括题的题干固然是我们解答文言试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它有时往往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解题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寻找突破口,把握切入点,从而准确快速解题。
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借助题干来阅读,主要是借助筛选信息的试题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试题的内容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
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譬如2009年天津卷第10题题干: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这里的“治国之能臣”就是管仲的才能,也是全文表达的中心意思;2012年广东卷第7题题干: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这是陶澍敬业务实的为官之道所得到的评价,也是全文中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