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合集下载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金矿矿床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对于研究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矿矿床的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热液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地质历史、构造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深入研究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有助于揭示金矿矿床的成因机制,指导矿床勘探和开发工作,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金矿矿床属于重要的金属矿床类型之一,对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金矿矿床的研究中,地质特征是首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述,可以揭示金矿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为后续的矿床成因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重点分析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以期为金矿矿床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参考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意义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是地质学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重要课题。

对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金矿床的形成机制,提高金矿勘探的效率和成功率。

通过对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还可以为金矿床的综合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金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地质勘查技术和矿业经济的发展。

深入研究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促进地质学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概述金矿矿床是含有金属黄金的矿床,是地球上非常珍贵的资源之一。

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矿石类型、矿石组合、矿床产出规模、矿床分布特点等方面。

金矿矿床的矿石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含金矿石、含砂金矿石、含金石矿石等。

含金矿石是指矿石中含有金的石头,含砂金矿石是指矿石中含有金砂的石头,而含金石矿石则是指矿石中含有金石的石头。

金矿矿床的矿石组合丰富多样,既有单一金矿石,也有多金属矿石。

矿石组合的多样性对金矿矿床的开采和加工有着重要的影响。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分析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分析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分析引言:矿床是地球内部的宝库,它们是地壳深部成矿作用的产物。

而成矿流体作为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球化学特征。

本文将着重探讨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影响。

一、成矿流体的来源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地幔、地壳及地下水系统。

地幔来源的成矿流体富含各种金属元素,如Cu、Pb、Zn等;地壳来源的成矿流体则富含稀土元素、钨、砷等。

地下水系统提供了矿床形成过程中重要的输运媒介。

二、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特征1. 温度与压力成矿流体的温度与压力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

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成矿流体更容易溶解矿物,形成热液矿床;相反,低温低压条件下的成矿流体容易析出矿物,形成富矿物沉积矿床。

2. pH值成矿流体的pH值对金属元素的溶解性起着重要作用。

低pH值环境下,成矿流体中的金属元素更容易溶解形成矿床;而高pH值环境则促使金属元素析出沉积。

3. 氧化还原状态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直接影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式。

强还原条件下,金属元素以单质态存在或形成硫化物矿物;而强氧化条件下,金属元素则以卤化物或氧化物等形式富集。

三、成矿流体的主要物质成分成矿流体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包括水、气体、离子以及各种溶质。

其中,水是成矿流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可溶解和输运大量的金属元素。

此外,气体成分如CO2、H2S等也对矿床成因起到重要影响。

四、成矿流体对矿床成因的影响1. 成矿流体的迁移作用成矿流体的迁移作用决定了矿床的形成位置和类型。

成矿流体在地下岩石中的迁移路径、速度和方式直接决定了矿床的分布模式。

2. 成矿元素的赋存与沉积成矿流体中的金属元素赋存状态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以离子形式溶解在流体中,也可以以矿物颗粒形式悬浮于流体中,最终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沉积形成矿床。

五、矿床成因分析与矿产找矿通过分析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矿床的成因提供重要线索。

矿床成因分析是矿产勘探的关键环节,对于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甘肃西和县大桥金矿床的成因研究

甘肃西和县大桥金矿床的成因研究

甘肃西和县大桥金矿床的成因研究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是我国重要的金矿生产基地之一,该县的大桥金矿床是该地区的重要矿产资源之一,其矿体类型为砂岩型金矿。

本文将从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过程等方面分析该矿床的成因。

地质特征:大桥金矿床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境内,地处激变带与富硫化物氧化带相接触,地处川西太平洋板块与华北板块交界处。

在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下,矿体在较深部形成,后经构造运动使之上升并沉积在中生代陆相砂岩红层之中,形成了砂岩型金矿床。

成矿条件:大桥金矿床的成矿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地质构造条件:该地区的大桥山脉属于伸展域内的古隆起,处于泥盆纪上下石灰岩,地形地貌复杂,形成了复合构造,将有利于成矿物质运输与堆积;②岩石学条件: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石英岩和安山岩经过一定的化学变质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硫化物和金属矿物;③流体条件:金元素在流体环境下,具有易溶解和运移的特性,符合砂岩型金矿床成矿流体所要求的物质条件;④氧化还原条件:该区域历史上地壳的氧化还原环境是成为金矿富集的必要条件之一。

成矿物质来源:大桥金矿床的原矿体主要来源于来自富硫化物流体的硫化物矿物及云母矿物。

在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多次地质作用使得含金硫化物矿物的流体上升至砂岩层,当其遇到适宜的氧化还原条件时,硫化物就会被氧气氧化,硫酸盐和硫酸氢根离子也同时形成,同时金元素从流体中分离出来,部分被砂岩层吸附而部分则逐渐沉积至砂岩层中,形成了大桥金矿床。

成矿过程:大桥金矿床的成矿过程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当地质构造发生活动时,地下流动水体被激发并上升至砂岩层,与含有硫化物的地下水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含硫流体;②在复杂的构造域中,聚合成含有金矿床的流体通过堆积和送水作用,在砂岩层内形成了成矿富集;③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大桥金矿床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氧化还原作用,使得金元素得以从流体中析出沉积至砂岩层中,形成了大桥金矿床。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内蒙古红花沟金矿是典型的石英-硫化物金矿,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矿床呈幅长3.5km、宽0~120m的条带状型式,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本文根据对红花沟金矿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微区成分等研究,总结了其地质特征和成因。

关键词: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地质特征;成因探讨一、矿床地质特征1.矿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背景内蒙古红花沟金矿位于阿荣旗境内,是北纬50°4',东经122°32',距阿荣旗城区约15km。

矿床位于呼伦贝尔-科尔沁旗-小兴安岭勘查区的中东部,处于东北造山带北段特提斯洋闭合、欧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时期的花岗岩成矿带上。

2.矿床的产出和矿化类型矿床产出的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

金矿以亚微细粒的游离金和金硫化物为主,主要伴生石英、硫化物、黄铁矿、菱铁矿等。

3.矿床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组成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内的变形剪切带与接触带内,矿体选在石英脉中发育较好,石英脉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岩石类型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和橄榄岩等为主。

二、成因探讨1.成矿物质来源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的主要矿物质来源包括地壳物质和岩浆物质。

岩浆物质主要是来自于上覆花岗岩的分异熔体,地壳物质主要是来源于前寒武纪-古元古代的古变质岩地壳中的矿物元素。

2.矿床形成环境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是在板块构造运动的复杂背景下,发生了造山活动,从而形成的高级别热液成矿。

热液的成因和成矿作用主要是来自于岩浆热源及热流体对地壳的作用和后期反应。

3.成矿流体演化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成矿流体是在花岗岩的热液演化条件下,由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时所携带的高温流体,其成分具有集中性、同质性和相似性,为硫化物质高温溶液,热液温度在250~300℃之间,pH为5.5~7.5之间,氧化还原电位Eh值为70~150mV之间。

矿床成因研究

矿床成因研究

矿床成因研究在地质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深入了解矿床形成的机理和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矿床成因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岩石圈内地质过程、构造演化和矿床形成的内在联系,为矿产资源探测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首先需要考察的是矿床的类型和特点,这对于矿床的成因和演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矿床的物质组成、空间分布和地质特征,可以初步推测出矿床的成因过程。

同时,矿床的环境背景、地形构造及其演化,也是的重要方面。

探究矿床的成因机制需要借助现代地球物理、化学和地质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矿床本身所处的地质背景和地质历史,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矿床成因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球化学研究、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年代学以及矿床综合研究等方法。

例如,在地球化学研究方面,矿床中不同元素的赋存状态、分布和组合方式都能表露出矿床形成的环境;而同位素地球化学则能够揭示出矿床所处的岩石圈演化历史和地质过程。

矿物学研究则能够通过各类矿物的性质、产状、退化等信息,揭示出矿床地质构成和演化的相关特征。

矿床的成因过程通常涉及到巨大的构造变形和运移过程,因此构造地质学也是研究矿床成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的方法和手段不限于以上几种,实际上研究矿床成因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支撑和跨学科的探讨,从多个方面对矿床成因进行深入剖析。

在方面,我们需要关注到的是矿床形成的机理、过程和规律。

深入了解矿床成因的机理,可以为确立矿床探测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分析矿床形成的过程和演化,对于我们理解矿床的运移、富集和分布等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矿床形成的规律则可以为我们寻找其他未知的矿产资源提供启示和参考。

总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短时间内的进展有限,需要多学科、多方面地探讨、研究和探索。

不仅仅局限于对已有矿床的分析和解释,也需要关注到未来可能的矿床勘探和发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浅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浅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浅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

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

标签:矿床;地质;模型法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

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因此矿床学研究应兼顾矿床的形成(成因)和矿床的变化、保存(产出)两个方面,以提高矿产预测的能力。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要素;(2)变化、改造的过程;(3)变化、改造的产物;(4)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5)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6)矿床保存条件。

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

包括地质的和经济的双重含义。

矿床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又与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经济价值。

矿床的概念随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19世纪时,含铜高于5%的铜矿床才有开采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矿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铜0.4%的铜矿床已被大量开采。

确定矿床的基本条件是:①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要达到最低可采品位,如铜的最低可采品位是0.4%,铁的最低可采品位一般是2.5%。

②矿石工艺性质,包括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

如铝在霞石和高岭石中含量较高,也可分离出来,但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③矿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有用物质在岩石中是均匀分布,还是在局部集中(如矿脉),对于采矿难易和成本影响很大,因而也对确定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有重要影响。

④矿床规模。

指可采矿石的储藏量。

矿床规模大,矿山建设投资大,但经济效益很高。

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探讨及矿床形成模式分析

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探讨及矿床形成模式分析

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探讨及矿床形成模式分析一、引言沉积型铝土矿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球许多地区。

对于这类矿床的成因及形成模式的深入研究,对于资源勘查和矿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机制,并分析相关的矿床形成模式。

二、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机制1. 母岩的形成沉积型铝土矿通常形成于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母岩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发生磨损、侵蚀和风化而形成。

这些母岩通常是由长时间的风化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水力过程形成的。

2. 矿化过程沉积型铝土矿的矿化过程主要由母岩的物理和化学作用驱动。

在母岩的剥离和风化过程中,铝、铁等矿石元素逐渐释放并重新沉积形成矿床。

其中,铝元素的高浓度是形成铝土矿的重要因素。

3. 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对于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

气候条件影响风化程度和速率,而地质构造与水文条件则对沉积过程和矿床的分布产生影响。

三、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模式1. 平原型沉积型矿床模式平原型沉积型矿床的分布常见于河流冲积平原和湖泊平原地区。

母岩在长时间内受到水力、风力和化学作用的侵蚀和风化,释放出铝、铁等有价矿元素,并随沉积物一起沉积在平原地区。

2. 湖泊型矿床模式湖泊型矿床形成于断陷湖泊或内陆盆地中。

在这些湖泊中,湖水的环境条件和湖泊沉积物的特性决定了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

湖水中的铝、铁等元素通过溶解和沉积作用逐渐富集,最终形成铝土矿床。

3. 高原型矿床模式高原型矿床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山地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存在较强的风蚀作用,母岩经历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后释放出铝、铁等元素,并随着风力将其转运到其他地方,最终形成铝土矿矿床。

四、沉积型铝土矿的勘查意义和前景1. 资源勘查意义沉积型铝土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冶金、建筑材料等领域。

对其成因机制和矿床形成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指导资源评价和勘查工作,提高勘查效率。

矿床的研究方法

矿床的研究方法

矿床的研究方法一、矿床研究的重要性。

矿床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那可是至关重要啊!咱们生活中用到的好多金属、矿物,都得从矿床里开采出来。

没有对矿床的深入研究,就没法有效地找到和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

这就好比做饭没米,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1.1 经济价值。

矿床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那可真是“金山银山”。

比如说,一个大型的铜矿或者金矿,一旦成功开采,能带动一方经济,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2 战略意义。

在国家层面上,一些关键的矿产资源,像稀土,那可是战略物资。

对矿床的研究和掌控,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二、矿床研究的方法。

2.1 地质勘查。

这就像是给地球做“体检”。

地质工作者们翻山越岭,观察岩石、地层的特征,寻找矿床的蛛丝马迹。

有时候要敲敲打打,采集样本,有时候还得用各种高科技设备,像地质雷达啥的。

2.2 化学分析。

把采集回来的样本放到实验室里,分析里面的化学成分。

这就好比是“破案”,通过分析元素的含量和组合,来判断矿床的类型和规模。

2.3 地球物理勘探。

利用物理方法,比如磁力、重力、电法等,来探测地下的情况。

就好像给地球做“CT”,能发现隐藏在深处的矿床。

三、矿床研究面临的挑战。

3.1 复杂性。

矿床的形成过程那叫一个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时候就像一团乱麻,得一点点地理清楚。

3.2 环境问题。

开采矿床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可是个头疼的事儿。

在研究矿床的时候,还得想着怎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矿床的研究是一项既有意义又充满挑战的工作。

咱们得不断努力,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地下的宝藏,同时又保护好咱们的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并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才形成的,形成之后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的作用和变化才保持下来的,所以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关部门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参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矿产的基本确定条件和种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矿床的形状以及研究方法。

标签:矿床基本确定条件种类形状研究方法
在研究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质构造制图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加强对矿产变化的研究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勘察效率和预测能力,还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矿床是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开采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矿床和普通岩体不一样,可以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1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
在确定矿床之前,要对矿床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也就是矿床的规模,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果矿床规模非常大,国家就需要对其投入较多的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2)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从而深入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投入成本和开采难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矿产资源必须要具有很大程度的工艺性质;(4)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符合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铁的最低开采品位是2.5%,铜的最低开采品位是0.4%[1]。

2矿床的种类
地下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多种类,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矿床分为固体矿床、液体矿床以及气态矿床,其中,固体矿床具有较广的分布范围,而液体矿床主要包括石油、地下水等;气态矿床主要是天然气等;可以根据矿床的形式和形成作用对矿床进行分类:变质矿床、外生矿床以及内生矿床;可以根据矿床的利用情况和形成对矿床进行分类:能源矿床、非金属矿床以及金属矿床等[2],见表1。

矿床附近的地质土层中含有非常丰富并且有用的矿物质,同时在数量和品质等方面都符合当前工业发展的需求,矿床也可以按照规定进行科学的开采。

矿石
是有关部门目前掌握的条件和技术在矿床中无法提取的具有利用价值的矿物质,矿质是指具有利用价值的脉石矿物质和其他类型的矿物质,具有利用价值的矿物质可以被直接利用,并且也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需要的元素。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矿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矿床的概念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矿产开采品位是指矿石中具有利用价值物质的含量,而金属矿石的开采品位是所有矿石当中金属元素的总含量,非金属矿石的开采品位是所有矿石中具有利用价值矿物质的总体含量[3]。

3矿床形成大小、形状分析
时间在不断推移,不同的矿床会形成不同的深度、形状以及规模,并且矿床在形成过程中,矿体会呈现出很多不同的形状,如裂隙网脉状、不规则块状以及凸镜状等。

目前,我国对矿床形成的深度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金刚石晶体为例,一般情况下,这种矿物质在地下形成的深度通常在几公里左右,而硫化物类的矿物质形成深度通常在几百公尺之间,甚至几千公尺,还有一些矿物质的形成深度高达16公里以上。

矿体在形成过程中,压力和温度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常情况下,矿物质形成的深度和压力以及温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岩浆熔融体分异的作用下形成的岩浆分凝矿床就是在非常高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才形成的,并且成矿时,温度和压力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4]。

某个矿床内部不同矿物质形成的先后次序也称为共生次序,在同一个矿床内部,随着成矿化学成分、压力以及溶液温度发生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会形成不同矿物质的沉淀,然而如果热液活动期内的成矿条件超过一个,矿床的共生次序也会更加复杂。

根据其他国家对热液矿床的研究结果,根据矿物质的稳定性,对矿物沉积的一般顺序进行排列。

和矿物共生次序有密切联系的是矿床的分带现象,如果成矿溶液沿着岩石中的通道进行运动时,在化学成分、压力以及温度等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最终导致沉积过程中,随着压浆源距离的延长,从而形成不同矿物质的聚集。

这种非带现象比较常见,但是并不是在所有的矿床中都可以见到。

4矿床的保存条件
矿床形成之后,会经受变规模、变品位、变位、变质、变形等变化,主要包括以下结局:(1)消亡;(2)转变为其他类型;(3)部分保存;(4)保存完好。

目前,我国近地表和地表中有很多矿床都是经过很多地质事件的磨难之后,才保存下来。

但是一个地域中拥有的矿床“幸存者”越多,找矿的潜力也就越大,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矿床“幸存者”较多地区的开采和勘测工作。

此外,和单一矿床和矿种的找寻工作相比,目标越多,找矿的过程也就越来越容易,有助于提高命中率和找矿的效率[5]。

5矿床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矿产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取象比类”和“矿床模型法”,其中,“取象比类”研究法属于东方科学思维的矿床研究方法,在矿床研究领域得
到广泛的应用,而“矿床模型法”也是科学的矿床研究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成矿的预测。

“矿床模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应用条件的制约,“从已知到未知”是“取象比类”和“矿床模型法”两种矿床研究方法的准则,但是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取象比类”研究方法是将矿床作为一个整体,对矿床和周围环境的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而”矿床模型法”是以物质组成为依据,关键在于矿床模型的建立。

目前,我国在找铀矿工作中充分应用“矿床模型法”进行指导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经历了统计模型、综合矿床模型、典型矿床模型,最终到成矿概念模型的转化,从而使物理模型转变为数学模型。

在方法论方面,“矿床模型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进,但是其实际应用效果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使用有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找铀矿工作中应用时,对俄式砂岩型铀矿床模型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在其他矿床模型中应用时效果都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预测区和建模区的地质背景有很大的差异[6]。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床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取象比类”和“矿床模型法”两种,在矿产资源开采效率和工艺生产安全等方面效果都比较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还可以在大面积的矿带中进行推广应用,并且随着矿床技术的进步,在工业发展中也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此外,矿床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类似矿床赋存条件开采的矿山中,社会效益较好,对我国采矿事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建民,王登红,毛景文等.硅质岩岩石化学研究方法及其在”镜铁山式”铁矿床中的应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9,18(2):108-120.
[2]雷良奇,宋慈安,冯佐海等.广西佛子冲铅锌(银)成矿带多元素富集特征及矿床成因[J].矿床地质,2002,21(1):74-82.
[3]陈兴水,王少怀,陈吉财等.紫金山铜金矿床铜矿物垂直分带特征及找矿意义初探[J].福建地质,2013,32(3):173-184.
[4]郝晓圆,宋凯,孔源等.河北省顺风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7):129-130.
[5]要梅娟,刘家军.河南前河蚀变岩型金矿石英热释光与金矿化研究[J].矿物学报,2007,27(z1):312-314.
[6]陶琰,胡瑞忠,漆亮等.四川力马河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分析[J].岩石学报,2007,23(11):2785-28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