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并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才形成的,形成之后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的作用和变化才保持下来的,所以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关部门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参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本文主要针对矿产的基本确定条件和种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矿床的形状以及研究方法。

标签:矿床基本确定条件种类形状研究方法

在研究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质构造制图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加强对矿产变化的研究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勘察效率和预测能力,还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矿床是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开采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矿床和普通岩体不一样,可以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1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

在确定矿床之前,要对矿床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也就是矿床的规模,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果矿床规模非常大,国家就需要对其投入较多的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2)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从而深入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投入成本和开采难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矿产资源必须要具有很大程度的工艺性质;(4)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符合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铁的最低开采品位是2.5%,铜的最低开采品位是0.4%[1]。

2矿床的种类

地下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多种类,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矿床分为固体矿床、液体矿床以及气态矿床,其中,固体矿床具有较广的分布范围,而液体矿床主要包括石油、地下水等;气态矿床主要是天然气等;可以根据矿床的形式和形成作用对矿床进行分类:变质矿床、外生矿床以及内生矿床;可以根据矿床的利用情况和形成对矿床进行分类:能源矿床、非金属矿床以及金属矿床等[2],见表1。

矿床附近的地质土层中含有非常丰富并且有用的矿物质,同时在数量和品质等方面都符合当前工业发展的需求,矿床也可以按照规定进行科学的开采。矿石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1T13:56:00.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芦大超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 长春黄金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我国金矿资源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实际金矿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直接导致金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从根本上提升金矿开采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强金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金矿矿床成因,望对我国未来金矿开采作业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整体挖掘开采质量和工业生产效率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金矿资源主要指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矿石,可以用于工业当中,经过冶炼提成,能成为精金及金制品。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金矿开采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掌握的不够深入。 1 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1.1 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 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形成富集金矿体。 1.3 矿石构造及结构 原生矿石较常见的构造类型为脉状构造以及网脉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矿物例如黄铁矿、石英等一般为脉状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黄铁矿胶状构造也是较为普遍的。条带构造多见于围岩裂隙,条带构造矿物一般有黄铁矿以及石英。角砾状构造是热液早阶段或主阶段形成矿物收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并充填在断裂破碎带中形成的。原生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以及纤维状结构四种,其中粒状结构又可以分为自形结构和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是在矿石形成的热液蚀变期形成的,交代结构形成晚期,交代结构裂缝充填交代,形成早期石英,常见的交代结构矿石为交代黄铁矿。纤维结构出现在白铁矿中,结构分布无定向性,较为罕见。原生黄铁矿矿石结构为稀疏侵染或分散侵染,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矿石形成后期的黄铁矿多为自形晶粒状结构。石英矿石结构一般为它形晶粒状结构,石英颗粒较大时为半自形晶粒结构。氧化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填隙结构、假象结构、泥质结构以及隐晶质结构等,原生矿石在酸性环境中,经过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形成填隙结构,褐铁矿填隙结构形态为脉状或斑块状;隐晶质结构矿石是原生矿石酸性环境中逐渐发生变化,易溶于酸性溶液的不稳定矿物流失,留下的稳定矿物逐渐形成隐晶质矿石;假象结构矿石是在热液阶段或矿石表面氧化结算,黄铁矿与锑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矿石中既存在氧化后的晶体结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原生矿石结构。泥质结构是原生矿石中易溶于酸性溶液的物质在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下流失,留下的铁泥质或隐晶硅质以泥质填充物的形式在角砾间填充并沿着矿石裂缝方向分布。 2 金矿矿床成因研究 2.1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包括岩性、构造、岩浆活动、地层等几种形式,地层主要是发生地层作用产生一定的物质,以矿体为基础,将岩浆填充在构造带当中,随时岩浆的移动,在岩石内部产生矿体,同时岩浆活动也为金矿的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岩性则是指岩石的特性,例如粉碎岩与角砾岩等,具有大量的裂缝与断层,为岩浆活动提供了基础。 2.2 金矿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 金矿矿床是由金矿形成的,含有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两大化学特征。硫同位素是同位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它的特征可以分为地幔硫、地层硫、混合硫三种,其中地幔硫是硅镁层的同位素,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地层硫则是经过岩浆作用在漫长的时间里使得地表层下降,在这其中又由于地层种类的丰富多样,地层经历着大量的变化,因此地层硫也随着地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多种形态,结构繁多。同时,微量元素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金矿矿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与分析,根据微量元素的种类与特征,这样就可以得出金矿成型的原因。金矿矿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微量元素在碱性物质下就会发生变化,以易溶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之中。 2.3 金矿成矿的条件 金矿成矿的条件一般包括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气温的高低、气压的大小、附着物的特征特性、盐含量以及密度的大小等都是金矿矿石成矿的条件。矿体包裹体可以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分为原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三种形式,原生包裹体通常是排列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式,少数包裹体则是分散的形式。同时在成矿形成的因素当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金矿矿石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发生

贵州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_刘远辉

2009年26卷 贵 州 地 质GU IZHOU GEOLOGY V o l 126N o 13(T o l 1100)2009 第3期(总第100期) [收稿日期]2009-02-25 [作者简介]刘远辉(1958-),男,贵州省贞丰县人,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矿产勘查与研究工作。 贵州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刘远辉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州 贵阳 550004) [摘 要]本文通过贵州金矿多年的勘查工作实践和认识,结合以往金矿研究成果,划分了不同的成矿区带和矿化集中区带,阐述的各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指出的找矿方向,有助于今后地质勘查工作部署以及找矿与勘查研究并实现找矿突破。[关键词]金矿;分布规律;找矿方向;贵州 [中图分类号]P 618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43(2009)03-0162-08 1 贵州金矿资源分布规律 贵州省金矿资源较丰富、自然类型多样,黔西南、黔东南及盘县地区是主要的分布区。全省的金矿(化)集中区(带),主要有赖子山背斜金矿(化)带;灰家堡背斜金矿(化)带;戈塘背斜金矿(化)带;黔东南稳江背斜金矿(化)带;册亨百地、丫他)板其金锑矿(化)区带;盘县莲花山背斜及盘西背斜金矿(化)带;普安红岩背斜金矿(化)带;三(都))丹(寨)金汞砷矿(化)带、兴仁包谷地(大丫口)背斜金锑矿(化)带;晴隆碧痕营穹隆金矿化带等。探明的中型以上矿床有:贞丰县烂泥沟金矿、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兴仁县紫木凼金矿、晴隆县老万场金矿、安龙县戈塘金矿、普安县泥堡金矿,探明和发现的小型矿床和矿点若干,均分布于这些矿(化)集中区带内。 不同的矿(化)集中区带具有各自独特的成矿地质条件,金矿体依附于其成矿地质条件在矿(化)集中区内呈有规律的产出和分布,对各矿(化)集中区带进行矿田级的成矿研究并建立找矿模型,是贵州省金矿的/探边摸底0和/攻深找盲0重要而必要的地质研究工作。 111 成矿区带的划分和主要特征 从金矿的产出与分布、矿床类型、控矿地质条件及矿床特征的相似性,并考虑今后勘查技术方 法综合手段选择的相近性,以利于对各有特色的 矿化集中区带进行深入的成矿研究和勘查评价。本文将贵州金矿划分为以下五个成矿区19个矿化集中区带: (1)黔西南台地相成矿区,划分为以下4个矿化集中区带: 灰家堡背斜、贞丰背斜矿化集中区;包谷地背斜矿化集中区;戈塘背斜矿化集中区;碧痕营背斜矿化集中区。 (2)黔西南盆地相成矿区,划分为以下5个矿化集中区带: 赖子山背斜矿化集中区;丫他)板其矿化集中带;百地矿化集中区;鲁容背斜矿化集中带;望(谟))罗(甸)矿化集中区。 (3)峨眉山玄武岩成矿区,划分为以下3个矿化集中区带: 莲花山背斜矿化集中区;盘西背斜矿化集中区;竹桶背斜矿化集中区[兼具(1)成矿区特征]。 (4)黔东南浅变质岩成矿区,划分为以下6个矿化集中区带: 天柱)白市矿化集中区;南加背斜矿化集中带;稳江背斜矿化集中带;黎平背斜矿化集中带;洪州背斜矿化集中带;从江地区金(多金属)矿化区。 (5)一级构造单元接合带,划为1个矿化集中带,即三(都))丹(寨)构造矿集带。 # 162#

斑岩型矿床

1.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斑岩型矿床最早源于“斑岩铜矿”一词,由于上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斑岩铜矿带的发现而得名,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化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芮宗瑶等,1984)。因为斑岩型矿床在共生火成岩组合、蚀变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的广泛一致性,所以具有相似特征的钼矿床被称之为斑岩型钼矿床。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业已逐步得到完善。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对斑岩型矿床作如下定义:斑岩型矿床系指与斑岩体(高位侵入体)有关的、以Cu、Mo、A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是热液矿床或岩浆-热液矿床的组成部分(芮宗瑶等,1984,2006);斑岩型矿床可以产出在不同的构造环境(Sillitoe, 1972;安三元等,1984;Hou et al., 2003,2004;Cooke et al., 2005),其成因与大规模流体活动和钙碱性岩浆活动(Sillitoe, 1972;Dilles, 1987;Cline et al., 1991)有关;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是伴随有同心(环)带状蚀变及相应的细脉状和(或)浸染状金属矿化(Lowell and Guilbert,1970),矿体全部或部分产于中酸性(斑)岩体内。 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产出于岩浆弧环境(Hedenquist et al.,1998;Richards,2003),板片俯冲作用及其相关的地质过程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斑岩型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就只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以下构造条件也是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前提:(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Richards, 2001),即斑岩型矿床常形成于构造机制的转化阶段,特别是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变。由此,近年来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不仅产生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成矿作用与大洋板片的俯冲有关(Sillitoe, 1972),也可以产出于碰撞造山环境(Hou et al., 2003,2004)及板内造山环境(安三元等,1984;罗照华等,2007a)。 目前,关于斑岩型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成矿流体及成矿金属的来源及沉淀机制和矿床蚀变分带等方面,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矿床成矿模式等。下面分别简要阐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 (1)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 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的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俯冲环境下斑岩铜矿主要与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有关,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之间(Misra, 2000)。板内造山环境下,主要与高钾钙碱性岩石有关(Hou et al., 2003, 2004)。随着埃达克岩概念的提出(Defant et al., 1990)和研究的升温,国内外很多与斑岩铜矿密切相关的斑岩被归入埃达克岩的研究范畴(张旗等,2001,2002;曲晓明,2001;侯增谦等,2003),并认为世界级斑岩型矿床多与O型埃达克岩有关,其成因与大洋板块的消减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相联系;中国的德兴和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则被认为与C型埃达克岩有关,成矿母岩可能是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下地壳底部导致下地壳中基性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张旗等,2001)。 通常认为,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是一定构造环境中花岗质岩浆晚阶段的演化产物或是它们高侵位的衍生物(芮宗瑶等,1984)。如俯冲环境下,俯冲的大洋板片直接熔融(Sillitoe, 1972)或俯冲大洋板片在一定深度发生相变,大规模脱水交代上地幔楔部分熔融均可产生含矿斑岩岩浆(Richards, 2003)。板内造山带环境下,斑岩是区域地质发展末期特定的产物(安三元等,1984),特别是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最重要的成岩机制,这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侯增谦等,2005;Hou et al., 2008;杨志明等,2008)。近年来,在成矿斑岩中发现发育有中基性深源包体(王晓霞等,1986)或暗色微粒包体(曹殿华等,2009),指示斑岩岩浆起源较深,直接来自下地壳或下地壳底部,甚至发生过与来自幔源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因而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具有深源浅成的特点(卢欣祥等,2002)。 从岩浆起源的热体制角度,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壳源岩浆的产生都需要有深部热能的注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某铜金属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等方面的介绍,对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质特征;构造;化学成份;控矿因素;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社会对有色金属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有色金属在现代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资源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将有助于资源矿藏的开发利用。 1.区域地质 某铜矿床区域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地层具有层状构造,基底由晚太古-晚元古宙 变质火山岩系组成。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一般表现为走向断裂,规模大,相对生成时间早,多属韧性剪切滑动或层间走向滑动断裂性质。以糜棱岩带、挤压褶皱带、层间强揉皱带的形式出现。横向断裂除极少数具有区域分布外,一般规模较小,形成较晚。本区岩浆岩活动在元古宙,主要以火山喷(溢)活动方式为主,形成本区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而侵入活动则主要出现在加里东-印支期,岩石从超基性——酸性皆有出露。 2.矿床地质 2.1 矿体地质特征 本次参加储量计算的矿体有12个,现以Ⅰ-9、Ⅰ-4为例重点描述: Ⅰ-9矿体:赋存于闪长岩体接触带中,为一半盲矿体。分布在1~16线之间,标高400~1 285m,长1 700m,延深近900m,控制深度840m,由五层坑道、29个钻孔及探槽控制。矿体呈脉状产于F13断裂旁侧的闪长岩片理化带内,走向近东西,局部变化为北东向,倾向南,倾角变化于45°~85°之间,从倾斜方向看,1 200m标高以上与900m标高以下倾角较陡,其间倾角较缓,说明矿体产状在延长、延深两个方向上均呈舒缓波状。矿体厚度一般在1~3m间,最薄处0.21m,最厚5.76m,总的规律是倾角变缓部位厚度增大。含铜品位一般变化于3%~9%之间,最低0.315%,最高可达20.9%,单脉富铜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局部在富脉的上、下盘有细脉浸染状矿化。 Ⅰ-4矿体:上部产于炭质板岩与闪长岩接触带附近或斜长绿帘岩中,下部产于闪长岩中。矿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倾角50°~60°,在5~6线附近,倾角变缓,故在5线附近矿体厚度增大,品位相对较富。全矿体平均厚度2.06m,平

西秦岭某金矿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类型

西秦岭某金矿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类型 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研究,本文简明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其成矿阶段由早到晚可划分为:贫矿化石英脉的早阶段、石英硫化物脉阶段、石英-辉锑矿脉阶段以及石英-碳酸盐脉的阶段。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得到其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中低温的碳水体系,成矿早阶段包裹体捕获温度为360℃,捕获压力为154MPa,成矿深度为5.8km。该金矿的地质特征(微细浸染状)与典型的卡林型矿床一致,而成矿流体特征则与造山型矿床一致,最后认为,其成因类型属于造山型浸染状金矿床。 标签: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矿床成因 1成矿背景 该矿床大地构造上处于西秦岭造山带的勉略构造缝合带西段。 区内出露地层有元古宇碧口群、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及第四系。碧口群为一套中浅成变质碎屑岩系夹凝灰岩、火山碎屑岩;泥盆系为一套巨厚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石炭系、三叠系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 区内构造活动频繁,褶皱断裂发育,断裂构造主要有白马-临江断裂、松柏-何家坝-黎坪断裂等断裂。 本区岩浆侵入活动相对较弱,仅有一些中酸性岩脉沿构造线方向出露,其岩性有细粒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等。 2矿床地质 通过野外调研,根据野外脉体的穿切关系和显微镜下矿物的交代关系,可将成矿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Ⅰ)早阶段主要形成贫矿化乳白色石英脉,大多为顺层石英脉。石英颗粒较大,具有波状消光等特点。 (Ⅱ)石英-硫化物阶段,以浸染状和细脉状毒砂化、黄铁矿化广泛发育为特征。 (Ⅲ)石英-辉锑矿阶段,以发育石英-辉锑矿脉为特征,以微细浸染状网脉充填于裂隙中。 (Ⅳ)晚阶段主要形成石英-碳酸盐脉,石英-碳酸岩脉透明度较高,方解石多呈网脉状,充填于张性裂隙者具有梳状或晶簇构造,方解石脉切穿先期形成的脉体,基本无矿化显示。

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地质矿产综合规定矿产资源开采 【发布部门】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已变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发布日期】1992.11.16 【实施日期】1992.11.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1992年11月16日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布) 第一条矿产储量属国有资产,矿床工业指标是界定矿产储量的标准。为加强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维护国家对矿产储量的所有权和矿山企业的使用权,提高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制订、修订矿产勘查、矿山设计、开采的矿床工业指标均须遵守本办法(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另定)。 第三条制订矿床工业指标,必须遵循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符合矿床地质特征,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利用。即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充分利用资源,使国有资产得到保护。 第四条用以编制供矿山建设使用的勘查报告的工业指标,由勘查单位向矿山的主管

部门提出矿床工业指标建议书(参考内容见附件1),矿山的主管部门收到建议书后,应在五个月内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矿床工业指标推荐书(参考内容见附件2),并进行审批,以正式文件下达给勘查单位,同时将文件及推荐书抄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备案。执行现行地质勘探规范中全国统一工业指标的矿种,经矿山的主管部门认可,制订程序可以简化。 矿山无主管部门时,工业指标制订程序为:勘查单位向矿山(或直接向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提出建议书,矿山经论证后提出推荐书,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审批下达。 不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产普查、详查阶段的矿床工业指标,可参照相应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或由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制订的《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有关的工业指标确定,由勘查单位的主管部门批准执行。

金属矿床成因

金属矿床成因 我们用的大多数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高。地壳的主要成分是硅、氧、铝。在原始炽热的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地球物质从混沌状态逐步发展成有序的层圈结构,即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异。以铁镍为主的金属集中在内部,构成地核,以硅铝为主的物质则形成地壳,地幔则是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的。三者之间通过岩浆作用和板块运动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在地球的表面进行着水流的搬运、生物的改造、风力分选以及空气氧化等等自然过程的作用。具体地说,金属矿床的成因可以概括为岩浆分异、接触变质、海底喷流、热液、沉积和风化等六种作用。 1、岩浆分异作用:在岩浆上侵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岩浆内部发生分异作用,使岩浆中含量并不高的甚至非常稀少的有用金属高度富集,形成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主要矿种有铬、镍、铂、铜、铁、钒、钛等,一般与超基性、基性岩浆作用有关。我国的钒、铁、钛资源地攀枝花矿田的成因即为岩浆分异成因。特殊情况下,发生分异的岩浆喷出地表后可以直接形成矿床。 2、接触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围岩后,在其热量和岩浆流体的作用下使围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变质岩棗矽卡岩(由钙、铁、镁、铝、硅酸盐、碳酸盐等矿物组成的一种变质岩石),同时还会出现矿化现象。形成的矿种包括:铁、铜、钨、锡、钼等。如我国大冶铁矿属此类成因。 3、海底喷流:在洋中脊或热点地区,海水可以向下渗透与上升的岩浆相遇成为热水,因密度差异形成对流。当含金属的热水上升与海水混合时,物理化学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使铜、锌、铅和银等金属的硫化物沉淀成矿。 4、热液作用:地质流体在岩石地层内的运移过程中,溶解并携带了有用金属元素,当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即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电位等发生改变或与不同流体混合时,有用的金属化合物便会沉淀而形成矿石。该机制形成的矿种多,矿石类型和矿体形态多变,具体成因非常复杂,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沉积作用:暴露于地表的矿体或岩石经种种地质作用如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或生物化学的破碎、侵蚀、搬运和分异,在河流、沼泽、湖盆、海盆以及大洋盆地中沉积而形成的矿产资源。如金、铂、锡、锰、铁、铜、钒等矿种均可由沉积作用形成,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砂金。 6、风化作用:暴露地表的岩石或矿体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后会使有用物质富集形成矿床。风化作用包括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主要是通过重力、热作用、化学溶解沉淀等机制使原有岩石或矿体物质发生再次分异。形成的主要矿种有铝、铁、锰、镍、钴、稀土、金等,如我国广西平果铝土矿就是世界上常见的超大型风化成因的矿床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并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才形成的,形成之后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的作用和变化才保持下来的,所以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关部门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参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本文主要针对矿产的基本确定条件和种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矿床的形状以及研究方法。 标签:矿床基本确定条件种类形状研究方法 在研究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质构造制图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加强对矿产变化的研究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勘察效率和预测能力,还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矿床是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开采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矿床和普通岩体不一样,可以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1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 在确定矿床之前,要对矿床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也就是矿床的规模,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果矿床规模非常大,国家就需要对其投入较多的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2)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从而深入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投入成本和开采难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矿产资源必须要具有很大程度的工艺性质;(4)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符合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铁的最低开采品位是2.5%,铜的最低开采品位是0.4%[1]。 2矿床的种类 地下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多种类,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矿床分为固体矿床、液体矿床以及气态矿床,其中,固体矿床具有较广的分布范围,而液体矿床主要包括石油、地下水等;气态矿床主要是天然气等;可以根据矿床的形式和形成作用对矿床进行分类:变质矿床、外生矿床以及内生矿床;可以根据矿床的利用情况和形成对矿床进行分类:能源矿床、非金属矿床以及金属矿床等[2],见表1。 矿床附近的地质土层中含有非常丰富并且有用的矿物质,同时在数量和品质等方面都符合当前工业发展的需求,矿床也可以按照规定进行科学的开采。矿石

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

论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笔者主要结合某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以及地质特征,深入分析了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的因素,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金矿体品位和厚度的变化系数,研究了金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应用xrd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发现了au与pt、pb共生,并呈互为消长关系,探讨了金的主要物质来源;最后总结了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化富集规律。 关键词: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p6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with a gold deposits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analyzed the deposit is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the mineralization of factors, in the field survey, sampling, and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gold ore body grade and thickness of the coefficient of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gold ore body; application xrd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method, found that the au and pt, pb symbiosis, and with the pendulum between each other, and probes into the main material source of gold; finally summarized the gold deposits of mineraliz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enrichment regularity.

云南省勐海县南罕金矿地质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7439238.html, 云南省勐海县南罕金矿地质特征 作者:邹启平 来源:《西部资源》2017年第01期 摘要: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下段,为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其成矿作用与构造、地层关系密切,双重控矿明显。 关键词:热液型矿床;构造控制;云南勐海县南罕啊 1. 区域地质概况 南罕金矿矿区区域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Ⅰ)昌宁—孟连褶皱带(Ⅱ)临沧—勐海褶皱束(Ⅲ)之临沧—澜沧复背斜的南部。 区域构造属昌宁—澜沧复背斜东侧复式背斜的一部分,呈近南北向延伸,轴部被印支期勐啊花岗岩基所破坏,燕山期花岗岩沿花岗岩基中的北西向断层带分布。区内断层发育,以北西向压扭性断层为主,北东向为辅。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图1)出露地层从新至老有: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中生界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上段(J2h2)、下段(J2h1)、上元古界澜沧群曼来组下段(Pt3ml1); 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下段是矿区的赋矿地层:分布于矿区西部及南东地区。与上元古界澜沧群曼来组呈不整合接触。厚350~600m。据岩性特征分三层: 第三层(J2h1-3):紫红色块状泥岩夹黄白色中厚层状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厚32.51m~208.29m,平均厚88.50m。 第二层(J2h1-2):灰黄色、褐黄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夹紫红色细砂岩、灰黑色泥质粉砂岩夹灰岩透镜体;厚32.98m~127.07m,平均厚72.59m。 第一层(J2h1-1):灰白色、灰黄色厚层块状细至粗粒含砾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细—巨砾岩(底砾岩);厚71.07m~177.64m,平均厚103.51m。 第四系全新统(Qh):沿河谷及山间凹地分布,主要为冲积、洪积及残坡积砂砾、粘土 等堆积物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0m~50m,本次重点工作区钻孔揭露残坡积层厚2.09m~12.64m。

焦家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2700字

焦家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2700字 金矿指金矿石或金矿床(山)。金矿石是具有足够含量黄金并可工业利用的矿物集合体;金矿山是通过采矿作业获得黄金的场所;金矿床是通过成矿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工业利用的金矿石堆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金属能像黄金这样源源地介入人类的经济生活,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它那耀眼夺目的光泽和无与伦比的物理化学特性,有着神奇的永恒的魅力。黄金的社会地位虽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历尽沧桑,沉浮荣辱,升降变迁不定,但至今在众多的人群之中仍保持着神圣的光环,为世人共同追求的财富。 摘要:在我国已探明岩金储量中,胶东地区金矿产量可以占据到1/3,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总体金矿产量。其中焦家金矿处于胶东金矿体系中区西北部,地质结构受断裂破碎带影响比较大,围岩蚀变情况严重,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本文对焦家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焦家金矿;矿床成因;地质特征 引言 焦家金矿床产出环境与成矿动力学均有一定特殊性,为提高其开采量,需要做金矿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的研究分析。即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对存在的各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进行野外实地开考察,从区域构造出发,对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构造以及成矿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立焦家金矿控矿模式。 一、焦家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难点 焦家金矿作为我国金矿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多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完全解决,如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成因以及构造控矿机制等,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专业与技术上的统一。同时,目前对胶西北整体控矿特征以及成矿演化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从焦家金矿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研究成果来看,其矿体比较密集,并且可以确定寺庄、焦家、马塘以及望儿山等为一个成矿体,在地质结构深度通过低品位矿体连接在一起,但是具体分析资料成果比较少,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矿床最低及工业品位

一、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 ◆矿床工业指标是正确估算和评价矿床的矿产资源/储量的标准和基础。 其 制订方法有价格法、方案法、类比法、地质统计学方法等。方案法虽然工作量大, 但由于其可靠实用而常常被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易于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最 佳方案。工业指标制订应结合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进行。制订工业指标的时间 应是在野外地质勘探工作基本结束、评价矿床所需的绝大部分原始数据、试验结 果已经获得的条件下进行。 ◆预查和普查阶段,评价矿床可使用一般工业指标;详查和勘探阶段,地质 勘查部门以一般工业指标为基础,根据具体矿床地质特征确定三至四套试圈指 标, 以此分别进行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试算, 形成包括各套方案试算结果、 相应的图纸资料在内的工业指标建议书,并将建议书提交负责该项目可行性(预 可行性)研究的工业部门或设计研究院。矿山设计研究部门在进行可行性或预可 行性研究的同时,负责工业指标各试圈方案的比较工作(可行性研究委托书应包 含此内容)。通过资源利用、矿体完整程度、矿床开发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综合比 较,择优确定工业指标方案,并编制工业指标推荐报告,上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后正式下达。 ◆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矿床模型、制订工业指标时,应给工业指标制订单 位提供记录有钻孔、坑探、槽探测量信息、样品化验分析数据及有关原始资料的 软盘或光盘。 ◆制订多组分矿床的工业指标时, 应以工业价值占重要地位的组分为主要研 究对象,兼顾其他有用组分。对有价值的共生有用组分应同时制订并推荐圈定矿 体、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工业指标。 ◆对矿石中含有的伴生有用组分,应根据具体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选(冶) 试验结果来确定并推荐评价指标。有时尚需对有害组分的最大允许含量做出规 定。 二、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指标表说明 A:矿石中伴生元素质量分数大于表中指标时,应研究回收利用途径; B:表中“S”质量分数指标系指黄铁矿中硫在矿石中的质量分数; C:伴生元素中的 Cu、WO3、Pb、Zn、Sn、Mo、Fe、Bi、CaF2、Sb 等主 要是对能形成独立的有用矿物、通过选矿能选成单独精矿产品的,如: -Pb、Zn、Cu 主要指赋存于硫化矿物中者; -WO3 主要指赋存于白钨矿、黑钨矿中者; -Sn 主要指赋存于锡石中者; -Mo 主要指赋存于辉钼矿中者; -CaF2 主要指赋存于萤石中者; -Sb 主要指赋存于硫锑铅矿和脆硫锑铅矿中者; -Fe 主要指赋存于磁铁矿中者; -Bi 主要指赋存于辉铋矿中者; D:Ge、Ga、In、Se、Te、Cd 等分散元素,经选矿一般富集在铜、铅、锌 的精矿中,通过冶炼回收。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产地质复杂,要充分挖掘矿产并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必须详细勘探矿产的分布特征,明确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成因,论文论述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并对金矿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 标签: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矿产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是在大量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对金矿矿床的地址特征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矿体特征、矿石结构与构造、成矿物质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是矿体分析与挖掘的重要依据。 1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1.1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一般来讲,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其中,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 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研究方法_矿床学

第十一章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成矿物质来源与含矿建造 现代矿床学研究表明,多数矿床,尤其是非成岩矿产矿床都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征,重视成矿物质多来源是矿床学地球化学的研究趋势。同时研究发现,许多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复合成矿的特点,常不是一次成矿作用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预富集到再富集成矿的多次地质作用完成的。我们把预富集阶段形成的成矿物质丰度较高的岩石组合称为含矿建造,含矿建造是包含一系列含矿岩石与非含矿岩石的岩石系列,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含矿建造中有一部分是成矿元素的富集岩,一部分是具有与矿化有关的矿化剂元素,如S、Cl、F、C等。 而根据矿床学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分为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直接由地幔岩浆、花岗岩浆或沉积介质提供成矿物质到矿床中的物质来源称为直接来源,由幔源、壳源固结岩石,即矿源层或矿源岩提供成矿物质所反映出的幔源或壳源来源特征,称为间接物质来源。 对于成岩矿产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更多地反映直接物质来源,而对于非成岩矿产,由于其经过多次富集成矿,其物质来源特征可能更多反映间接物质来源。 一、上地幔物源含矿建造 以上地幔为直接成矿物质来源的矿床局限于有限的矿床类型: 1、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和部分碱性岩浆有关的矿床,在空间、时间和成因上与岩浆岩有联系,矿产种类有钒钛磁铁矿、铬铁矿、铜镍硫化物、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金刚石、铌、稀土等,大部分是成岩矿产。部分形成上地幔岩含矿建造,其中富集Ni、Co、Ag、Bi、U等。 2、与镁铁质火山有关的矿床,主要形成于火山期后热液自变质交代作用或喷流喷气作用。其中包括块状硫化物、玢岩铁矿、黑矿型矿床等。 3、与上地幔煌斑岩岩浆有关的绿岩型金矿,可以通过地幔对流煌斑岩侵位形成金矿;富金煌斑岩浆在地壳浅层与地壳物质发生反应形成花岗岩浆或加入变质热液中参与成矿。煌斑岩脉含金丰度一般87PPb,明显高于壳源岩,金一般以Au-F络合物搬运。 以上地幔岩为物源岩含矿建造,成矿物质间接来自地幔,这类矿床对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区金矿最为重要。 近几年矿产地质工作发现,我国许多老变质岩出露区都有金矿产出,如胶东、秦岭、乌拉山、大青山、燕山、大兴安岭地区都有变质岩区成为重要的产金基地。这些现象说明,变质岩是金矿成矿母岩,换句话说,金来自变质岩,这种变质岩大部分是早元古界或太古界变质岩,其中又以基性、超基性岩变质形成的绿岩建造为主,我们研究其含金丰度值高于地壳的或地球的金丰度值(表11.1-1),构成含金建造。 变质岩中斜长角闪岩、角闪片麻岩、黑云变粒岩等变质岩原岩基本为来自地幔的基性火山岩类、绿岩类,在这些岩石中成矿物质经过了第一次富集构成了含金建造。 据杨敏之等(1996)的研究,胶东群、荆山群的绿岩建造中有大量的科马提岩(蛇纹岩)、

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摘要: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建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蛄合。 关键词:矿床;地质;模型法 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因此矿床学研究应兼顾矿床的形成(成因)和矿床的变化、保存(产出)两个方面,以提高矿产预测的能力。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要素;(2)变化,改造的过程;(3)变化、改造的产物;(4)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5)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6)矿床保存条件。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矿床变化研究既有利于矿产预测和勘查,又可为改善矿区和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资料。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包括地质的和经济的双重含义。矿床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又与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经济价值。矿床的概念随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19世纪时,含铜高于5%的铜矿床才有开采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矿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铜

0.4%的铜矿床已被大量开采。 确定矿床的基本条件是:①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要达到最低可采品位,如铜的最低可采品位是0.4%,铁的最低可采品位一般是2.5%。②矿石工艺性质,包括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如铝在霞石和高岭石中含量较高,也可分离出来,但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从铝土矿中提取铝。③矿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有用物质在岩石中是均匀分布,还是在局部集中(如矿脉),对于采矿难易和成本影响很大,因而也对确定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有重要影响。④矿床规模。指可采矿石的储藏量。矿床规模大,矿山建设投资大,但经济效益很高。获得矿产品的全部部用,包括采矿、选矿、交通运输、设备、能源和水源供应,劳动工资等的开支,也决定着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上述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决定着一个矿床的经济价值。 矿床种类繁多,固体矿床分布最广,液态矿床有石油、热卤水和地下水,气态矿床有天然气,按成矿作用方式,矿床可分为内生矿床(内力地质作用生成)、外生矿床(外力地质作用生成)和变质矿床(变质作用生成)。按矿产性质和工业利用情况可分为金属矿床(如金矿床、钨矿床)、非金属矿床(如耐火粘土、萤石矿床)和能源矿床(如石油、煤和天然气)。 指地壳中富集了有用矿物或组分,在质和量上目前已达到工业要求,并具备开采条件的部位。矿床中含有矿石,矿石是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不可从中提取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矿物集合体,矿石中常包括有用矿物(又名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类矿物,有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及矿床实例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与矿床实例 一、岩桨热液金矿床 本类矿床分布于古地块周围断陷盆地的边缘或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深断裂带附近。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控制了本类型的矿床。如密山~清源深断裂,郯城~庐江深大断裂,浙闽沿海的丽水~海丰深断裂带等。混合岩化~交代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有着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含金花岗岩或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岩株对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有直接的控制作用。 本类型金矿床可分3个亚类。 (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成矿母岩为含金的重熔型花岗石。在燕山期,它们沿着深切基底的断裂构造侵入到不同时代的盖层中。金矿化多沿台、槽分界断裂隆起区的边缘断裂展布。在隆起区以金矿化为主,伴有多金属矿化,在凹陷区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而在过渡带则为金~多金属矿化。在侵入体内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产于岩体的边缘或其顶部,而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接触带和围岩的构造裂隙中。 河北峪耳崖金矿床: 燕山期花岗杂岩体居于矿区中心。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岩体的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长2km,宽0.7km,平面上中间膨大两端狭小,呈一菱形状(图1~4)侵入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中,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现象。侵入杂岩体主要由同源不同阶段侵入的似

斑状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和岩体中,极少数分布于云岩岩或边部的断裂构造中,白云岩中的矿体,一般距接触带50~100m。 成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40o~80o东,倾向北西,倾角400~80o,贯穿全区,规模较大,破碎带发育,另一组走向为2900~280o倾向北东,倾角40o~60o,仅在若休内部发育,与第一组斜交,规模小。 已查明地表矿带有14条,深部盲矿带10余条,每一矿带由1~6条矿体组成。大多数矿带平行于岩体长轴方向,呈平行脉状,雁行排列,地表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厚度不足1 米,最厚5~10 米。 含金地质体共有3种:①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②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③含金破碎蚀变带。 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钠长石化为主。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有银金矿和碲金矿,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钼矿等。金品位为5.37~9.01g/t,一般在7 g/t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