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大全

合集下载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精选10个成语典故

精选10个成语典故

精选10个成语典故
1、草木皆兵
东晋时,前秦皇帝符坚率大军入侵东晋,后大败,回国途中他感到极度恐惧,觉得山上的树木都是东晋的追兵,故有“草木皆兵”的说法
2、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兵攻打韩国,他故意将军营安扎在河边,背水为阵,意在断绝退路,逼迫军队拼死进攻,最后大获全胜,故有“背水一战”的说法
3、四面楚歌
楚汉相争时,韩信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项羽,韩信让军队在夜间吟唱项羽故乡的楚歌,涣散项羽的军心,大收其效。

4、揭杆而起
秦末时,民怨四起,陈胜吴广不堪忍受,终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时没有旗帜,就用竹竿代替,就有了“揭竿而起”的说法
5、破釜沉舟
秦末,项羽进攻汉中,过河后,项羽下令凿沉渡船,砸碎锅灶,表示不留退路,果然一战成功
6、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楚汉相争时,刘邦讨伐项羽,明地里派兵修整入栈道,暗里却将大部队调遣到废弃以久的陈仓道,偷袭项羽
7、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落难,逃亡楚国,应承楚王说:“我若为晋国国君,若与楚国敌对,必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

”后楚晋果然发生战争,重耳信守诺言,果然退兵九十里
8、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一子名赵括,幼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如数家珍,但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说法
9、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几乎亡国,但勾践并不死心,终日以柴草不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
10、一鸣惊人
楚庄公继位后三年不上朝,终日饮乐,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冒死进谏,庄公说:“有一大鸟,羽色艳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果然,不久庄公就重临朝庭,把这三年中他暗中观察发现的弊病全部修正。

经典的成语故事25篇

经典的成语故事25篇

经典的成语故事经典的成语故事25篇导语:作为“华夏”二字的起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谢谢!墨绖从戎亦作墨缞从戎。

绖(déī),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

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

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

”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

战役经过已如前载。

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夸父逐日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逐日:追赶太阳。

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决心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

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为使光明永驻人间,翻山越岭,跨河涉泽,追赶太阳。

也不知走了几千几万里,他才追到禺谷(今灵宝秦岭山下),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热炙烤得口干舌燥。

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泽里的水。

夸父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渴死了。

临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边,手杖立刻变成一片桃林。

死后,他的尸体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

桃林,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

商朝灵宝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

夸父山位于今灵宝阳平镇东南十公里处。

现夸父山下有一村庄,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铭:夸父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

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郭子仪(697年-781年),汉族,唐朝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人,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封汾阳郡王,世称郭令公。

成语故事68篇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68篇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68篇典故大全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116个成语典故如下

116个成语典故如下

116个成语典故如下1、臧仓小人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鲁平公很信任一个地道的卑鄙小人臧仓。

臧仓靠鲁平公对他的宠信,经常挑拨别人之间的关系,说别人的坏话。

他听说鲁平公要去拜访孟子,就百般阻拦,诬蔑孟子是普通的小市民,使鲁平公失去受教育的好机会。

【解释】臧仓:战国时鲁国人。

臧仓是个奸诈的小人。

指进谗害贤的小人。

2、向平愿了成语故事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一生有才学,就是不愿做官,他抚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后,自己同家人告别,同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释义】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了:了结。

向平的心愿已了。

指儿女都已婚嫁。

3、断鹤续凫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个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鸭子和白鹤在水里啄食嬉戏。

他发现鹤腿长,野鸭的脚杆很短。

他想这样一起走路不路不方便,就把他们捉来,砍下鹤的一截腿杆接到野鸭的脚上,这样他们都不能走路了。

【解释】断:截断;续:接;凫:野鸭。

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

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4、霜露之疾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丞相公孙弘出身牧人家庭,40岁才去读书,很快就被汉武帝拜为丞相,他办事认真,得罪了一些权贵,加上他出身低微,经常被人看不起。

他推说自己有病要辞职,汉武帝看出他只不过是霜露之疾罢了,挽留他继续干下去。

【解释】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5、淮南鸡犬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十分信奉道教,为了长生不老,他找到八公仙翁,按照八公仙翁的话炼制仙丹。

丹药炼成后,刘安吃下觉得自己轻飘飘的升天而去。

庭院里的鸡狗抢着吃剩下的丹药也纷纷飞上天成了仙。

【解释】淮南王的鸡和狗。

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6、大笔如椽成语故事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

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

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蕴含着智慧和哲理。

下面介绍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吧!一、虎视眈眈:出自《列子·汤问篇》。

故事说,有一只老虎在山上居住,每当看到下山的猎物,就会盯着它们,准备发动攻击。

这个成语形容人非常威胁地盯着目标。

二、鹤立鸡群:出自《韩非子·五蠹》。

一只孤独的鹤站在鸡群中央,与众不同,形容超群出众的人。

三、蜻蜓点水: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只是轻轻碰一下水面,不深入。

四、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一举两得。

五、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德充符》。

故事中,一个农夫守着一根枯木,等待兔子撞上来。

成语意为不主动努力,只等待机会。

六、七上八下:出自《庄子·庚桑楚》。

形容思想或心情混乱,不稳定。

七、跳梁小丑: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表现出色,但实力不足。

八、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及楚》。

形容在事物的关键部分做出精确而又巧妙的补充或点评。

九、丢魂失魄:出自《红楼梦》。

形容非常害怕、恐惧,失去了魂魄。

十、对牛弹琴:出自《庄子·天下篇》。

形容对于无法理解的人或事物逞强表达。

十一、开天辟地:出自《庄子·齐物论》。

形容开创伟业,大有作为。

十二、前车之鉴: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指事先出现的相似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借鉴。

十三、班门弄斧:出自《列子·汤问篇》。

比喻拿自己的器物与高手比较。

十四、拨云见日: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比喻解决问题,明白事情真相。

十五、众口难调:出自《列子·御飞篇》。

形容众人意见不一致,很难协调一致。

......(文章继续)总之,这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们源远流长,蕴含深刻的哲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成语,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0个成语46个典故

40个成语46个典故

40个成语46个典故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过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典故则是指一些历史故事、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常用于引申比喻。

下面我将列举40个常见的成语和46个典故,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成语:1. 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后才采取补救措施。

2.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3. 杯弓蛇影,比喻因多疑而疑神疑鬼,猜疑过度。

4. 守株待兔,比喻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5. 胸有成竹,比喻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和把握。

6. 一箭双雕,比喻一举两得。

7. 画龙点睛,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加上一笔或一语,使之更加完美。

8. 虎头蛇尾,比喻开始时势头很猛,但最后却没有结果。

9. 杞人忧天,比喻无事自扰,过分担心。

10. 守口如瓶,比喻保守秘密,不泄露出去。

11. 一帆风顺,比喻事情进展顺利。

12. 金榜题名,比喻考试或选拔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13. 马到成功,比喻事情进展迅速,取得了成功。

14. 背水一战,比喻在绝境中奋力反击。

15. 功亏一篑,比喻工作接近完成,却因一点差错而功败垂成。

16. 纸上谈兵,比喻只是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17. 一鸣惊人,比喻一次出色的表现引起轰动。

18. 人山人海,形容人群众多,非常拥挤。

19.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眼光短浅。

20. 名列前茅,比喻在众多人中名次排在前面。

21. 锦上添花,比喻在原有的好的基础上再增添更好的事物。

22. 画地为牢,比喻采取措施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

23. 一败涂地,比喻遭到彻底的失败。

24. 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25.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很熟悉。

26. 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事情的真相显露无遗。

27. 闭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臆断,不参考实际情况。

28. 一举两得,比喻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29. 不可救药,形容情况非常严重,无法挽救。

30. 九牛一毛,形容数量极少,微不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大全
在中国有很多经典的成语典故,大家知道的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成语典故大全(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成语典故大全(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
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成语典故大全(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
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成语典故大全(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

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

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

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

”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
到殿前。

”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

”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

”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

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成语典故大全(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