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麦品质及检验
大麦感官检验实验报告

大麦感官检验实验报告引言感官检验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评估食品质量的方法。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感官评价的方法对大麦进行检验,以评估其外观、味道和口感特征。
通过感官检验结果,为大麦的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实验材料- 大麦样品- 纯净水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大麦样品清洗干净去除杂质。
2. 煮熟大麦- 在一锅水中加入适量的纯净水,将大麦放入煮沸的水中。
- 以100摄氏度煮沸大麦,然后转小火煮30分钟。
3. 分配样品- 将煮熟的大麦均匀分配到每个评委的容器中。
4. 开始感官评价- 请评委依次观察、闻取、品尝大麦样品。
- 打分标准:外观(颜色、大小、形状)、味道(咸甜、口感)、口感(软硬、粘滑)。
实验结果外观评价大麦样品的外观特征如下表所示:样品编号颜色大小(cm)形状-1 黄色0.5 大圆形2 黄色0.3 大圆形3 白色0.4 小圆形4 黄色0.3 小圆形5 黄色0.6 大圆形味道评价大麦样品的味道特征如下表所示:样品编号咸甜味酸甜味苦甜味甘甜味-1 42 1 52 3 2 1 43 2 3 2 34 4 2 2 45 5 1 1 5口感评价大麦样品的口感特征如下表所示:样品编号软硬口感粘滑口感-1 4 22 3 13 3 44 4 35 5 2讨论与总结本次大麦感官检验实验中,评委对大麦的外观、味道和口感进行了评估。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大麦样品的外观以黄色为主,形状以圆形为主。
在味道方面,大麦样品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咸甜味和甘甜味。
在口感方面,大麦样品的硬度和粘滑口感各有差异。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大麦样品的外观、味道和口感特征。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大麦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进一步进行更多的感官评价或结合其他分析方法来全面评估大麦的品质。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加样品数量和不同工艺处理的大麦样品,来更深入地研究大麦的感官特征和品质变化。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大麦,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大麦资源鉴定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 rpB edn nt ueo i n j n a e fA r ut rl c n e .Ha bn 10 8 ) C o re igI si t f l gi gAcd myo g i l a S i cs t He o a c u e r i 5 0 6
tat 。ds a e e it n e n i sr s e itn ea d q ai u i g 7 9 t v — y a ln i ris ie s sr ssa c .a t— te sr ssa c n u l y d rn ~ h Fie t e rP a n
关键词 :大麦 ; 异种 质 I 定 I利 用 优 鉴
中图分 类号 :S5 2 3 2 1 . 0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2 2 6 (0 6 O 一o O 一O 1 0 - 7 7 2 0 )2 0 3 3
Ba ly G e m p a m a u to nd Elt r p a m sS lc in re r l s Ev l a i n a ie Ge m l s ee to
的基 因资 源 , 大 麦 新 品种 选 育 和直 接 利用 提 供 了 结果 为早 熟 品种 占 1 . % , 为 8 1 明显 低 于 国内 品种 , 这与
宝贵的基 因资源及科学依据。为方便育种者利用及 品种对 温 、 反 应 的敏 感 程 度 有 关 。 根 据 对 国 内外 光 基 因工程 的研究 , 别对 鉴定 出 的不 同类 型优 异资源 3 个极早熟品种在北京、 分 O 哈尔滨 、 济南 、 杭州 、 西宁 5 进行详细论述并提出代表品种供育种者选用 个地区的种植观察 , 对温、 光反应迟钝型的代表极早
大麦行业标准

大麦行业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调拨的商品大麦。
1 质量标准
大麦按纯粮率分等。
等级指标及其他质量指标见下表。
纯粮率,% 杂质,% 水分,% 色泽、气味
等级最低指标
1 97.0
2 95.0 1.5 13.5 正常
3 93.0
大麦以二等为中等标准,低于三等的为等外大麦。
大麦赤霉病粒最高允许含量为4.0%,单位赤霉病项目,按不完全善粒归属。
卫生标准和动植物检疫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 名词解释
2.1 纯粮率:除去杂质的大麦重量(其中不完善粒折半计算)占试样重量的百分率。
2.2 不完善粒:包括下列尚有食用价值的颗粒:
2.2.1未熟粒:籽粒不饱满,与正常粒显著不同的颗粒。
2.2.2虫蚀粒:被虫蛀蚀,伤及胚乳的颗粒。
2.2.3 病斑粒: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乳的颗粒。
2.2.4 破损粒:压扁、破碎,伤及胚乳的颗粒。
2.2.5 生芽粒:芽或幼根突破麦壳的颗粒。
2.3 杂质,包括下列几种:
2.3.1 筛下物:通过直径1.5mm圆孔筛的物质。
2.3.2 无机杂质:泥土、砂石、砖瓦块及其他无机物质。
2.3.3 有机杂质:无食用价值的大麦粒、异种粮粒及其他有机物质。
2.4 色泽、气味:指一批大麦的综合色泽和气味。
3 检验方法
大麦样品的扦取和各项指标储存,必须符合优质、按照GB5490 5539―85《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方法》有关部分执行。
4 包装、运输和储存
大麦的包装、运输和储存,必须符合优质、保量、运输安全和分等储存的要求。
严防污染。
大麦卫生安全标准

大麦安全卫生标准
修订日期:20120401
技术标准
文件号:1-01-001
第 1 页 共 1 页
序 号 类 别 指 标
单 位
标 准
1 黄曲霉毒素 B1
≤
ug/Kg 5
≤
2 真菌毒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ug/Kg 1000 3 铅 Pb ≤ mg/Kg 0.2
4 镉 Cd ≤ mg/Kg 0.1
5 汞 Hg
≤ mg/Kg 0.02 6 无机砷(以 As 计) ≤ mg/Kg 0.2 7 重金属
氟
≤ mg/Kg 1 8 磷化物(以 PH3 计) ≤ mg/Kg 0.05
9
艾氏剂和狄氏剂 ≤ mg/Kg 0.02 10 磷化铝 ≤ mg/Kg 0.05
11
氯化苦 ≤ mg/Kg 2 12 甲基毒死蜱 ≤ mg/Kg 5
13
氰化物 ≤ mg/Kg 5 14 滴滴涕 ≤ mg/Kg 0.05 15 溴氰菊酯
≤ mg/Kg 0.5 16 敌敌畏 ≤ mg/Kg 0.1 17 杀螟硫磷
≤ mg/Kg 5 农残
18
≤
mg/Kg 0.05
六六六 19 七氯 ≤ mg/Kg 0.02
20
甲基异柳磷 ≤ mg/Kg 0.02 21 马拉硫磷 ≤ mg/Kg 8
22
溴甲烷 ≤ mg/Kg 5 23 对硫磷 ≤ mg/Kg 0.1
24
氟菊酯 ≤ mg/Kg 2 25
辛硫磷 ≤ mg/Kg 0.05 26
三唑酮 ≤ mg/Kg 0.5
27 百菌清
≤
mg/Kg
0.1。
大麦细粉作为市场调查样品的质量检测方法研究

大麦细粉作为市场调查样品的质量检测方法研究大麦细粉是一种常见的粮食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面食、饼干等食品制造中。
为了确保市场上销售的大麦细粉质量可靠,需要进行质量检测。
本文将针对大麦细粉作为市场调查样品的质量检测方法展开研究,以确保消费者获得高质量的产品。
首先,大麦细粉的物理性质是质量检测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大麦细粉的颜色、粒度、嗅觉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检测,可以快速判断其质量是否合格。
例如,合格的大麦细粉应该具有均匀的颜色,无杂质。
可以通过目测或者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来进行颜色的测定。
另外,粒度的大小也是质量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使用颗粒分析仪等仪器,可以对大麦细粉的粒度进行测定,确保其符合相应的标准。
此外,合格的大麦细粉应该没有异味或者有明显的香味,可以通过嗅觉评估来进行质量检测。
其次,化学性质也是大麦细粉质量检测的重要方面。
大麦细粉中的化学成分直接关系到其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常见的化学成分检测包括含水量、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等。
大麦细粉的含水量对其质量影响较大,合格的大麦细粉应该具有适度的含水量,以保持其品质。
蛋白质是大麦细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的蛋白质含量可以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
可以通过加热干燥后称重的方法来进行含水量的测定,通过采用蛋白质分析仪等仪器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此外,灰分含量也是大麦细粉化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过高的灰分含量可能表示大麦细粉存在杂质或受到污染。
第三,微生物检测是保证大麦细粉质量的重要环节。
大麦细粉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因此需进行微生物检测,以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包括总菌落数、霉菌和酵母菌等。
可以通过在特定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来进行总菌落数的测定。
而霉菌和酵母菌可以通过培养和视觉判断来进行质量检测。
这些微生物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大麦细粉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问题。
最后,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是大麦细粉质量检测的重要方面之一。
不同地区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

不同地区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随着全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性的日益关注,各地区大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麦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具有多样化的物种和品种。
不同地区的大麦种质资源具有不同的农艺性状,包括生长期、耐旱性、耐病性、品质特性等。
因此,对不同地区大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可以为种植者选择合适的品种提供参考和依据。
首先,不同地区大麦种质资源的生长期是农艺性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大麦的生长期通常分为春大麦和冬大麦两种类型,春大麦的生长期相对较短,适合种植在北方高纬度地区,冬大麦的生长期相对较长,适合种植在南方低纬度地区。
对于不同地区的大麦种质资源,需要确定其适合的生长期,并通过耐寒性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其次,大麦种质资源的抗病性是农艺性状中的关键指标之一、大麦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包括锈病、褐条病、赤霉病等。
不同地区的大麦种质资源对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需要通过病原菌接种和农田抗病性试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对大麦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可以筛选出具有强抗病性的品种,以提高大麦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大麦的耐旱性也是农艺性状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干旱是全球面临的主要气候挑战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地区的大麦种质资源对于干旱的适应能力不同,需要通过田间干旱胁迫试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对大麦种质资源的耐旱性评估,可以筛选出适应干旱条件的品种,提高大麦的适应性和生产力。
最后,大麦种质资源的品质特性也是农艺性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大麦的品质特性包括粮食品质和饲料品质两个方面。
粮食品质包括外观、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等指标,饲料品质包括纤维素含量、粗蛋白质含量等指标。
不同地区的大麦种质资源在品质特性上存在差异,需要通过实验室分析和食品加工试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对大麦种质资源的品质特性分析与评价,可以鉴定和推广具有优良品质特性的品种,提高大麦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章大麦品质及检验

第三章大麦品质及检验第三章大麦品质及检验大麦在植物学分类上为禾本科大麦属,该属内已知有29个种,只有普通大麦种具有栽培价值。
按中国的分类,普通大麦种下设5个亚种,即二棱和多棱两个近缘野生大麦亚种,二棱、多棱和中间型3个栽培大麦亚种。
中间型亚种在生产上很少应用。
各亚种内都存在皮大麦(成熟时颖果与稃壳粘连)和裸大麦(颖果与稃壳分开)两大类。
大麦籽粒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大部分作饲料,其次为酿酒,少量食用。
大麦由于食用纤维含量高,保健作用强,在食用上有发展趋势。
大麦具有生育期短,耐寒、耐瘠,适应性强等特点,故其在世界上的种植区域广于小麦。
世界大麦栽培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居第四位。
正常年份,世界大麦总产量为1.3亿吨,其中啤酒大麦约2100万吨。
中国早在五千年前就种植大麦,西汉以前大麦就作为主要粮食作物普遍种植。
20世纪30年代,全国大麦种植面积曾超过666.7万公顷。
中国大麦种植的地理分布广泛。
在中国西藏的种植高度达海拔4750m,为世界之最。
裸大麦区以食用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啤用、饲用为主,西北春麦区以啤用为主。
第一节大麦品质及其评价一、中国的大麦生产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年大麦面积近333万公顷,总产700万吨。
1 996年,中国大麦面积105万公顷,总产374万吨,平均单产3570kg/hm2。
近几年种植面积较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河南、江苏、浙江、四川、安徽、甘肃、上海、云南、新疆、湖北等。
2007年,中国啤酒大麦的种植面积接近10 00万亩,啤酒大麦总产量在220万—230万吨。
在市场份额上,接近50%。
中国啤酒产量和啤酒大麦进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因此,近几年来对大麦品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啤酒大麦方面。
中国啤酒大麦主要有三个主产区。
1.西北啤麦产区西北啤麦产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日照长、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等多种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啤麦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特别是大麦灌浆成熟阶段光照充足,相对湿度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合成和积累,对形成啤麦饱满的籽粒、较大的千粒重、鲜亮的色泽、较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蛋白质含量适中,因此啤麦质量较好,是中国近年来啤麦生产发展较快的产区,也是自给有余,能外调啤麦和麦芽的区域。
啤酒工业大麦质量标准

啤酒工业大麦质量标准
啤酒工业大麦质量标准是指啤酒生产中所用的大麦应符合的质量要求。
根据国际惯例,大麦的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判: 1. 外观质量:大麦颗粒应整齐、饱满、颜色均匀,没有损伤、霉斑等缺陷。
2. 水分含量:大麦的水分含量应小于1
3.5%,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啤酒的口感和质量。
3. 硬度:大麦的硬度是指其颗粒的压碎难度,硬度越高,啤酒的滋味和口感越好。
4. 蛋白质含量:大麦的蛋白质含量应适中,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啤酒的发酵和质量。
5. 淀粉含量:大麦的淀粉含量是制造啤酒的基础,要求其含量在65%以上。
6. 酸度:大麦的酸度越低,啤酒的酸味就越低,口感就越好。
以上是啤酒工业大麦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严格按照这些要求进行筛选和加工,才能生产出口感和质量都优良的啤酒。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大麦品质及检验大麦在植物学分类上为禾本科大麦属,该属内已知有29个种,只有普通大麦种具有栽培价值。
按中国的分类,普通大麦种下设5个亚种,即二棱和多棱两个近缘野生大麦亚种,二棱、多棱和中间型3个栽培大麦亚种。
中间型亚种在生产上很少应用。
各亚种内都存在皮大麦(成熟时颖果与稃壳粘连)和裸大麦(颖果与稃壳分开)两大类。
大麦籽粒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大部分作饲料,其次为酿酒,少量食用。
大麦由于食用纤维含量高,保健作用强,在食用上有发展趋势。
大麦具有生育期短,耐寒、耐瘠,适应性强等特点,故其在世界上的种植区域广于小麦。
世界大麦栽培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居第四位。
正常年份,世界大麦总产量为1.3亿吨,其中啤酒大麦约2100万吨。
中国早在五千年前就种植大麦,西汉以前大麦就作为主要粮食作物普遍种植。
20世纪30年代,全国大麦种植面积曾超过666.7万公顷。
中国大麦种植的地理分布广泛。
在中国西藏的种植高度达海拔4750m,为世界之最。
裸大麦区以食用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啤用、饲用为主,西北春麦区以啤用为主。
第一节大麦品质及其评价一、中国的大麦生产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年大麦面积近333万公顷,总产700万吨。
1 996年,中国大麦面积105万公顷,总产374万吨,平均单产3570kg/hm2。
近几年种植面积较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河南、江苏、浙江、四川、安徽、甘肃、上海、云南、新疆、湖北等。
2007年,中国啤酒大麦的种植面积接近10 00万亩,啤酒大麦总产量在220万—230万吨。
在市场份额上,接近50%。
中国啤酒产量和啤酒大麦进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因此,近几年来对大麦品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啤酒大麦方面。
中国啤酒大麦主要有三个主产区。
1.西北啤麦产区西北啤麦产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日照长、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等多种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啤麦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特别是大麦灌浆成熟阶段光照充足,相对湿度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合成和积累,对形成啤麦饱满的籽粒、较大的千粒重、鲜亮的色泽、较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蛋白质含量适中,因此啤麦质量较好,是中国近年来啤麦生产发展较快的产区,也是自给有余,能外调啤麦和麦芽的区域。
该区主要以甘肃省为啤麦产区,尤以农垦系统的啤麦品质较好。
该地区的主栽品种是匈84,曾用名84-62,原名法瓦维特,中国于1984年从匈牙利引进,原系荷兰的啤麦品种。
其千粒重44. 4g,糖化时间5—lOmin,麦汁色度0. 22,无水浸出物78. 9%α-氨基氮193mg/lOOg,糖化力280WK,库尔巴哈值41%,最终发酵度81%。
近年来,甘啤系列品种在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
2.江浙啤麦产区20世纪80年代以前,江浙啤麦及其麦芽是全国唯一的主产区、主供区。
江苏省啤麦的优势在于农垦系统的农场,常年种植啤麦1. 07万公顷,品种统一,生产条件好,品质优良,且不少农场有烘干设施。
近年来,还成立了啤麦联合体,专门协调各农场的啤麦生产、加工和销售。
江苏省的主栽品种是港啤l号,原名KA-4B,系连云港市大麦品种改良中心育成。
其麦芽微粉浸出率79%—80. 6%,糖化力310WK左右,库尔巴哈值40%以上。
苏引麦2号以及近年来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育成的“扬农啤”系列啤麦推广应用面积也较大。
3.东北啤麦产区东北产区的啤麦目前尚不能自给,其主产区在黑龙江。
该区的主栽品种是红日啤麦l号,系红日种子实业有限公司开发部育成。
其粗蛋白11.2%,无水浸出物81%,糖化力448. SWK,最终发酵度82. 9%,库尔巴哈值40. 8%。
近年来,垦啤麦系列啤麦推广应用面积也较大。
二、饲料大麦品质及其评价大麦的籽粒是畜禽的精饲料。
大麦籽实中干物质80%~85%,水分占12%~20%。
于物质中,淀粉含量达45%~70%,其中链粉占17%~20%,胶淀粉占80%左右,蛋白质有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和胶蛋白等四类,含量为8%~14%,脂肪含量较低约为2%~3%,氨基酸、维生素及磷钙含量较丰富。
大麦籽实的可消化成分比玉米低,与小麦接近,远比燕麦高。
与素有“饲料之王”称号的玉米相比,大麦籽粒的饲用价值相当于玉米的95%,淀粉含量略低于玉米,适口性亦不及玉米,但蛋白质尤其是可消化蛋白质的含量却明显高于玉米。
从大麦籽粒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看,除亮氨酸少于玉米、苏氨酸与玉米相当外,包括赖氨酸在内的多种其他氨基酸均高于玉米。
对家畜生长发育卜分重要的烟酸含量,大麦比玉米高出两倍多。
有关研究指出,玉米喂猪虽有较好的育肥效果,但脂肪硬度较差,熔点低,称为“软脂肪”。
另外由于玉米常常含有胡萝卜素,使猪的脂肪呈黄色,影响商品外观。
为此,单以玉米以主的催肥是不妥当的,如能掺人20 %~40%的大麦,特别是肥育后期逐渐增加大麦的比例,可以使猪肉巾脂肪的硬度增加、溶点提高,也可以提高瘦肉率。
因此,在饲料工业中,大麦是玉米的重要补充,在配合饲料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家畜日粮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时,可使每单位的饲料消耗量增加40%~50%。
饲料大麦要求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平衡,特别是要求动物体不能自身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较高。
与其他谷类作物中的情形相类似,赖氨酸是影响大麦籽粒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因此,一般要求饲用大麦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以及较低的粗纤维含量。
根据中国饲用大麦的质量标准,饲用皮大麦一级品的粗蛋白质含量应≥11%,粗纤维含量低于5%;二级品的粗蛋白质含量应≥10%,粗纤维含量低于5.5%;三级品的粗蛋白质含景应≥9%,粗纤维含量应低于6%。
三、啤酒大麦品质及其评价啤酒工业对原料大麦的品质要求,可以分为原麦品质和麦芽(酿造)品质两个方面。
(一)原麦品质原麦品质包括原麦的外观品质如籽粒外观和色泽、气味、夹杂物、品种纯净度和麦粒整齐度、谷皮特征、籽粒形态等,还有原麦的理化品质如容重、千粒重、胚乳性质、发芽势和发芽率、水敏感性、吸水能力、蛋白质含量、浸出率等。
1978年中国轻工业部曾制定并公布了暂行的啤酒大麦质量标准。
1985~1986年间国家标准局会同轻工业部和农业部对原有的标准作了修订和补充。
新的啤酒大麦质量国家标准于1987年10月1日起执行(见表3-1和表3 2)。
根据这一标准,中国的啤酒大麦质量分为优级、一级和二级三个等级。
优级达国际先进水平,一级达国际一般水平,二级达国内平均水平。
欧洲酿造协会要求啤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不高于11.5%,蛋白质含量过高,不仅降低麦芽浸出率,还会导致啤酒口味粗重,风味稳定性变差,且易混浊。
表3-1啤酒大麦国家标准(感官标准)(二)麦芽(酿造)品质麦芽品质亦分为麦芽外观特征和麦芽的理化性状。
外观品质包括夹杂物、色泽和香味等。
理化性状包括千粒重、容重、硬度、无水浸出率、糖化时间、麦汁过滤速度与透明度、色度、粗细粉浸出率差、麦汁黏度、蛋白溶解度(又称库尔巴哈指数,Kolbach index),a~氨基氮、a~淀粉酶活力与糖化力等(表3 3)。
表3-3麦芽质量标准对几个常用的麦芽品质性状作一简要介绍。
①无水麦芽浸出率(%)。
指在一定的糖化条件下所抽提的麦芽可溶性物质占绝干麦芽重量的比例(%)。
②粗细粉浸出率差。
指麦芽用EBC粉碎机I号筛碎的细粉(细粉占90%左右)与Ⅱ号筛粉碎的粗粉(细粉占25%左右)均按协定糖化法进行糖化所得到的浸出物差。
这一指标用以衡量麦芽的溶解度。
溶解度愈好的麦芽,其粗细粉浸出率差愈小。
⑧蛋白溶解度(库尔巴哈指数)。
指100克无水麦芽中的可溶性氮占总氮的比例(%)。
此值愈高说明蛋白质分解愈完全。
④麦汁黏度。
用以反映麦芽胚乳细胞壁半纤维素和麦胶质的降解情况,从而对麦芽溶解度作出评价。
⑤a-淀粉酶活力与糖化力。
麦芽淀粉酶活力用以估价麦芽的淀粉分解能力。
麦芽糖化力包括a和p两种淀粉酶的作用。
用100克无水麦芽能生成的麦芽糖量表示。
第二节大麦品质的形成与调控一、大麦品质形成的遗传与生理基础在农作物中,栽培大麦的遗传学研究开展很广泛。
由于大麦分布广泛,栽培大麦的染色体数目少而形体大(6~8μm),自花授粉,容易进行人工杂交,且具有丰富而易区分的遗传性状。
迄今已鉴定出与形态和生理特性、颜色标记、抗病性、雄性不育性和胚乳蛋白质特性等性状有关的基因近500个,其中已有100余个基因通过遗传分析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分别定位于7条染色体上,并构建出基因的连锁图。
但许多与大麦籽粒的营养价值和酿造品质有关的性状,多受多基因控制,关于这些性状的遗传信息,大多是通过遗传交配设计和相应的数量遗传分析方法而获得的。
(一)籽粒蛋白质含量(%)无论对饲用大麦,还是对啤酒大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都是一个主要的品质指标。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这一性状对栽培措施和环境因子的反应十分敏感,不同研究者对这一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结果也有较大的差异。
Hockett与Vilan (1985)曾对1964~1985年有关的文献报道作过综合分析,指出籽粒蛋白质的广义遗传力变幅为5%~98%,平均为53%;狭义遗传力的变幅为8%~76%,平均值为32%。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则为42%~55%。
现有的大多数双列杂交分析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基因型之间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均为显著或极显著,表明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很重要。
也有研究者指出,只有GCA效应是显著,基因的加性效应是主要的,另有报道认为显性效应是最主要的。
考虑到籽粒的蛋白质大部分分布于胚乳中,黄志仁等(19 91)在6×6双列杂交实验中采用了三倍体遗传模型分析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控制蛋白质含量遗传的基因作用方式为超显性,且显性部分所占的比例远大于加性效应。
他们还对三个组合的正反交Fi种子蛋白质含量作r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表现一定程度的母体效应。
根据一些双列杂交实验中协方差/方差(Wr/Vr)分析的结果,控制蛋白质含量的等位基因,具有隐性高值和显性低值的特点。
换言之,表现隐性等位基因为增效基因,而显性等位基因为减效基因的趋势。
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赖氨酸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由于籽粒赖氨酸有95%以上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因此,蛋白质含量高的基因型,其籽粒的赖氨酸含量也较高。
(二)籽粒饱满度籽粒的饱满度属于数量性状,其广义遗传力变幅为34%~90%,平均为62%,狭义遗传力变幅为24%~58%,平均为43%。
Naser等(1972)仅发现基因的加性作用,而Briggs (1974)对F2群体的分析表明基因作用呈加性和上位性效应,也有报道指出基因作用表现显性和上位性效应。
Briggs (1974)和Jensen (1972)等的研究表明:基因型间的GCA和SCA效应均是显著的,而Baier (1978)则指出仅有GCA是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