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周第2课时《中国传世名作》

合集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计划(10篇)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计划(10篇)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计划(10篇)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规划篇一依据学校总体规划和学校教学规划的安排,连续以义务教育教学常规为引领,以新课改为指导,立足于课堂,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我校美术教学质量。

特制定出本学期的美术教学规划。

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根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我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学习美术观赏和评述的方法,构成美术根本素养。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以个人或团体合作的方式参加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阅历,进展美术实践本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激发制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学资源分析:1、教材的根本构造: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观赏·评述”和“综合·探究”。

这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严密相关,构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构造。

2、教材的资料:在造型表现方面: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究不一样的创作方法,进展具有共性的表现本领,传递自我的思想和情感。

在设计应用方面: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比拟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展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构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在观赏评述方面:多角度观赏和熟悉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资料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阅历和鉴赏本领,初步了解中外美术进展概况,敬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展简短评述。

在综合探究方面: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展记录、规划与制作;经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3、教学任务要求:①七年级学生,本学期学习素描静物的专业技能技法,学会临摹与写生。

浙美版(新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计划

浙美版(新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计划

郑场小学五年级美术科工作计划
教学进度表(一)
第1课时总课时累计:1课时
第2课时总课时累计:2课时
第3课时总课时累计:3课时
第4课时总课时累计:4课时
第5课时总课时累计:5课时
第6课时总课时累计:6课时
第7课时总课时累计:7课时
第8课时总课时累计:8课时
第9课时总课时累计:9课时
第10课时总课时累计:10课时
第11课时总课时累计:11课时
第12课时总课时累计:12课时
第13课时总课时累计:13课时
第14课时总课时累计:14课时
第15课时总课时累计:15课时
第16课时总课时累计:16课时
第17课时总课时累计:17课时
第18课时总课时累计:18课时
第19课时总课时累计:19课时
第20课时总课时累计:20课时
第21课时总课时累计:21课时
第22课时总课时累计:22课时。

10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赏析

10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赏析
洛神赋图 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大多为宋代摹本)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
形式画成的长卷。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 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离骚》之后中 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 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阎立本(约601~673), 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汉族,雍州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 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 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 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步辇图》是以贞观(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 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 东赞的情景。
Thursday, March 19, 2020
中国美术史 @徐郑冰
5
《洛神赋图》 作品年代:东晋 作者: ·顾恺之 简介: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洛神赋图简述 (1)士大夫画家辈出,绘画题材范围扩大。 (2)根据诗人曹植的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塑造形象和安排情节。画出了一幅哀怨缠绵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 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 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 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 下窜来窜去。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并 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 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丨浙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丨浙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中国传世名作丨浙美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程是五年级上册美术课程的第18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世名作,了解中国传世名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课程是浙江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教材。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世名作的历史文化背景。

2.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中国传世名作的艺术特点。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和表达中国传世名作的内涵。

三、教学流程与方法1. 教学流程1.师生互动(5分钟)2.图像呈现(10分钟)3.识别和理解艺术特点(15分钟)4.艺术欣赏与表达(20分钟)5.总结与回顾(5分钟)2.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中国传世名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观摩:呈现中国传世名作图像,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艺术特点。

3.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听写相关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语言技能。

4.创作: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中国传世名作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传世名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学生的艺术欣赏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学生对于艺术内涵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 教学资源1.浙江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教材。

2.中国传世名作图像。

2. 评估方式1.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估。

2.设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于中国传世名作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世名作中国传世名作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名作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历史等各个方面的观察、感悟和表现,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2. 浙美版中国传世名作浙江美术出版社推出的《浙美版美术课程》中收录了大量中国传世名作,这些名作经过了浙江美术出版社的汇编和整理,形成了适合学生学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对于中国传世名作的认知和理解。

3. 教学流程和方法1.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中国传世名作的了解程度和兴趣点。

小学美术《中国传世名作》教案

小学美术《中国传世名作》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践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国传世名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国传世名作》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美丽的画作?”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中国传世名作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1)理解中国传世名作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审美素养。
(2)掌握名作中的绘画技法,并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举例:
(1)对于《簪花仕女图》,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表现的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古代审美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现代审美,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的文化内涵。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绘画实践时,对于名作的表现技法运用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绘画技巧的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我觉得可以尝试在讨论前,给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2024年书法兴趣小组活动计划(集合15篇)

2024年书法兴趣小组活动计划(集合15篇)

书法兴趣小组活动计划(集合15篇)书法兴趣小组活动计划1课外书法兴趣小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并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一定的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瑰宝,继承祖国文化艺术遗产,弘扬祖国书法艺术,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

为了给爱好书法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决定在八年级成立毛笔书法兴趣小组、现将兴趣小组的活动安排如下:一、活动目的:通过书法兴趣小组的活动,突出特色,培养特长,使学生的书法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以书滋品导行,以书倡学兴问,以书静心养气,以书炼意砺志,以书探美求新之目的。

二、活动时间:单周星期一的中自习(x月x日开展第一次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书法室。

三、活动内容及措施:(一)、健全组织书法兴趣小组的成立,本着学生自愿原则,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报名参加,组建约15人的兴趣小组,报名截止时间为:x月x日。

(二)、活动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指导教师编写了一套《书法教程》共八讲,包括:写字基本常识、写字基本笔画、怎样写好复合笔画、怎样写好偏旁部首、怎样写好偏旁、怎样写好头字低、怎样写好独体字、怎样写好合体字。

教程的编写侧重于楷书阐述,体现了知识性,内容编排上力求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强调实用性,并选取了部分汉字供学生临摹,同时选编了部分毛笔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强艺术效果及趣味性和人文性。

(三)、活动措施1、教师要做到“四精心”即精心计划、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辅导,这样才能保证兴趣小组的深度、广度和力度,确保特色活动课的成果显现。

在书法指导的过程中,力求多示范、多演示,做到点面结合,“软”“硬”并用,善于发现人才,培养特长。

2、在学生中倡导“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师生结伴在墨香中成长”,以书法教学为载体,打造一个“墨香校园”。

引导学生搜集名人书法名作,通过一系列的鉴赏评析,加深学生对杰作的热爱,唤起了对书法的高涨热情,使兴趣小组有效的持久地开展下去。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五马图》丨浙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18课 中国传世名作—《五马图》丨浙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第18课中国传世名作—《五马图》丨浙美版一、背景知识1. 五马图的作者《五马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

他是中国近代画坛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现代中国画之父”。

2. 五马图的创作背景《五马图》是徐悲鸿在1954年受中央人民政府委托创作的。

当时中国与苏联建交,苏联政府为礼物送来一批马匹,徐悲鸿应邀前往马场取材,大量观察马匹的神态、肌肉和毛发的颜色细节,几乎在马场度过了几个月的时间。

二、艺术特点1. 画面构成《五马图》的画面由五匹马组成,它们的姿态各异,神态逼真,如同静止的奔跑。

画面中,第一匹马头的向右高高俯首,鬃垂至脊背;第二匹马头微向左转,鬃虽底毛浓密,但不明显;第三匹马头弯曲,整个头颈部分是以黑红色为主,布局上占据了整张画面的中央位置;第四匹马头只出现一部分而巧妙的利用了构图规律,又以深灰色的鬃毛点缀在画面上,形成强烈的对比;第五匹马走到画面的右上方,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向上的奔跑姿势。

2. 色彩和线条表现徐悲鸿在色彩上运用了“彩墨合成法”,通过叠加、拼配黑、白、灰、红、黄、蓝等颜色,形成丰富的色调,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反差,并具有有力的视觉张力。

而在表现线条方面,徐悲鸿运用的是粗肥的线条和糙拙的线条组成的明暗对比。

整个画面被刻画成线条宽厚、透明、简洁、流畅的墨韵风格。

3. 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徐悲鸿的《五马图》是中国传世的艺术珍品,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许多画家受到徐悲鸿的影响,慕名而来。

《五马图》的画法和手法被广泛应用和模仿,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经典。

三、艺术欣赏1. 构图五马图《五马图》整个画面布局以五匹马作为构图的主体。

五匹马呈现出一个向上奔跑的形态,目光望向远方,显得精神抖擞。

整个画面构图紧凑,五匹马之间的距离分布均匀,各马自成一个微弯的线形,整个画面的透视感极为明显,从而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五年级美术下册 中国传世名作捣练图作品简介课外拓展 浙美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 中国传世名作捣练图作品简介课外拓展 浙美版

捣练图作品简介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145.3厘米《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

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

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

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产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优秀画家,遗留下诸多异彩焕发的艺术杰作。

现在让我浅释张萱及传其所绘的《捣练图》。

张萱(公元713—741年),京兆(陕西省西安)人,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

“善起草”,对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尤擅长仕女画。

在《宣和画谱》所载绘画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绘贵族妇女游春、梳妆、鼓琴、奏乐、横笛、藏迷、赏雪等悠雅闲散生活场景的画迹。

画中的贵族妇女大都具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的突出特点,被称做“绮罗人物”。

在他之前,以妇女为专题的绘画不多,专画妇女现实生活的就更少见,象顾恺之《女史箴图》一类的画,大都是和宣扬封建道德戒规相联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里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第18课:中国传世名作
第14周 第 2课时
科 目
美术
年 级
五年级
主备人
李常红
备课组
成员
张星 韦昆
执教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不同题材内容的中国传世名画,了解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学习运用美术的语言感受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欣赏、图例解构、比较分析、观察探索等方法,欣赏人事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十七不同类别的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魅力,以提高对中国富传世名作的鉴赏能力。
问题设计:
问题A:为什么这幅画会被叫作《剩山图》?
问题B:这幅画跟《富春山居图》有什么关系?
二、解密名作。
播放视频“传世杰作为何一分为二”。
《富春山居图》的坎坷经历。
三、细品名作。
1、中国画中的留白。
2、中国画中的墨色。
3、中国画中的用笔。
4、找一找画中的笔墨变化。
5、比较南北方山水的不同。
6、分辨中国画的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不同时期中国传世名作的创作形式和内容,感受中国传世名画带给后人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动力,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搜集、欣赏、交流与评述中国传世名品,感受传世名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学会运用一定的美术语言欣赏评述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特点,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7、中国画中的意境表达。
四、课堂小结。
中国画无聊是笔墨、构图、还是形式,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意境美。
五、课后拓展。
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欣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世名画及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中国山水画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法学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一睹它的真容,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1、赏一赏、说一说:
出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