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运动负荷表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一、运动训练负荷的概念运动训练负荷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身体负荷的程度,是一种定量的概念。
运动训练负荷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运动训练强度、运动训练时间和运动训练次数。
其中,运动训练强度是指针对某种运动项目发挥自身最大能力的程度,也就是运动项目所需要的运动能力和技术的要求;运动训练时间是指运动训练的持续时间,也就是每次训练后所需要的休息时间;运动训练次数是指运动训练的频率,也就是每日、每周或每月的训练次数。
二、训练负荷的类型运动训练负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刺激阈值、适应期、极限负荷和过载负荷。
1. 刺激阈值:刺激阈值是指身体对运动训练的第一次反应。
当身体接受到适当的运动训练刺激时,身体会对训练刺激做出反应,从而达到身体的适应能力。
适当的刺激阈值可以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但如果刺激不够,身体就无法适应运动训练。
2. 适应期:适应期是指身体对运动训练的适应过程。
当身体经过一定的刺激阈值之后,身体开始进入适应期,适应期的主要表现是身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适应期是训练负荷的重要阶段,适当的训练负荷可以让身体更好地适应运动训练。
3. 极限负荷:极限负荷是指身体的极限能力。
如果运动训练的负荷超过身体的极限能力,身体就无法承受,出现过度疲劳、伤害和疾病等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更好的身体锻炼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训练负荷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1. 运动训练强度要适宜:运动训练的强度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水平、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如果训练强度过低,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身体锻炼;如果训练强度过高,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和伤害。
3. 适当增加训练负荷:适当增加训练负荷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更好地适应运动训练,并达到更好的身体锻炼效果。
但是增加训练负荷应该慢慢进行,避免过度负荷和伤害。
1. 身体反应评价:身体反应评价主要是评估身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反应情况,包括运动能力的提高、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等。
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与评估

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与评估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经常遇到如何安排运动负荷的问题。
运动负荷过小,学生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小,生理适应性变化也小,机体机能得不到提高,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运动负荷过大,则会引起学生的身体健康。
因此,恰当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提高教学质量,弱强学生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安排一节课的运动负荷1、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规律,一节课比较合理的运动负荷就是不规则的从低到高逐渐上升,一般在课的后半部分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课后五至十分钟恢复到课前水平。
2、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应以大多数学生的机体水平为准,个别学生区别对待,分别提出不同要求进行调整。
3、根据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材性质的不同组织教法也应不同,始终保持运动负荷适中,使一切练习均在有氧代谢的条件下进行。
二、如何正确测定一节课的运动负荷《体育理论》关于“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中指出,运动负荷的测定主要有观察法和生理测定法两种,但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1、客观法仅从学生的外部表现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由于没有具体标准,所以不够准确,又较难正确掌握。
应结合《运动医学》中关于“疲劳程度的标志”比较准确又宜掌握。
2、生理测定法比较客观准确。
由于条件限制,通常只采用脉搏测定法。
但脉搏测定法也没有量化标准,只能从绘制的脉搏变化曲线图上分析,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应增加“中学生体育课运动量指数评定表”,有量化标准,比较确切。
详见下表:中学生体育课程运动量指数评定表(摘自《中学体育教学基本知识问答》)三、如何计算和评估一节课的运动负荷1、计算方法:采用《中学体育教学知识问答》中关于“计算运动量指数公式”。
运动量=使用“点算法”计算课中每分钟脉搏平均数。
即:X=[X=课中学生每分钟脉搏频率的平均数。
X+X2+Xn……=上课后一至几次每分钟脉搏数。
n=课中测量脉搏的次数(不包括课前安静状态脉搏的次数。
体育实践课密度与生理负荷测定 课件

课的各项活动时间的界定
❖ 2指导时间
❖ 凡教师有目的地用于讲解、示范、演示、纠 错、保护帮助、个别指导等时间均为指导时 间。
❖ 一般是从开始一直到结束均为指导时间。
课的各项活动时间的界定
❖ 3观察与帮助时间 ❖ 凡学生用于相互观察、分析讨论、相互保护帮助的
时间均为观察与帮助时间。
❖ 4组织措施时间 ❖ 凡课中整队、调动队伍、交换场地、搬运安装分发
❖ 体育课生理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 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
❖ 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增 进健康、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提高 运动技术水平,防止伤害事故等,都具有重 要意义。
(二)体育课生理负荷测定与评价
❖ 1、教育观察法(教师) ❖ 2、学生自我感觉(学生) ❖ 3、生理测定法(脉搏测定法)
3、生理测定法(脉搏手工测定法)
❖ A、准备工作 ❖ B、实际测量 ❖ C、统计与制图
A、准备工作
❖ a 熟悉所测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 过程及教案
❖ b 准备好测量工具 ❖ c 确定测定人员的分工(2人一组,1人测量,
1人记录) ❖ d 选择好被测对象(班级中等水平,男女合
班,男女各选1人)
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录表
课的部分或顺序
测定时间
测定时的活动内容
心率(次)
备注
学校: 上课教师: 课的平均心率: 运动负荷变化曲线图:
班级: 测量时间:
受侧者: 测量者:
性别: 记录者:
B、实际测量
❖ 每次课的测量次数不应少于20次(每次测量 10秒或6秒的心率次数)。
❖ 主要采用定时测(2分钟测1次)和练习前后 测两种方法相结合。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WST101-1998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WS/T 101—1998】前言合理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学习工作能力,增强体质的有力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增强体能,延长创造性工作年限的目的。
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
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安全、有效的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研究成为本标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国内外虽有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教学大纲,但没有中小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标准,说明本标准的研制很有必要。
本标准参考成年人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期的年龄特点,体育课教学的需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通过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现状调查和现场实验研究,制定了中小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负荷强度(靶心率)的卫生要求,对每次锻炼时间和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作了明确的规定。
因此,本标准符合国情,与学校体育、卫生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没有矛盾,是学校体育卫生监督的依据。
本标准从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华西医科大学、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负责起草;成都市教委、成都市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魏嗣琼、李殿元、陈希宁、张建新、施兴国。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普通中小学校身体健康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负荷的适宜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中小学校身体健康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
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也应参照执行。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靶心率target heart rate(THR)),通常达到最大功能的达到最大运动强度时的心率称为最大心率(HRmax60%~70%时的心率称为靶心率。
中学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观察计划

中学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观察计划一、运动密度及其合理安排1.体育课的运动密度体育课的运动密度是指课内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同课的总时间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包括教师的指导(讲解,示范、演示教具、纠正错误)、组织措施(整队、交换作业地点调动队伍、收发器材),学生做练习、学生间互相观察与帮助,学生休息等五种活动。
其计算公式为合理的(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练习时间+观察与帮助+休息)时间/课的总时间。
从运动密度的计算公式中不难看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各项活动所占的时间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这也就提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各个环节上思考时间安排,从而做到统筹下的合理安排,保证运动时间和学生技能掌握和谐进行。
2.体育课运动密度安排与调节策略影响体育课密度的因素较多,其中,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主要因素,运动环节、运动气候、场地、器材等也是相关的影响因素,安排和调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就需要从这些影响因素来考虑。
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运动环节等来确定各项运动所需的时间安排,做到事先预计。
在预计练习时间内,要加入相关运动的总运动时间,如在跑中,从准备到预备姿势到终点缓冲直至归队都应算在运动总时间内,如果是交替练习,其中还应包括交替中所耗的时间。
其次,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和队形调整。
在体育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组织时间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时间,那么,从计算公式中就可看出,组织时间将极大地影响密度安排。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组织来节约时间,要尽量采用连续教法、循环练习来保证运动的多样性,促进器材的有效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
在不同的运动练习中,教师还应把握密度的均衡性,如跳远、跳高、投掷等,因强度大,练习时间短,故整体上不宜超过30%。
密度的安排既要做到符合学生身体特点,又要和教学目标相适应,不能盲目增加练习密度。
学校体育 测负荷、密度表

学校体育测负荷、密度表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表组员:胡X 谢 X 黄X 课的部分测定时间测定时练习内容脉搏次数备注课前 5 安静时 623 整队 66 准备部分 5 慢跑 7810 徒手操 7812 徒手操 8414 讲解、示范 9417 8字绕膝练习 9620 运球练习 10823 纠正错误 96 基25 练习 114 本部 26 练习 126 分 27 讲解 9630 开始行进间运球 9632 行进间运球 11435 教师讲解 9637 完整技术练习 13240 整队 120 结束部分 41 整理活动 10845 下课 90 课后 5 恢复脉搏 84次min 140 132 114 130 108 126 120 110 96 96 100 94 78 97 90 80 70 6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min体育课运动负荷脉搏测定曲线图体育课:篮球为复习课授课者:马X 受试者:谢X 平均脉搏:97次/min 根据曲线图波动状况分析运动负荷为一般水平,作为复习课来说并没有有效的达到增强体质和掌握体育技能技术的目的,脉搏曲线波动过大,说明每次练习的间隙时间过长,所以任课老师应该更注重合理分配练习与间隙时间,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组员:胡X 谢X 刘X 黄X各项活动名称顺活动结束合理不合理备部分教学活动内容指练措互休序时间时间时间注导习施帮息1 整队 ? 31s 开始2 慢跑 ? 3min09s 部分3 徒手操 ? 7min51s4 教师讲解、示范 ? 12min32s5 纠正错误 ? 12min52s6 教师组织 ? 13min12s7 学生观察 ? 13min50s 10s8 带球上篮 ? 16min9 整队 ? 16min10s 10 观察 ?16min25s 11 带球上篮 ? 17min54s 12 换队形 ? 18min24s 5s 13 观察 ?19min1s 3s 14 带球上篮 ? 20min52s 基 10:15 集合 ? 20min57s 本 00 部 16 教师讲解 ? 21min12s 20s —分 10:17 正确示范 ? 21min34s45 18 讲解 ? 21min50s 5s 19 变换队形 ? 22min13s 10s 20 观察 ?23min28s 15s 21 整队 ? 23min33s 2s 22 教师讲解示范 ? 26min10s 40s 23 布置场地 ? 26min47s 24 教师讲解 ? 27min14s 10s 25 观察 ? 32min54s 1min 26 练习 ? 34min22s 27 纠正错误示范 ? 34min55s 28 教师讲解 ? 35min58s 29 集合 ? 36min8s 结束部分 30 放松 ? 39min5s 31 总结 ? 41min38s1、学生练习 31%练习 31%2、组织措施 12%指导 17%3、保护帮助 12%帮助 12% 4、教师指导 17%休息 21% 5、休息 21%措施 12% 6、浪费 7%浪费7%学校:山西师范大学班级:体教0703班任课教师:马X 受试者:刘X 测定者:胡X 谢 X 黄X 测定时间:2009年11月26日制图:黄俊芳气候:温和课的主要教学任务运球属于复习课 11人参加虽然每人一颗篮球但是根据课的密度分析其练习占的比例仅为31%,对于复习课来说其密度达不到,而休息的时间和浪费的时间太多,因此我建议授课老师要充分的利用场地器材,充分收获到复习课应有的效果。
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体育课是中学生的必修课。
检查和衡量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测定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依据。
近两年我们对伊盟的初、高中7所城镇中学的体育课进行观摩测试。
运动密度采用电子秒表计算每节课的实际练习时间,生理负荷采用心率遥测仪,对无疾病、没有经过训练、心率在60~90次/分的学生中,跟踪在课前、课中、课后测试。
经过测试分析,7所学校12节体育课平均练习密度为:初中11.1%、高中19.3%,课的基本部分练习密度为初中16.7%,高中16.7%。
平均心率初中为118.3次/分,102.4次/分;高中111.9次/分,125.4次/分;平均心率指数初中为1.4,1.5,高中1.4,1.5;各年龄段,各年级体育课密度和负荷的限定质,根据科学鉴定和学生体质情况一般为,13-16岁平均心率130-150次/分,平均练习密度25-30%,16-18岁平均心率,140-160次/分,平均练习密度30-40%。
如果能按照这些数据组织教学,学生的心身就会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就会较圆满地完成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
像呼市地区中学体育课的平均心率指数1.45,平均心率144.3次/分,平均练习密度38%,基本达到大纲要求。
伊盟地区中学的体育课各项指数不但低于呼市,而且也低于各年龄段所规定的基本指标数,不难看出伊盟地区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水平低于呼市。
实践证明,低了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身健康,也不利于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学器材的短缺,场地、气候等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责任心差,业务素质低,不能依据学生、场地、器材和气候等实际,科学地设计教案,预估并基本保证每节课学生所能承受的密度与负荷。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体育教学随着年级的提高,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也在不断提高。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学校体育课是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各种运动项目的技能和规则,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在体育课中,运动训练负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关系着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成长。
本文将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希望能为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运动训练负荷的概念运动训练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所受到的负荷,它是以某一运动项目为基础,综合考虑一定时期内的训练量、强度和质量等因素而确定的。
运动训练负荷包括训练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和训练的种类等多个方面。
在体育课中,学生接受的运动训练负荷是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而确定的,包括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类型的运动训练。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运动训练负荷,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1. 训练负荷的计量运动训练负荷的计量是通过测定和评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负荷,并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进行合理的安排。
通常采用的计量方法有心率测定、身体质量指数(BMI)测定、运动能力测试等。
根据运动能力测试的结果,可以确定学生在某一运动项目上的训练负荷,选择合适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训练负荷的评定是根据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进行的。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测量和分析学生在运动训练中的状态和表现,对其运动训练负荷进行评定。
在有氧运动训练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呼吸、心率和汗水等来评定其训练负荷的大小;在力量训练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来评定其训练负荷的大小。
在体育课中,运动训练负荷的调整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来进行的。
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其运动训练负荷,降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以免对其身体造成过大的负担;对于体质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其运动训练负荷,提高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以加强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在体育课中,教师要严格控制学生的运动训练负荷,避免过度训练或不足训练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