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答案(截取自教师用书)教学教材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同步教师用书: 第1章 5 电势差

5 电势差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知道电势差的概念,知道电势差与电势零点的选择无关.2.掌握两点间电势差的表达式,知道两点之间电势差的正、负与这两点电势高低之间的对应关系.(重点)3.知道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两点间电势差的关系,会应用静电力做功的公式进行计算.(难点)电势差[先填空]1.定义: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差值,也叫电压.2.表达式:若A点电势为φA,B点电势为φB.则U AB=φA-φB;U BA=φB-φA.3.单位:伏特,符号V.[再判断]1.电势差有正、负,是矢量.(×)2.电场中两点间电势差是恒定的,与零电势点选取无关.(√)3.若U AB>0,说明从A到B电势降低.(√)[后思考]电势差由什么来决定?与电场中有无试探电荷是否有关?与零电势位置的选取有关吗?【提示】电势差由电场中的两点位置来决定,与有无试探电荷无关;与零电势的位置选取也无关.[合作探讨]如图1-5-1所示,A、B、C为同一电场线上的三点,取B点电势为零时,A 点的电势φA=8 V,C点的电势φC=-6 V.图1-5-1探讨1:A、C两点的电势差U AC是多少?C、A两点的电势差U CA是多少?【提示】U AC=φA-φC=14 V,U CA=φC-φA=-14 V.探讨2:若取C点为零电势点,则U AC是多少?φA、φB又各是多少?【提示】U AC=14 V,φA=14 V,φB=6 V.探讨3:选取不同的零电势参考面,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两点间的电势差也会随之而改变吗?【提示】电势随之而改变,电势差不变.[核心点击]1.电势差的理解电势差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与在这两点间移动的电荷的电荷量、电场力做功的大小无关.2.电势和电势差的比较电势φ电势差U AB区别定义φ=E pqU AB=φA-φB决定因素由电场和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由电场和场内两点位置决定相对性有,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无,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无关概念比较内容联系数值关系U AB=φA-φB,U BA=-U AB单位相同,均是伏特(V),常用的还有kV、mV等标矢性都是标量,均具有正负物理意义均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1.在电场中A、B两点间电势差为U AB=75 V,B、C两点间电势差U BC=-200 V,则A、B、C三点的电势高低关系为()A.φA>φB>φC B.φA<φC<φBC.φC>φA>φB D.φC>φB>φA【解析】因为U AB=φA-φB=75 V>0,所以φA>φB,因为U BC=φB-φC=-200 V<0,所以φB<φC,又U AC=U AB+U BC=75 V+(-200)V=-125 V<0,所以φA<φC,则φC>φA>φB,C正确.【答案】 C2.有一带电荷量q=-3×10-6 C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到B点时,克服静电力做功6×10-4 J,从B点移到C点时,静电力做功9×10-4 J.求:(1)AB、BC、CA间电势差各为多少?(2)如果B点电势为零,则A、C两点的电势各为多少?电荷在A、C两点的电势能各为多少?【导学号:34522011】【解析】根据U=W q则U AB=-6×10-4-3×10-6V=200 V,即φA-φB=200 VU BC=9×10-4-3×10-6V=-300 V,即φB-φC=-300 V U CA=φC-φA=100 V.(2)若φB=0,则φA=200 V,φC=300 VE p A=φA q=200×(-3×10-6) J=-6×10-4 J.E p C=φC q=300×(-3×10-6) J=-9×10-4 J.【答案】(1)200 V-300 V100 V(2)200 V300 V-6×10-4 J-9×10-4 J电势差求解技巧(1)采用直接代入符号运算的方法,会更加便捷,但要注意正、负号的运用.(2)电场中各点间的电势差可依次用代数方法相加,但要注意角标的排序,如U AD=U AB+U BC+U CD,U AB=-U BA.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先填空]1.公式推导电荷q在电场中从A点移到B点,由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可得:W AB=E p A-E p B,由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φ=E pq可得E p A=qφA,E p B=qφB.所以W AB=q(φA-φB)=q·U AB,所以有U AB=W AB q.2.公式U AB=W AB q.3.物理意义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力做的功与电荷量q的比值.[再判断]1.若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U AB=1 V,则将单位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功为1 J.(×)2.将电荷量为q的电荷从A点移到B点与将-q从B点移到A点电场力所做的功相同.(√)3.若将电荷q从电场中的A点分别移到B、C、D各点过程中,电场力做功相同,则B、C、D三点的电势必然相等.(√)[后思考]把电荷从电场中电势较高的地方移动到电势较低的地方,电场力做正功还是负功?【提示】根据U AB=φA-φB,电势差为正.由W AB=qU AB,若q为负电荷,电场力做负功;若q为正电荷,则电场力做正功.[合作探讨]如图1-5-2所示,带电荷量为q=+5.0×10-8 C的点电荷从A点移至B点,克服静电力做功3.0×10-6 J.外力F做功5.0×10-6 J.图1-5-2探讨1:电荷q从A点移至B点的过程中,电势能变化了多少?【提示】电势能增加了3.0×10-6 J.探讨2:A、B两点的电势差U AB为多大?【提示】U AB=W ABq=-3.0×10-65.0×10-8V=-60 V.探讨3:电荷的动能变化了多少?【提示】动能增大了5.0×10-6 J-3.0×10-6J=2.0×10-6 J. [核心点击]1.正确理解电势差公式U AB=W AB q(1)用U AB=W ABq或W AB=qU AB计算时,W AB、U AB、q都要带入正、负号,理解各物理量正、负号的意义.(2)计算时,也可把各物理量都代入绝对值,电场力做功的正、负根据电荷的移动方向及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电势差的正、负根据两点电势的高低判断.(3)W AB=qU AB适用于任意电场.2.电场力做功的求解四法四种求法表达式注意问题功的定义W=Fd=qEd (1)适用于匀强电场(2)d表示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功能关系(1)W AB=E p A-E p B(2)W AB=-ΔE p(1)既适用于匀强电场,也适用于非匀强电场(2)既适用于只受电场力的情况,也适用于受多种力的情况电势差法W AB=qU AB动能定理W静电力+W其他力=ΔE k3.(多选)如图1-5-3所示的同心圆是电场中的一簇等势面,一个电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沿着直线由A向C运动时的速度越来越小,B为线段AC的中点,则有()【导学号:34522012】图1-5-3A.电子沿AC运动时受到的电场力越来越小B.电子沿AC运动时它具有的电势能越来越大C.电势φA>φB>φCD.电势差U AB=U BC【解析】由于等势线是电场中的一簇同心圆,且电子由A向C运动过程速度越来越小,故题中电场是由一个处于圆心的负电荷产生的,根据库仑定律可以判断,电子沿AC方向运动时受到的电场力越来越大,故A错误;电子沿AC 方向运动时,电场力做负功,故电势能逐渐变大,故B正确;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电子由A向C运动过程速度越来越小,故电场力向外,场强向内,故外侧电势较高,故φA>φB>φC,故C正确;电子沿AC 方向运动过程中,电场力逐渐变大,从A 到B 过程电场力较小,故从A 到B 过程电场力做功较少,根据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关系U AB =W AB q ,可以得到:U AB <U BC ,故D 错误.【答案】 BC4.(多选)空间存在匀强电场,有一电荷量为q (q >0)、质量为m 的粒子从O 点以速率v 0射入电场,运动到A 点时速率为2v 0.现有另一电荷量-q 、质量m 的粒子以速率2v 0仍从O 点射入该电场,运动到B 点时速率为3v 0.若忽略重力的影响,则( )A .在O 、A 、B 三点中,B 点电势最高B .在O 、A 、B 三点中,A 点电势最高C .OA 间的电势差比BO 间的电势差大D .OA 间的电势差比BO 间的电势差小【解析】 由动能定理有:qU OA =12m (2v 0)2-12m v 20=32m v 20;-qU OB =12m (3v 0)2-12m (2v 0)2=52m v 20,故在三点中,B 点的电势最高,A 点的电势最低,OA 间的电势差比BO 间的电势差小,所以选AD.【答案】 AD静电场中功能关系问题的三种情况(1)合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即W 合=ΔE k .这里的W 合指合外力做的功.(2)电场力做功决定物体电势能的变化量,即W AB =E p A -E p B =-ΔE p .这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类似.(3)只有电场力做功时,带电体电势能与动能的总量不变,即E pl +E kl =E p2+E k2.这与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类似.高中物理考试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在考场上,时间就是我们致胜的法宝,与其犹犹豫豫不知如何落笔,倒不如多学习答题技巧。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1.答:在天气干躁的季节,脱掉外衣时,由于摩擦,外衣和身体各自带了等量、异号的电荷。
接着用手去摸金属门把手时,身体放电,于是产生电击的感觉。
2.答:由于A、B都是金属导体,可挪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所以,A带上的是负电荷,这是电子由B挪动到A的结果。
其中,A得到的电子数为,与B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3.答:图1-4是此问题的示意图。
导体B中的一局部自由受A的正电荷吸引积聚在B的左端,右端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A对B左端的吸引力大于对右端的排挤力,A、B之间产生吸引力。
4.答:此现象并不是说明制造出了永动机,也没有违犯能量守恒定律。
因为,在把A、B分开的过程中要克制A、B之间的静电力做功。
这是把机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第二节1.答:根据库仑的发现,两个一样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所带的电荷量相等。
所以,先把A球与B球接触,此时,B球带电;再把B球与C球接触,那么B、C球分别带电;最后,B球再次与A球接触,B球带电。
2.答:〔注意,原子核中的质子间的静电力可以使质子产生的加速度!〕3.答:设A、B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间隔为,那么。
当用C接触A时,A的电荷量变为,C的电荷量也是;C再与接触后,B的电荷量变为;此时,A、B间的静电力变为:。
在此情况下,假设再使A、B间距增大为原来的2倍,那么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
4.答:第四个点电荷受到其余三个点电荷的排挤力如图1-6所示。
共受三个力的作用,,由于,互相间间隔分别为、、,所以,。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合力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且大小是。
由于对称性,每个电荷受到其他三个电荷的静电力的合力的大小都相等,且都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
5.答:带电小球受重力、静电斥力和线的拉力作用而平衡,它的受力示意图见图1-7。
静电斥力,又,,所以,第三节1.答:A、B两处电场强度之比为。
A、C两处电场强度之比为。
2.答:电子所在处的电场强度为,方向沿着半径指向外。
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为,方向沿着半径指向质子。
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和答案以及解释

课后练习一第10讲库仑定律和场强1.如图1-15所示,用一根跟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靠近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小球a,然后用手指瞬间接触一下金属杆c后拿开橡胶棒,这时验电器小球A和金箔b的带电情况是()A.a带正电,b带负电B.a带负电,b带正电C.a、b均带正电D.a、b均不带电答案:C详解: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靠近小球a,会在球上感应出正电荷,而负电荷就远离棒,到了金属杆c上。
此时用手指触碰c,会把杆上的负电荷转移走,于是整个验电器就带正电了。
球带正电,金箔也带正电。
2.如图1-4所示,真空中两个自由的点电荷A和B,分别带有-Q和+4Q的电荷,现放入第三个点电荷C,使点电荷A、B、C都处于平衡,则点电荷C应放在什么区域?点电荷C带什么电?答案:应该放入一个“+”电荷,并且放在A的左边。
详解:首先电荷不可能放中间,否则该电荷必受到两个同方向的力。
电荷放在右边也不可能,本身B处电荷电荷量就大,如果离它更近,必然是受到的两个电场力大小不一。
因此要放在A左边,并且只能是带正电才可行,因为如果带负电,AB两处电荷不可能平衡。
3.将一定量的电荷Q,分成电荷量q、q'的两个点电荷,为使这两个点电荷相距r时,它们之间有最大的相互作用力,则q值应为______。
答案:详解:二者相互作用力就是看乘积的大小了。
数学上有如下规律,两个正数和一定,必然在二者相等时积最大。
于是答案是。
4.两个点电荷甲和乙同处于真空中.(1)甲的电荷量是乙的4倍,则甲对乙的作用力是乙对甲的作用力的______倍.(2)若把每个电荷的电荷量都增加为原来的2倍,那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原来的______倍;(3)保持原电荷电荷量不变,将距离增为原来的3倍,那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原来的______倍;(4)保持其中一电荷的电荷量不变,另一个电荷的电荷量变为原来的4倍,为保持相互作用力不变,则它们之间的距离应变为原来的______倍;(5)把每个电荷的电荷都增大为原来的4倍,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必须变为原来的______倍,才能使其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变。
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 答:在天气干躁的季节,脱掉外衣时,由于摩擦,外衣和身体各自带了等量、异号的电荷。
接着用手去摸金属门把手时,身体放电,于是产生电击的感觉。
2. 答:由于A 、B 都是金属导体,可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所以,A 带上的是负电荷,这是电子由B 移动到A 的结果。
其中,A 得到的电子数为8101910 6.25101.610n --==⨯⨯,与B 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3. 答:图1-4是此问题的示意图。
导体B 中的一部分自由受A 的正电荷吸引积聚在B 的左端,右端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A 对B 左端的吸引力大于对右端的排斥力,A 、B 之间产生吸引力。
4. 答:此现象并不是说明制造出了永动机,也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因为,在把A 、B 分开的过程中要克服A 、B 之间的静电力做功。
这是把机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第二节1. 答:根据库仑的发现,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所带的电荷量相等。
所以,先把A 球与B 球接触,此时,B 球带电2q ;再把B 球与C 球接触,则B 、C 球分别带电4q;最后,B 球再次与A 球接触,B 球带电3()2248B q q qq =+÷=。
2. 答:192291222152(1.610)9.010230.4(10)q q e F k k N N r r --⨯===⨯⨯=(注意,原子核中的质子间的静电力可以使质子产生2921.410/m s ⨯的加速度!) 3. 答:设A 、B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q、q-,距离 为r ,则22kq F r=-。
当用C 接触A 时,A 的电荷量变为2A q q =,C 的电荷量也是2c q q =;C 再与接触后,B 的电荷量变为224B qq q q -+==-;此时,A 、B 间的静电力变为:2222112288A B q qq q q F k k k F r r r ⨯'==-=-=。
在此情况下,若再使A 、B 间距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211232F F F "='= 。
【精准解析】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教师用书:第1章+习题课1 电场的性质+Word版含解析

习题课1电场的性质(教师用书独具)[学习目标] 1.理解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物理量——场强及电场线。
2.理解描述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电势、电势能、电势差及等势线。
一、电场线、等势面和运动轨迹的综合1.已知等势面的形状分布,根据电场线和等势面相互垂直可以绘制电场线。
2.由电场线和等差等势面的疏密,可以比较不同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电场线或等势面密集处,电场强度较大。
3.根据电荷的运动轨迹可以判断电荷受力方向和做功的正负,从而判断电势能的变化情况,注意静电力与电场线相切,且指向曲线的凹侧。
【例1】(多选)某同学在研究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得到了电子由a点运动到b点的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未标明方向的一组虚线可能是电场线,也可能是等势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图中虚线是电场线,电子由a点运动到b点,动能减少,电势能增加B.如果图中虚线是等势面,电子由a点运动到b点,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少C.不论图中虚线是电场线还是等势面,a点的电场强度都大于b点的电场强度D.不论图中虚线是电场线还是等势面,a点的电势都高于b点的电势BC[若虚线是电场线,从轨迹弯曲方向可知电场力沿着电场线向左,ab曲线上每一点的瞬时速度与电场力方向均成钝角,故电子做减速运动,所以A错误;若虚线为等势面,根据等势面与电场线处处垂直可大致画出电场线,显然可看出曲线上每个位置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与速度成锐角,电子加速运动,所以B正确;若虚线是电场线,由电场线的密集程度可看出a点的场强较大,由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可判断a处的电势较高,若虚线是等势面,从电子曲线轨迹向下弯曲可知电场线方向垂直虚线向上,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故a点电势较小,可判断D错误;而等差等势面密集处电场线也越密集,故a处场强较大,因此无论虚线是电场线还是等势面,均有a点的场强大于b点的场强,所以C正确。
故选B、C。
]已知等势面的形状分布,根据电场线和等势面相互垂直绘制电场线,再根据轨迹弯曲方向找电荷的受力方向,结合运动轨迹或路径,判断功的正负;由静电力做功正负确定动能及电势能的变化。
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答案

A 、 B 间距增大为原来的
1 - 6 所 示 。 q4
共受三个力的作用,,由于
q
q2
a
1
q1 q 2 q 3 q4 q ,相互间距离分别为
a 、 2a 、
q2
a ,所以 F 1 F2 k 2 , F2 k
2
q 2 。根据平行四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2a
边形定则,合力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且大小是
2 22 1 q
q3
a
9 1.6 10 19
E k 2 9.0 10
11 2N/C 5.1
r
(5.3 10 )
11
10 N/C ,
第 1 页共
9页
方向沿 着半 径指 向外。电子 受到 的电 场力 为
1
1
Fe 5E . 1
10
19
1 .N6
3. 答:重力场的场强强度等于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即
向下。
,方向沿着半径指向质子。
10N8.2
10 8 1.6 10 19
6.25 10 10 ,与 B 失
3. 答:图 1 - 4 是此问题的示意图。导体
B中
A
B
的一部分自由受 A 的正电荷吸引积聚在
B
的左端,右端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A对
B 左端的吸引力大于对右端的排斥力,
A、
B 之间产生吸引力。
4. 答:此现象并不是说明制造出了永动机,也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为,在把 的过程中要克服 A、 B 之间的静电力做功。这是把机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强弱,所以, B 点的电场最强, C 点的电场最
弱。
(2) A 、 B、 C 三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如图
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1. 答:在天气干躁的季节,脱掉外衣时,由于摩擦,外衣和身体各自带了等量、异号的电荷。
接着用手去摸金属门把手时,身体放电,于是产生电击的感觉。
2. 答:由于A 、B 都是金属导体,可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所以,A 带上的是负电荷,这是电子由B 移动到A 的结果。
其中,A 得到的电子数为8101910 6.25101.610n --==⨯⨯,与B 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3. 答:图1-4是此问题的示意图。
导体B 中的一部分自由受A 的正电荷吸引积聚在B 的左端,右端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A 对B 左端的吸引力大于对右端的排斥力,A 、B 之间产生吸引力。
4. 答:此现象并不是说明制造出了永动机,也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因为,在把A 、B 分开的过程中要克服A 、B 之间的静电力做功。
这是把机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第二节1. 答:根据库仑的发现,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所带的电荷量相等。
所以,先把A 球与B 球接触,此时,B 球带电2q ;再把B 球与C 球接触,则B 、C 球分别带电4q;最后,B 球再次与A 球接触,B 球带电3()2248B q q qq =+÷=。
2. 答:192291222152(1.610)9.010230.4(10)q q e F k k N N r r --⨯===⨯⨯=(注意,原子核中的质子间的静电力可以使质子产生2921.410/m s ⨯的加速度!)3. 答:设A 、B 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q 、q -,距离为r ,则22kq F r=-。
当用C 接触A 时,A的电荷量变为2A q q =,C 的电荷量也是2c qq =;C 再与接触后,B 的电荷量变为224B qq q q -+==-;此时,A、B间的静电力变为:2222112288A B q q q q q F k k k F r r r ⨯'==-=-=。
在此情况下,若再使A 、B 间距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211232F F F "='= 。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同步教师用书: 第2章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知道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阻和电压特点(重点)2.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相关计算.(重点)3.了解电流表(表头)的原理,知道什么是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难点)4.理解表头改装成常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原理,会求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的阻值.(难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先填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各处电流相等,即I=I1=I2=…=I n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I1+I2+…+I n电压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即U=U1+U2+…+U n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即U=U1=U2=…=U n总电阻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即R=R1+R2+…+R n总电阻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即1R=1R1+1R2+…+1R n[再判断]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电路中任意电阻.(√)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电路中任意电阻.(√)3.串联电路中有一电阻变大,总电阻变大.(√)4.并联电路中某电阻变大时,总电阻减小.(×)[后思考]1.试想马路上的路灯是如何连接的?【提示】照明电路的电压为220 V,而每个灯泡的额定电压也是220 V,因此欲使路灯同时正常工作,它们之间只能是并联.2.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的阻值有什么关系?【提示】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合作探讨]如图2-4-1所示,图甲为电阻R1、R2、R3组成的串联电路;图乙为电阻R1、R2、R3组成的并联电路.甲乙图2-4-1探讨1:图甲中总电压U与各电阻两端电压U R1、U R2、U R3存在怎样的关系?各电阻两端电压与电阻存在怎样的关系?【提示】U=U R1+U R2+U R3各电阻两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探讨2:图乙中总电流I与各支路电流I1、I2、I3存在怎样的关系?各支路的电流与电阻存在怎样的关系?【提示】I=I1+I2+I3各支路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核心点击]1.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R总的比较比较串联电路的总电阻R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R总不同点n个相同电阻R串联,总电阻R总=nRn个相同电阻R并联,总电阻R总=RnR总大于任一电阻阻值R总小于任一电阻阻值一个大电阻和一个小电阻串联时,总电阻接近大电阻一个大电阻和一个小电阻并联时,总电阻接近小电阻相同点多个电阻无论串联还是并联,其中任一电阻增大或减小,总电阻也随之增大或减小2.关于电压和电流的分配关系(1)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的阻值成正比.推导:在串联电路中,由于U1=I1R1,U2=I2R2,U3=I3R3,…,U n=I n R n,而I=I1=I2=…=I n,所以有U1R1=U2R2=…=U nR n=UR总=I.(2)并联电路中通过各支路电阻的电流跟它们的阻值成反比.推导:在并联电路中,U1=I1R1,U2=I2R2,U3=I3R3,…,U n=I n R n,而U1=U2=…=U n,所以有I1R1=I2R2=…=I n R n=I总R总=U.1.如图2-4-2所示,R2=R4,理想电压表V1的示数为70 V,理想电压表V2的示数为50 V,则A、B间的电压为()图2-4-2A.140 V B.120 VC.100 V D.无法计算【解析】理想电压表所在支路不通,则题图所示电路是四个电阻串联,电压表V1测量的是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和,电压表V2测量的是R2和R3两端的电压之和.因为R 2=R 4,所以电压表V 2相当于测的是R 3和R 4两端的电压之和,即A 、B 间的电压为电压表V 1的示数与电压表V 2的示数之和,则A 、B 间的电压为50 V +70 V =120 V ,选项B 正确.【答案】 B2.由四个电阻连接成的电路如图2-4-3所示.R 1=8 Ω,R 2=4 Ω,R 3=6 Ω,R 4=3 Ω.图2-4-3(1)求a 、d 之间的总电阻;(2)如果把42 V 的电压加在a 、d 两端,则通过每个电阻的电流是多少?【导学号:34522024】【解析】 (1)由题图可知R c d =R 3R 4R 3+R 4=6×36+3Ω=2 Ω. 故R ad =R 1+R 2+R c d =8 Ω+4 Ω+2 Ω=14 Ω.(2)由欧姆定律知I =U R ad=4214A =3 A , 即为通过R 1、R 2的电流.设通过电阻R 3、R 4的电流分别为I 3、I 4,由U c d =IR c d ,I 3=U c d R 3、I 4=U c d R 4可得: I 3=1 A ,I 4=2 A.【答案】 (1)14 Ω(2)3 A 、3 A 、1 A 、2 A(1)处理串联、并联电路以及简单的混联电路的方法:① 准确地判断出电路的连接方式,画出等效电路图;② 正确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性质;③灵活选用恰当的公式进行计算.(2)电路简化的原则:① 无电流的支路去除;②电势相等的各点合并;③理想导线可长短任意;④理想电流表的电阻为零,理想电压表的电阻为无穷大;⑤电压稳定时电容器可认为断路.电压表和电流表[先填空]1.小量程电流表Ⓖ(表头)的三个参数2.电压表的改装3.电流表的改装[再判断]1.把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需串联一个电阻.(×)2.若将分压电阻串联在电流表上改装成电压表后,增大了原电流表的满偏电压.(×)3.若将分流电阻并联在电流表两端改装成电流表后,分流电阻和电流表两端的电压相等.(√)[后思考]把一个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成一个大量程的电压表后,通过校对发现电压表量程偏大,若要符合改装要求,怎么办?【提示】电压表改装利用的是串联电路正比分压的特点,改装后的电压表量程偏大,说明串联电阻偏大,应该换用阻值小的符合改装要求的电阻.[合作探讨]如图2-4-4所示,为一个满偏电流为3 mA,电阻为100 Ω的表头.图2-4-4探讨1:现在欲用它作为电压表测量3 V的电压,能直接测量吗?若不能,应采取什么措施?【提示】因表头的满偏电压U g=I g R g=0.3 V,不能直接测量3 V的电压,应给表头串联一个为2900 Ω的分压电阻.探讨2:现在欲用它作为电流表测量6 mA的电流,应采取什么措施?【提示】应并联一个阻值为100 Ω的电阻.[核心点击]电表的改装问题,实际上是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计算问题,具体分析见表:两表改装小量程的表头G(I g,R g)改装成电压表小量程的表头G(I g,R g)改装成电流表Ⓐ内部电路扩大后量程U I R的作用分压分流R的数值R=UI g-R g或R=(n-1)R g(n=R=I g R gI-I g或R=R gn-1(n=II g)UU g)电表的总内阻R V=R g+R或R V=UI gR A=RR gR+R g或R A=I g R gI3.如图2-4-5所示,电流表G的内阻不可忽略不计,R1、R2是两个可变电阻,当a、b间的电压为4 V时,电流表的指针刚好满偏(指针指在刻度盘的最大值处),当a、b间的电压为3 V时,如果仍要使电流表G的指针满偏,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图2-4-5①保持R2不变,增大R1②增大R1,减小R2③保持R2不变,减小R1④增大R2,减小R1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当a、b间的电压为3 V时,要使电流表G的指针满偏,则使G 和R1的并联电阻增大或者使R2减小,故①②可以,选A.【答案】 A4.如图2-4-6所示是一个电流表、电压表两用的电路,电流表G的量程是100 μA,内阻是1 000 Ω.电阻R1=0.1 Ω,R2=99 kΩ,当双刀双掷开关合到a、b上时,电流表改装成什么表?其量程是多少?当双刀双掷开关合到c、d上时,电流表改装成什么表?其量程是多少?【导学号:34522025】图2-4-6【解析】当双刀双掷开关合到a、b上时,电路变成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此时R1与电流表G并联,R1起分流作用,所以电流表G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表的量程为:I=I g+I R1=I g+I g R g R1=10-4 A+100×10-6×1 0000.1A≈1 A.甲乙当开关合到c、d上时,电路变成如图乙所示的电路,此时大电阻R2与电流表G串联,R2起分压作用,所以电流表G改装成电压表.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电压表量程为:U=I g(R g+R2)=0.000 1×(1 000+99 000) V=10 V.【答案】见解析电表改装问题的三点提醒(1)无论表头G改装成电压表还是电流表,它的三个特征量U g、I g、R g是不变的,即通过表头的最大电流I g并不改变.(2)电表改装的问题实际上是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计算问题,只要把表头G看成一个电阻R g即可,切记通过表头的满偏电流I g是不变的.(3)改装后的电压表的表盘上显示的是表头和分压电阻两端的总电压,改装后的电流表表盘上显示的是通过表头和分流电阻的总电流.高中物理考试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在考场上,时间就是我们致胜的法宝,与其犹犹豫豫不知如何落笔,倒不如多学习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