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总复习(简答题与论述题)

心理学总复习

(简答题与论述题)

简答题

一、简述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

答:动机冲突是指动机之间相互矛盾时,对各种动机权衡轻重,评定其社会价值过程以及接触意志的内部障碍的过程。过分为以下四种:

1、接近—接近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指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2、回避—回避型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指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事情,但必须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

3、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趋避冲突”,指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即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内心冲突。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多重趋避冲突”,指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此时又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做出多重选择以避免导致内心冲突。

解决上述动机冲突时,主要看其内容是否设计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问题。如果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非原则性动机冲突),其冲突并不那么激烈,持续时间也不长,可自行解决。若是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原则性动机冲突)时,则要培养意志,以高级动机战胜低级动机,使行为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

二、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答:气质是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两者关系十分密切,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发展的(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都是人脑的活动,都属于人格范畴。

他们的区别是: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更多地受到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与行为内容无关。气质不表现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可塑性较小,变化慢而难,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的生理基础是在高级神经系统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主要是后天形成,更多地收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涉及行为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社会性。性格表现范围广泛,机会囊括人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可塑性大,变化快而易,有好坏善恶之分。

他们的联系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状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比明显地表现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如,具有勤劳性格特征的人,多血质的人表现为情绪饱满充沛,黏液质的人表现为操作精细,踏实肯干等。另一方面,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如,从事精算操作的科研人员应具有冷静沉着的性格特征。

三、解释能力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

答: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喜欢。一般情况下,能力高的人可以增加人际吸引;另一方面,能力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能力过高的人可能会导致周边人群的自卑感。存在犯错误效应。

参考《社会心理学》

四、简述儿童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答:

1、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体现出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速度、起始时间、发展水平都不一样。

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5、心理发展具有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行为与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关键期对人或动物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早期教育的意义……。

心理发展具有年龄特征。……

参考《发展心理学》

五、简述儿童依恋发展的因素。

答:

1、抚养质量。主要是母亲对婴儿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2、儿童自身的特点。如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状况、内在的气质特点。

3、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对儿童依恋的赞许和鼓励,有很大的差异。

六、简述教师教学专长的类型。

答:

1、学科知识专长。主要指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不仅指特定内容的知识,还有优化教学所需的知识结构。

2、课堂管理专长。主要作用在于维持任务的进行,预防和消除不良行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3、教授专长。指为完成目标,有关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和。它主要存在于复杂和规律的教学活动当中,涉及计划、监控、评价、应变等能力。

4、诊断专长。指获得关于学生信息状况的方法。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等方面内容的专长。

七、比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答:

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处于教学中心,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教师依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它所依据的原理是学习的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

其不足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指导作用。

2、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有明确的目标,课程围绕这些目标,突出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焦点,起主导作用,并承担主要责任,采用强制性的教学方法,伴以奖励和惩罚。

其最大不足,是容易忽略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八、说一说各类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共有功能。

答:

1、激发和维持来访者的获救、获助希望。

2、疏泄来访者的情绪。

3、提供来访者新的学习经验。

4、增强来访者的“主宰感”和自我效能感。

5、提供机会,是来访者内化,并维持咨询与治疗的收获。

九、心理咨询过程应当包括哪几个基本阶段。

答:

1、问题探索阶段。

2、目标设定阶段。

3、方案探讨阶段。

4、治疗行动阶段。

5、评估结束阶段。

十、性差异和性别差异分别代表什么?并举例说明。

答:

性差异指区别男女的生物特性差异,包括不同的生殖器官以及激素和解剖上的差异,这些是普遍的生物学决定的,不会因为社会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性别差异主要指学习而来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与性别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等心理现象上的两性差异。

举例:

参考《性别差异心理学》

十一、简要回答什么是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答: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采用自评的方法,要求被试用一系列特征形容词对符合自己的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每个维度的得分,可以将个体分成四种类型。

1、男性化:在工具性测量项目上得分高。

2、女性化:在表达性测量项目上得分高。

3、双性化:在以上两种测量项目上都得高分。

4、未分化,或称“双性化”:在以上两种测量项目上都得低分。

十二、严重的考试焦虑的危害与治疗。

答:严重的考试焦虑是一种特定的对学习紧张不安、担忧的心理压力反应,集中表现为对考试情景的类似神经症的紧张担忧的反应。起因主要是日常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把握不当而缺乏自信,使学习的动机受到威胁和压抑。

(一)主要危害:

1、严重的考试焦虑会影响学习效率。

2、严重的考试焦虑会影响学习成绩。

3、久而久之会形成焦虑型人格。

4、会出现失眠、头痛、食欲减退等生理症状;心理方面则可能出现类似学校恐怖症等症状。

前两种反应属于较直接的表现,后两种反应是后继反应。

(二)治疗方法:

1、自信训练:学会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2、系统脱敏。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搞清引起考试焦虑反应的具体刺激情景。

第二步,将各种焦虑情景按程度轻重,由弱到强排成“焦虑等级”。

第三步,按照放松训练方法,学会一种与焦虑对立的松弛反应。

第四步,将松弛反应逐步地,有系统地同焦虑反应予以匹配,通过两种反应的对抗作用,最终使松弛反应彻底抑制焦虑反应,达到脱敏的目的。

3、放松训练:指通过循序接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细心体验个人肌肉的松弛程度,最终达到缓解个体紧张和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式。

4、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辅以情绪和认知方面的心理辅导。

十三、学生抑郁状态和抑郁症在诊断中的区别。

答:

1、抑郁状态持续时间不长,往往是对当前挫折的应激反应;而抑郁症持续时间较长,虽有发病的外部起因,但已久远。

2、从叙述上看,抑郁状态的人倾向于叙述事件;而抑郁症患者则倾向于叙述自己的抑郁体验。

3、抑郁状态的人不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抑郁症患者则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求治心切。

论述题

一、试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答: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受各种因素影响。现代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两者共同影响着人的能力发展。遗传于环境的作用是无法分离的,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渗透。

1、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父母把自己的性状结构和机能特点传点传给子女的生物现象。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心理学家一般认可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但对遗传和环境的相对作用的看法就不尽相同了。一般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遗传因素差异不大,其能力发展之所以有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所造成的。

2、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指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生产方式是影响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生产力影响经济生活、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从而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在生产关系方面,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使能力发展受阻碍。新社会,广大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人才辈出。

营养是影响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幼年的营养直接影响到能力的发展,营养不良会影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影响能力的发展。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发展的决定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对人来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能力。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早期教育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生命早期是智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时期给予良好的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外部件,人的能力是在主体的积极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遗传因素和环境,能力也得不到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他所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是成正比的。

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它推动着人们从事并坚持某种活动,从而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二、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一位叫吉蒂的妇女上夜班放工回家,当她停好自己的车,正要走进自己所住的公寓楼的时候,遭到一个持刀暴徒的袭击,吉蒂拼命反抗并大声呼救,

挣扎着与暴徒搏斗达半个多小时,最后被暴徒用刀刺死。在整个过程中,公寓楼上至少有30多户人家听到了呼救声,有的人还打开窗户探头观望,但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相救,甚至也无人打电话报警。试结合此例,利用社会心理学相关观点,对集体冷漠行为进行解释。答:集体冷漠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利他行为”的丧失。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目的、并且不期望任何外在报酬的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包括两大步骤:

1、助人者的知觉过程。

2、判断是否助人的过程。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一是个人因素;二是情景因素;三是被助者的特征;四是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社会角色、身份特征以及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社会责任感高低等等。

情景因素包括助人者心境、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先前利他行为的经验等。

被助者的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相貌等。

文化因素包括具体文化背景当中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

吉蒂在受侵袭过程中无人施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主要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受助者受助的可能因旁观者人数的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1、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抑制/致弱是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下降,这是互相干扰所致;2、社会影响的结果,主要是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3、多数的忽略:他人的反应影响个体对事态的判断,在上述例子中,大多数人正是因为这一点而采取了无动于衷的态度;4、责任扩散,比较简单的比方是:群体在一起工作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一个人时偏少的现象,这就是惰化和责任分散的表现。

利他主义,或者至少叫同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培养。培养的方式可以是在小型心理剧中扮演角色,可以完成一些想象的故事,可以进行集体讨论,还有其它一些方法。

要点:利他动机的概念与解释;责任的推委、从众、社会抑制等。

三、结合实际谈谈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四个角度:

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生物因素,包括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

(2)社会因素,包括早期依恋、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等。

(3)个体的自我意识,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包括自我概念、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和调节等。

四、比较学习的行为主义观、认知观、建构主义观

答:

1、从学习的实质上看,行为主义观只重视外显行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重视强化作用。认知观认为学习是头脑当中知识的变化,导致行为的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对信息的反馈。建构主义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当前解释;把学习看成是建构的过程,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2、从学习的过程来看,行为主义观较多运用强化与惩罚,具体包括普雷马克原理、适时表扬原则和行为塑造等方法。认知观强调人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会积极主动地做出选择,通过集中注意、不断学习,来做出决定。建构主义观强调学习是新旧知识和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同化和顺应。

五、咨询过程当中,咨询师用来影响来访者的技巧有哪些?

答:

1、解释:

2、指导:

3、劝告和提供信息:

4、自我揭示:

5、反馈:

6、逻辑推论:

7、影响性概述:也称影响性小结。

六、论述并举例说明四种性别形成理论对性别相关特质行为和角色发展的主要看法

答:

1、心理分析理论认为:男女性别角色、心理特点,源于儿童对男性和女性之间生理结构差异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与他们强烈的、天生的性欲望的结合。

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父母、教师社会环境对儿童各种行为的奖励和惩罚,以及观察学习的机制,共同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3、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导致他们拥有性别相关的知识,从而作为主动的学习者,来组织周围环境,获得男女相应的性别角色。

4、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发展出一套关于性别的想法和图式,从而引导其知觉与行动,获得性别角色。

七、举例说明学校心理学的五大观念(学校心理学P24~29)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