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头痛中医中药

头痛中医中药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一般由外邪致病者,为外感头痛;由脏腑内伤致病者,则属内伤头痛。
西医的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等,如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头痛治疗的诊断要点临床凡以头痛为主证者,即可诊断。
由外邪致病,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常伴有表证和外邪犯肺的症状者,为外感头痛;头痛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作时止者,则属内伤头痛。
大抵痛在头后部,下连项者,为太阳经头痛;痛在前额及在眉棱等处者,属阳明经头痛;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者,为少阳经头痛;痛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者,则属厥阴经头痛。
头痛治疗的辨证分析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注意分析其挟寒、挟热、挟湿;内伤头痛以气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致病为多见,为时较久,有虚有实,或虚中挟实,错综复杂。
如血虚夹肝阳,肝阳挟痰浊,气虚夹瘀阻,内伤夹外感者,必须分清主次,明辨标本,施治方可中的。
对外感头痛,治以祛邪为急;内伤头痛,以补虚扶正为先;本虚标实者,或先以治标,继则扶正,或标本兼顾,当因证制宜。
头痛治疗的辨证论治Ⅰ.外感头痛风寒型头痛【证见】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1.主方川芎茶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川芎lO克,荆芥、防风、白芷各12克,细辛5克,羌活lO克,蔓荆子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10克、法半夏15克、藁本12克。
2.中成药川芎茶调散,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头痛煎剂(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川芎、白芷、赤芍各15克,羌活12克,细辛3克、延胡索10克,三七粉6克(冲)。
水煎服。
头痛目胀的中医治疗医案

头痛目胀的中医治疗医案
患者,男性,30岁,主诉头痛目胀三天。
中医诊断为: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所致头痛目胀。
治疗方案为:
1. 中药治疗:方剂为桂枝汤加减,包括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川芎、羌活、白芷和桑叶等,以发汗祛风,活血化淤为主。
2. 食疗:建议患者多食用温热食物,如生姜、羊肉、韭菜、姜
醋等,少食寒凉刺激性食物,如西瓜、荸荠、辣椒等。
3. 中医推拿:对患者头部、颈部、肩部进行适当按摩,以活血
化瘀,舒经通络。
4. 安排适当的休息:建议患者多休息,避免熬夜、过度使用眼
睛等。
以上治疗方案坚持7-10天,治疗有效率高,症状有所缓解。
头痛中医治疗方法一(PPT)

03
外治
电针治疗
主穴
配穴
加减
用法
疗效
颔厌、悬颅、悬厘、曲 鬓。
足三里、足临泣。
枕部痛加新设穴(风池 穴直下,第4颈椎旁开约 3.3cm,斜方肌外侧凹 陷处)、玉枕穴;巅顶 痛加百会。
常规消毒,进针后接 G6805型电针仪,连续 波,频率140次/分, 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忍受 为度,留针30分钟,每 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
THANKS
感谢观看
阴经头痛配太冲、内关。
每次取主、配穴各1~2次,每 日或隔日针1次,施平补平泻法 ,留针20~25分钟,隔5~10 分钟行针1次。
共治头痛83例,治愈33例,显 效14例,好转28例,无效8例 。
穴位封闭治疗
01
02
03
04
05
用2%利多卡因按头痛部 位找出压痛点,一般后 头痛,痛点多在风池穴 及附近;偏头痛在风池 穴,头维穴附近。
、薄荷、金银花、淡竹叶;血瘀加桃仁、红花、赤芍;血虚 加当归、丹参、何首乌;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气血两 虚加太子参、黄芪、丹参、白芍;阴虚加熟地黄、玄参、女 贞子;阳亢加生龙骨、生石决明、钩藤;气阴两虚加黄芪、 益母草、白芍、女贞子;呕吐加半夏、茯苓、陈皮;失眠加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香附;肝 寒犯胃加吴茱萸、生姜、大枣;脾肾不足加白术、黄精、补 骨脂、枸杞子。
封闭治疗1次治愈20例 ,2~6次治愈44例。
塞鼻灵外治治疗
【处方】细辛、徐长卿、川芎各9g,蜈蚣、山柰各6g, 冰片0.5g。
【制法】分别研为极细末,混匀。
【用法】用的确良或绸布1小块包药末少许,塞入鼻孔, 左右交替,每日更换1~2次。
左侧偏头痛塞右鼻孔,右侧偏头痛塞左鼻孔。
中医治疗头痛的中药方集

中医治疗头痛的中药方集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头痛的病因较多,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其病机多因风寒湿热等邪外侵,风阻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因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
1.疏风活血汤治慢性头痛[配方]川芎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O克,白芷10克,鸡血藤2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疏风,上痛。
用治各种慢性头痛。
2.芎芷二陈汤治头痛[配方]川芎9克,白芷9克,升麻9克,麻黄9克,姜半夏10克,天麻10克,荆芥穗10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6克,蜈蚣2条。
[制用法]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小儿量酌减。
[功效]祛风解表,除湿化痰,疏通经络。
用治外感所致痰湿内停、寒邪凝滞、气郁血瘀所引起的头痛。
3.大黄苏打片治疗血管性头痛[配方]大黄苏打片。
[制用法]大黄苏打片7—10片,空腹服,每日2—3次,以出现轻度腹泻为度。
[功效]大黄苏打片含有大黄粉、碳酸氢钠、薄荷油等,主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便秘等。
大黄苏打片具有扩张血管、改变血液PH、减少血黏度,从而对血管性头痛起到治疗作用。
可使头痛在1小时内减轻,1—8小时内消失。
4.白果治疗头痛[配方]带壳生白果20克。
[制用法1将生白果捣裂,去膜及胚芽,人砂锅,加人水500毫升,水煎,1天分2次服完。
[功效]补肾益肺,扩张脑血管。
治疗脑血管硬化性头痛、头晕。
5.大黄细辛塞鼻孔治疗头痛[配方]大黄、细辛各6克。
[制用法]以上研细奉,左侧头痛塞左鼻,右疼塞右鼻。
[功效]散寒化痰,通窍止痛。
治疗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头痛、鼻塞。
6.草决明治疗头痛[配方]草决明60克(炒)。
[制用法]研为末,用茶调敷两太阳穴,干则换。
[功效]清热明目。
治疗肝火上炎、风热外袭所至头痛、眩晕、目赤。
7.川芎茶叶治疗头痛[配方]川芎9克,茶叶6克。
20种治疗头痛的中药和偏方

20种治疗头痛的中药和偏方中药是治疗头痛的一种有效方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治疗头痛的中药:1. 川贝母:有清热止咳、润肺止逆之功,适用于风寒头痛、喉痹、哮喘等症状。
2. 丹参:有活血化瘀、缓解头痛、头晕的功效。
3. 当归:有养血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气不足引起的头痛。
4. 神曲:能够调节身体机能、增强抵抗力,适用于由风热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5. 白芍:有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内外伤、痛经引起的头痛。
6. 独活寄生:有祛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头痛、脑缺血、风湿病等症状。
7. 五倍子:有收敛止泻、止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头痛、脑膜炎、骨折等症状。
8. 红花:有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头痛、瘀血肿痛等症状。
9. 川芎: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头痛、神经性头痛等症状。
10. 防风:有祛风止痛、散寒解表、发汗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头痛、感冒、风寒等症状。
11. 薄荷:能够疏散风热、清凉解毒、解表散热,适用于头痛、头晕、风热感冒等症状。
12. 甘草:有调和各种药物、缓解副作用的功效,适用于头痛、心悸、胸痹等症状。
13. 忘药:有开窍明目、清凉神志、解毒消肿的功效,适用于头痛、昏迷、中风等症状。
14. 地黄:有滋阴补血、安神定志的功效,适用于头痛、头昏、失眠等症状。
15. 斑蝥:有镇痛、止血、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头痛、眼痛等症状。
16. 龙胆草: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清目明便的功效,适用于头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17. 桑叶:有清热润喉、解毒轻身、降血压的功效,适用于头痛、口渴、高血压等症状。
18. 熟地黄:有补肾益气、滋阴补血、健脑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
19. 葛根: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痛、润肺开音的功效,适用于头痛、口渴、胸痹等症状。
20. 白术:有健脾益胃、祛湿化痰、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头痛、肠胃不适等症状。
中药治疗头痛主要有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偏方:1. 巴戟天安神饮将巴戟天、枸杞子、茯苓、白术、甘草、白芍、赤芍、木通、菊花等中药材煎成浓汁,加入枸杞、菊花、甘草等,定时饮用能减轻头痛症状,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头疗中草药大全

头疗中草药大全头疗中草药是指用于治疗头部疾病的药物,包括中药和中草药。
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而中草药则是指以植物为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头疗中草药大全主要包括了治疗头痛、偏头痛、头晕、失眠等头部疾病的常用中草药。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头疗中草药。
首先是治疗头痛的中草药。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的中草药治疗头痛的方法包括川芎、白芷、川芎白芷汤等。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适用于头痛、眩晕等症状。
白芷具有祛风除湿、宣通鼻窍的功效,适用于头痛、鼻塞等症状。
川芎白芷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方剂,具有治疗头痛、偏头痛的功效。
其次是治疗偏头痛的中草药。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的头痛,常见的中草药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包括白芍、川芎、当归等。
白芍具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偏头痛、经期头痛等症状。
当归具有活血调经、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偏头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川芎当归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方剂,具有治疗偏头痛、月经不调的功效。
再次是治疗头晕的中草药。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的中草药治疗头晕的方法包括白术、茯苓、甘草等。
白术具有健脾胃、宽中止呕的功效,适用于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安神益智的功效,适用于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
甘草具有和中止痛、缓急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
最后是治疗失眠的中草药。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的中草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包括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等。
酸枣仁具有养心安神、安定情绪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健忘失眠等症状。
远志具有益气安神、健脾开胃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健忘失眠等症状。
五味子具有安神补脑、健脾开胃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健忘失眠等症状。
总之,头疗中草药大全中包括了治疗头痛、偏头痛、头晕、失眠等头部疾病的常用中草药,这些中草药均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缓解头部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名中医治头痛十二个秘方

名中医治头痛十二个秘方治头痛秘方(12首)6.1加味乌星散【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组成】制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各3克,菊花6克,冰片0.9克(研细,分2次冲服)。
【用法】先煎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四味,后入菊花,稍煎即成,分2次服。
冰片临服时分2份各冲入1份。
服后稍事休息,头痛即止。
【功用】升清阳,化浊气,止头痛。
【方解】方中川乌、南星、细辛祛风散寒止痛;地龙通络镇痉;菊花疏风、清头目;冰片开窍散瘀,清热止痛。
诸药合用,有通络止痛、疏风散邪之功。
药专力宏,取效颇佳。
【主治】慢性头痛。
悠悠戚戚,迁延不愈,或在一侧,或在巅顶,诸如生气、受风、感寒以及天气变化都能引起发作。
脉象往往沉细微弦。
可用于神经性头痛。
【疗效】屡用屡效,多1剂痛止而愈。
6.2柔肝熄风方【来源】潘兰坪,《新编经验方》【组成】生地、熟地、天冬各9克,玉竹15克,黑芝麻12克,钩藤9克,白菊花6克,鲜莲叶20克,羚羊角0.5克(研细,分2次冲服),苦丁茶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熄风,滋阴益血。
【方解】方用鲜莲叶、菊花、羚羊角、钩藤、苦丁茶清肝热,熄肝风;地黄、天冬、玉竹、黑芝麻滋肝益肾。
“此养肝体佐以清肝用法,阴虚火浮之头痛最宜。
即偏正头风亦可治。
叶案所谓育阴和亢阳,柔润熄内风者以也”。
【主治】阴虚火浮之头痛,偏正头风。
可用于阴虚阳亢,血压上升引起的头痛。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6.3头痛汤【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组成】连翘、菊花、霜桑叶、黄芩各9克,苏薄荷3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12克,藁本、白芷各3克,荷叶边半张,鲜白茅根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2次。
【功用】祛风散热,通窍止痛。
【方解】方中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炒品;菊花、薄荷消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桑叶搜肝络之风邪;黄芩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结热;荷叶边舒散邪热;鲜茅根消除痰热,更使以白芷通窍散发表邪,引以藁本上升直达头顶。
如何用中医方法缓解头痛

如何用中医方法缓解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身体不适,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紧张压力、颈部问题、过度疲劳等。
虽然头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但长期依赖药物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中医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天然且有效的方式来缓解头痛。
以下是几种使用中医方法缓解头痛的技巧。
1. 冷敷冷敷是缓解头痛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方法。
可以将冰袋或冷毛巾轻轻敷在头部疼痛的位置,可缓解血管扩张和炎症引起的头痛。
冷敷还有助于减轻神经紧张和压力。
每次冷敷应该持续15到20分钟,并可根据需要重复使用。
2. 穴位按摩中医理论认为,在人体上有一些特定的穴位,按摩这些穴位有助于缓解头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 太阳穴:使用拇指轻轻旋转太阳穴约2分钟,可缓解头痛和眼部紧张。
- 攒竹穴:位于两眉毛中央,用食指和中指点压这个穴位数十秒钟,有助于减轻头痛和眼部疲劳。
- 鱼腰穴:位于两眉毛上方1寸处,用食指和中指点压这个穴位,有利于缓解头痛和脑部紧张。
在按摩穴位时,应用适度的力量,刺激穴位约1分钟。
每天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帮助缓解头痛。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一些特定的食物和草药可以用来缓解头痛。
例如:- 薄荷茶:将一茶匙干薄荷叶放入一杯开水中浸泡,10分钟后饮用。
薄荷具有清凉舒缓的效果,对头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陈皮茶:将5克干燥陈皮放入一杯开水中,沸腾后煮10分钟后饮用。
陈皮有助于舒缓肝气郁结,缓解头痛。
- 花椒水:将一小撮花椒磨成粉末,加入一杯温水中,搅拌均匀后饮用。
花椒可以活血祛寒,对头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除了这些具体的食物和草药之外,合理饮食习惯也很重要。
避免过度饮酒或摄入过多的咖啡因,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摄取新鲜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提供足够的营养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4. 中药疗法中医中有许多草药可以用来缓解头痛,其中一些草药可以单独使用,而另一些则需要配合使用。
这些草药通常可通过煎煮成药汤或制成颗粒剂。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不同,寻求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的咨询是十分重要的,以了解最适合个人需求的草药配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头痛是指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头痛的病因病机
头痛的病因: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失调③饮食劳倦,久病体虚
④先天不足,房事不节⑤头部外伤
头痛的病机:
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内伤——肝阳上扰,或瘀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头痛。
病位——肝、脾、肾。
病理因素——痰湿、风火、血瘀。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外感头痛——病程较短,治疗养护得当则少有转化。
内伤头痛——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性较为复杂。
头痛的诊断要点
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颠顶、枕项或全头部。
疼痛性
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
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
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
太阳头痛—头后部,下连于项
阳明——前额及眉棱骨处
少阳——头两侧,连及耳部
厥阴——巅顶部,或连于目系
头痛的辨证论治
风寒头痛
证候主症: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颠顶,凝滞经脉。
治法:疏散风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
常用药: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荆芥、防风。
加减:1.头痛,恶寒明显—加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
2.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脉弦—寒邪侵于厥阴经
脉—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藁本、川芎、细辛、法半夏—温散寒邪,降逆止痛。
3.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寒邪客于少阴经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温经散寒止痛。
风热头痛
证候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
常用药: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
加减:
1.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者—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清热生津,黄芩、山栀—清热泻火;
2.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口舌生疮—黄连上清丸泄热通腑。
风湿头痛
证候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证机概要: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
常用药:川芎、蔓荆子、独活、防风、羌活、藁本、白芷、细辛。
加减:
1.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显著—加苍术、厚朴、陈皮、藿梗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
2.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
3.纳呆食少—加麦芽、神曲健胃助运。
肝阳头痛
证候主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桑寄生、夜交藤、杜仲、山栀、牛膝、天麻、石决明、黄芩、钩藤、益母草、丹皮、白芍。
加减:1.头痛剧烈,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黄—肝郁化火,肝火上炎—加夏枯草、龙胆草、大黄。
2.头晕目涩,视物不明,遇劳加重,腰膝酸软—兼肝肾亏虚,水不涵木—加枸杞、白芍、山萸肉。
血虚头痛
证候主症:头痛隐隐,缠绵不休,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