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头痛的分类及治疗方剂
治疗头疼的中药方剂

治疗头疼的中药方剂文章目录*一、治疗头疼的中药方剂*二、中医怎么按摩治疗头痛*三、治疗头疼最快的方法是什么治疗头疼的中药方剂1、治疗头疼的中药方剂气虚头痛头痛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等,治以益气固本,方用补中益气汤:太子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升麻、柴胡。
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细,治以养血滋阴,方用加味四物汤: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黄芩、甘草。
血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涩;治以活血化瘀: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黄芩、甘草。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以化痰降逆,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生姜、天麻。
2、头疼吃枸杞子蒸蛋原料:鸡蛋2个,枸杞子15克.熟猪油40克,精盐、酱油,湿淀粉各适量。
用法:鸡蛋磕入碗中打散,加精盐、湿淀粉、冷清汤各适量,调散成蛋糊;枸杞于沸水浸胀;蛋糊入笼,沸水武火蒸约10分钟,撒上枸杞子蒸5分钟。
另将熟猪油加酱油同蒸化后,淋在蛋面上。
佐餐眼食,功效:补养阴血。
适用于血虚头痛、头晕心悸、神疲乏力、遇劳加重,或血虚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则加剧,肌热烦渴、面色不华等症。
3、头疼吃芹菜根鸡蛋汤原料:芹菜根250克,鸡蛋2个用法:上味同煮,蛋熟即成早晚2次,连汤服食。
功效:潜阳息风,滋补肝血,适用于头痛时作时止、经久不愈。
中医怎么按摩治疗头痛风寒头痛加重拿风池,点按风府、风门(双)、肺俞(双),对按太阳,双拇指同时点攒竹(双)、鱼腰(双)、丝竹空(双)、阳白(双)。
鼻塞不通者加重点按双侧迎香。
风热头痛加重拿合谷(双),点按曲池(双),擦大椎以发红为度。
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头痛加按肝俞(双)、胆俞(双)、行间(双)、太冲(双)。
痰浊头痛加按脾俞(双)、三焦俞(双)、丰隆(双)。
头痛,这些名家的处方够你学上好多年

头痛,这些名家的处方够你学上好多年行之医话1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头痛多数是脑部血管扩张或是肌肉痉挛,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和众多有效的方剂。
结合《陈士铎治疗头痛思维与验方》看看各位中医名家实战应用。
陈士铎陈士铎,明代名中医1,疏风止痛法适用于风邪所致头痛,疼痛特征为“头痛连脑,双目赤红,如破如裂”,“走来走去,无一定处者”。
陈氏认为这是因为风邪入脑或与阳气相战于经络间,则头痛发作。
治疗以疏风止痛为主。
方剂如:救脑汤(辛夷、川芎、细辛、当归、蔓荆子)救破汤(川芎、细辛、白芷)等。
护首汤(川芎、当归、白芷、郁李仁、天花粉、蔓荆子)头痛日久,可适当加全蝎、蜈蚣、僵蚕等搜风通络,效果更佳。
2,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水不足、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
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该类型头痛特征是:疼痛不甚重,伴头晕,遇劳遇寒遇热皆发,房事过度则头沉、嗜睡为特点。
方用:加减八味地黄汤(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川芎、肉桂)五德饮(熟地、麦冬、玄参、川芎、肉桂)用上述两方治疗每每取效。
3,疏肝解郁法适用于肝胆气郁、风袭少阳之偏头痛。
临床常见半边头痛,或左或右,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
常用处方:散偏汤(白芍、川芎、郁李仁、柴胡、白芥子、香附、甘草、白芷)半解汤(白芍、川芎、柴胡、当归、甘草、蔓荆子、半夏)不但对气郁不畅头痛可疗,感寒冒风或痰瘀所致者亦效。
如果再配用元胡、胆星、僵蚕、全蝎等,可有效地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
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4,益气升清法适用于气弱之人、阳气不能上升于头所致的遇春头痛、恶风恶寒、不欲饮食者。
方用:升清固外汤(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陈皮、当归、白芍、柴胡、蔓荆子、川芎、天花粉)升阳汤(人参、蔓荆子、半夏、黄芪、白术、甘草、白芍、川芎、升麻、白芷)。
对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脑震荡后遗症等引起的头痛,辨证属气虚或阳虚者,用升清固外汤或升阳汤配葛根、川芎、赤芍等调节气血升降,多能获得满意效果。
头痛中医分型及治疗(一)

头痛中医分型及治疗(一)瘀血阻络型头痛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病因病机:瘀血阻窍,脑脉不畅,不通则痛。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5g,益母草15g,大枣9g。
加减:久病气血不足,加黄芪30g,党参1g5以补气;头痛较剧,久痛不已,加全蝎5g,露蜂房5g,地鳖虫5g以止痛通络。
肝阳化风型头痛症状:头胀痛,心烦易怒,夜眠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
病因病机: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展开剩余83%治则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20g,牛膝15g,黄芩10g,杜仲15g,桑寄生15g,茯苓15g,夜交藤15g,益母草15g。
加减:肝郁化火,肝火上炎,症见头痛剧烈、目赤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黄,加夏枯草15g,龙胆草15g,大黄10g以泻肝胆实火;肝肾阴虚而头痛朝轻暮重,遇劳加重,加生地黄18g,制何首乌15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以滋养肝肾之阴。
气血亏虚型头痛症状:头痛隐隐,或伴头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休息减轻,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治则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八珍汤或四物汤加减。
白芍30g,当归15g,熟地黄30g,川芎15g,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10g。
加减:神疲乏力明显,遇劳加重,汗出气短,畏风怕冷,加黄芪30g,细辛3g以益气止痛;因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而见耳鸣、虚烦、少寐,加制何首乌20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炒酸枣仁10g等以养肝肾之阴。
风寒型头痛症状:头痛起病急,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病因病机:风寒外袭,上犯巅顶,凝滞经脉。
治则治法:祛风散寒。
中医辨证冶疗头痛药方

中医辨证冶疗头痛药方中医辨证治疗头痛药方1.瘀血头痛。
【症状】如果头痛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症状就像被针刺,有时侯轻有时侯重,经常这样没有好转,并且舌头上微微发紫、或者是出现瘀斑瘀点,脉搏有不流利的表现。
【药方】桃仁10克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10克炒柴胡6克白芷6克细辛3克枳壳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各服1次。
【备注】等到头痛的症状有所减轻或者缓解后,改成服用中成药,例如复方紫参冲剂,1日3次,每次1袋(22克),或者是元胡止痛片,1日3次,每次4~6片。
2.肝阳头痛。
【症状】如果头痛游走补丁,忽左忽右,忽前忽后,来的时候比较剧烈,或者是剧烈跳动,就像有烧灼感,并且有眩晕感,面色油红,心情烦躁,容易动怒,夜间的睡眠不安宁,清晨容易口干口苦,有时侯眼睛收红,舌头干红。
【药方】石决明30克(先煎20分钟)珍珠母30克(先煎20分钟)山栀6克黄芩8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杭菊花10克天麻10克茯神10克夜交藤15克钩藤15克(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各服1次。
3.痰湿头痛。
【症状】虽然头痛并不剧烈,但是感到头胀沉重,整天好像被重物缠绕,压返在头上,身体大体型丰满或者是肥胖,经常感到心胸憋气,饮食感到乏味,很少有饥饿感,时常会感到恶心,甚至会呕吐痰沫,舌苔出现白腻。
【药方】苍术10克川芎15克细辛3克姜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陈胆星6克白芥子6克菖蒲6克陈皮6克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前各服1次。
【备注】中成药的话经常用半夏天麻丸,1日2次,每次6克;二陈丸,1日3次,每次6~9克。
4.肾虚头痛。
【症状】头部似胀非胀,似痛非痛,经常空虚的感觉,并且伴有耳鸣,眼花眩晕,视力下降,晚上睡觉不踏实,记忆力出现明显减退,面色额头暗淡等现象。
【药方】熟地10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当归10克人参3克(如果用党参代替,用量要加大)炙甘草5克。
头晕头痛古方选

头晕头痛古方选
头痛可由风、热、湿、痰引起,皆由内发,归根结底,还是与气血有关。
可能会有多种因素一起引发,故无论怎么治,都必须调养气血。
1.雷头风痛
头面起疙瘩,头晕目眩,耳中雷鸣。
初病者,宜清震汤。
日久不愈者宜芎芷石膏汤。
清震汤方
升麻苍术荷叶
芎芷石膏汤方
川芎白芷石膏菊花羌活藁本
苦痛者加细辛
风盛目昏者加防风
热盛者加栀子、连翘黄芩薄荷甘草
大便秘小便赤者加芒硝、大黄
2.风热头痛
茶调散方
川芎甘草香白芷香附子防风细辛砂仁薄荷叶
3.虚寒头痛
人参芎附汤
人参川芎附子
4.血虚头痛
四物羌天汤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羌活天麻
5.气虚头痛
补中芎细汤
黄芪人参甘草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川芎细辛
6.风痰兼气虚头晕欲吐
半夏白术天麻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黄芪干姜黄柏天麻神曲麦糵泽泻苍术
7.气血两虚头晕头痛
十全大补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芪肉桂。
血管性头痛及顽固性头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血管性头痛及顽固性头痛的中医中药治疗血管性头痛属于中医学中的“头痛、偏头痛”的范畴。
头痛多呈胀痛或跳痛,重症时可出现剧烈疼痛,伴有头晕、视物模糊、畏光等症状。
疼痛多位于一侧的颞部,亦可出现头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特点。
方药:
川芎30g、丹参40g、红花10g、皂角15g
细辛5g、天竺黄15g、白芍20g、桔梗12g
泽泻12g、全蝎5g、党参20g、白术15g
茯苓20g
每日一剂,水煎服。
临证加减:
1、血瘀头痛:疼痛经久不愈,痛处经久不移,痛如锥刺
或有头部外伤史。
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加三
七5g、血竭1g、赤芍12g。
2、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痰涎,
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加橘红10g、制南星5g。
头痛剧
烈者加蜈蚣2条。
3、肾虚头痛: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
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加
山萸肉15g、沙苑子15g、枸杞15g。
4、血虚头痛: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淡白,头晕眼花,
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质淡脉细无力。
加当归15g、
黄芪30g。
引经药:
1、前额眉棱骨之阳明经头痛加:白芷10g。
2、头两侧连于耳部之少阳经头痛加:柴胡15g、黄芩10g。
3、巅顶连于目系之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6g。
4、头后部连于项背之太阳经头痛加:葛根15g。
5、
6、(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
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7、。
中医治疗头痛的中药方集

中医治疗头痛的中药方集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头痛的病因较多,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其病机多因风寒湿热等邪外侵,风阻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因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
1.疏风活血汤治慢性头痛[配方]川芎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O克,白芷10克,鸡血藤2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疏风,上痛。
用治各种慢性头痛。
2.芎芷二陈汤治头痛[配方]川芎9克,白芷9克,升麻9克,麻黄9克,姜半夏10克,天麻10克,荆芥穗10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6克,蜈蚣2条。
[制用法]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小儿量酌减。
[功效]祛风解表,除湿化痰,疏通经络。
用治外感所致痰湿内停、寒邪凝滞、气郁血瘀所引起的头痛。
3.大黄苏打片治疗血管性头痛[配方]大黄苏打片。
[制用法]大黄苏打片7—10片,空腹服,每日2—3次,以出现轻度腹泻为度。
[功效]大黄苏打片含有大黄粉、碳酸氢钠、薄荷油等,主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便秘等。
大黄苏打片具有扩张血管、改变血液PH、减少血黏度,从而对血管性头痛起到治疗作用。
可使头痛在1小时内减轻,1—8小时内消失。
4.白果治疗头痛[配方]带壳生白果20克。
[制用法1将生白果捣裂,去膜及胚芽,人砂锅,加人水500毫升,水煎,1天分2次服完。
[功效]补肾益肺,扩张脑血管。
治疗脑血管硬化性头痛、头晕。
5.大黄细辛塞鼻孔治疗头痛[配方]大黄、细辛各6克。
[制用法]以上研细奉,左侧头痛塞左鼻,右疼塞右鼻。
[功效]散寒化痰,通窍止痛。
治疗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头痛、鼻塞。
6.草决明治疗头痛[配方]草决明60克(炒)。
[制用法]研为末,用茶调敷两太阳穴,干则换。
[功效]清热明目。
治疗肝火上炎、风热外袭所至头痛、眩晕、目赤。
7.川芎茶叶治疗头痛[配方]川芎9克,茶叶6克。
中医古方:专治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鼻炎之头痛,顽固性头痛

中医古方:专治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鼻炎之头痛,顽固性头痛在中医的历史里,名为“茶调”的方子不多,川芎茶调散就是古代茶方制剂中最知名的方剂之一。
川芎茶调散最早见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是战乱频繁的朝代了。
那么打仗需要钱,没钱怎么办?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想了个好法子,把民间有效的方子搜集起来,加工成中成药,然后由政府统一销售,不就赚到钱了吗?但是,加工出来的药,如果没效果怎么办,老百姓凭啥买你的药啊,凭你皇上字写得好看?所以,我们需要很靠谱很靠谱的方子。
于是宋朝的太医局,相当于现在的医学院和卫健委科技教育司,组织了很多医生,把经过多年验证,确实有效的方子,编纂成了一本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这本书是很有价值的,虽然没有挽救宋王朝灭亡的命运,但其所收集的处方常有较为显著的疗效,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宋朝,药物还是比较紧缺的,所以,人们更喜欢用煮散的方式服药。
就是把药磨成粗粉,然后放到水里煮,这样更节省药材。
川芎茶调散方药:川芎120g,白芷60g,羌活60g,细辛30g,防风45g,薄荷240g,荆芥120g,甘草60g。
用法: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
饭后清茶水冲服,一次3~6g,一日2次。
川芎茶调散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头痛,像:1、感冒头痛之风邪为患者;2、长期偏头痛,遇寒加剧者;3、神经性头痛而头目昏重者;4、慢性鼻炎之头痛;5、女性经前期或经期之头痛。
有人可能要问了:“怎么感觉哪都有风邪呢?”没办法,谁叫人家是六淫之首呢,风邪不仅狡猾难缠,而且老是卷土重来,令人不胜其烦。
川芎茶调散是治头痛专方并非过誉,全方药仅八味,而竟集中了芎、荆、芷、羌、辛、防、薄7味风药,仅以一味甘草作和,其专攻风邪之功用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医方集解》所说,“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
”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故为方中君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头痛的分类及治疗方剂一)风寒头痛此种头痛最常见。
系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起病较急,头痛为重,以前额及太阳区为主,常牵连颈项部拘紧感,遇风寒时头痛即刻加重,由于风寒束表毛窍闭塞,而头痛无汗,影响肺气宣降可伴有咳嗽、喷嚏、鼻塞或流清涕等。
重者伴有发烧、全身酸痛。
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治则:散风止痛方剂: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0 克,荆芥10 克,薄荷6 克,羌活10 克,细辛3 克,白芷10 克,防风10 克,甘草6 克。
二)风热头痛临床表现:起病急、头痛重,伴有头沉和灼热感, 常有发烧、头中觉热、喜凉风,热重时口渴咽干痛、小便赤黄、大便秘结、鼻流浊涕或有牙痛等。
舌苔黄,脉浮数。
治则:祛风清热方剂:桑菊饮加减桑叶10 克,菊花10 克,桔梗10 克,连翘10 克,杏仁10克,甘草6 克,薄荷6 克,芦根10 克三)风湿头痛临床表现:头重如裹、头痛头胀而有紧缚感,伴四肢沉重、胸胁满闷、全身困倦酸痛或有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脉滑。
治则:祛湿化湿止痛方剂:羌活胜风湿加减羌活10 克,独活10 克,川芎10 克,蔓荆子10 克,甘草6克,藁本10 克,防风10 克。
四)肝阳头痛本型头痛多有高血压病史。
为搏动样跳痛,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而涩、颈项拘紧感、性急易怒、面红口苦咽干等。
舌质红,脉弦。
治则:以平肝阳为主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淮牛膝10 克,生龙骨10 克,白芍10 克,天冬10 克,生麦芽10 克,生牡蛎10 克,赭石10 克,玄参10 克,川楝子10 克,青蒿10 克,甘草6 克。
五)痰浊挟风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较重,伴有目眩、胸闷、恶心呕吐、咳嗽多痰。
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健脾化痰、兼以除风方剂:四君子汤加减党参10 克,白术10 克,茯苓10 克,甘草6 克,半夏10克,防风10 克。
六)血瘀头痛此种头痛多有外伤史。
其特点是头痛较剧烈、经常发作、治疗比较困难。
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心悸气短、失眠、记忆减退等。
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沉细或涩。
治则:活血化瘀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10 克,川芎10 克,桃仁10 克,红花10 克,麝香0 5克,老葱3 根,生姜6 克,大枣5 枚,黄酒30 克。
七)气血不足头痛临床表现:头部隐隐作痛、记忆减退、伴有头晕心悸、气短、四肢无力、劳动时加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无华。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补益气血方剂:八珍汤加减党参10 克,白术10 克,云苓10 克,甘草6 克,当归10克,川芎10 克,白芍10 克,熟地10 克。
八)肾阳虚头痛临床表现:头痛头晕、健忘、腰腿酸痛、四肢发冷、小便频数,重者伴有阳痿等。
舌质淡白,脉沉迟无力,尤以尺脉为甚。
治则:补益肾阳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10 克,山药10 克,山萸肉10 克,茯苓10 克,泽泻10 克,丹皮10 克,桂枝6 克,制附子3 克。
九)肾阴虚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较轻、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记忆减退以及腰酸遗精、多梦失眠、心悸气短等,重者有盗汗、低烧。
舌治则:补益肾阴方剂: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10 克,云苓10 克,丹皮10 克,山药10 克,山萸芋肉10 克,泽泻10 克。
十)火热头痛此种头痛多为阳明经证,气分热邪炽盛所致,如乙型脑炎等有较剧烈的头痛,伴有呕吐及高热、大汗出、口渴喜冷饮、心烦神躁、面红、小便短赤等。
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治则:清热泻火方剂:白虎汤加减石膏30 克,知母10 克,粳米10 克,甘草6 克,生地10克,麦冬10 克。
中医学对头痛的治疗一)少阳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时作,痛在两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欲呕,咽干目眩。
脉弦,舌苔黄白相兼,舌质淡舌尖红。
治则:和解表里方剂: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 克,姜半夏15 克,黄芩15 克,生姜3 片,大枣5枚,甘草10 克,白芷15 克,川芎15 克,人参10 克。
二)头痛型癫痫临床表现:头痛突发,短时即止,有明显诱发因素,痛在前额及颞部,疼痛性质为跳痛、刺痛或劈裂样痛。
治则:豁痰熄风,通窍止痛方剂:半夏100 克,胆南星50 克,蜈蚣10 条,细辛25 克,天麻50 克药共研细末,每服0.5 克,日服3 次。
三)副鼻窦炎性头痛临床表现:头部钝痛,疼痛部位多在前额两颧内侧,如以上颌窦炎为主还可出现牙痛,头痛出现以后,首先有持续加重的特点。
如上额窦引起的炎症,即头痛较重,晨起痛发,中午较重,傍晚渐轻。
治则:清热解毒,通窍熄风方剂: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15 克,黄芩15 克,栀子15 克,大黄15 克,土鳖虫方水煎温服,以大便泄下为度,不泄可再服。
四)经期头痛:主要发生于青年妇女,行经前1〜2天或行经期出现头痛或偏头痛。
临床表现:头部疼痛或偏头痛,常伴有胸闷气短,两胁胀痛,烦躁不安,少寐多梦,脉弦,舌质淡少苔。
50 克,地丁40 克,辛夷15 克,白芷15 克,薄荷10 克,防风15 克,荆芥15 克,菊花20 克。
治则:疏肝解郁,活血调经方剂:逍遥散加减柴胡15 克,当归20 克,赤芍10 克,茯苓15 克,白术15克,川芎20 克,香附20 克,白芷15 克,元胡20 克。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是头颅部血管神经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头痛。
临床以一侧阵发性剧烈头痛,伴视物模糊、恶心呕吐为特征。
诊治时分为偏头痛性和非偏头痛性两种。
典型的偏头痛以女性多见,约60%〜80%患者有遗传史,多于青春期发病。
中医辨证分型认为风邪入脑型头痛者,头一侧痛甚,或左或右,呈跳痛、掣痛,经年不愈,每因冒风受寒或情绪不畅而诱发;舌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拟疏风活血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其中川芎30 克,细辛3 克,白芷12 克,防风12 克,荆芥12 克,羌活10 克,薄荷5 克,全蝎6 克,僵蚕6 克。
夏白术天麻汤合牵正散化裁, 其中半夏 20 克,白术 12 克, 瘀阻脑络型头痛多在一侧,头痛时作时止,痛有定处,或痛 如针刺,或剧痛似裂,或青筋现露,本型多见于壮年妇女, 经行滞涩量少,且挟瘀块,或经行头痛加重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细涩。
治拟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 减,其中川芎 30 克,桃仁 15 克,红花 15 克,赤芍 15 克,牛膝 15 克,生地 15 克,桔梗 3 克,当归 20 克,枳壳 6 克,甘草 3 克。
肝经风火型头痛多在一侧胀痛,额部尤甚,太阳穴筋脉隆起 跳痛,甚则全头胀痛欲裂,或因火邪上冲则头痛,常因精神 紧张而诱发,面红目赤,畏光羞明,烦躁易怒,恶心呕吐,口苦口干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以清肝熄风,方用胆菊饮,心烦急躁,失眠多梦,面部烘热,耳鸣耳聋 ;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以平肝潜阳,滋水涵木,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其中天麻 12 克,钩藤 30 克,石决明 30 克,生熟地各 15克,茯神 12 克,夜交藤 20 克。
痰浊上蒙型头痛为偏侧头痛,头重而昏蒙,恶心呕吐,胸脘 满闷,纳呆食少 ;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以化痰降逆,方用半 柴胡 10 克,其中龙胆草 15 克,菊花 12 克, 天麻 12 克,川芎 20 克, 白芷 12 克,夏枯草 30 克,钩藤 30 克,地龙 12 克,全蝎 10 克,栀子 12 克,丹皮 12 克, 珍珠母 30 克。
肝阳上亢型头痛偏侧头部胀痛而眩, 或全头闷痛, 郁怒加重,茯苓30 克,陈皮12 克,天麻12 克,白附子12 克,白僵蚕10 克,全蝎5 克,地龙10 克,炙牙皂5 克,蔓荆子10 克。
精血不足型头痛头脑空痛或隐痛,痛势绵绵,遇劳则剧,伴头晕耳鸣,心悸易惊,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以填精益髓,补气益血,方用大补元煎合四物汤化裁,其中熟地30 克,山茱萸15 克,山药15 克,枸杞15 克,杜仲12 克,当归15 克,白芍20 克,川芎15 克,红参5 克,黄芪30 克。
牙齿及牙周疾病引起的头痛的治疗牙齿及牙周疾病所产生的疼痛也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头痛。
伴口臭、牙龈红肿疼痛、可有脓性分泌物与出血、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证属胃经实火型,治拟清热泻火,折冲止痛,方用清胃散加味,其中黄连6 克,生地15 克,当归10 克,丹皮10 克,升麻6 克,六月雪15克,蒲公英24 克,紫花地丁15 克。
阴虚火旺型为头痛目眩、口干潮热、牙齿松动、咀嚼无力、牙龈红肿溢脓、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治拟益肾清胃,壮水止痛,药用生地20 克,知母10 克,麦冬12 克,牛膝12 克,生石膏30 克,菟丝子15 克,枸杞子12 克,茯苓15 克,蔷薇花瓣10 克,生甘草6 克。
枕大神经痛引起的头痛的治疗枕大神经痛引起的头痛多在后枕部及颈部有发作性的剧烈疼痛,即使发作间歇也有钝痛存在,多有颈椎病史,不少患者还伴有颈部声响、头晕、恶心、耳鸣、听力减退、手发麻、或感觉障碍及肌肉萎缩等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当通络止痛,药物为:三七3 克,红花10 克,桃仁10 克,川断12 克,丹参20 克,川芎10 克,葛根30 克,菊花10 克,元胡10 克。
低血压引起头痛的治疗低血压多见于青年女性,收缩压经常在80〜90mmHg以下,头痛隐隐,常伴头晕眼花,耳鸣目眩,腰酸背楚,全身乏力,轻度浮肿,心悸气短,舌质多淡白,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中医辨证为虚证多见,治当健脾补气,壮肾养血,方用:枳壳15 克,炙黄芪30 克,附片10 克,当归10 克,红参3 克,红枣30 克,白术12 克,桂枝6 克,沙参24 克,枸杞子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