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保障

制度的含义、内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认识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增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改革意识和国家观念。教学重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教学难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归纳出本框所要学习和掌握的主

要内容或知识结构,联系实际综合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手册和磁卡)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作为劳动者,在其一生中会遇到一些风险:如生、老、病、死、伤以及失业等风险。那么承担这些风险,除了依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外,还必须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既涉及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最近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些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基本知识。(讲授新课):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即: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学习这一观念,要把握其以下几个要素(特点):①

社会保障的主体:国家或政府②社会保障的对象:全体社会成员的

基本生活权利③社会保障的实施方式: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④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⑤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

保证社会稳定(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①含义:P124,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②内容:③地位:核心。④实施情况: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覆盖面逐步扩大(看图表)。截至2002年6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业保险的参保人员分别达10567万、10095万和7920万。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

险制度也依据一定的条件在逐步地建立。 2、社会救济:①含义:

P125,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②内容:③地位:社会救济属于低层次的保障。④实施情况:截至2001年底,有677个城市、1638个县城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发式扶贫。灾民救助。 3、社会福利:①含义:P125,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②内容:③地位:社会福利属于较高层次保障。 4、社会优抚:①含义:P125,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②内容:③地位: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形式。 5、总体上看(画出知识结构图),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保险是核心内容;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则是辅助形式。其中,社会救济属于低层次的保障,社会福利属于较高层次保障,社会优抚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

(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1、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为什么?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使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我国社会保障的基点放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多且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国情出发,兼顾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保障和生产的发展。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什么?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社会保障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的。因此,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在履行规定义务的前提下,去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四)我国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1、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调整机构和岗位,有的企业还要实行兼并和破产,这就必然出现人员流动和失业。而只有对失业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给予适当的生活保障,才能保证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领取失业救济金和接受再就业培训是有期限的,劳动者要彻底保障自己的物质生活,就必须通过就业来实现。就业是最大的社会保障。“议一议”:在择业过程中,有的人一再失去就业机会,只是由于就业观念的偏差。在现实生活中,就业观念的偏差表现在哪些方面?“ 想一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完全消除失业? 2、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老的国有企业,在旧体制的影响下,形成了沉重的包袱(企业保障),这既不利于企业活力的发挥,也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 3、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

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才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小结:(请看结构图)巩固练习: 1、我国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制度有:①劳动合同制度②个人利益保护制度③社会保障制度④公民自由出境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2、2000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基本养老金发放属于 A.社会福利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济 D.社会优抚课后作业: 1、辨析: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2、约请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同志座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然后写一篇题为“我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小论文。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优品课件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保障 制度的含义、内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认识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增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改革意识和国家观念。教学重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教学难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归纳出本框所要学习和掌握的主 要内容或知识结构,联系实际综合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手册和磁卡)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作为劳动者,在其一生中会遇到一些风险:如生、老、病、死、伤以及失业等风险。那么承担这些风险,除了依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外,还必须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既涉及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最近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些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基本知识。(讲授新课):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即: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学习这一观念,要把握其以下几个要素(特点):① 社会保障的主体:国家或政府②社会保障的对象:全体社会成员的 基本生活权利③社会保障的实施方式: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④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⑤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 保证社会稳定(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①含义:P124,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②内容:③地位:核心。④实施情况: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覆盖面逐步扩大(看图表)。截至2002年6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业保险的参保人员分别达10567万、10095万和7920万。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 险制度也依据一定的条件在逐步地建立。 2、社会救济:①含义:

4.2 我国的社会保障(教案)高中政治新教材(统编版必修2)

4.2 我国的社会保障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经济要发展与社会要进步必须回答、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具体讲述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建设中有关收入分配公平、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的基本问题。 人民群众在收入分配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坚实的心理动力基础。要让人民群众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社会进步角度看,要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此,我们希望学生了解我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知道如何科学地评价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能够初步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的作用 (2)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各种保障措施的地位和作用 (3)理解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2.能力目标 会评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政策,能学以致用,结合当地实际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明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能评析具体的保障措施,能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完善措施,增强参与意识,增强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自信。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探究我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意义和措施,认可我国日益完善的保障,增强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同感。 2.科学精神:学以致用,通过走访当地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居民等,评析政府运用再分配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 3.公共参与:尝试对促进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议,增强参与意识。

社保法教案

第一章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理(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社会保障法的特征;社会保障法的原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以后各章节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识记和掌握社会保障法的发展过程,和社会保障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社会保障法的特征;社会保障法的原则。第一节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沿革 *社会保障法产生于1601年英国的《济贫法》,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则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20世纪20-40年代,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西方国家中已普遍建立,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在社会保障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实施,国际劳工组织也积极促进各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合作。 *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就已产生,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创立时期、改革时期和停滞时期。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着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第二节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一)社会保障的定义 “社会保障”是由英语“Social Security”一词翻译而来,出自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出“我国将逐步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雏形”,从此,社会保障一词在我国开始广泛使用以及深入研究。 什么是社会保障?在英国、德国和美国有不同界定,但有共同之处,即都认为社会保障是为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者提供的保护。 *在我国,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法律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因自然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此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 *1、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 *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保障的水平线,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要素。社会保障是社会按照一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予以物质帮助。 *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该社会的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者。 *3、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和实施的。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内容是由法律规定的,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 *4、社会保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促进社会发展。社会保障被公认为社会安全网或社会稳定器。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以其特有的方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保障的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方式,对劳动者在遇到生、老、病、伤、残、死、失业等困难,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疾病保险。社会保险构成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2、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为全体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 *3、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于那些因自身、自然和社会原因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者提供帮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救济由社会救济、救灾救济和扶贫救济三部分制度构成。 *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国家对维护国家安全或社会秩序作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员及其家属在物质上给予优待和抚恤的制度。社会优抚是伴随着军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军队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社会优抚包括社会优待、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 *二、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一)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调整对象 *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各类单位和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教学案 第二框 我国的社会保障

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在“两会”十大热点候选项中,“社会保障”连续三年蝉联网上调查热度排行榜榜首,反映了广大网民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期待。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 ) ①通过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④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B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通过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①④正确;②属于社会的初次分配范畴,不符合题意;③和题意无关,排除。

2.除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在2019年迎来15连涨之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基础养老金也有望继续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属于(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解析:A 退休人员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A正确;B、 C、D均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李克强指出,我国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450元,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已有1 700 多万人次受益。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近6 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里的社会救助( ) ①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②它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③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④最低工资标准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之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C 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①③符合题意;社会保险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②错误;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不属于社会救助,④排除。 4.2019年深圳加快推动住房新政策落地实施,加大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筹集和供应力度,全年计划开工筹集8万套、供应3.4万套。这表明( )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4.2我国的社会保障 教案 (1)

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实施的成就,感悟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不断提升。增强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同感,坚定我国的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了解社会保障的作用,阐释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及其含义。 3.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明确享受社会保障是我们的权利,也需要社会成员分担责任。理解和认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二、议题设置总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兜底网 分议题一: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因分 议题二: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分 议题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社会保障的功能。 2.明确完善社会保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四、课前预习自主预习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的知识,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们知道这张卡片是什么吗?对的,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卡,简称“社保卡”。可不要小看这张卡片,这张小小的社保卡足足有102个用处呢,它涉及到就医、就业、养老、工伤、生育甚至金融等等各个方面,可谓是“一卡在手,天下我有”,同学们是不是感受到了满满的安全感呢?这张社保卡充分展现着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第二框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

(二)讲授新课我国的社会保障(板书)这节课我们主要以议题的形式进行。总议题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兜底网,下设三个分议题: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因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议题一: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因(板书) 活动一:观看视频《中国社会保障纪实》,谈一谈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要求:1.按小组进行讨论。2.讨论时间3分钟。 总结:正如视频和图片中展示的那样,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因此,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活动二:观看多媒体展示的临沂市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数字信息,思考临沂市所取得的成就,并说明这些成就主要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哪些作用? 总结:临沂市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出了社会保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之余的稳定。(稳定功能) 2.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调节功能) 3.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互助功能)议题二: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板书)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教案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教案 近几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对社会中弱势群体提供保障,使他们得到充分的经济、社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提高生活水平,增强社会归属感,使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得以保障。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从早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样化的演变。早期,宗教和传统文化是帮助弱势群体获得保障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国家和社会发展历史的变化,大多数社会保障服务仍然来源于家族成员或宗教团体。20世纪初,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机构化的发展阶段,许多国家发展了政府补贴、救济、社会企业和民主合作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确保社会风险的有效分散。20世纪30年代,根据国际公约,许多国家制定了社会保障法,以此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如今,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极大地改善了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福利待遇,使他们更加获得安全感。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构建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机制,以及实施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以社会保障权益。 1、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明确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

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绩效考核机制,发展独立的社会保障报表,并将这些社会保障政策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2、推进社会保障政策实施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要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使社会保障政策有效地惠及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如通过发展低保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就业扶贫政策实施等,都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重要措施。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尽管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首先,财政支出有限,无法满足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要求;其次,政策措施实施不力,社会保障政策实施效率低下,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再次,我国弱势群体仍处于贫困状态,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等。 因此,要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大财政支出,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作用,加强财政管理,完善信誉体系,及时有效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增强政府社会保障责任,改善社会保障和慈善机构的服务,加大对弱势群体援助力度,提高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构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要发展和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就必须加强政策制定,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推进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增强政府社会保障责任,提高整体社会保障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懂得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网上查阅信息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提高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相关政策的认同感;针对社会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问题的建议,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认同国家在社会保障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明白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每一位同学都要树立国家主人翁的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1.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分组制作课堂交流ppt,教师教学用ppt 2.网络资源:近年来国家实行的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举措 3. 时事资源:十九大报告相关内容、2018年全国两会相关内容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学习高一年级经济第六课《经济制度社会保障》第3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教材逐一阐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的基本内容,指出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介绍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构架。社会保障制度牵动千家万户,涉及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无论对学生现在的生活还是未来的生活,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教材从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有助于维护广大群众公平权益促进社会稳定两个角度阐明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的了解,感悟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对于高中生而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些内容与目前他们的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距离,比如

健全社会保障 教案

健全社会保障教案 健全社会保障的教案 【引言】 社会保障是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和增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涵盖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为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方向进行深入了解,以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主体】 一、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1. 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 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社会保障,可以弱化社会阶级和收入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 3. 促进社会稳定: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社会动荡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 1. 医疗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等问题。 2. 养老保障:养老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面临养老金缺口和养老服务不足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3. 失业保障:我国失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扩大,但就业困难人群的帮扶和再就业支持仍需加强。 4.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制度在解决特殊人群困境、保障其基本生活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建设不完善和保障标准不足等问题。 三、健全社会保障的改进方向 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社会保障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修订,确保其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需求保持一致。 2. 提高保障水平: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提高保障标准,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3. 加强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管理机制,加大监督力度,确保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透明和有效。 4. 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探索与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适应社会变革和民生需求的变化。 【结语】 健全社会保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改进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制度创新,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增进社会公平和谐,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中历史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教案高中历史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教案 一、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3.分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三、教学重点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如何通过历史的视角看待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老师讲授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重大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等,让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分析中,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六、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概述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及其特点。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第二课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1.列强对中国的“赔款”与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广。 2.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第三课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民生制度保障篇教案

民生制度保障篇教案 教案标题:民生制度保障篇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民生制度保障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我国民生制度保障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式;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民生制度保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民生制度保障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我国民生制度保障的主要内容; 3. 民生制度保障的实施方式。 教学难点: 1.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民生制度保障的意识; 2. 如何让学生理解民生制度保障对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教学课件; 3. 学生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民生制度保障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民生制度保障有什么了解吗?你们觉得它对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讲解民生制度保障的概念和重要性,强调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作用; 2. 分析我国民生制度保障的主要内容,包括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社会保障等; 3. 介绍我国民生制度保障的实施方式,如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存在的民生制度保障问题; 2.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和讨论。 四、学生参与(15分钟) 1.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参与民生制度保障的过程; 2.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讨论并提出改进现有民生制度保障的建议。 五、总结归纳(10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民生制度保障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民生制度保障,培养社会责任感。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民生制度保障的小论文,包括对民生制度保障的认识、对我国民生制度保障的评价以及自己参与民生制度保障的设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民生制度保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案例分 析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民生制度保障的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教案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教材分析】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的第18课。本课包括两个子目,第一子目是“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第二子目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两个子目分别介绍西方主要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引导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加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完成必修的学习,对中外历史都有了大致了解。学生已接触到一些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思维活跃。但学生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具体史实不够清晰,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历史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不足。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脉络。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2.通过史料阅读及问题探究,分析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特点,认识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以此认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加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3.通过阅读教材和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理解其巨大成就和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教学难点】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认识基层治理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2019统编版】部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案教学设计

【2019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二册《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第四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2.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 2 《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说明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阐释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的原理,介绍了实行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目“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阐明了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所在,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内容;懂得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原因、原理;了解分配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2.能够阐述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原因、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用实例说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作用。 3.把握基本国情和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明确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与改善民生、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及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配制度的内容,分配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教学难点:分配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果说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在做大“蛋糕”,那么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分配,就是在分“蛋糕”。“蛋糕”分配得是否公平合理,会影响人们做“蛋糕”的积极性,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怎样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了解我

高中政治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部编版必修2

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情景导入学习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需要,已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 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 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突出的矛盾是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重点·政治认同] 理解我国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难点·科学精神、政治认同]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材P43“探究与分享” 提示 (1)该村发展集体经济,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2)我国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该村村民承包土地,在村办企业工作,收入不菲,体现了提高效率。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也早早享受到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同时该村不忘带动周边的乡村共同富裕,坚持先富帮后富,促进社会公平。 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2)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让各种要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授课人:许培资 共19周,38个学时

通过系统、深入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就业能力。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教学重点: 1、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具有法律规定性。实现劳动过程在抽象意义上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在具体意义上是劳动力与劳动报酬的交换过程。劳动过程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人身依附属性。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 1、劳动关系与非劳动关系的区分。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其体现的本质是实现劳动过程,即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与劳动关系相区分的其它社会关系(比如承揽关系)不具有实现劳动过程的本质特征,而强调劳动结果的实现。 2、正确理解并区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有两类调整对象,一是劳动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内涵和本质已经说明。着重把握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其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发生前提,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或者是劳动关系的附随关系。

1、通过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化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认识,提高其对劳动关系本质的把握能力。比如,区分在招聘过程中所发生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在劳动者退休后其与原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 2、结合劳动法发展需要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背景,深入理解劳动关系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及其发展。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教学重点: 1、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劳动法有其特殊的调整对象、价值目标、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一门独立于私法和公法的新型法学。同时,结合讲解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深入理解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2、劳动法的性质。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社会法在观念上已经得到我国政府的认可,社会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本身内涵及本质的认识还未得以广泛的讨论并达成一致。劳动法在其特殊的调整对象、法律原则、价值观念、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与社会法具有一致性,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3、劳动法律关系概述。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 劳动法的性质。劳动法在传统观念中属于私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法所承载的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利益为最高使命,有其独特的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1、劳动法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示范教案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 保障》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教材分析 本课为选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2课内容,是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基础上,学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渊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都是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自身优秀的传统、彼此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且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趋于完善。 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是国家政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世界意识和发展意识,认识到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为了推动人类文明而共同努力。 教学目标 1. 结合教材及补充史料,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掌握上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地点,梳理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脉络,发展学生的时空观。 2. 理清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轨迹,明确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西方较为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同时,也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社会保障制度又出现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辨能力。 3.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认识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教学难点: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的推行进程和成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面对疫情时,中国的社区能严防死守,而在美国却成为病例激增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样是社区治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因为西方人在长期的历史传统中形成的自治精神,已经成为普遍的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 (设计意图)从现实入手,通过所有人经历,引起共鸣,从中西在面对疫情基层的不同措施入手,引起对西方基层治理了解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文明时期——村社自治 出示材料与古希腊139个村社图片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2经济与社会2我国的社会保障教案

一、导入新课 作为劳动者,在其一生中会遇到一些风险:如生、老、病、死、伤以及失业等风险。那么承担这些风险,除了依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外,还必须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既涉及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保障工作。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些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基本知识。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丧失劳动收入时,能从社会获得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从社会保障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地位: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内容: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作用:它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除了社会保险,还有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是承担。说保险金责任的行为,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比较 商业保险社会保险 性质自愿的市场行为具有强制性和福利性质 经营目标追求利润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维护社会稳定经营方式保险公司经营由国家经办 费用来源全部由个人承担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分摊 保障对象签订保险合同,并按照约定 缴费的人法律规定有权利享受社会保险的人 保障水平满足被保险人的较高层次的 保险需要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材料呈现: 灾害救助是社会做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陷入困境的灾民获得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部编版必修2

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材P 43“探究与分享” 提示 (1)该村发展集体经济,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2)我国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该村村民承包土地,在村办企业工作,收入不菲,体现了提高效率。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也早早享受到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同时该村不忘带动周边的乡村共同富裕,坚持先富帮后富,促进社会公平。 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2)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让各种要

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教材P 45“探究与分享1” 提示 (1)小李一家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工资、奖金、持有的公司股票分红、银行存款和国债收益、转让承包土地收入和转让专利技术收入等。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教材P 45“探究与分享2” 提示作为劳动者,应该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守法劳动致富,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守法劳动致富。 1.(1)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入股分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 (2)按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 提示:(1)×(2)×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教材P 46“探究与分享” 提示 (1)2004—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全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减小。 (2)目前,已有四个省份明确2019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制度也在抓紧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制度,除了最低工资制度外,还包括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指导线制度、企业基本工资制度,以及一些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和收入激励政策等。这一政策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1)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社会保险教案

社会保障概论教案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历史发展 §1.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 (一)辞源:(Social security ) 1、1935 美国《社会保障法》首次提出 2、1941 《大西洋宪法》(Atlantic Charter)两次 3、1944 《国际劳工组织大会》《费城宣言》 4、1948.12 联合国《人权宣言》正式被使用 (二)定义(P4)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是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对个人的意义 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防不行,不保不行。 2、最无法抗拒的风险:越好越老,老无新养。老态龙钟疾未消,更甚俗事败 幽情。 3、人生三大风险: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少年、中年、老年。三: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1、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 a、家庭保障力下降 b、社会保障成为必要。 2、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3、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内需不足) 4、市场经济是以应用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 5、任何社会中存在的先天性疾病、残障或各种原因导致的无依无靠者需要社会救助。 市场经济效率高但风险大,社会保障可以发挥减震器的作用。 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 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 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 二战后兴起了“福利国家”运动,形成了以救助、保险、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1.2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