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通用7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通用7篇)小学六年级篇1第一课时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4、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2020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一、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的教学将为后几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学习探究活动。
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继上节课观察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沙与豆子的混合和加热白糖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即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背景: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精选8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精选8篇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
(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第二课时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模拟课堂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
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二、小组自评◆模拟课堂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乐器的外形美观◆◆◆◆◆乐器的设计有创意◆◆◆◆◆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三、改进乐器◆模拟课堂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3. 健康生活与疾病预防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以及保护措施,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掌握生态环境的概念,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的实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3. 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疾病预防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意义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健康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学期的研究主题。
2. 例题讲解:(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阐述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方法;(3)介绍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分析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实例,讨论其价值及保护措施;(2)分析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3)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健康生活计划,预防常见疾病。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 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保护方法3. 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价值;(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从生活习惯、疾病预防两个方面,制定一份健康生活计划。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指生物在地球上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020年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版

精选文档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微小世界第一单元、放大镜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1.放大镜是凸透镜,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镜”“透”【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教学准备】如果只能提供给(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计算机或电视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水。
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
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1.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我是放大镜》。
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展示交流3.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构造——提醒学生物,把物体放大”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体并未变大)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放大镜的用途线路板检验、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农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页的网状图。
1.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1.精选文档.精选文档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020年最新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1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2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3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4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5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6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7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8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XX学校]
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精品教案集郑重说明:本教案版权归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所有,供全国小学科学教师无偿使用。
其他网站或个人想要转载,请与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联系,联系人陈建秋(不睡觉的兔QQ173692760,微信“春秋如风”)。
如果没有经过正式授权,其他网站或个人用于赢利,我们保留追究的权利!配套精品课件,请登陆“小学科学教学网/下载中心”下载:/web/index.aspx本册教案编写人员:赵燕娜、陈飞琴、张旭、余敏雅、张秋佳、陈朋、陈梅娟、朱斌、李宏勇、马水娟、薛静艳、李金伟、莫盈盈、杨晓蔚、张宁素、汪璐珊、包家欢、陈峰、陈安妮、陈志强、阮翔、江丹、钱嘉彧、沈国萍、李张宇、肖文洁、王鑫芽、陆志浩、叶佩玉、徐莉莎、邱伟芸、黄君健、陈秀芬、从玮峰1-6年级整理人员:1年级(吴振峰),2年级(金世超),3年级(陈建秋),4年级(吴迪),5年级(周娟),6年级(吴凤)1.1放大镜【教材简析】“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
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
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
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 知道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倍数越大。
科学探究目标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能通过反复探究来收集具有放大作用的镜片,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增强对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3.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在探索微小世界的中的应用。
2.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过程中发现放大镜的作用及特点。
难点:探究放大镜的特点,知道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教学准备】教师:放大镜、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袋、水等。
小组:放大镜、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引出问题(预设3分钟)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提问:它是什么样的呢?(预设:人类的最高视力只能观察到1/5毫米大小的物体。
)提问:那又该怎么观察呢?(预设:放大镜、显微镜等。
)2.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信息的。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放大镜》。
(板书课题:放大镜)二、探索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网状图)]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它的构造怎样?课件出示放大镜的构造图——镜架、镜片。
(1)提问: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2)学生交流,发表观点,记录于网状图中。
小结: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
三、探索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报纸、布料纤维、书本、皮肤指纹、不同笔的笔迹]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1)放大镜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领域,它有什么作用?(学生说,展示前概念,预设:放大)追问:怎么用?(预设:学生说使用方法)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试。
(2)课件出示放大镜2种使用方法。
挑战活动:分别用2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课件出示100元纸币,学生比较肉眼和放大镜下的观察有什么区别。
(预设:放大镜可以使纸币放大,纹路清晰。
)(2)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
我们也来试一试?A.根据学习单明确要求,完成观察任务,并记录。
B.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有什么不同。
C.领材料,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作用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作用吗?(预设:适时板书,并点出:放大镜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A.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B.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屏幕、计算机屏幕,我们还发现: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四、探索3:放大镜的特点[材料准备: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
]1.挑战一:(1)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些材料具有放大功能?与没有放大功能的每一种材料比一比,放大镜有什么特点?(2)学生领材料,开始探究,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
它能“放大”物体图像的秘密在哪里呢?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并点出:根据它这样的特点,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A.(凸)中间厚、边缘薄B.(透)透明小结:通过用放大镜分别与玻璃片、围棋子、近视眼镜片的比较我们发现:放大镜片具有的特点,中间,边缘。
1.挑战二:(1)出示操作提示:①留下1号、2号放大镜片,其它材料放回材料盒。
②以本课课题“放大镜”为观察对象观察进行比较。
③每个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找到放大镜放大倍数的秘密。
(2)学生观察实验,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2:交流放大倍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问:你们组里2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相同吗?它和什么因素有关?你是怎么发现的?A.请个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补充。
B.形成共识: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号镜片的放大倍数最大。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有关,它们的关系是:放大镜的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五、总结拓展:1.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发现或收获吗?2.寻找生活中的放大镜3.放大镜的历史。
(1)放大镜的发展历史(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作用: 1.放大物体的图像2.观察到更多细节特点: 1.中间厚,边缘薄2.透明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相关表单】《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习单小组:《放大镜的特点》学习单小组:【作业设计】1.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1.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材简析】这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教学内容,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本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于我们对昆虫的了解。
本课对昆虫观察的活动,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
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活动要延伸到课外。
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体构造”,第二部分是“蚜虫和它的天敌一一草蛉”。
教科书的首段提出本课的观察活动任务,并了解学生已有的昆虫知识。
第一部分的活动主要激发学生用放大镜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观察的内容有: 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
这些器官能反映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当然观察内容不限于昆虫的这几方面,这里只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进人昆虫世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自己确定观察的内容。
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准备足够的昆虫标本,供分组观察用。
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从观察静止的昆虫标本过渡到观察活体昆虫的生活习性,难度有所增加。
教材仅是一个举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
能选择1-2种昆虫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学情分析】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
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
而且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
而借助放大镜在探索中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与功能,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科学探究目标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晴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科学态度目标在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工具在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蟋蟀的外部特征,并延伸到对其它昆虫的自行探究。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到小昆虫的细微构造,并描述或记录下来。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