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与谁并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签 名 :
注 会 四 班 第 二 组
生平简介
江南神童河南道青州才子 仕途艰难隐居兖州
再度遭谴从军边塞
十年不调诬赃下狱
扬州起事兵败逃亡
下落不明众说纷纭
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畴昔篇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途中有怀 睠然怀楚奏,怅矣背泰关。 涸鳞惊煦辙,坠羽怯虚弯。 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 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 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 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 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 “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 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 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 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 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 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 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 物。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 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 “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 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 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 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 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 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 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 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 不愧为当今奇才。”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初唐时期(618年-907年)的四位著名文学家,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以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和影响力而被称为初唐文坛的瑰宝。
王勃(650年-676年)是初唐时期最早的杰出文学家之一。
他出生于古都隋朝的洛阳,在贞观文化繁荣的时期接受良好的文学教育。
王勃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华美高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是一首颂扬隋炀帝的长诗,通过描绘宏伟壮丽的滕王阁景色,表达了王勃对隋朝国力强盛和皇帝治理有方的赞美之情。
杨炯(625年-690年)是一位文坛宗师,擅长诗歌和赋。
他在文学创作中以睿智优雅的风格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力而闻名。
杨炯的代表作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首诗以长江的壮丽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江水的致敬之情。
卢照邻(生卒年不详)是初唐时期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尤以其优秀的诗歌创作而著称。
他的诗歌深受民间音乐的影响,用词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卢照邻的代表作《金陵图》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长诗,通过诗人的真挚表达和对家乡的怀念,唤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骆宾王(646年-684年)是初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精通文学和诗歌,也担任过许多高级政府职位。
骆宾王的诗歌风格雄壮豪放,以其雄心壮志、抒情细腻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是一首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玉帝娥皇女”为题材的长诗,通过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疆界改变的痛惜与思考。
初唐四杰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作品的深远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世文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广泛学习和传颂。
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表达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以及他们的贡献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以及他们的贡献
对于喜欢文学古诗的同学来说,“唐宋八大家”肯定不会陌生,那在唐朝初期的“初唐四杰”您知晓吗?小编整理了初唐四杰分别是谁以及他们的贡献,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
1初唐四杰的简介初唐四杰,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
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
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
宋之问《祭
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
所知最早的材料。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
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
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
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
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卢、骆的七言歌行
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
初唐四杰指的是

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
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
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王勃简介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
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初唐四杰集是那几位

初唐四杰集是那几位
《初唐四杰集》录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四子诗文集。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初唐四杰集》录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四子诗文集,共三十七卷,计《王子安集》十六卷、《杨盈川集》十卷、《卢异之集》七卷、《骆丞集》四卷。
其中王、卢二集以明张燮编《初唐四子集》本为基础,杨集以明童飘辑本为基础,骆集以《四库全书》本为基础,均参校各本,重加整理。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
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文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均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针对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而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
初唐“四杰之冠”王勃

初唐“四杰之冠”王勃初唐“四杰之冠”王勃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诗坛,出现了四个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以文章齐名天下,人们称之为“四杰”,而被推为“四杰之冠”(《四库全书总目》的则是“神童”王勃。
王勃049—676)①,字子安,絳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父亲王福,任太常博士。
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著作甚多。
从祖王绩,则是隋末唐初对唐代诗歌有开创之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
家风使然,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
王勃自幼聪颖,九岁就对颜师古《汉书注》纠误,并《指瑕》十卷,十二岁到长安从名医曹元学习《周易章句》、《黄帝素问难经》杨炯称他“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居难则易,在塞则通;于术无所滞,于辞无所假”。
虽有所夸大,但也足见少年王勃之才情。
不过,王勃的家庭没有能够给他多少走向仕途的政治凭借,所以他从小便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国家政事,寻找机会上书献颂以自荐。
唐初对外战争的最大胜利,是安定了北方边疆,但唐统治者由此滋长了侵略的野心,自恃国大兵强,企图加害于弱小的邻国。
结果带来了许多弊端。
德元年(664)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五岁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
警烽走传,骇秦洛之;飞挽粟,竭淮海之费。
”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刘祥道看后,非常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
乾封元年(666),高宗下诏开幽素科。
王勃应幽素举,对台策,很受考官吏部员外郎皇甫常伯的赏识。
及第,拜为朝散郎。
并经皇甫常伯介绍,任沛王府修。
在唐代,制科虽然不如常科,朝散郎也只是一个从七品散官,但十七岁的王勃,年未弱冠,便及第受禄,在沛王府,又颇得沛王的.欢心,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
然而正当他做着以文章经纬天地的美梦时,出其不意的打击却降临到他的头上。
初唐四杰诗歌鉴赏

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王勃简介王勃(650—676 ),初唐诗人。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
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
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
当时诸王中斗鸡之风盛行,王勃戏作《檄周王鸡》一文加以嘲讽。
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儿子、后来的中宗李显。
唐高宗李治恼恨王勃“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参军;后来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
其父王福畴因受王勃牵连,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
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年仅二十七。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
他们都力求革新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齐梁宫体诗风,拓宽诗歌题材,表现积极进取、健康昂扬的精神,抒发政治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由于他们在革新齐梁诗风和促进五律渐趋成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杜甫有“王杨卢骆当时体”的赞誉。
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他的诗大都对仗工整,上下蝉联,但有些诗篇仍“浮躁炫露”,流于浮艳,没有彻底摆脱六朝辞藻华丽绮靡的诗风。
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阁序》著名。
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摆。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鉴赏《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曾高度评价说:“初唐短歌,子安《滕王阁》为冠”,“婉丽和平,极可法师。
”这道工整精致的诗,一直被诗论家视作是王勃七言古诗的代表作。
常识积累:初唐四杰

常识积累:初唐四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这四个人怎么记呢?先记姓,简称“王杨卢骆”,再来记名,一下就记住了。
然后还需要我们记一下他们每一人的生平。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
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杨炯,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于显庆四年举神童。
上元三年应制举及第。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卢照邻的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
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
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勃与谁并称为初唐四杰
导语:初唐文学家王勃与谁并称为初唐四杰呢?王勃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
今天,小编为大家解答王勃与谁并称为初唐四杰,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王勃与谁并称为初唐四杰呢?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
《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
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
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初唐四杰话王勃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
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的祖
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畴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
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
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
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
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
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
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社会地位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
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
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