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的方法与困惑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如何阅读名著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如何阅读名著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如何阅读名著教案阅读名著是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经验,还可以让自己在阅读中受益匪浅。

所以,上好一堂名著阅读课,让小学生们充分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就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必要内容。

那么,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如何设计一堂有效的名著阅读课呢?本文将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学目标和课堂效果在设计名著阅读课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所要达到的课堂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对课题和学生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特别是对于作品内容,背景等方面都要深入了解。

针对阅读名著这一内容,我们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和兴趣,使其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阅读价值。

3.让学生通过文学阅读,体会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品味,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当教师确定了这三个目标,就要尽力设计出合理的课程和活动方式,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二、课程设计和活动安排在设计名著阅读课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并注意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愉悦,从而更好的吸收知识和信息。

1.课前准备:在开始名著阅读课之前,教师应该对课程进行前期准备。

具体的准备内容可以包括让学生先了解一些作品相关信息,或是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谜语等形式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心,从而预备好学生的阅读力和阅读兴趣。

2.故事梗概:在让学生开始阅读之前,可以简要给学生讲解一下整个故事的大体情节,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作品的整体构架和情节,为学生阅读积累宝贵的信息资料。

3.交流分享:在阅读环节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分享阅读体验和感受。

这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形象和主题的深入理解,也能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4.课后绘画: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就阅读的内容进行绘画,激发学生的创意和美术素养。

名著精读方法与技巧

名著精读方法与技巧

名著精读方法与技巧名著,作为文学经典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但由于篇幅庞大和语言复杂,许多人在阅读名著时会感到困惑。

本文将介绍一些名著精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名著。

一、选择合适的版本在开始阅读一本名著之前,选择一本合适的版本非常重要。

不同版本的名著可能存在着翻译上的差异,有些版本可能更贴近原著,而有些版本则更易读。

对于初次接触名著的读者来说,建议选择一些经过简化或注释的版本,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随着阅读水平的提高,可以逐渐转向原汁原味的版本。

二、了解背景和作者在阅读名著之前,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以及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还可以通过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注重阅读的预备工作在开始阅读一本名著之前,进行一些预备工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可以先阅读一些关于该作品的介绍性文章,了解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对作品的整体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此外,也可以查阅一些辅助资料,如词典、注释等,以便更好地理解生词和上下文的语境。

四、采用主动阅读的方法在阅读名著时,采取主动的阅读方法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划重点、标注关键句子、做读书笔记等方式,帮助记忆和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断思考和质疑,与作品进行互动。

尝试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五、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名著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读者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能力。

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思考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作品。

此外,可以借助相关的批评性文章和学术研究,获取更多的思想和观点。

六、与他人交流与分享阅读名著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和他人交流与分享也能增添乐趣。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导读+识记(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导读+识记(含答案)

《朝花夕拾》导读+识记一、阅读建议先看目录,通过标题猜测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可能会写什么?再读文章——快速阅读。

粗略阅读各篇,在此过程中,不细究每个字、词、句的含义,但要注意了解各篇大意。

如有感悟,可以先用三两个词简要记录,等到精读时再作探究。

分析阅读。

精读各篇文章,边读边体会文章主题。

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记录下自己的疑惑,然后通过精读文章、查阅背景资料,借助注释、文本互读以及与父母、老师、同学讨论等方法,仔细推敲,力求解除疑惑。

阅读检测——对应导读问题,思考自己是否能回答这些提问,如果不能,带着问题再回到文本,找出答案,做好记录。

不建议同学们直接拿着老师提供的答案背诵,比如填空题,除了基本的文学常识外,别的都是出自书本,所以先去文章中找答案,看看答案出处,加深对答案的印象。

内容概括+主题思想(主题思想要求背诵√)《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与可悲。

阅读名著的方法

阅读名著的方法

阅读名著的方法
阅读名著是一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是一种对历史和人文精神的体验。

而要正确地阅读名著,不仅需要一定的阅读技巧,更需要一颗敏锐的心灵和对作品的尊重。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阅读名著的方法。

首先,要有耐心。

名著往往篇幅较长,情节复杂,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品味。

因此,阅读名著需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慢慢品味其中的文字和情节,感受其中的内涵和情感。

其次,要有批判性思维。

名著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需要我们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名著时,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内涵。

再次,要有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识。

名著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其中融入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名著,就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要有情感共鸣。

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能触动人心,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阅读名著时,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作品的内涵。

总之,阅读名著是一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需要我们有耐心、批判性思维、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识以及情感共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领略名著的魅力,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希望大家在阅读名著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体验其中的美妙与深刻。

语文资料三:名著导读的困惑与讨论

语文资料三:名著导读的困惑与讨论

语文资料三:名著导读的困惑与讨论-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名著导读的困惑与讨论以下是2012年惠东初中语文骨干老师培训时名著专题列举的问题与讨论的相关观点,一一列出来仅供老师们教学参考。

问题一、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课文阅读的兴趣不浓。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培养其良好的习惯:(1)配合相关的影视作品,激发其好奇心。

教师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教师挑选书籍,定期对图书角进行更新与维护。

(2)教师改变观念,大胆占用课堂时间,将名著阅读课程化。

比如可开展“阅读周”,组织学生集中阅读,促进学生交流,给予及时的指导,营造良好氛围。

(3)指导学生进行摘抄,带着任务去读,使学生更加投入到阅读中去。

(4)组织学生围绕名著阅读出板报,编手抄书报等。

问题二、解答课外阅读文本的中心和立意往往天马行空,失分严重。

解答:1、平时把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工作落到实处,每周有专门的阅读指导课。

2、指导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内容、主旨、写作特色、人物形象等考点。

3、反复进行相关的配套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问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看名著的时间少,一些学生会看简版的名著,而不看原著,追求快餐式的名著,对于名著整本阅读不够重视。

(1)如果能从视频上获得一点信息,学生对名著就会有所理解,不单学生追求快餐阅读,为了应试,教师也这样做,可以说方法不当,应当指导学生有计划开展名著阅读,才是真正的出路。

(2)对名著故事梗概的概括,复述情节、内容以及人物形象,必能更好地把握主题,要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

(3)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这样才符合名著阅读的方法。

问题四、学生做名著作业,比如写读后感等,都是上网抄袭。

因为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不一样,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独立思考,写出有质量的读后感确实不切实际。

网上的资源不是可不可用的问题,而是怎么运用的问题,学生写不出不如让他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甚至抄资料;老师可以分任务,让各学习小组的学生分别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不同角度在各种媒体中查找资料,写出或抄出读后感,然后利用课堂和学习园地在班级内互相交流,以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

阅读名著的方法

阅读名著的方法

阅读名著的方法阅读名著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也是一种对经典文学的尊重和理解。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如何正确有效地阅读名著却是一个挑战。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认为有效的阅读名著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要有正确的心态。

阅读名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品味。

因此,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耐心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其次,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

许多名著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因此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对于理解名著是非常有帮助的。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者查阅互联网来获取这些知识,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名著的内涵。

另外,要注重细节。

名著中的细节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情感,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留心细节,不要错过其中的精华部分。

可以通过做笔记或者标注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这样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名著。

此外,要进行适当的背景调查。

有些名著涉及到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或者文化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来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名著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要和他人交流讨论。

阅读名著是一件富有乐趣的事情,我们可以和身边的朋友或者书友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和理解。

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名著,这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名著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阅读名著是一种对经典文学的尊重和理解,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通过正确的心态、背景知识、细节关注、背景调查和交流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名著,从中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和情感。

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享受阅读名著的乐趣吧!。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名著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名著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名著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1.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小涵就用这种方法阅读《骆驼祥子》,当他读到下面这个片段时,在旁边作了如下批注。

(2)小涵在批注中提出了“拉车夫”作为书名有何好处的疑问,根据你对全书的阅读理解,帮他解答困惑。

【答案】(1)①二落:祥子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骗去。

②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

③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卖掉了车。

(2)①标题直接点出了祥子的职业。

②小说自始至终围绕祥子拉车展开故事情节。

③以此为题更能凸现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与悲惨命运。

【解析】【分析】(1)《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第一次,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以拉散座的方式,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

但刚拉半年,连人带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大兵抓去,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第二次,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拉车攒钱,想再买一辆车,这次采用了以在杨家和曹家拉包月的方式。

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孙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第三次,祥子还是想再买辆车,结果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拉散座。

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

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

(2)祥子本身就是一个人力车夫,“拉车夫”直接点出了祥子的职业;小说自始至终围绕祥子拉车,描写了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拉车夫”的书名概括了文章故事情节;“拉车夫”点明了祥子处于社会底层的身份,更能凸现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与悲惨命运。

故答案为:⑴①二落:祥子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骗去。

②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

③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卖掉了车。

⑵①标题直接点出了祥子的职业。

②小说自始至终围绕祥子拉车展开故事情节。

初中学生名著阅读学情分析方案

初中学生名著阅读学情分析方案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初中学生名著阅读学情分析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
• 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组织不同类型的阅读活动 • 针对学生的阅读数量和和质量,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和服务
学校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校的阅读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 分析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调整学校的阅读课程设置 • 了解学生的阅读数量和和质量,评估学校的阅读教育成果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初中学生名著阅读学情分析方案
01
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和动机分析
01 兴趣方面
• 多数初中学生对名著阅读有浓厚兴趣,喜欢探索不同题 材的作品 • 部分学生兴趣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 一部分学生对名著阅读兴趣缺乏,认为枯燥乏味
阅读质量
• 学生对名著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能够深入剖析,有的仅停留在表面 • 学生对名著的欣赏能力不同,有的能够体会到作品的美感,有的则无法领略 • 阅读质量受到学生认知水平、阅读经验和教师指导等多种因素影响
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时间和频率分析
阅读时间
• 学生每天用于名著阅读的时间不等,有的在课余时间进 行阅读,有的则在周末或假期集中阅读 • 部分学生阅读时间较少,受到课程和作业压力的影响 • 一部分学生阅读时间较多,喜欢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阅读
•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态度 • 群体压力可能导致学生阅读行为的改变,如跟随潮流阅读
03
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初中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阅读学程安排周矶中学张艳蓉说明:此设计依据学生在阅读进程中反应出来的学习问题及思维表现,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向。

一、选题理由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

其中就有节选自《西游记》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每个学生都可以说出其中的几个故事,但通过摸底调查发现,学生是从各种渠道知晓了相关的故事内容,读过整本《西游记》的学生仅有两三个,同时《西游记》又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推荐阅读书目。

我班学生56人中有49人看过《西游记》,男生27人,女生22人,但多为精简版(拼音版、青少版、彩图版),3个男生接触过原著,但仅仅是家有藏书翻翻而已,或看了几回,真正完整地阅读了《西游记》的学生是没有的。

学生对《西游记》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孙悟空大闹天宫;妖精爱吃唐僧肉;唐僧一味地发善心,孙悟空每次打妖怪时他都要啰嗦……学生能说出来的多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名称,对于故事情节发展,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图谱,故事的内容、故事的衔接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西游记》故事性强,丰富、超然的想象力,对初一的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比较适合初中阶段的学生的生理特点及阅读心理。

书中的神魔世界中又处处折射着现实社会的投影,值得花些时间引领学生品读、思考,也宜于教师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中的快乐、疑问与阅读经验,体会其中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

为了消除学生以往学生中形成的只“看”不“读”的阅读习惯,我精心设计了本学期《西游记》的读书系列课。

在进入《西游记》阅读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鲁迅的《朝花夕拾》等整本书的阅读,从“亲情”专题的学习中已经初识了专题学习的基本流程。

《西游记》专题的学习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开始的。

二、学习材料与内容(一)推荐书目:《奇特的精神漫游》刘勇强三联书店1992年版《西游新解》吴圣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漫说西游》张锦持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学习内容1.完整讲述《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2.区分现实生活与虚构生活,知道什么是想象力3.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一种读书方法:分类摘抄阅读时间一个月(每周2课时阅读,指导阅读2课时,小组研讨2课时,课堂交流展示10课时。

)【活动步骤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内指导2课时一、出示向学生和图书馆借到的十几种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学生谈对《西游记》的认识。

二、介绍名人对《西游记》的评价,介绍吴承恩及《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内容、艺术特色。

学生浏览资料,了解取经故事的由来三、换一种读法读《西游记》,读出趣味。

四、辅助材料:《玄奘取经》《执着追求:玄奘取经故事形成的文化精神》《<西游记>换一种读法》(鲍鹏山)【活动步骤二】学生自读,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

一、阅读前同学生强调两点1.读《西游记》,亦是同学们的另一种取经过程,请同学们克服困难,认真研读,取得“真经”!2.个别地方看不懂不要紧,能看懂多少算多少。

二、指导阅读,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1.读前言、目录,初步了解内容,指定必看内容,中间部分可采用跳读法。

必看:石猴出世·大闹天宫(1至7回);取经缘由·师徒来历(8至22回);屡遭挫折·降妖伏魔到达灵山·取得真经(98至100回);选读:“屡遭挫折·降妖伏魔”部分,或挑自己喜欢的,或读老师推荐的:23、27、28-31、32-36、37-39、40-42、50-52、56-58、59-61、65-66、68-71、72-73、74-77、84-86。

规定最低的阅读量:50回2.指导学生适当勾画(如书中的“古人云”“常言道”中引用的俗语、歇后语等可用“”人物的精彩描写用,有疑问的地方打上“?”)和批注(自己有感悟、想法的地方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记下来,随时把你的想到的写在书的空白处,如: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中,八戒道:“你那里得知?要稻草包着马蹄方才不滑,免交跌下师父来也。

”可以这样批注:“八戒亦有细心之时。

”)。

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针对疑难处适当梳理、讲解。

如前面几回,学生反映难看懂,而它又对全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可带着学生梳理相关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唐太宗游地府这个片段,也可以带着学生读,从另一方面了解取经的原因。

3.阅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进程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

出好黑板报:“走进《西游记》”。

必备栏目一:“《西游记》阅读排行榜”(黑板右侧,每周更换,注明看书总回目)每周由科代表上课前书写四人小组看书总量,个人看书量前五名的同学名单。

科代表每日在花名册上以“正”字统计,反馈读书情况,老师及时给予完成阅读任务的同学表扬激励。

对停滞不前者可多面谈,了解并多加督促。

必备栏目二:征集问题·每日一问问题由学生提出,可以是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是用来考其他同学阅读情况的。

它是把学生的思考、思想引向纵深的最好契机。

教师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时的思考题可以从这里筛选。

学生围绕人物、情节等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各一题,并给出具体的答案出处。

【活动步骤三】深入文本,整理材料,做好读书交流会的准备。

具体阅读任务如下:一、每位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留心小说情节,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概述小说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节或一个细节。

二、合作学习:四人一组,依阅读进度画出唐僧师徒的取经路线图,注明遇到的妖怪及解决问题的帮手,并依人物关系画出思维导图。

三、根据小说中的4个主要人物、妖怪、佛进行分组,除妖怪、佛各小组集中研究一个人物,结合摘抄与批注,分析人物的性格;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办手抄报。

【活动步骤四】举办读书交流会,课堂研讨交流环节一:读《西游记》,增长人生智慧一、知识抢答。

从学生出的题中各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十题。

“知识抢答”是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再读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

二、学生交流介绍取经路线图,(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并谈小组成员作图中的发现。

读《西游记》,我发现……三、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碰到哪些困难?用自己的语言完整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节或细节。

从唐僧取经的故事中你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帮助学生感受小说丰富、超然的想象力,区分现实的生活与想象的生活。

辅助资料《话西游养品性》环节二:走进取经团,探究人物形象一、经典情节表演:《三打白骨精》二、用一句话概括《三打白骨精》中的人物性格三、分组介绍人物:悟空组、沙僧组、八戒组、唐僧组、神佛组、妖怪组。

(提示:从人物经历、典型情节、经典语言着手,客观评价人物性格。

)四、讨论:孙悟空的紧箍该不该取?五、讨论:如果让你重组送经团,你会如何取舍?提示:现实生活中充满着许多的不幸和灾难,西天取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佛法,救赎众生。

真经已经取回,如何把取得的真经送达需要帮助和救赎的地域、人群?穿越历史,让鲜活的取经团来到今天的世界,再次行走,再次完成新的使命。

六、重组送经团1.商讨招聘启事的写作要领,各小组拟好招聘启事。

2.商讨简历的写作要领,提示学生挖掘人物亮点,针对招聘启事制作应聘简历。

七、从生活入手,结合《西游记》中的请柬、敬称、谦称,学习《西游记》中蕴含的礼仪知识,制作给送经团成员的邀请函(请柬)。

小结:语言的后面凝聚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地用语言去抒写你对文化的思考与理解。

八、辅助资料:《执着追求:玄奘取经故事形成的文化精神》《西游记的奇妙之处》论《西游记》与神话文化的关系——兼谈艺术形象孙悟空(崔芸)环节三:对比阅读,体会原著之妙一、比较少儿版与原著中的“智斗红孩儿”情节中的内容。

二、比一比,想一想:与少儿版的《智斗红孩儿》相比,原著多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要点提示:应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气等展现人物性格。

同样,在进行名著阅读鉴赏分析人物形象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写作时也如此。

三、读了原著后,你如何评价看过的电视?四、谈自己读原著的收获与读《西游记》原著前的认识比较。

环节四:完成写作一、写好书推荐词:推荐《西游记》,让更多的人读原著。

二、作业:二选一1.真经取回后……(以重组的送经团为文中的主要人物,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取得的真经送达需要帮助和救赎的地域(海啸、地震、战乱、艾克拉病毒等)、人群,再次完成新的使命)2.写一回我的《西游记》方法《西游记》中第四回《孙悟空大闹天宫》、第二十七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都是全书最精彩的地方。

在阅读过程中,作为精髓部分,采用批注评论的方法,深入到书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随时在书页的空白处做好批注,随时记下自己的见解、观点、感受、评语、疑问等。

如文中对皮猴、憨猪、严师、忠僧等主要人物的刻画细致生动,尝试用“人物名片设计”进行交流。

根据摘抄的内容适当配画,比一比谁的设计有创意,谁的配画更恰当,在阅读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升华了阅读兴趣。

收获在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一双辨别善恶的眼睛,才能成功,有付出才有收获。

大约就是这样了《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

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

从十四回到全书结束。

讲述仙界一只由仙石生出的猴子拜倒菩提门下,命名孙悟空,苦练成一身法术,却因醉酒闯下大祸,被压于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

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

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共一百回,六十余万字。

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

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

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

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

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