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必修二文化常识梳理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文化常识梳理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文化常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文化常识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例:敢以烦执事(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这是客气说法)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5、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沿用。是外交使者的意思。

6、朝济而夕设版焉: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7、以乱易整,不武:不武,指使用武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8、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补充: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1、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例:“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意义有: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5.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6.姓。)2、竖子,对人蔑称。

例: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3、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例:“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4、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分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例:箕踞以骂曰(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

5、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淬,把烧红了的铁哭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

6、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遇害。

7、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8、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9、秦王购之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邑,封地。

10、为副:做助手。

11、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12、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13、至陛下:陛,殿前的台阶。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4、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

《鸿门宴》

项羽,名籍,字羽。起兵反秦后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鸿门:地名,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沛公: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号称“沛公”。

1、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2、关中:函谷关(在今河抽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4、左尹:官名。楚国官名。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5、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6、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7、妇女无所幸:幸,封建君主妻妾的宠爱叫“幸”。

8、按剑而跽(jì):握着剑,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9、参乘(shè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10、怀王与诸将约:怀王,名心,是战国时楚怀王之孙。项梁起兵,立他为王,也称楚怀王,破秦后,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项羽又令人把他杀了。

11、素善留侯张良:张良,字子房,刘邦的主要谋士。刘邦得天下后,封他为“留侯”。留,地名,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12、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卑微。

13、奉卮酒为寿: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卮,酒器。

寿:我国各族人民养成了丰富多彩的祝寿习俗,如,六十岁称为初寿,八十岁称为中寿、百岁则称为高寿。又如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称为米寿、九十九则称为白寿。福禄寿三星中有老寿星,成语里有寿比南山,日常用语中有健康长寿,传说中,最长寿的人有彭祖,祝寿用品中有寿面、寿糕、寿桃、寿联等。丧葬文化里有寿穴、寿木、寿衣等。

14、环玦:环形、有缺口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15、彘肩:猪的前腿。

16、窃为大王不取也: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17、刀俎:切肉用的刀和板。

18、不胜杯杓:禁不起多喝酒,意思是醉了。杓,酒器。

19、大将军:指范增。

必修1梳理探究

汉字是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的数量有数万之多,

如收在《康熙字典》里的汉字就有47000多个。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书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承载了华夏文化的悠久历史。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现在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不过,我国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文物上,也发现了依照实物描绘出来的“象形字”,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多年。发掘半坡遗址时,发现了约6000年前半坡人创造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这可以看做是更加原始的中国文字。“图画字”或“象形字”就是汉字最早的样子。像“日、月、鱼、鸟、马、鹿、花、草”等许多文字都是对原物的描画,字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所指事物的形貌特征。

二、汉字的形体

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演变为分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17、我自不驱卿:卿,这里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18、报府:赴府,到庐江太守府里去办事。

19、往昔初阳岁: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20、承籍有宦官:宦官,就是官宦,做官的人。

21、不嫁义郎体:义,这里是对男子的美称。

22、结大义:结为婚姻。

23、耳著明月珰:珰,耳坠。

24、口如含朱丹:朱丹,朱砂。

25、仕宦于台阁:在大官府任官职。台阁,原指尚书台,这里泛指大的官府。

尚书台:官署名。东汉光武帝始置。东汉中枢机关。因位于宫中的中台,故以台名,并有中台、台阁、台省等别称。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旧乡:故乡。

《短歌行》曹操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酒。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4、越陌度阡: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田间小路。

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他归顺。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1、少无适俗韵:少,指少年时代。

2、一去三十年:陶渊明自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初做江州祭酒,到东晋安帝义熙元年辞去彭泽令归田,一共十三个年头。这里“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

3、墟里:村落。

4、虚室:空室。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1、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2、暮春之初:阴历三月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修禊事也:(为了)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丝竹管弦,都是乐器。簘笛用竹制成,是管类。琴瑟的弦用丝制成,是弦类。

6、品类之盛: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赤壁赋》

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苏轼所游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1、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2、舳舻:船头和般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3、造物者,原意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

无尽藏,出于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

4、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5、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6、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7、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东北。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此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3、慧空禅院:寺院名。禅院,即佛寺。

4、庐冢:墓旁的小屋。庐,屋舍。冢,坟墓。

5、王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6、临川王某记:王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7、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必修2梳理探究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一、姓氏源流

中国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分别的。可能是那时人们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只能通过姓来区分不同的部族。

进入阶级社会,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女称姓。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夏商周三代,天子给有功劳的贵族一块封地,受封的贵族一般就以封地的名称当作自己的氏。所以春秋时代,同一个贵族,在古书中有不同的称呼,可能就因为这贵族换了封地,所以也相应地换了“氏”。

此外,还有以国名(如夏、商、周、秦、鲁、宋)、官职(如司马、司徒、太史),居住地(如延陵、东郭、南宫)、职业技艺(如巫、屠、卜、陶)及自己祖先的字为氏的。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至少在秦汉时代,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所以司马迁称孔子“姓孔氏”。

而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名,是不配有氏的。有的干脆连正式名都没有,比如汉高祖刘邦排行第三,所以当初大概只叫刘季(季是最小的意思)

二、年节风俗

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或者是宗教上的,或者是节令上的。比如欧洲国家的圣诞节,为的是纪念耶稣的诞辰。复活节是为了应祝耶稣复活而产生的。而中国的节日主要来源于时令,比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三、民族探源

据古人类学家研究,中华民族具有显著的土著特点,中华大地是黄色蒙古人种的故乡。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是今天中国人的共同祖先。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一起发展成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在中国古代史书上,记载了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比如匈奴族、羌族、鲜卑族、突厥族、吐蕃族、党项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这此民族有的西迁,融入了欧洲民族中,匈奴族就是这样。有的部分西迁,比如古代的突厥族。但是大部分都定居在中华民族的疆域中。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最新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必修1 《沁园春·长沙》 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真实、广泛的民主 (1)国家: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民主的优点:广泛性(表现在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新型的专政: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新内容(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必修一二文化文学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古代文化常识必修

古代文化常识必修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必修四《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拿来主义》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廉颇蔺相如列传》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完整版)语文必修二文学文化常识试题

语文必修二文学文化常识复习 1、下列文化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 B、“长乐王回深父”中的“父”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D、“妇女无所幸”中所提到的“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 2、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B、“贯六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书》被称为“前四史”。 3、“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词语都曾在《琵琶行》中出现,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右迁”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在文中并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4、下列对文体常识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A、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的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 形象的文学色彩。 B、“记”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记”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C、赋是秦朝时形成的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 大量的描述。 D、“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B、“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视事”指官吏任职,“乞骸骨”指告老还乡。 C、“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为籍贯,“萧”为姓,“君圭”为名,“君玉”为字。 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中“下车”是指从所乘车骑中下来。 6、下列对古代官职或官署名称的理解错误的是() A、教坊:唐代官设的教习歌舞技艺的机关。 B、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低的官。 C、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而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称为孝廉。 D、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 7、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日。 C.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等。 D.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凤凰涅槃》。 8. 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鸿门宴》中项羽“按剑而跽”,就是握着剑,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

必修一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doc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 ? ? 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 ? ? 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5.至易水上,既祖 ? ? ?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荆轲刺秦易水诀别高歌“风箫箫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扬名天下。后人常用“易水”代指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 ? ? 变微、羽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微、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微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 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 ? ? 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失礼,并延引上殿。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 ? 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0.诸郎中执兵 ? ? 郎中:宫廷的侍卫 1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类。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沛公欲王关中 ? ? 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13.季父、亚父 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姐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精品高一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总结 【导语】以下是老师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 “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总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 《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为典型代表,故又称“*体”。《离*》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风*”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往往将“风”、“*”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指《离*》,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 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结发 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罗敷 古代美女的通称。 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新妇 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下九 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六合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出现过的文化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 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文化常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文化常识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例:敢以烦执事(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这是客气说法)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5、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沿用。是外交使者的意思。 6、朝济而夕设版焉: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7、以乱易整,不武:不武,指使用武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8、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补充: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1、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例:“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意义有: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5.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6.姓。)2、竖子,对人蔑称。 例: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3、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例:“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4、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分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例:箕踞以骂曰(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 5、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淬,把烧红了的铁哭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 6、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遇害。 7、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8、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9、秦王购之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邑,封地。 10、为副:做助手。 11、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12、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13、至陛下:陛,殿前的台阶。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4、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 《鸿门宴》

必修一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1)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体裁)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主要记载了春秋(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2)《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3)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4)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5)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我们学过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荆轲刺秦王》。(2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4)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5)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音律度量 1,音律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即1234567。其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合奏乐器多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独奏乐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鸿门宴》 (1)司马迁是西汉(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司马迁(作者)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 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鸿门宴 〖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3)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4)【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教学博苑 10-18 0629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

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总结 1《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2《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3《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必修一文化常识题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等。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生肖纪年: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 2、太岁纪年 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这和人们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来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一年整走一个星次,运行一周11.86年,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纪年方法不精确又繁琐,后废不用。这种纪年方法在《吕览》、《楚辞》中可看到。 邑万户: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封邑”、“食邑”。采邑制盛行于周代,秋战国时期,兼并日渐剧烈,卿大夫的采邑也随之动摇,秦统一后,确立郡县制。卿大夫在采邑内有统治权并对国君承担义务。采邑为世袭,由嫡长子继承,大小按爵位的等级而定。 郎中:①战国始有,秦汉治置。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③唐朝到清朝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中庶子:掌管国君车马的侍从官,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3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设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4《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山东】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文化常识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文化常识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