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7课

第 1 页 共 1 页审核人签字: 教学目标: 1、郑和下西洋及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英勇斗争精神。
2、学习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南洋的开发;倭寇的掠夺和骚扰;戚继光抗倭。
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 点:郑和下西洋 难 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一、复习抽测 二、自主预习 1、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 及其沿海一带。
3、郑和下西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先进的 和 ,对 开发南洋做出了贡献。
三、合作探究并展示: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与目的是什么? 2、郑和下西洋大概情况怎样?意义及影响作用? 3、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戚继光抗倭与岳飞抗金有何区别?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胜利有何意义?四、梳理巩固:引导学生自我小结归纳。
1、郑和下西洋 伟大壮举2、戚继光抗倭 民族英雄五、当堂检测1、下列人物能称得上民族英雄的是( )A 、戚继光B 、文天祥C 、郑和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哪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A 、亚非B 、拉美C 、东南亚D 、欧美3、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筹备组,隆重纪念中国这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我们现在之所以纪念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因为其( )A 、宣扬了明朝的国威,显示明朝的实力B 、发展了古代的对外贸易C 、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D 、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4、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 、给皇帝购买外国的贵重物品B 、促进对南洋的开发C 、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的联系D 、发展对外贸易5、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A 、非洲的西海岸B 、非洲的东海岸好地中海一带C 、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各国D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6、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的方面是( )A 、抗击金军B 、肃清倭寇C 、抗击蒙古D 、作战勇敢,军纪严明 7、“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的对联主要称颂( )A 、张骞出使西域B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 、郑和下西洋D 、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8、明朝戚继光抗倭时是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_______武装集团( )A 、英国B 、美国C 、日本D 、俄国多项选择题9、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B 、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C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 、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10、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 )A 、玄奘B 、鉴真C 、郑和D 、马可·波罗六、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3、地位: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__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传入:
(1)起源地区:起源于________。
(2)传入时间:_______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3)教义:人死后能够________。人的今生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
(4)传播发展: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时,兴建佛寺。
(5)意义:对我国_______有深远影响。
昌盛的秦汉文化
学习
目标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重点
难点
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教材92—96页,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依据自主学习题目边阅读边勾画,对重点知识作出标记;(3)加点字记在书上。
2、道教的兴起
(1)起源地区:是我国__________的宗教。
(2)兴起时间:_______时期,道教在兴起。
(3)创始人物:创始人之一叫,尊为教主。
(4)教义:主张____________,炼制,以求。
(5)传播发展:迎合了__________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统治者利用道教,允许各地建立。
(6)意义: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影响。
二、王充和《论衡》
秦汉之际,出现了一些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是最杰出的代表,它写成了一书,指出天是没有意志的,也不会通过自然灾害来警告人。
三、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生活在(时期)_________时代,他编写了我国(地位、体裁)第一部通史——《》。
初一历史下册第17课时导学案

初一历史下册第17课时导学案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南苑中学杨光生2011年5月11日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利用。
课堂导入: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一个吗?它又是怎样加强自己的君权的?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1、统一了女真各部。
年,自立为,国号,史称。
2、清朝的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
年,改国号为清。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1、清朝初,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权力很大。
2、君主集权的强化:(1)设立军机处:目的:设立者:人员组成: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裁决。
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影响:标志着我国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目的:加强专制,从领域严密控制。
时期:三朝最严重。
含义: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案。
后果: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知识分子都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和。
合作探究:1、军机处设立的利弊?2、“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上面诗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诗人因此被处斩?(2)它说明了什么问题?(3)清初这种做法有何影响?精讲点拨:1、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秦朝开始产生,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和强化,到清朝达到顶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无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合作探究:1.佛教的传人(1)起源地区:起源于。
(2)传人时间: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
(3)基本教义①人死后能够。
②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得到。
(4)传播发展①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
②东汉明帝时,兴建。
(5)深远影响:对我国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1)起源地区:是我国的宗教。
(2)兴起时间:时期,在兴起。
(3)创始人物:创始人之一叫;尊为教主。
(4)基本教义:主张,炼制,以求(5)传播发展①迎合了长生不老的欲望。
②利用道教,允许各地建立。
(6)深远影响: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1)生活年代:生活在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2)成书条件:家庭熏陶,爱好;游历广泛,眼界开阔;治学态度严谨等。
2.《史记》(1)体例: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2)内容: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肯定了、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的罪恶,评论了的功过。
(3)价值:成为后世 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 著作。
1.特点:用泥土塑造烧制而成,造型 ,表情 ,神态 ,生动传神,气势磅礴。
2.价值:是秦汉时期 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 。
课堂检测:1、右图,1974年,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打井时发现一些陶俑,经过几年的发掘,这是本世纪最重大,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该遗址是A 、半坡遗址B 、秦始皇陵兵马俑C 、阿房宫遗址D 、敦煌莫高窟2、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3、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A.纪传体断代史 B.纪传体通史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4、下列史实,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不可能查阅到的是A.秦统一六国B.陈胜吴广起义C.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D.华佗制成“麻沸散5、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方开洞窟,南方修庙宇。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
课导学案
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
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 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7课)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指名讲述引言中的故事,并回答随后的问题。
师适当引导补充;2、 思考、讨论: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 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3、 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王充和《论衡》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第三子目:司马迁和《史记》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思考、讨论: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四子目: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观看影视资料,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 )结合你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理解。
(2)假如你刚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请你在游客留言簿上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说的一段话。
(3 )请你也做做名人,对兵马俑作一精彩的评价。
C.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D.凡是道教徒,都是兄弟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A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 .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 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 秋太史公。
”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9. 小张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回四本书,想从中查阅相2、讨论解决动脑筋 三、达标检测:佛教起源于( A.西域)B .欧洲C .古印度D •大秦2. 3. 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A.春秋时期 道教形成于( A.春秋时期B .秦朝末年 ) B .战国时期)C .西汉末年 C •西汉时期 4. 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A.道教B.基督教) C .佛教兰教5. 右图中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少室山北麓的少林寺, 与之相关的宗教是()A .道教 B.佛教兰教6. 下列哪一条属于道教的主张(A.有救世主能够普渡众生.基督教D .东汉末年D. D.伊斯 D.伊斯东汉时期)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能够得到幸福关项羽的历史。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和入关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明末农民起义(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背景:(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
②皇室内部(),纷争不休。
③大臣们(),争权夺利。
④各级官员(),盘剥百姓。
⑤()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加上()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异常尖锐。
2.概况: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口号,于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1644年4月,攻占北京,()自杀,明朝灭亡。
(二)探究思考:1.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2.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2.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3.1644年,明朝灭亡后,山海关明军将领()降清,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并最终走向失败,清军由此入主中原。
(二)合作交流:1.清朝是由那个少数民族建立的?2.清军是如何入关的?三.课堂小结: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
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课知识网络结构:概况:李自成起义——明灭亡明朝的灭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金皇太极改国号“清”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图片识记:巩固检测:1.曾经连续20 多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是( )A.朱元璋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2.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是( )A.张楚政权B.大齐政权C.大西政权D.大顺政权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①元②金③后金④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尔哈赤B.清太宗皇太极C.清世祖福临D.清圣祖玄烨5.清军人关的决定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郾城大捷C.山海关之战D.台州九捷6.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斗争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C.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D.均田免赋7.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多尔衮D.康熙帝8.在中国的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A.藏族、回族B.蒙古族、女真族C.党项族、契丹族D.壮族、维吾尔族9.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1课时 导学案 冯上发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1课时导学案上课班级七(2)班主备教师冯上发副备教师上课时间12月3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教学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教学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法运用问题导学法;《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学法指导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ppt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的欲望。
P1初学新课(初步探究)1、“佛教的传入”: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
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
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P2-5引导释疑(合作学习)1、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
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
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
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2、“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等史实。
2、说出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说出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认识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
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自主学习:
(一)、满洲的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学生阅读99-100页“导入框”及本目课文、插图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努尔哈赤在历史上起了哪些作用?
2、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为什么叫作“后金”?
3、除了阿骨打之外,宋元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努尔哈赤和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4、皇太极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5、清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6、清朝为什么能够入主中原?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生阅读100-101页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怎么设立?雍正帝和乾隆帝怎样调整中央政权机构?
2、联系102页“自由阅读卡·沈阳故宫”和100页插图(乾清宫、军机处),说说中央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清政府怎样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4、根据101页“动脑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描绘的情境有什么问题吗?
5、文字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6、温故知新:列举秦、汉、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三)、组内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措施有哪些利弊?(提示:从正反方面分析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的利弊;君主集权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利,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
自我测评
1、下列事件与努尔哈赤有关的是()。
①曾被明朝政府为顺义王②明朝后期女真族的杰出首领③率领女真族起兵反抗明朝的
明祖压迫④曾经帮助明朝抵抗倭寇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人物中,与努尔哈赤共同之处最多的是()。
A.冒顿单于 B.元昊 C.完颜阿骨打 D.忽必烈
3、关于满洲兴起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 B.明朝后期,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帝,定都沈阳 C.1636年,皇太极即位,改国号为情 D.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
4、将下列历史事件案时间先后顺序正确排列的是()。
①努尔哈赤自立为汉,建立后金②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③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④迁都沈阳,改名盛京A.①④③②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5、清朝第一个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的皇帝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C顺治 D康熙
6、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7、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是在()时期。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8、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
9、“胡忠藻狱”这一重要的文字狱案件发生在()时期A.顺治B.康熙C.雍正D.乾隆
10、列举建立金和后金的女真族首领。
11、阅读下列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
请回答:(1)材料中“军机大臣”是什么机构中的办事大臣?
(2)这一机构何时创设?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一机构的创设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所出试题为‘维民所止’。
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清政府却在‘维’‘止’二字上做文章。
结果查嗣庭被押回北京,关进监狱,病死于狱中。
雍正帝气恨难消,命人戮尸示众。
其子坐死,家属流放。
”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的是什么政策?
(2)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实行这一政策的后果是什么?
13、清朝君主集权是怎样得以强化的?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