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王苏步青的励志故事
小学生故事——为祖国学习的苏步青

小学生故事——为祖国学习的苏步青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
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时苏步青上初三,他就读的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改变了思想。
读书,不仅是为了摆脱个人困境,更是为了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更是为了中华民族求新生。
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从此,不管是酷暑隆冬,还是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
4年中他就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
“数学之王”苏步青的爱国故事

三一文库()〔“数学之王”苏步青的爱国故事〕苏步青(1902.9.23-2003.3.17),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下面,就由yuwenmi小编给大家分享“数学之王”苏步青的爱国故事,希望各位童鞋喜欢!▲“数学之王”苏步青的爱国故事在读初中的时候,苏步青凭着自己的天资聪明、勤学好问,成绩一直非常好,但对数学还没什么兴趣,因为他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教数学的老师,听说这位老师是很出众的,所以听说第1页共4页他能来给上数学课,苏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点兴趣。
“......”上课铃响了,从门外走进一个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装的年轻人,他的脸色很白,棱角很分明,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
这样年轻还穿西装的老师真是罕见,一进门便引起班里的一片哗然。
走上讲台,杨老师表现得很镇静,把课本向桌上一摔,说了声:“同学们,我姓杨,大家今天不用担心没还课本而被老师骂了,因此今天我们不讲课本,我们要讲国家!”他讲话的声音不算大,但每个字都像晶亮的子弹射进每个人的心房。
于是下面又是一阵骚动,没精打采的苏步青也亮起了精神。
杨老师接着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该负起应有的责任。
”他旁征博引随后又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24。
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的故事苏步青的故事(1):含辛茹苦,决不放下平阳县第一高等小学(今平阳县中心小学),是有钱人孩子读书的地方。
学生们衣着讲究。
矮小黄瘦的苏步青,成了同学们嘲弄和欺侮的对象。
见他蚊帐有补丁,同学将他的铺盖扔出门,他只能睡在楼梯口。
一次做梦从山上摔下来,原先是自我滚下楼梯。
这时他多么想念温暖的家呀!但他想起父母期盼的眼神,明白放牛不是长久之计,没敢回家。
同学不与他玩,他一个人,身处县城,恰逢圩日,他情不自禁走街逛市。
许多他从没见过的事成了他心中的问号:包子里还有菜与肉?狗皮膏药怎样可治病?油条怎样一点点面能够发成这么大?因为想着这些新奇的东西,他开始完不成作业,迟到旷课,常常被惩罚一连几小时立壁角。
因此他三年中都是最后一名。
这时有人劝苏宗善:“儿子读不好书,让他回来。
你家经济那么困难,何必花那冤枉钱!”“不,他能读好的!”苏宗善坚定地回答,“只是还没有碰到能够开他窍的老师!”假期他与儿子谈心,将儿子转到新办的平阳县第三高等小学。
入学时教国文的谢先生看到一篇作文,不相信出自于小小的苏步青之手,这种怀疑伤害了苏步青的心。
一向到五年级下学期,学校来了一位地理老师陈玉峰。
老师告诉他在宇宙中地球但是像粒沙子。
他惊奇极了,迷上了地理课。
老师耐心地回答他没完没了的提问,使苏步青与陈老师越来越接近。
老师还给他讲了同样是农家孩子同样被同学看不起的牛顿的故事。
苏步青从此奋发,立志向牛顿学习,此后年年头榜。
陈老师也成为他永志难忘的恩师。
1931年,他从日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回乡探亲,他在人群中看到陈老师,立刻恭恭敬敬将老师请到上座:“没恩师教诲,学生不敢奢望有今日。
”老师笑说:“有这样的学生,也算不枉度一生。
”最后苏步青雇了小轿,随行30里,将老师送回家。
苏步青1915年考入温州浙江省第十中学(现温州一中)。
苏步青沉醉在1300年浩瀚的历史烟海里。
扎实的文史基础为他献身数学带给了很大的帮忙。
一向到苏步青名满世界,他坚定认为:一个人的素质是浑然一体的,天地间智慧更是融会贯通的,他的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对调节思维方式开拓思维空间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苏步青刻苦读书的故事启发

苏步青刻苦读书的故事启发好呀,那我开始写啦。
咱都知道,读书那可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呀!就说苏步青吧,他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但这一点儿也没妨碍他刻苦读书,最后成为了大数学家呢!你想想,苏步青读书的时候多不容易呀,条件那么艰苦,还能坚持下去。
这就好像是爬山,路再难走,他也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绝不放弃。
咱现在条件可比他那时候好多了吧,那还有啥理由不努力读书呢?他读书那股认真劲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白天黑夜,脑子里想的都是那些知识,就跟着了魔似的。
咱呢,有时候是不是读一会儿书就觉得累了,想玩会儿手机、看看电视啥的?咱可不能这样呀!苏步青能做到的,咱为啥不行呢?人家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苏步青就是最好的例子呀。
他在学习的道路上那是一路披荆斩棘,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能咬牙克服。
这就好比是在大海里航行,哪怕风浪再大,他也能掌好自己的舵,朝着目标前进。
咱也得有这种精神呀!不能遇到点难题就打退堂鼓。
读书可不就是这样嘛,哪有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
苏步青当年要是怕苦怕累,那还能有后来的成就吗?再看看咱周围,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哪个不是下了苦功夫的?他们就像是苏步青的影子,用努力和汗水书写着自己的未来。
咱也得跟他们学学呀,别整天就知道玩。
读书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能坚持到最后。
苏步青就是那个一直坚持跑下去的人,不管多累多苦,他都没有停下脚步。
咱能不能也像他一样,在读书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呢?你说,咱要是有苏步青那股劲儿,还有啥学不会的?还有啥目标达不到的?学习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
不能偷懒,不能马虎。
咱不能光羡慕人家苏步青的成就呀,得学学人家是怎么做到的。
想想自己,是不是有时候还不够努力?是不是还有很多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读书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呀,可不是为了别人。
苏步青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咱也能呀!就看咱有没有那个决心和毅力了。
所以呀,咱都得好好反思反思,向苏步青学习,把读书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干。
苏步青简短小故事

苏步青简短小故事
《苏步青的小故事》
苏步青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想当年,他在学校里那可是出了名的学霸呀!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其他同学都抓耳挠腮,不知道该咋整。
嘿,你猜怎么着?苏步青眼睛一亮,刷刷几笔就把答案给写出来了,这速度,这厉害劲儿,把大家都给震住了!这就好比是在一片迷雾中,他一下就找到了出路,厉害吧!
还有啊,苏步青对学习那叫一个痴迷。
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在书本里钻研。
有同学就问他:“苏步青,你不累啊?”他笑着回答:“学习多有意思啊,怎么会累呢?”就像那不知疲倦的千里马,一直向着知识的草原奔跑。
他这种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吗?
后来,苏步青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数学领域闯出了一片天。
他的成果就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闪闪发光,照亮了后来人的路。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决心,有毅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像他一样去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吗?。
【最新】数学大师苏步青的五个故事-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数学大师苏步青的五个故事苏步青(1902.09.23~201X.03.17),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
苏步青自1931年3月应着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
至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才有点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
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崎岖泥泞,故事多多,今选几则以慰读者。
故事一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
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
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
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未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毕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
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
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
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
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
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
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数学名人故事:中国卓越数学家苏步青

数学名人故事:中国卓越数学家苏步青【范文一】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有关于中国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是一位卓越的数学家,在数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
他的求学之路可以说是坎坷而又充满艰辛,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苏步青的数学天赋和努力付出为他带来了很多机遇。
在他大四时,他的论文被发表在了数学领域的顶尖期刊上,这为他后来的学术理论奠定了基石。
他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成为了第一位在美国取得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随后,他前往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并在教学和研究中展现了他的非凡才华。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发表了近200篇学术论文,论文数量和质量都非常高。
即使是在年纪较大的时候,他依然在学术预算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不断思考新问题,创作出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
苏步青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就能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他的数学天赋和勤奋付出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学生需要学习的精神。
在写作中,我注意到了要点主要有苏步青的学术成就、历程和过程。
应该采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和简单易懂的句子。
在词汇方面,应注意用词精准,无冗余,简单易懂。
【范文二】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
他是一位在数学领域极富声望的学者。
他的故事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他的职业和生活。
苏步青作为一个数学爱好者,他在奋斗的道路上经历过很多挣扎。
但这并没有阻止他追求他的目标。
在他的求学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多荣誉奖励,并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之一,证明了自己在数学领域的才华。
在他的数学领域中,苏步青主要从事的是代数几何和算法计算领域。
通过他的努力,他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其他学者无法解决的问题。
他在教育中付出了大量精力,他指导了众多优秀的学生,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成为了优秀的数学家。
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使数学更普及,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数学和它的重要性。
苏步青的整个人生都在努力奋斗着,这也是他的成功所在。
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体现了他的所有才华和努力,他是一位具有极强思维能力和坚定目标的人。
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是一个平凡而坚强的年轻人。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家庭贫困,但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从小,苏步青就很勤奋努力,无论是在学业还是生活中,他总是尽全力做到最好。
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一直鼓励他读书,认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在苏步青的坚持下,他顺利考取了一所城市的大学,并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他选择了学习计算机科学,因为他相信这个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
大学期间,苏步青积极参加了各类实践活动和课外培训,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同时也得到了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青睐。
毕业后,他顺利地进入了这家公司工作。
起初,苏步青在公司的工作并不轻松,他需要面对各种技术难题和工作压力。
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
他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逐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同事和上级的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步青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款非常成功的手机应用,并且获得了公司的重要项目。
他的职业生涯越来越顺利,收入也逐渐增加。
然而,苏步青并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农村的根源。
他回家乡建设
学校,捐资帮助贫困家庭,希望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
他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尽力回报社会。
苏步青的故事充满了坚持和奋斗的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同时也回馈社会,成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他的故事鼓舞着许多人,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之王苏步青的励志故事苏步青,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数学之王苏步青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故事一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着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拜访各地数学家,到上海理应拜访苏老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一首诗:三十年前在贵州,曾因奇异点生愁,如今老去申江日,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许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家和诗人。
他从小酷爱古诗文,13岁学写诗。
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等。
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
苏步青不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
在他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1回想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生活极度困难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
在国难当头日子里,诗人们品茶吟诗,或切磋教义,或评论时局,其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于笔端。
1944年,苏步青以“游七七亭”为诗题作一诗:单衣攀路径,一杖过灯汀。
护路双双树,临江七七亭。
客因远游老,山是故乡青。
北望能无泪,中原战血腥。
这是苏步表以物寄情,对家乡沦陷和祖国山河破碎的怀念和人民奋起抗战的歌颂,爱国忧世之情自心中汩汩流出。
苏步青的诗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诗意境高远,笔调清新,常用典故,富有哲理。
读了苏步青的许多诗,不仅使人感到苏老常对后学谆谆教导“金字塔”般基础之重要,文理相通之亮点。
他几十年如一日,巧用自称“零头布”(零碎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这些永留人间的好诗词,不就是苏步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佐证吗?故事二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
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
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
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
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
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
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
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
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
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
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
他疼得直打滚。
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
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
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
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
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
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
”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
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撼,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已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
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故事三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
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当今世界,弱肉强食。
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
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
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习好数学。
”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
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
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办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
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
”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
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
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
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着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
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
并以坚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
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
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
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差的浙大去。
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
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着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
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
因此,德国着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
的确,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着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
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故事四“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
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后一面。
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
”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
”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1.数学大师苏步青的故事2.数学大师苏步青的五个故事3.苏步青的故事4.名人故事:苏步青5.名人故事:苏步青的故事6.数学名人故事:中国卓越数学家苏步青7.名人故事:老数学家苏步青的养生经8.名人故事之王亚南9.现代励志明星之王宝强10.数学名人故事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
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
还有一天傍晚,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
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
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
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
”竺可桢惊愕了。
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学、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每况愈下,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
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
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
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
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
1994年夏,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难以忘怀。
11/ 1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