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导学案

第8章人体的营养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能力目标明确消化系统各器官在人体的部位,指导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消化系统结构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学习重点: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习难点: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知识回顾:1、食物中所的六大营养物是: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其中水和无机盐于;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属于。
2、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主要的能源物质是;通常作为备用能源的物质。
3、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可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4、人体缺维生素A时易患________,缺维生素D时易患佝偻病,缺维生素B1时易患_______ ,缺维生素C时易得坏血病。
5、双缩脲试剂的紫色反应检测的是,加碘的淀粉溶液的褪色反应检测的是。
质疑探究小明在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小明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的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它们在小明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小明。
请你帮这粒种子分析一下(1)它在哪里遇到像轧钢机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神秘的消失?。
(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
(5)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
第1课时问题:1.我们所吃的食物要经过怎样的变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2.这些变化在哪里发生?3.什么是食物的消化?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由 -----消化系统完成的。
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笔记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笔记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1.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
2. 消化系统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二、食物的消化
1.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2. 食物的消化方式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使食物变得细小,便于消化;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的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3. 主要的消化场所是小肠,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可以分解多种营养物质。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1. 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 主要的吸收场所是小肠,小肠壁内有多种吸收细胞,可以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
3.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这些物质被吸收后,会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4. 营养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不同的物质会被不同的吸收细胞所吸收。
四、注意事项
1. 饮食要均衡,摄入的食物要多样化,以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2. 饮食要适量,避免过度饮食导致肥胖或其他健康问题。
3.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不洁或过期食物,以防食物中毒或感染病原体。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
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
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7.下列各项中都属于消化管的器官是( C ) A.肝脏、胃、小肠 B.口腔、小肠、肠腺 C.食管、胃、大肠 D.唾液腺、口腔、咽
8.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是( D ) A.肝脏 B.大肠 C.食管 D.小肠
9.在口腔里细嚼馒头或米饭,觉得有甜味,这是因 为( B) A.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C.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 D.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二、发现问题:
为什么在细细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
三、提出问题:
馒头或米饭经过细细地咀嚼后,其中的淀粉发生变化 了吗?
四、作出假设:
馒头或米饭中的淀粉被唾液分解为有甜味的某种物质。
五、设计并实施实验:
现象 材料
淀粉检验 实验前 预期结果 实验后
结论
实验组
淡白色 不变蓝 不变蓝 淀粉被分解
淀粉液+唾液
10.肝炎病人厌吃油腻食物,其原因是(B) A.油腻食物气味过浓易刺激肝脏 B.胆汁分泌不足,影响对脂肪的消化 C.皮下脂肪太厚影响肝脏的功能 D.油腻食物太粘,不易排空
11.下图示消化系统的组成,据图回答:
(1)人体消化系统包括_消__化__管__和_消__化__腺__两部分。
(2)能分泌胰液的器官是__⑤__ (填序号),消化吸收的主要 器官是__⑥___(填序号)。
对照组 (淀粉液 )+(清水 )
淡白色
变蓝
变蓝 淀粉未分解
37℃水浴保温 10分钟后加碘
六、得出结论: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水解淀粉。
三、食物的消化
食物的消化是从哪儿开始的呢?
1、口腔:
⑴牙齿: 切断、撕裂、磨碎 食
⑵舌: 把食物与唾液搅拌 团
⑶唾液: 含唾液淀粉酶,淀粉 分解 麦芽糖 为什么入口的馒头和米饭经充 分咀嚼后会感觉甜?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
收》教学反思
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
2、本节课运用实验和演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对课本将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进,用5只试管实验,滴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让学生自己得出:淀粉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酶的重要性。
又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更多的淀粉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促进作用,理解了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必要性。
第 1 页共 1 页。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三课时
• 营养物质的吸收
概念
• 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中的水、无机盐、 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 分子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 脂肪酸等,经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 液循环系统的过程。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的吸收情况
口腔:基本不吸收。 胃:吸收部分水、酒精。 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各种营养物质。 大肠:部分水、无机盐、维生素。
小肠内表面放大图
许多皱襞和绒毛 (加大了表面积)
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很 薄的上皮细胞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
总结: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吸收面积大:内表面有环行皱襞,皱襞 上有小肠绒毛,绒毛上皮细胞上有微绒 毛。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 巴管,促进吸收。
3、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壁 很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使营养物 质容易通过,提高了吸收的效率。
7.在人体消化管内,既无消化功能,又基本无吸收 功能的器官是 【 】 A.口腔、咽 B.咽、胃 C.胃、小肠 D.咽、食道 8. 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后充分 振荡,置于37度的温水中,保温一段时间,植物 油不见了,试分析消化液的成分: 【 】 A.肠液、胰液和胆汁 B.肠液、胃液和胰液 C.肠液、胃液和唾液 D.唾液、胃液和胆汁
小肠的肠腺分泌肠液,可分解各种营养物质
部位 口腔 胃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淀粉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唾液 蛋白质 淀粉 胃蛋白酶 胃液 多肽
切断、撕裂、 磨碎、搅拌
蠕动、混合
小肠 消化的主 蛋白质 蠕动、混合 要部位
麦芽糖 葡萄糖 胰液、肠液
氨基酸 多肽 胰液、肠液 甘油 脂肪 胆汁脂肪微滴 脂肪酸 胰液、肠液
人和动物体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而进入血液成为血糖。
(2)肝脏通过[3]、[4]将血糖浓度维持在 70mg/dL-105mg/dL 范围内。当血 糖浓度持续超过正常值时,发生[8]过程,可能的原因是 胰岛素含量降低
+
NH3
10:07
返 回
负责转氨和脱氨的器官。
10:07
三种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前言:
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三类物质的代谢是同时进行的,他们之间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可以转化
(1)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①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 ②蛋白质可以转化成糖类 (2)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①糖类转变成脂肪 ②脂类转变成糖类 (3)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①一般来说,动物体内不容易利用脂肪酸合成氨 基酸。植物和微生物可以 ②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途径科转变成甘油和脂肪 酸 10:07
10:07
蛋白酶
胃 小肠
H2N HOOC
蛋白酶
COOH NH2 胃 小肠
某种蛋白质 多肽
肽酶
肽酶
肽酶
小肠
肽酶
氨基酸
10:07
共有8种:
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 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
携一两本单色书来
异亮
缬
苯丙
色 苏
甲硫(蛋)
赖
亮
10:07
脱氨基作用
指氨基酸中的氨基在脱氨酶的作用下,将氨基脱下 来成为NH3的过程。
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碳水化合物一是来自精料,主要含有淀粉和可溶性糖;二是来自牧草和其他粗饲料,如干草、作物秸秆和青贮料,这类饲料的粗纤维含量很高。
碳水化合物饲料是肉牛的主要能量来源。
(一)可溶性糖的消化可溶性糖主要包括单糖和双糖,是谷物饲料的成分。
这些糖类几乎全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发酵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分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VFA)和二氧化碳。
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能量,也可被细菌直接利用转变为菌体多糖。
(二)淀粉的消化淀粉是谷物和某些作物块茎的主要成分,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形式。
淀粉进入瘤胃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迅速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淀粉的消化速度受饲料来源和加工条件的影响,例如,加热可以加快淀粉的消化速度。
在瘤胃内未被消化的淀粉与菌体多糖一起到达小肠,被分解生成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后被利用。
(三)粗纤维的消化粗纤维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的总称,约有45%在瘤胃内消化,10%在大肠内消化.粗纤维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挥发性脂肪酸,到达大肠的粗纤维也同样被栖居在那里的微生物所降解。
(一)瘤胃内脂肪的消化与代谢饲料脂肪进入瘤胃后,发生3种变化,即水解作用、水解产物的氢化作用和脂肪酸的合成。
瘤胃微生物能够把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酸被微生物氢化饱和,甘油则进一步发酵降解生成丙酸。
瘤胃微生物能合成各种结构的脂肪酸。
(二)小肠内脂肪的消化尽管瘤胃微生物对脂肪有一定的消化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小肠。
在胆汁和胰液的作用下,脂肪在空肠后段被完全降解并吸收。
(一)蛋白质在瘤胃内的消化饲料蛋白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消化,可分为4个过程:第一,瘤胃微生物分泌的蛋白分解酶与肽酶将食入的蛋白质水解,变为肽与游离氨基酸;第二,游离氨基酸直接被利用以合成微生物蛋白质或微生物的其他成分,如细胞壁和核酸;第三,氨基酸被继续分解而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与氨;第四,氨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胞饮作用:一种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将 胞饮作用 物质摄取到细胞内的过程.可使细胞吸收 某些完整的脂类和蛋白质.也是新生儿从 初乳中吸收抗体的方式.这种未经消化的 蛋白进入体内可能是某些人食物过敏的原 因
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壁薄:小肠绒毛壁,毛细管壁及淋巴管壁 体长:有充分的吸收时间 酶多:有胰液,肠液 等消化液 面大:表面积大
物质的吸收途径
两条途径进行: 一是通过微血管经过肝门脉系统入肝,再运向 身体各部; 一是通过乳糜管吸收,物质由淋巴系统经过胸 导管再进入血液. 糖,蛋白质 以氨基酸的形式 ,水,无机盐, 蛋白质(以氨基酸的形式 以氨基酸的形式), 无机盐, 水溶性维生素等约有90%以上是通过微血管被 水溶性维生素等约有 以上是通过微血管被 吸收的, 吸收的,而脂肪及脂溶性物质则主要通过乳糜 管被吸收. 管被吸收.
6,大肠液的成分及作用: ,大肠液的成分及作用 成分:分泌少量碱性液体,pH8.3-8.4,主成分为 成分
黏液蛋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
作用: 作用 : 含酶很少,没有明显的消化作用.大肠内 容物主要受细菌的分解作用 细菌的分解作用.细菌所含的酶能使 细菌的分解作用 食物残渣与植物纤维素分解.对糖类和脂肪进行
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
胆汁
成人每日分泌0.5~1升,呈黄绿色的弱 碱性液体,味苦.非消化期贮存在胆囊, 进食时由肝脏及胆囊大量流入十二指肠. 胆汁不含消化酶,主要成分为胆盐,胆 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最有消化意 义的是胆盐,其作用是:①加强脂肪酶
的活性; ②使脂肪乳化,增加脂肪与脂 的活性; 使脂肪乳化, 肪酶的接触面积; 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 肪酶的接触面积; A,D,E,K等的吸收. 等的吸收.
发酵式分解,蛋白质进行腐败式分解.正常情
况下,机体一方面通过肝脏对这些毒物进行解毒 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大肠将这些毒物排出体外. 大肠内细菌还能合成少量Vk和某些VB族.其中一 部分可被人体吸收,对机体的营养和凝血有一定 生理意义.
各类营养素的消化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碳水化合物
淀粉 —口腔中唾液淀粉酶约水解40% — —胃中盐酸水解少量 —小肠中:胰淀粉酶约水解50%,肠淀粉酶水解少量 麦芽糖 乳糖 蔗糖 —小肠中的麦芽糖酶 —小肠中乳糖酶 —小肠中蔗糖酶 葡萄糖 半乳糖 果糖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口腔内的消化
唾液的分泌: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 分泌唾液淀粉酶 唾液的成分:日分泌量 1000~1500ml,水分占99%有 机物有粘蛋白,唾液淀粉酶 -,k+ 和溶菌酶,无机物有Na 氯化物等
唾液的生理作用
湿润口腔和清洁口腔 润滑食物便于吞咽 溶解食物并刺激味蕾,引起味觉 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脂肪的消化: 脂肪的消化 脂肪 胆汁,搅拌乳化脂肪 胰脂肪酶为主,肠脂肪酶为辅 脂肪+甘油约40%左右 甘油一酯约60%左右.
3,Pro的消化 , 的消化: 的消化
食物单纯蛋白质
胃蛋白酶
示,胨,多肽
(小肠)胰蛋白酶,胰糜蛋白酶(内肽酶) 氨基酶,羧基肽酶(外肽酶)
α-氨基酸
寡肽+二肽
(刷状缘)寡肽酶,氨基肽酶,二肽酶
糖类的吸收 单糖 单糖是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吸收的主要形式. 单糖的吸收不是简单的扩散而是耗Q 的主动过 主动过 程,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刷状缘的肠腔面进入 细胞内再扩散入血. 因载体蛋白对各种单糖的结合不同,各种单糖 的吸收速率也就不同. 单糖的主动吸收需要Na+存在,载体蛋白与Na+ 和糖同时结合后才能进入小肠黏膜细胞内.
4)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
小肠和大肠的各个部位都可吸收无机盐,吸收 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载体,pH,饮食成分等.
5)水分的吸收:
小肠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在吸收 渗透作用 其它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渗透压是促使水分吸 收的重要因素;此外小肠收缩时使肠腔内流体 压力差增高,也可使部分水以滤过方式而吸收
胰液的成分及作用: 胰液的成分及作用
成分 成分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8-8.4.主成 分有NaHCO3和各种消化酶. 作用 作用: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胰液含大量 NaHCO3 能中和由胃进入小肠的盐酸,使肠内 保持弱碱性环境,以利肠内消化酶的作用. 乳糖酶分解乳糖.
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 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 成分:pH7.8呈弱碱性.成人分泌1-3L/d. 成分 小肠中除含多种粘蛋白,肠激酶外,还含 多种消化酶,此外还常混有脱落的上皮细 胞,白细胞和微生物等. 作用:进一步分解肽类,二糖和脂类使其 作用 成为可被吸收的物质.如蔗糖酶分解GF; 麦芽糖酶分解麦芽糖;乳糖酶分解乳糖.
食物在胃中的消化
胃腺
胃底腺 贲门腺
胃粘膜上皮下陷而成, 因部位不同分为贲门 腺,幽门腺和胃底腺. 贲门部和幽门部的腺 体分泌粘液不含消化 酶 胃底腺是胃的主要腺 体 胃
体
幽门腺
胃腺
主要由三种细胞组成,胃腺分泌的液体总 称胃液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也叫盐酸细胞,分泌盐酸,产 生"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的吸收有关; 颈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胃蛋白酶的作用
能使蛋白质水解为胨等物质,以及少量 多肽和氨基酸 最适 ph 值为2.0
胃粘液的作用
能润滑食物,便于向前通过. 粘液呈碱性,覆盖于胃粘膜的活性,保 护胃粘膜免受侵蚀. 胃液中和胃酸和减弱胃蛋白酶
内因子的作用
胃腺的壁细胞可分泌一种与VB12吸收有 关的内因子,是一种糖蛋白.
3)脂肪的吸收
脂肪经胆盐乳化 十二指肠中在胰液,肠液和 胆盐乳化在十二指肠 胆盐乳化 十二指肠 脂肪酶消化作用下水解为甘油,自由脂肪酸, 甘油一酯及少量甘油二酯和未消化的甘油三酯. 胆盐 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与 脂肪的水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进一步聚 合为脂肪微粒,通过胆盐微粒"引渡"到小肠 黏膜细胞的刷状缘,以扩散方式 扩散方式被吸收. 扩散方式
单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十二指肠和上 十二指肠和上 段空肠,被吸收后进入血液,经门静脉 段空肠 门静脉 入肝脏,在肝内贮存或参加全身循环.
2)蛋白质的吸收: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上段.未经分解的Pro 一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上段.未经分解的Pro 般不被吸收.吸收机理与单糖相似, 般不被吸收.吸收机理与单糖相似,是主动吸 Na+的参与 的参与. 收,需Na+的参与.
Villus复数 绒毛
毛细血管
上皮细胞 乳糜管
静脉 小动脉 淋巴管
影响吸收的因素
被吸收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量大小, 溶解度,分子形状和浓度等) 小肠的生理机能状态(蠕动,吸收面积, 一些特殊的生理和病理状况等) 食物在消化管中的停留时间.
�
胃液
成人每日分泌1.5~2.5升,是无色透明 的酸性液体,pH为0.9~1.5.胃液的主 要成分有胃蛋白酶,粘液蛋白,盐酸, 无机盐和内因子等.
胃酸的生理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成胃蛋白酶, 并为蛋白酶提供了适宜的酸性环境 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 抑制和杀灭胃内的细菌 盐酸进入小肠后能刺激胰液,胆汁和小 肠液的分泌,促进胆汁排出,有助于小 肠吸引铁和钙等.
α-氨基酸 图2-3 蛋白质的消化示意图
营养物质的吸收
吸收方式
1) 被动转运 ) 被动转运:包括滤过,扩散和渗透等作用. 滤过靠膜两边的流体压力差. 2) 主动转运 ) 主动转运:有些营养物质可由浓度较低的一 侧穿过膜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需耗能量及载 体协助.物质主动转运中的载体是一种脂蛋白, 它具高度特异性,所以各种物质吸收的速度便 不相同,以几种己糖为例,吸收速度依次为: 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而戊糖又慢于 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