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求和方法及巩固

合集下载

数列求和的九种方法

数列求和的九种方法

数列求和的九种方法数列求和是数学中的一项基本技巧,在解题过程中经常会遇到。

为了求和一个数列,我们需要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即根据数列中的规律找到一个表示该数列的函数。

在数列求和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用。

下面将介绍九种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逐项相加法、换元法、望眼法、边缘和法、归纳法、递推法、辅助行法、减法求和法和计算机辅助法。

1.逐项相加法逐项相加法是最基本的数列求和方法,即将数列中的每一项相加得到总和。

这种方法适用于数列的项数较少且没有明显的规律的情况。

2.换元法换元法是将数列中的每一项用一个新的变量表示,从而简化数列求和。

通过代入和逆代(将通项公式反解为原始项)两种方法,将数列求和转化为变量求和,从而计算出数列的总和。

3.望眼法望眼法是通过观察数列中的规律,寻找数列中的重复子列来简化求和。

通过找到重复子列后可以将数列分解为几个相同的子列求和,从而简化计算。

4.边缘和法边缘和法是将数列中的每一项的和用前面项的和表示,从而将数列求和转化为前缀和的计算。

该方法适用于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前面的项之间有明显的关系的情况。

5.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利用数列的递推关系来计算数列的总和。

通过假设前n-1项的和为Sn-1,并推导得到前n项的和Sn的表达式,从而计算数列的总和。

6.递推法递推法是通过数列的递推关系来计算数列的总和。

通过将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前面的项之间的关系列出,从而将数列的求和转化为递推关系的计算。

7.辅助行法辅助行法是将数列构造成一个表格的形式,通过辅助行的计算来求解数列的总和。

通过辅助行的计算,可以将原本复杂的数列求和转化为简单的表格求和。

8.减法求和法减法求和法是通过将数列求和转化为数列的差的求和来计算数列的总和。

通过将数列中相邻项之间的差进行求和,从而求解数列的总和。

9.计算机辅助法计算机辅助法是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来求解复杂的数列求和问题。

通过编写计算机程序来实现数列求和,从而计算出数列的总和。

数列求和公式七个方法

数列求和公式七个方法

数列求和公式七个方法数列求和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用于计算数列中各项之和。

数列求和公式有多种方法,下面将介绍七种常见的求和公式方法。

方法一: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通过将数列项数n代入公式中,计算数列中各项之和Sn。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Sn=n(a1+an)/2,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n表示项数。

方法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是通过将数列项数n代入公式中,计算数列中各项之和Sn。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为Sn=a1(1-q^n)/(1-q),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a1表示首项,q表示公比,n表示项数。

方法三: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公式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公式是通过将数列项数n代入公式中,计算数列中各项之和Sn。

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公式为Sn=f(n+2)-1,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f表示斐波那契数列。

方法四:调和数列求和公式调和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的倒数是一个调和级数的一项。

调和数列求和公式是通过将数列项数n代入公式中,计算数列中各项之和Sn。

调和数列求和公式为Sn=1+1/2+1/3+...+1/n,即Sn=Hn,其中Hn表示调和级数的n项和。

方法五:等差数列求和差分公式通过差分公式,我们可以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差分公式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等于同一个常数d。

等差数列求和差分公式为Sn=[(a1+an)/2]n,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n表示项数。

方法六:等比数列求和差分公式通过差分公式,我们可以得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差分公式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等于同一个常数q。

等比数列求和差分公式为Sn=a1(1-q^n)/(1-q),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a1表示首项,q表示公比,n表示项数。

方法七: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倍差法)倍差法是一种基于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数列求和各种方法总结归纳

数列求和各种方法总结归纳

故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
an (2)设数列{ n-1}的前n项和为Sn, 2 a2 an 即Sn=a1+ 2 +…+ n-1,① 2 Sn a1 a2 an 故S1=1, 2 = 2 + 4 +…+2n,② 所以,当n>1时,①-②得
a2-a1 an-an-1 an Sn 2 =a1+ 2 +…+ 2n-1 -2n
- - -
(2)由题意知bn-an=3n 1,所以bn=3n 1+an=3n 1-2n+21. Tn=Sn+(1+3+…+3
n-1
3n-1 )=-n +20n+ 2 .
2
[冲关锦囊]
分组求和常见类型及方法
(1)an=kn+b,利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直接求解; (2)an=a·n-1,利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直接求解; q (3)an=bn±cn,数列{bn},{cn}是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 采用分组求和法求{an}的前n项和.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第三行
(2)若数列{bn}满足:bn=an+(-1)nln an,求 {bn}的前2n项和S2n
[自主解答]
(1)当a1=3时,不合题意;
当a1=2时,当且仅当a2=6,a3=18时,符合题意; 当a1=10时,不合题意. 因此a1=2,a2=6,a3=18.所以公比q=3,
2 3a2=1,a3=9a2a6.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1 (2)设bn=log3a1+log3a2+…+log3an,求数列{b }的前n项和. n
[自主解答]
(1)设数列{an}的公比为q.由a2=9a2a6得 3 9 3
1 1 2 2 2 a3=9a4,所以q = .由条件可知q>0,故q= . 1 由2a1+3a2=1,得2a1+3a1q=1,得a1=3. 1 故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

数列求和的八种方法及题型

数列求和的八种方法及题型

数列求和的八种方法及题型1、抽象加法法:把等差数列的元素抽象为某一个相同的数值(称为项数,式子为S),通过加法求出所求等差数列的和。

例题:这样一个等差数列:2、4、6、8……100,求这一数列的和是多少?答案:抽象加法法:元素个数n = 99,公差d = 2,首项a = 2。

由公式S=n*(a+l)/2可得:S = 99*(2+100)/2 = 99*102/2 = 4950。

2、数值加法法:直接对元素逐一加法求和。

例题:计算这一等差数列的和:1、3、5、7……99?答案:数值加法法:元素个数n = 49,即:1+3+5+7+...+99=49*100/2=4900。

3、改编组合法:将数列改编为组合形式,将大式化简,从这个组合计算其和。

例题:求这一等差数列的和:2、5、8、11……99?答案:改编组合法:元素个数n = 48,公差d = 3,首项a = 2。

将其转换为组合:2+48d ,即2+(48*3)=150,由公式S=n*(a+l)/2可得:S = 48*(2+150)/2 = 48*152/2 = 7344。

4、数表法:把数列列成表,统计其和。

例题:求这一等差数列的和:3、5、7、9……99?答案:数表法:数列: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1 43 45 47 49 51 53 55 57 59 61 63 65 67 69 71 73 75 77 79 81 83 85 87 89 91 93 95 97 99和: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 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 +85+87+89+91+93+95+97+99=24505、立方法:一种特殊情形——这一数列两个元素的值等于这两个元素之间的位数的立方和。

数列求和的8种常用方法

数列求和的8种常用方法

数列求和的8种常用方法数列求和是数学中非常常见的问题,它的解法有很多种。

下面我将介绍8种常用的方法来求解数列的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对于等差数列$a_n=a_1+(n-1)d$,其中$a_n$表示第n个数,$a_1$表示第一个数,d表示公差,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解:$S = \frac{n}{2}(a_1 + a_n) = \frac{n}{2}(2a_1 + (n-1)d)$其中S表示数列的和,n表示数列的项数。

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对于等比数列$a_n = a_1 \cdot q^{(n-1)}$,其中$a_n$表示第n个数,$a_1$表示第一个数,q表示公比,我们可以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解:$S = \frac{a_1(q^n - 1)}{q - 1}$,其中q≠1或者当q=1时,$S=a_1n$其中S表示数列的和,n表示数列的项数。

三、几何级数求和公式对于几何级数$s_n = a_1 + a_2 + \dots + a_n$,其中$a_1$表示第一个数,q表示公比,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级数求和公式求解:$S = \frac{a_1(q^n - 1)}{q - 1}$,其中q≠1四、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混合求和公式对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混合数列$s_n = a_1 + a_2 + \dots + a_n$,其中$a_n = a_1 + (n-1)d$,$a_1$表示第一个数,d表示公差,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混合求和公式求解:$S = \frac{a_1(q^n - 1)}{q - 1} + \frac{n(n-1)d}{2}q^{(n-2)}$,其中q≠1五、反比例数列求和公式对于反比例数列$s_n = \frac{1}{a_1} + \frac{1}{a_2} + \dots + \frac{1}{a_n}$,其中$a_1$表示第一个数,我们可以利用反比例数列求和公式求解:$S = \frac{n}{a_1}$六、算术-几何级数求和公式对于算术-几何级数$s_n = a_1 + a_2 + \dots + a_n$,其中$a_n = a_1 + (n-1)d$,$a_1$表示第一个数,d表示公差$S = \frac{a_1}{1-q} + \frac{d}{(1-q)^2}$,其中q≠1七、差分数列求和公式对于差分数列$s_n = a_1 + a_2 + \dots + a_n$,其中$a_n = a_1+ (n-1)d$,$a_1$表示第一个数,d表示公差,我们可以利用差分数列求和公式求解:$S = \frac{n}{2}(2a_1 + (n-1)d)$其中S表示数列的和,n表示数列的项数。

数列求和的8种常用方法

数列求和的8种常用方法

数列求和的8种常用方法数列求和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数列求和问题有很多方法。

下面将介绍数列求和的8种常用方法。

1.直接相加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将数列中的所有项相加。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3,5,7,9,可以直接相加得到1+3+5+7+9=252.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之和法:对于一些数列,可以将其分解为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然后再求和。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3,5,7,9,可以分解为偶数项和4+8和奇数项和1+3+5+7+9,再相加得到(4+8)+(1+3+5+7+9)=373.首项与末项和的乘法法:对于等差数列,可以利用首项与末项之和的公式来求和。

首项与末项之和等于和的平均数乘以项数。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3,5,7,9,首项与末项之和等于(1+9)*(项数/2)=10*5/2=254.首项与公差与项数的乘法法:对于等差数列,可以利用首项、公差和项数的乘积来求和。

等差数列的和等于首项乘以项数,再加上项数与公差之积的和。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3,5,7,9,和等于1*5+(5*4)/2=10+10=20。

5.平均数法:对于一些特殊的数列,可以利用平均数的性质来求和。

平均数等于数列中的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的平均值。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3,5,7,9,平均数等于(1+9)/2=5,然后将平均数乘以项数,得到5*5=256.高斯求和法:高斯求和法是一种数学推导方法,用于求等差数列的和。

首先将数列化为由首项和末项构成的和,然后将数列顺序颠倒,再将之前的和与颠倒后的和相加,得到的结果就是等差数列的和。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3,5,7,9,将其化为(1+9)+(3+7)+5,然后将数列颠倒得到5+(7+3)+9,再相加得到257. telescopage法(消去法):telescopage法是一种利用抵消的思想来求和的方法。

可以将数列中相邻的两项之差相消为0,最终得到一个简单的表达式,然后再求值。

例如,对于数列1, 2, 3, 4, 5,可以将(2-1) + (3-2) + (4-3) + (5-4)相加,得到1 + 1 + 1 + 1 = 48.更一般的求和方法: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列,可能需要应用更一般的数学方法来求解。

数列求和各种方法总结归纳

数列求和各种方法总结归纳

数列求和各种方法总结归纳数列求和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涉及到很多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我将对几种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一、等差数列求和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都相等的数列。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求等差数列的和:1. 公式法:对于等差数列求和的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公式来求和。

等差数列的和可以表示为:S = (a1 + an) * n / 2,其中a1为首项,an为末项,n为项数。

2.差分法:我们可以通过差分法来求等差数列的和。

即将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列示出来,并求和,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

例如对于数列1,3,5,7,9,差分后得到的数列是2,2,2,2,再求和得到83.数学归纳法: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求等差数列的和。

首先假设等差数列的和为Sn,然后通过归纳可以得到Sn+1和Sn之间的关系,最终求得Sn的表达式。

例如对于数列1,3,5,7,9,我们可以假设Sn=1+3+5+7+9,然后通过归纳可以得到Sn+1=1+3+5+7+9+11=Sn+a(n+1),其中a(n+1)为数列的第n+1项,最终求得Sn=n^2二、等比数列求和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的比相等的数列。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求等比数列的和:1.公式法:对于等比数列求和的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公式来求和。

等比数列的和可以表示为:S=a*(1-r^n)/(1-r),其中a为首项,r为公比,n为项数。

需要注意的是,当r小于1时,求和公式仍然成立。

当r等于1时,等比数列的和为a*n。

2.求导法:我们可以通过对等比数列求导来求和。

对等比数列进行求导得到的结果是一个等差数列,然后再对等差数列进行求和就可以求得等比数列的和。

3.数学归纳法:和等差数列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求等比数列的和。

首先假设等比数列的和为Sn,然后通过归纳可以得到Sn+1和Sn之间的关系,最终求得Sn的表达式。

三、递推数列求和递推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都是由前面一项或几项推出来的。

数列求和的8种常用方法

数列求和的8种常用方法

x
log3
2
x
1 2
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 Sn x x2 x3 L x n

x(1
xn)

1 2
(1
1 2n
)
1 x
1 1
2
=1- 1
2n
例2

Sn
1
2
3
n
,n
N*
,求
f
(n)
(n
Sn 32)Sn1
的最大值.
1
解:易知
Sn
1 n(n 1) ,
2
S n1
1 2
(n
1)(n
2)
法推导的,就是将一个数列倒过来排列(反序),再把它与原数列相加,就可以
得到 n 个 (a1 an ) . 例 3 求 sin 2 1 sin 2 2 sin 2 3 sin 2 88 sin 2 89 的值 解:设 S sin 2 1 sin 2 2 sin 2 3 sin 2 88 sin 2 89 …………①

f
(n)
(n
Sn 32)Sn1

n2
n 34n
64
=1=
1
1
n 34 64 ( n 8 )2 50 50
n
n
∴当
n
8 8
,即 n
8 时,
f
(n)max
1 50
.
二.倒序相加法:
如果一个数列an ,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相等或等于同一常数,那
么求这个数列的前 n 项和即可用倒序相加法。如: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即是用此
3
的目的.
适用于
an
c an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列求和的方法1、公式法: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我们可以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来求. 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11122n n n a a n n S na d +-==+ 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11111111n n n na q S a q a a q q qq ⎧=⎪=-⎨-=≠⎪--⎩常见的数列的前n 项和:123+++……+n=(1)2n n +, 1+3+5+……+(2n-1)=2n2222123+++……+n =(1)(21)6n n n ++,3333123+++……+n =2(1)2n n +⎡⎤⎢⎥⎣⎦等. 2、倒序相加法:类似于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的推导方法。

如果一个数列{}n a ,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正序写和与倒序写和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

这一种求和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例1、 已知函数()xf x =(1)证明:()()11f x f x +-=;(2)求128910101010f f f f ⎛⎫⎛⎫⎛⎫⎛⎫++++⎪ ⎪ ⎪ ⎪⎝⎭⎝⎭⎝⎭⎝⎭的值. 解:(1)先利用指数的相关性质对函数化简,后证明左边=右边 (2)利用第(1)小题已经证明的结论可知,1928551101010101010f f f f f f ⎛⎫⎛⎫⎛⎫⎛⎫⎛⎫⎛⎫+=+==+= ⎪ ⎪ ⎪ ⎪ ⎪ ⎪⎝⎭⎝⎭⎝⎭⎝⎭⎝⎭⎝⎭128910101010S f f f f ⎛⎫⎛⎫⎛⎫⎛⎫=++++⎪ ⎪ ⎪ ⎪⎝⎭⎝⎭⎝⎭⎝⎭令 982110101010S f f f f ⎛⎫⎛⎫⎛⎫⎛⎫=++++⎪ ⎪ ⎪ ⎪⎝⎭⎝⎭⎝⎭⎝⎭则 两式相加得:192991010S f f ⎛⎫⎛⎫⎛⎫=⨯+= ⎪ ⎪⎪⎝⎭⎝⎭⎝⎭所以92S =.小结:解题时,认真分析对某些前后具有对称性的数列,可以运用倒序相加法求和.针对训练3、求值:222222222222123101102938101S =++++++++ 3、错位相减法:类似于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的推导方法。

若数列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乘得到,即数列是一个“差·比”数列,则采用错位相减法.若n n n a b c =•,其中{}n b 是等差数列,{}n c 是公比为q 等比数列,令 112211n n n n n S b c b c b c b c --=++++则n qS = 122311n n n n b c b c b c b c -+++++两式相减并整理即得例2、(2008年全国Ⅰ第19题第(2)小题,满分6分) 已知 12n n a n -=•,求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 解:01211222(1)22n n nS n n --=+++-+ ①12121222(1)22n n n S n n -=+++-+ ②②—①得01121222221n n n n n S n n -=---=-+小结:错位相减法的求解步骤:①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等比数列{}n c 的公比q ;②将两个等式相减;③利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求和. 针对训练4、求和:()23230,1n nS x x x nx x x =++++≠≠4、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即数列的每一项都可按此法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一些正负项相互抵消,于是前n 项的和变成首尾若干少数项之和,这一求和方法称为裂项相消法。

适用于类似1n n c a a +⎧⎫⎨⎬⎩⎭(其中{}n a 是各项不为零的等差数列,c 为常数)的数列、部分无理数列等。

用裂项相消法求和,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裂项方法: (1)()1111n n k k n n k ⎛⎫=- ⎪++⎝⎭,特别地当1k =时,()11111n n n n =-++(21k=,特别地当1k ==例3、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1)n a n n =+,求它的前n 项和n S解:1231n n n S a a a a a -=+++++()()1111112233411n n n n =+++++⨯⨯⨯-+=11111111112233411n n n n ⎛⎫⎛⎫⎛⎫⎛⎫⎛⎫-+-+-++-+- ⎪ ⎪⎪ ⎪ ⎪-+⎝⎭⎝⎭⎝⎭⎝⎭⎝⎭1111nn n =-=++ 小结:裂项相消法求和的关键是数列的通项可以分解成两项的差,且这两项是同一数列的相邻两项,即这两项的结构应一致,并且消项时前后所剩的项数相同. 针对训练5,,1n n ++的前n 项和n S .5、分组求和法:有一类数列,它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数列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例4、求和:()()()()123235435635235n n S n ----=-⨯+-⨯+-⨯++-⨯解:()()()()123235435635235n n S n ----=-⨯+-⨯+-⨯++-⨯ ()()123246235555n n ----=++++-++++()2111553113114515nn n n n n ⎡⎤⎛⎫-⎢⎥ ⎪⎡⎤⎝⎭⎢⎥⎛⎫⎣⎦=+-⨯=+--⎢⎥ ⎪⎝⎭⎢⎥⎣⎦-小结:这是求和的常用方法,按照一定规律将数列分成等差(比)数列或常见的数列,使问题得到顺利求解.针对训练6、求和:()()()()23123n n S a a a a n =-+-+-++-基本练习1.等比数列{}n a 的前n项和S n=2n-1,则2232221na a a a ++++ =________________. 2.设1357(1)(21)n n S n =-+-+-+--,则n 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111447(32)(31)n n +++=⨯⨯-⨯+ .4.1111...243546(1)(3)n n ++++•••++=__________ 5. 数列2211,(12),(122),,(1222),n -+++++++的通项公式n a = ,前n 项和n S =6;,212,,25,23,2132 n n -的前n 项和为_________ 提高练习1.数列{a n }满足:a 1=1,且对任意的m ,n ∈N *都有:a m +n =a m +a n +mn ,则=++++20083211111a a a a ( ) A .20094016B .20092008C .10042007D .200820072.数列{a n }、{b n }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若其首项满足a 1+b 1=5,a 1>b 1,且a 1,b 1∈N *,则数列{n b a }前10项的和等于 ( )A .100B .85C .70D .55 3.设m =1×2+2×3+3×4+…+(n -1)·n ,则m 等于 ( )A.3)1(2-n nB.21n (n +4)C.21n (n +5)D.21n (n +7)4.若S n =1-2+3-4+…+(-1)n -1·n ,则S 17+S 33+S50等于 ( ) A.1 B.-1 C.0 D.25.设{a n }为等比数列,{b n }为等差数列,且b 1=0,c n =a n +b n ,若数列{c n }是1,1,2,…,则{c n }的前10项和为 ( ) A.978 B.557 C.467 D.9796.1002-992+982-972+…+22-12的值是 ( ) A.5000 B.5050 C.10100 D.202007.一个有2001项且各项非零的等差数列,其奇数项的和与偶数项的和之比为 . 8.若12+22+…+(n -1)2=an 3+bn 2+cn ,则a = ,b = ,c = .9.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a 1=1,公差d >0,且其第二项、第五项、第十四项分别是等比数列{b n }的第二、三、四项. (1)求数列{a n }与{b n }的通项公式;(2)设数列{c n }对任意自然数n 均有1332211+=++++n nn a b c b c b c b c 成立. 求c 1+c 2+c 3+…+c 2003的值.10.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满足:S n =2an +(-1)n ,n ≥1.(1)求证数列{a n +32(-1)n }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3)证明:对任意的整数m >4,有.8711154<+++m a a a基础练习答案1、413n -2、(1)nn -⋅ 3、31n n + 4、1111122323n n ⎛⎫+-- ⎪++⎝⎭5、121;22n n n +--- 62332n nn S +=-。

提高练习答案1.解:∵a m +n =a m +a n +mn ,∴a n +1=a n +a 1+n =a n +1+n ,∴利用叠加法得到:2)1(+=n n a n ,∴)111(2)1(21+-=+=n n n n a n , ∴)200911(2)20091200813121211(211112008321-=-++-+-=++++ a a a a 20094016=. 答案:A.2.解:∵a n =a 1+n -1,b n =b 1+n -1 ∴n b a =a 1+b n -1=a 1+(b 1+n ―1)―1=a 1+b 1+n -2=5+n -2=n +3则数列{n b a }也是等差数列,并且前10项和等于:85102134=⨯+ 答案:B.3.解:因为 a n =n 2-n .,则依据分组集合即得. 答案;A.4.解:对前n 项和要分奇偶分别解决,即: S n =⎪⎪⎩⎪⎪⎨⎧-+)(2)(21为偶为奇n n n n答案:A5.解 由题意可得a 1=1,设公比为q ,公差为d ,则⎩⎨⎧=+=+2212d q d q∴q 2-2q =0,∵q ≠0,∴q =2,∴a n =2n -1,b n =(n -1)(-1)=1-n,∴c n =2n -1+1-n,∴S n =978. 答案:A6.解:并项求和,每两项合并,原式=(100+99)+(98+97)+…+(2+1)=5050. 答案:B7. 解: 设此数列{a n },其中间项为a 1001,则S 奇=a 1+a 3+a 5+…+a 2001=1001·a 1001,S 偶=a 2+a 4+a 6+…+a 2000=1000a 1001. 答案:100010018.解: 原式=.6326)12()1(23nn n n n n +-=-•-答案:61;21;31-9.解:(1)由题意得(a 1+d )(a 1+13d )=(a 1+4d )2(d >0)解得d =2,∴a n =2n -1,可得b n =3n -1 (2)当n =1时,c 1=3;当n ≥2时,由n n nna abc -=+1,得c n =2·3n -1, 故⎩⎨⎧≥⋅==-).2(32),1(31n n c n n故c 1+c 2+c 3+…+c 2003=3+2×3+2×32+…+2×32002=32003. 10.(1)证明 由已知得a n =S n -S n -1=2a n +(-1)n -2a n -1-(-1)n -1(n ≥2),化简得 a n =2a n -1+2(-1)n -1(n ≥2),上式可化为 a n +32(-1)n =2[a n -1+32(-1)n -1](n ≥2),∵a 1=1,∴a 1+32(-1)1=31. 故数列{a n +32(-1)n }是以31为首项,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解 由(1)可知a n +32(-1)n =321-n .∴a n =31×2n -1-32(-1)n =32[2n -2-(-1)n ],故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 a n =32[2n -2-(-1)n ].(3)证明 由已知得ma a a 11154+++ =⎥⎦⎤⎢⎣⎡--++++++=⎥⎦⎤⎢⎣⎡--++++---m m m m )1(21631331151913123)1(21121121232232=)20110151311(21)21111151311(21 +++++<+++++=.871201051201041513)21(511513)21525234(21211)211(513421555=<=<⨯-=⨯-+=⎥⎥⎥⎥⎦⎤⎢⎢⎢⎢⎣⎡--+---m m m 故)4(8711154><+++m a a a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