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族饮食礼仪与禁忌
藏族风俗习俗

藏族风俗习俗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
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对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
在饮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如马、驴、骡、鸡、鸭、鹅等。
大部分地区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鱼类。
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动物的肉,如牧养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双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7点第一餐。
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点吃第二餐,午后2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晚8点吃第四餐,食品以粥为主。
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
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
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经炒熟磨粉而成,再经数道加工调配工序制成粑食。
粑食营养丰富,香酥甘美,不仅藏族终生食用,居住在藏区的其他民族也喜欢。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没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佳品。
青稞酒是藏民过节必备的饮料。
习惯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黄绿清淡、酒香甘酸。
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规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几乎都喝青稞酒。
西藏文字:藏族有文字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藏文创建于公元7世纪前期,吐蕃部落第33代赞普松干布赞掌权以来,派大臣吞米桑布扎一行到天竺学习梵文,根据吐蕃语言的特点,创造了30个声母和4个韵母的拼音文字。
到了公元9世纪,藏王热巴布登位后,对藏文拼音进行简化,丰富词汇,改进文法,编制字典,撰写藏史,使藏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西藏吉祥八宝:八宝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
大多数以壁画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雕刻和塑造的立体形,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
胜利幢为古印度时的一种军旗。
佛教用幢寓意烦恼孽根得以解脱,觉悟得正果。
藏传更用其比喻十一种烦恼对治力,即戒、定、慧、解脱、大悲、空无相无愿、方便、无我、悟缘起、离偏见、受佛之加持得自心自情清净。
藏民一般吃什么食物有什么习俗

藏民一般吃什么食物有什么习俗随着进藏旅游的人是日益增多,多了解一些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是很有必要的,不要犯了当地人的忌讳才好。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藏民吃什么食物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藏民吃的食物介绍藏族人民从古就有养猪吃猪的习惯,西藏有一种独特的土生土长的猪,俗称“藏猪”,学名“藏雪豚”,以下是一些关于藏猪的资料。
藏猪主产于青藏高原,包括云南迪庆藏猪、四川阿坝及甘孜藏猪、甘肃的合作猪以及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昌都等地的藏猪类群。
藏猪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型猪种。
藏猪长期生活于无污染、纯天然的高寒山区,具有皮薄、胴体瘦肉率高、肌肉纤维特细、肉质细嫩、野味较浓、适口性极好等特点。
糌粑和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最具特色也最普遍的饮食,据说,藏族同胞们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日无酥油茶。
由此可见,世代相传的糌粑和酥油茶在藏族人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实藏民的饮食习惯在牧区和农区有一定的区别,但对青棵面、酥油茶和牛羊肉、奶制品的喜爱是一致的。
糌粑糌粑是藏民的一种主要食品,是“炒面”的藏语音译。
“炒面”就是将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成的细面,色白,味香浓。
制作糌粑时先将青稞或豌豆晒干炒熟(不去皮),磨成细面,然后放在碗里,加一点酥油茶,用水不断搅匀,直到可以将糌粑捏成团为止。
吃的时候将糌粑团成一个个小团,边团边吃,边喝奶茶。
糌粑里还可以加入一些肉、野菜之类,做成“稀饭”,藏语叫“土巴”。
酥油茶酥油茶是中国西藏的特色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的作用。
酥油茶是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而酥油茶的背后也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据说,从前的藏区有辖和怒两个部族,曾因发生冲突而势不两立。
但是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由于两个部落的历史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在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奋不顾身跳进火海殉情。
二人死后,化作茶树上的茶叶和盐湖里的盐,这样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就能再次相遇。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地的雪山和草原上,那里的气温经常达到零下几度。
在这样的天气中,他们吃什么呢?根据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劳动强度强度较大时会有日食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习惯。
绝大部分藏族以糍粑为主食。
在牧区,除糍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
食用糍粑时,要班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糍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使用时也很方便。
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糍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可以食用。
一些地区还经常食用“祖玛”、“炸果子”等。
“祖玛”是藏语,是青藏高原野生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像大花生仁一样,春、秋两季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的作料。
炸果子是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条状用酥油炸成。
他们喜欢和喝小麦、牛骨、牛肉、青稞熬成的粥。
“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制成有点像抹了奶油的鸡蛋。
藏族老乡还有做大饼的习俗,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可达100甚至125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
云南迪庆的藏族把土豆、粑粑、蒸馍作为主食。
藏族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猪肉为主。
藏族吃肉讲究新鲜,宰牛羊宰杀后,立即将骨肉下锅,用猛火炖煮,加入作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
牛、羊血则加碎灌入肠中,加工成血肠。
有些地区的藏族人将猪肉制成猪膘,便于保存。
四川的藏族割下猪的瘦肉,风干后缝合成方形,制成琵琶肉,食用时用刀一圈圈切下,加入调料,蒸熟即食,色泽蜡黄,鲜而不腻。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垂涎三尺了呢?其实这不仅是美味,更蕴含著我国藏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
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
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地的雪山和草原上,那里的气温经常达到零下几度。
在这样的天气中,他们吃什么呢?根据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劳动强度强度较大时会有日食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习惯。
绝大部分藏族以糍粑为主食。
在牧区,除糍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
食用糍粑时,要班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糍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使用时也很方便。
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糍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可以食用。
一些地区还经常食用“祖玛”、“炸果子”等。
“祖玛”是藏语,是青藏高原野生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像大花生仁一样,春、秋两季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的作料。
炸果子是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条状用酥油炸成。
他们喜欢和喝小麦、牛骨、牛肉、青稞熬成的粥。
“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制成有点像抹了奶油的鸡蛋。
藏族老乡还有做大饼的习俗,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可达100甚至125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
云南迪庆的藏族把土豆、粑粑、蒸馍作为主食。
藏族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猪肉为主。
藏族吃肉讲究新鲜,宰牛羊宰杀后,立即将骨肉下锅,用猛火炖煮,加入作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
牛、羊血则加碎灌入肠中,加工成血肠。
有些地区的藏族人将猪肉制成猪膘,便于保存。
四川的藏族割下猪的瘦肉,风干后缝合成方形,制成琵琶肉,食用时用刀一圈圈切下,加入调料,蒸熟即食,色泽蜡黄,鲜而不腻。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垂涎三尺了呢?其实这不仅是美味,更蕴含著我国藏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
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
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藏族民族禁忌事项

藏族民族禁忌事项如果大家有机会去西藏,和藏族同胞打交道,有些注意事项大家需知道,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希望能够帮到你!1、忌吃马、驴、骡等圆蹄、奇蹄类牲畜的肉,忌吃猫、狗等带利爪动物及飞禽的肉;2、忌在晚上吹口哨,当地人认为这样会招来鬼怪;3、崇尚数字“三”,敬酒时敬三杯,碰杯三次,每次三杯,以示尊重;4、别人就座时,忌从面前走过,如要走必须弯腰收起衣袖衣角,道声抱歉后悄悄走过;5、忌在别人面前拍打屁股上的灰土;6、忌坐在经书或者有经文的纸或布上;7、忌把腿伸向佛龛或老人,忌坐到老人的上方位置;8、如看见门口挂着一根树枝或梿枷、一条红布,或者在门外木杆上挂破衣或布片,说明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女人坐月子,要么就是在煮酒,以示来客不能随意入内;9、如远方来客或有要事需进门者,必须在大门口烧柏树枝熏身或主人舀来干净水向客人来的方向泼,以示祛邪,之后客人方可入内;10、忌反手倒水,因为给阴间浇奠时才用反手倒;11、给对方递刀子时,必须把刀把递给对方,不能把刀刃朝着对方;12、忌用单手接收礼物或向长辈、客人请茶;13、饮酒时,第一杯酒必须用右手无名指蘸一下向天弹祭,往复三次后才能饮用,否则就是对神灵不敬;14、忌用名字开玩笑,藏族人的名字一般是活佛起的,拿名字开玩笑是不礼貌、不尊重的;15、忌随意把玩,试戴他人的帽子;16、忌早晨与人见面时谈鬼、死人;17、与人交谈时忌询问家中亡故亲人的名字,也忌追问对方父母的名字;18、忌别人用手摸头顶,摸头对于藏民来说是非常神圣的礼仪,只有活佛高僧才能施摸头礼,此外也不得动手摸藏族的头发和帽子;19、进入寺院,需经过寺院管理喇嘛的同意,进庙时忌讳吃大蒜或身上留有蒜味(藏族认为大蒜会玷污神佛)、戴帽子、吸烟、摸佛像和宗教用具、翻经书、敲钟鼓等,更不能将上述这些物品当成坐垫来坐,在没被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在佛殿内进行录像、照相等。
20、忌用手去指佛像、经书、唐卡和壁画;21、在树上、在山上、在屋顶都会挂着彩色的经幡,也叫风马旗,上面都写着六字真言,他们认为那些经幡翻涌一次就代表诵经一次,如果你在旅行的途中看到这些经幡,千万不要有扯、跨、踩的行为;22、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转经道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苯教寺院相反应逆时针。
藏族饮食礼仪与禁忌

藏族饮食礼仪与禁忌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
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
敦煌古藏文文南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
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献《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
如在阐述为人之道时,《写卷》云:“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兄云:做人之道为公证、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勤奋。
虽不聪慧机智,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
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
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
”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的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
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
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酒新chang-phud)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
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
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
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
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
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
若客人到来,女主人会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摆放于客人面前,端起茶壶轻轻摇晃数次(壶底须低于桌面),斟满酥油茶后双手端碗躬身献给客人。
西藏民俗禁忌,西藏的十条绝对禁忌!...

西藏民俗禁忌,西藏的十条绝对禁忌!...藏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长期聚居在与外界联系不便的高原。
在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他们形成了一套独有的风俗和禁忌习惯。
这些禁忌很多,像一部不成文的法律,约束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因此到西藏旅游,入乡随俗就显得尤为重要。
1、礼俗禁忌对尊者、长老、僧人、老师等忌讳直呼其名,应在称呼后面加“啦”字。
外出行路时,忌抢在他人前面,特别是老人、长者、僧人和老师。
在室内、帐篷内就坐时,要求盘腿端坐,忌东倒西歪。
特别是在大雅之堂,如开会、举行仪式或会客等场合,要端坐。
忌双腿伸直,脚底朝天,甚至把脚放在茶几、桌子等物上。
在众人面前忌讳放屁,此举被视为没教养、没礼貌的表现。
忌讳从别人手中直接拿过扫把,需将扫把交由对方时,必须先把扫把扔在地上,再由对方捡起来。
翻越雪山、经过湖泊时,忌高声喧哗。
给客人上茶斟酒,忌用脏碗或将手指放在碗口上。
忌讳在室内和夜间吹口哨,藏族同胞认为吹口哨会引来鬼魂和夜间活动的精灵。
客人忌讳在他们刚走几步,主人就将门使劲关上,那样说明主人不欢迎客人。
忌讳在别人后面吐痰(无意)、拍巴掌。
家中来客人,忌将空桶、空背篓等放在客人经过的道路或眼前。
忌讳用有裂缝、缺口的碗、杯,这些破损的东西会阻挡福运。
忌讳向客人献破旧的哈达。
父女、母子、兄姐、弟妹、祖孙之间,或当着长辈、尊者的面,不能谈论男女之事、讲丑话脏话。
如果违反禁忌,就被视为对祖上和长辈不敬,会当即遭到公众舆论斥责。
给客人、老者、上师、僧人、老师、官员端饭、上茶、斟酒、递物时必须用双手,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
接受别人馈赠时,要双手接;如果手脏,则将手擦拭后再接,以示尊重。
2 、饮食禁忌主人忌讳刚吃完饭后来客人,这意味着客人在主人背后说坏话。
忌吃马、驴、骡等圆蹄、奇蹄类牲畜的肉,忌吃猫、狗等带利爪动物及飞禽的肉。
忌讳跨越别人家中的炊具和食物。
吃饭时要做到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不大声嬉闹,挑食物时不可越盘。
藏族饮食礼仪

藏族饮食礼仪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藏族饮食礼仪,希望大家喜欢!更多资讯尽在饮食礼仪栏目!一、藏餐的起源藏族人民世代居住、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云南及甘肃的一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藏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孕育出了独具风格的餐饮文化。
二、藏餐的原料1、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其原料为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成的面粉。
糌粑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
一般分为“乃糌”(青稞糌粑)、“散细”(去皮豌豆炒熟磨成)、“散玛”(豌豆糌粑)、“白散”(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四种。
2、酥油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其营养价值非常高,食用后能耐寒耐饥。
酥油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可以帮助藏民抵抗低温的。
酥油提炼出来之后与砖茶一起熬制,就可打出酽酽的酥油茶。
3、牛羊肉牛羊肉是藏式肴馔中的重要原料。
藏餐中的牛肉以高原牦牛肉为主,而羊肉大多是绵羊肉。
藏餐中的肉类肉色鲜红,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
人们常说的风干肉,指的就是风干牛羊肉。
三、藏餐的独特制作方法藏餐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如煮、烤、蒸、炒、炖等。
较为独特的食品有:1、“夏卜钦”(生肉酱):选用无油牛肉(比如牦牛后腿上的肉,没有脂肪为佳)为原料,将其剁成酱拌上辣椒酱,放入少许花椒、盐水及野蒜末,味道鲜美。
2、“卓玛哲丝”(人参果饭):是一独特的食品,除了平日的餐桌之外,过年喜庆典礼等都少不了它,因为它象征着吉祥。
四、藏族饮食习俗1、藏民的主食(1)农区:主要的食品是青稞、小麦、玉米、土豆和其他杂粮;饮用酥油茶、青稞酒。
一般为一日三餐,农忙时为四至五餐。
(2)牧区:奶类、肉类和糌粑是牧民主要食品。
面粉、大米只是偶尔吃一点儿,蔬菜和水果就更少了。
牧民们最喜欢吃的莫过于“手抓肉”,主要饮料为奶茶,饭后多饮酸奶。
基本为一日三餐。
牧区很少产酒,故所饮白酒主要从外地购来。
(3)城区:居民除食用糌粑、酥油外,还常吃大米、白面及蔬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藏族饮食礼仪与禁忌
导语:究礼仪的民族。
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
敦煌古藏文文南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
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献《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
如在阐述为人之道时,《写卷》云:
“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
兄云:做人之道为公证、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勤奋。
虽不聪慧机智,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
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
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
”
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的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
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
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酒
新chang-phud)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
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
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
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
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
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
若客人到来,女主人会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摆放于客人面前,端起茶壶轻轻摇晃数次(壶底须低于桌面),斟满酥油茶后双手端碗躬身献给客人。
客人接茶后不能急匆匆张口就饮,而是缓缓吹开浮油,饮啜数次后碗内留下约一半,将茶碗放于桌上,女主人会续满,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饮,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请下边同主人拉话边慢慢啜饮。
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
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1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必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
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才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
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外方向依次敬酒。
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
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
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有的人口中还要轻声念出“扎西德勒平松措……”等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弹酒三次是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