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地表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学科。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环境科学1.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了解地球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特征、地球表面的热条件、生物地理环境等。
2.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供各种用途的水的总量。
了解水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全球水资源地理分布、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3.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了解陆地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资源特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4.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
了解海洋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系统科学观1.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科是对地球的研究,它以系统的方法对地球进行分析和研究。
了解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对象、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
2.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地理学的实验方法等。
3.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地理系统是指由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
了解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系统的特征和分类、地理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性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内容

第二章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一荒漠化的含义1西北地区概况:A西北地区的范围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界线: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
降水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特征:以贺兰山为界,东部为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为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气候特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干旱。
其成因是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山岭重重阻隔。
(3)内部差异: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200mm以上,自然景观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草场载畜牧量大;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200mm以下至不足50mm,自然景观为戈壁、沙漠,草场载畜牧量小。
2、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即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植被破坏)3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土质疏松、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A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B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经济损失(1)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少(2)沟壑发展、泥石流破坏工矿交通设施危害(3)水、土、肥的损失干旱生态破坏(4)淤积江河湖库洪涝(下游“地上河”)(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荒漠化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灌溉和耕作技术;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措施:封沙育草;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营造防沙林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多层防护林体系。
地理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7.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8.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9.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10长江域的开发与整合。
11.长江三峡工程。
1.区域农业发展概况。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
5.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区域。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为例。5.区域差异。
6.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
6.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7.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8.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9.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10.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和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西气东输工程。
3.南水北调。
4.西电东送工程。
5.晋煤南运。
6.产业转移。
7.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8.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信息技术。
2.遥感。
3.全球定位系统。
4.地理信息系统。
5.3R技术之间的关系。
6.数字地球。
7.我国数字地球的组成。
7.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8.我国三个经济地带。
9.西部大开发。
1.荒漠化的概念。
2.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课件: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总结

湘教版 ·必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1.1.1 集合的概念
第二单元
单元总结
1.1.1 集合的概念
1
基础清单·速查
2 知识归纳·整合
3
基础训练·达标
基础清单·速查
一、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大风频繁,植被覆盖 率低。 (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决定性因素);②不合理的生产 活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等)。 2.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丧失; (2)造成经济损失; (3)生态问题严重; (4)引 发饥荒问题等。
域组建成一个常年通航的庞大航运网,运输量逐年增长;③发
电:建成以电力工业为龙头,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 业基地;④生态:森林覆盖率超过60%,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⑤社会效益: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已达到全美的平均水平。
(2)经验:①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②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 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如下表):
区域 黄土高原
区域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理环境过渡性明 特征 显,大陆性季风气候 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当地夏秋多 形成 暴雨;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不合理耕作、轮 荒、开矿 整治 以治水为中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 方向 技术措施结合 案例 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区为例 1.鲁尔区的发展条件 (1)位置:德国西部,莱茵河从本区穿过。 (2)发展条件: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路交通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地理必修三主要是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地理问题,包括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以下是对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的详细整理:一、区域的概念和特征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范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等。
(2)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4)区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大到小可以分为不同级别的区域。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2)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松嫩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以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4)矿产资源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好,适宜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
(2)松嫩平原水热条件相对较差,适宜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
3、地理环境差异对工业生产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依托便利的交通和广阔的市场,发展综合性工业。
(2)松嫩平原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限制了农业发展,水系成为交通阻隔,土壤黏重,开垦困难。
(2)农业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系成为交通通道,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农业发展迅速。
(3)工商业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粮食商品率低,耕地被转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生产规模小。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我们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到了众多的知识点,其中高二必修三的地理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高二必修三地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和理解。
1. 水资源与利用(1)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包括地下水、河流、湖泊和湿地等。
(2)全球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的缺水问题严重,需要采取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3)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要注意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2. 地球与地图(1)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由地壳、地幔、地核等构成,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板块运动是地理的重要内容。
(2)地图是地理研究和实践不可缺少的工具,了解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对地理学习很有帮助。
3. 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水等。
(2)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发生。
4. 气候与气象(1)气候是长期的天气状况,影响着地球上的生存和发展。
(2)气象是短期的天气现象,通过气象观测和预报可以提前了解天气情况,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5. 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并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
(2)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鼓励节约能源,提倡环境保护。
以上是高二必修三地理的重要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和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地理环境,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和依据。
希望这篇总结对大家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第二讲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学习目标】:1.考查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
2.多以区域图、综合利用生产流程图为背景材料来呈现,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资源基地建设的条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知识梳理】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1.区位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__________,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
(2)水陆交通发达:_________纵贯本区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煤炭资源极为丰富。
2.发展状况(1)主要工业部门:______、电子、_______、煤化工、__________、_______建材。
(2)工业地位:是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______基地、钢铁基地和______________基地。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传统产业的衰落(1)表现:20世纪60年代,_________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工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2)原因①能源消费结构变化,______的能源地位下降。
______开采人工成本过高,失去竞争力。
煤炭产业衰落影响鲁尔区的__________技术发展,需要人员减少。
②钢铁生产转移,_________下降。
2.环境恶化(1)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_______为主,产业结构以_________为主。
(2)表现:______、______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大气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热污染;__________破坏。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1.改造____________,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________(1)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_________、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2)改善__________,鼓励____________迁入。
(3)重视________、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治理____________,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1)整治_______, (2)控制_________,(3)加强____________,(4)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纲要求】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2.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5.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知识点总结】考点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指一定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围、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部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3、区域差异(1)比较的方法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政治、历史、、习俗等(2)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横断山脉。
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要素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地形海拔较低,地形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海拔最高,地形以高原、高山为主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高原高山气候,气温较低水文外流河多属流河西北部属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鼠、熊猫、梅花鹿等动物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羊等动物植被为草原、荒漠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羊等动物农业种植业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高寒牧业、河谷农业人口稠密较少很少城市众多较少很少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基本协调成长阶段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区和城市迅速扩;区域部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对症下药,促使区域经济复,一方面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由紧走向协调考点二生态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注意: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纲要求】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2.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5.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知识点总结】考点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3、区域差异(1)比较的方法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2)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要素日本英国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端,东临太平洋亚欧大陆西端,西临大西洋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山谷交错分布气候南北差异显著。
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覆盖率高,类型多样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瀑布峡谷,不利于航行,但水利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大多有运河相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其布局高兴技术产业为主,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沿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曾向海外大量移民岸(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横断山脉。
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区域差异:要素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地形海拔较低,地形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海拔最高,地形以高原、高山为主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高原高山气候,气温较低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鼠、熊猫、梅花鹿等动物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羊等动物植被为草原、荒漠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羊等动物农业种植业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高寒牧业、河谷农业人口稠密较少很少城市众多较少很少4、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基本协调成长阶段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区和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对症下药,促使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由紧张走向协调考点二生态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注意: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
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原因分类产生的影响自然原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差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治理措施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合理的土地轮荒耕作制度,广种薄收,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破坏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露天开矿等导致大面积开挖地表土,破坏地表植被对矿区实行土地复垦利用破坏植被农垦、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下降植树种草,恢复生态利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4.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发展形成原因整治措施东北①黑土被开垦后,引起土壤冲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对坡黄淮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南方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质裸露,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溢伐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西北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①脆弱的地理环境②土质疏松、垂直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考点三区域能源的开发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综合比较项目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 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水源不足;位置适中,交通较生产 结构 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钢铁、机械、电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三条存在 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实现扩大煤炭并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考点四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方案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西线工程路 线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航运河输水到 华北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 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 北京 、天津。
从 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中游 水源 区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供水 淮河下游地区; 山东黄河下游地海河平原;京津 地区;黄河 下游 西北干旱半干旱 地区和华北区 区; 海河流域 地区评 价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 较小;水量大;前期投资少、工期短,可自流供水;水源稳定;水质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 自流 供水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梯级抽水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需挖 渠道;工程量较大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 西北地区 、 华北 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最大2. 南水北调的影响积极意义(供水区) 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水源区径流量减少 工程沿线地区 水质(东线)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为经济促进供水区经济发展,可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用水和河口地区盐度升,可能引起长江泥沙给江淮沿地下水位升高,位于长江下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产生经济效益600-800亿元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影响长江下游水质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3.四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比较工原因 主要线路 效益 西电 西部能源资源丰富(水电、煤炭等);东部经济晋陕火电与黄河水电输往环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改善西气 东东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短缺和能源结构不合轮南输往上海 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将西部南水 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紧缺,限制了经西线:西南诸河上游至黄河上促进北部经济发展;改善生晋煤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当地消费量有限;东南地大秦线、神黄线、太焦一焦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考点五 河流的综合开发 长江上游地区 长江中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 范围 长江源头至宜宜昌至湖口 湖口至长江人主要地青藏高原、横断江南丘陵、江汉长江三角洲、下经济中重庆 武汉 上海 资源优水能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尤其平原地形,气候社会经济优势 实施西电东送能源发展战略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开发、整水能资源的开防治长江水患,综合治理环境存在的自然灾害频繁、洪水灾害 水体和大气质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搞好分洪工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考点六 商品农业区的开发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 生产条件具体表现影 响自然条件耕地广阔且集中连片分布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土地资源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宜农荒地多后备土地资源充足气候条件气候适宜,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求;热量南北差异大,降水东西差异大,有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但作物易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为发展森林工业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草场资源现有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3%,多为森林草甸草原为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基础渔业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大;有许多淡水湖泊和水库水产资源丰富,淡水渔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社会 经济 条件 工业基础 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交通运输 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便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历史 较晚,人口密度较小使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比较多,农业经营规模大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农业生主要分布地主要产品类型 布局的主要耕作农业区 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林业和特产区 大小兴安岭和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西部高原、松马、牛、羊 西部高原,地2. 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发展方向与重点 农业区域 存在问题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重点平原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