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本证-

合集下载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药柯第用韵法二伯象:节之此义为太,开阳麻表黄病逐中邪本空发证外汗直之,峻宛剂如也毛。窍古骨人节用,
故能【去寒提骨被要节外】之束太风,阳寒卫伤,阳寒从被的毛遏证窍治,而营出阴,郁为滞卫分发散 风寒头【之痛解品析—。】—桂“寒枝麻邪之黄外条八束纵症,横”太,或阳宛“经如伤输经寒不八脉利症系”络,能 入 品发心 。热头、化 杏—痛 无液 仁—、汗,为邪发、恶通心正热喘风经果相、寒络,争身—而 温,疼—出 能表、卫汗 助闭腰阳, 心痛阳被为 散、郁遏营寒骨,节分,不疼散苦得痛解能宣、风清泄恶寒肺风之下 气身,疼为腰上痛焦、逐骨邪节定疼喘痛之—品—。营甘阴草郁甘滞平,筋外脉拒失风养 寒,无内汗和而气喘血—,—为寒中邪宫外安束内,攘肺外气之不品宣。此汤入 胃行气于玄脉府浮,紧输—精—于表皮被毛寒,郁斯毛脉合精而溱 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
大枣:甘平,佐芍药益阴和营 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煎服法
药后啜粥 温覆微汗 获效停药 守方继进 服药忌口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原文】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 以汗解,宜桂枝湯。(42)
第二节柯韵伯太:阳此病为本仲证景群方之魁,乃
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
【桂太方太、傷發【活【12))原 枝 陽 用 陽 風 寒 汗运提 解之病鼻恶不而所文 湯 病 前 病 府 發 ,、、用要析总,鸣寒拘表云主 , 法 , , 汗 宜】临脉】】方咸、,何不头之 下 ; 初 卻 已 桂太证的桂也 得 干。之若服與解枝陽其 经 解 痛察重枝。 用 呕(後不桂桂,湯病脉 , 者 、机 要,上枝枝半。,1汤凡 此 等浮 不 , 发3性其衝湯湯日(頭在头 发 病)而 论 仍 热氣者,則許痛5太痛 汗 ,弱 中 当 、7上,反愈復,)阳、 。 但, 风 用 恶衝不煩。煩發病发 如 见汗 、 此 寒者得不(,熱中热 妄 一,與解脈,2自 伤 解 、4的、汗症之者浮可汗出寒肌恶)。 , 數與出灵恶妄即者、。风( 先 者桂,风下是,杂如、刺 ,枝惡1、,,5風 可湯風)池 更,,

太阳病变证-热证和虚证

太阳病变证-热证和虚证

〔2〕 桂甘系列方证比较
同点 心阳受损
异点 程度有异 桂枝甘草汤证----轻---心悸 桂甘龙牡汤证----中---烦躁 救逆汤证----------重---惊狂
〔3〕药同,比例不同,成效殊然
Hale Waihona Puke • 桂枝汤:桂=芍
• 桂枝加桂汤: 桂 〉芍
• 桂枝加芍药汤: 芍 〉桂
调和营卫 平冲降逆 缓急止痛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心阳虚欲作奔豚 〕 〔原文65/P106〕
更伤阳气

下之----攻下
变证:烦躁-----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治:桂甘龙牡汤主之----温补心阳,重镇安神。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 汤证〔心阳虚惊狂 〕〔原文112/P103〕
脉浮---表证之脉 误治---以火迫劫之----火疗夺汗
伤 寒
诊断:亡阳----大汗,心阳浮越于外
变证:惊狂---炽热内迫,扰乱神明
因:发汗、下之 误汗下后 病传少阴〔心肾〕
病 证:病仍不解----病证不见好转 烦躁-----阳虚心神不宁 应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治:茯芩四逆汤 回阳益阴 宁心安神
比较:
茯芩四逆汤
四逆汤+人参+茯芩---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大剂复方,回阳益阴
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甘草----取回阳之力,功专效速 单捷小剂,独任回阳。


气从少腹上冲心----寒水之气上逆
外治---灸其核上各一壮----散针处寒邪 治
内治---服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兼解表邪。
小结
〔1〕火逆变证
①扰乱心神:烦躁、惊狂、谵语等 ②扰乱气机:腹满,小便难,甚则气从少腹上冲心
而发奔豚 ③热郁胃肠:腹满不大便,但头汗出 ④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 ⑤热入血分:衄血、吐血、便血、发黄 ⑥灼伤阴津:口干、小便少,身体枯燥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辨证纲要
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体质因素
患者可能存在阳盛体质 或阴虚体质,导致体内 阴阳失调,引发上热下
寒证。
饮食不当
长期食用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可能导致 脾胃湿热,进而引发上
热下寒证。
外感邪气
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 可能导致肺卫不固,进
而引发上热下寒证。
情绪因素
长期情绪压抑、焦虑、 紧张等,可能导致肝气 郁结,进而引发上热下
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加强国内 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上热下 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等中医证候研究 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疗效果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心烦失眠等症状明显改善,口舌生 疮基本痊愈,腰膝酸软、下肢怕冷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太阳蓄水蓄血证案例
患者张某,女性,28岁,感冒后出现发热、恶寒、无 汗等症状,同时伴有口渴、小便不利等表现。
输入 标题
诊断分析
患者表邪未解,内陷膀胱,导致太阳经气不利,水液 代谢失常,形成蓄水证。同时热邪内陷膀胱,煎熬血 液,形成蓄血证。此为太阳蓄水蓄血证。
患者情况
治疗方案
经过三天的治疗,患者发热、恶寒等症状消失,小便 通畅,口渴缓解。复查尿常规及血常规均恢复正常。
治疗效果
治疗原则为解表通里、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合桃核 承气汤加减,药物包括桂枝、白术、茯苓、泽泻、桃 仁、大黄等。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是中医常见证 候,其研究涉及临床实践、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
太阳病变证的重要性
太阳病变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其发生和发展与人体正气强弱、治疗是 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确认识和掌握太阳病变证,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完善中医证候体系、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也具 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太阳病本证和兼证

太阳病本证和兼证
桂枝汤煎服法及药后护理
• ……服已须臾,啜热 稀粥一升余……温覆 令一时许,遍身微似 有汗……汗出病差停 后服……不汗更服;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 间……病重者,一日 一夜服……禁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 酒酪、臭恶等物。 • • • • • 1、药后啜粥。 2、温覆微汗。 3、病差停服。 4、守方续服。 5、药后忌口。
尺脉迟—营血亏虚 不可发汗 尺脉微 身重 里虚 心悸 《脉诊选要》说“ 迟, 非
迟速之谓, 乃言其迟钝不前 之意, 故又曰往来难且散。”
提要:平素体质阴虚、阳虚者禁汗
10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伤寒表实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法、方药。 2.据《伤寒论》所载,麻黄汤可以治疗哪些病证?其机理如何? 3.第46、47、55条所载的衄血,各自的机理为何? 4.在哪些情况下不宜用麻黄汤发汗。 5.背诵条文:第35条
桂枝去 芍药加 附子汤
桂枝汤 去芍药 加炮附 子一枚
太阳病 误下
胸满,脉微,恶寒 全身阳 虚
5
复习思考题
• 1.太阳中风的兼证有哪些?试述其临床 表现、病机、治法、方药。 • 2.背诵《伤寒论》14 、18、20、21、 22、43、62条。
6
重点、难点
重点:伤寒表实证的脉证机理,麻黄汤的配伍应用 难点:1.太阳中风与伤寒证治的区别; 2.伤寒表实证衄血出现三种情况
桂枝汤证本有“汗出”一证,何 以复又作汗?
1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法、 方药。 2.据《伤寒论》所载,桂枝汤可以治疗哪些 病证?其机理为何? 3.从53、54条如何理解营卫不和的病机?这 两条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4.桂枝汤煎服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5.桂枝汤的禁例有哪些?其机理如何? 6.背诵条文:12、13、16、17、19

伤寒论课件: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伤寒论课件: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原文13)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 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原文95)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原文95)
证-发热汗出

病机 营弱 卫气浮盛于外 汗出

反汗出-------经气受阻,无般无汗,
今有汗,故言“反”
恶风------腠理开,毛窍松
治: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兼通经脉之津气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 杏子汤主之。 (原文43)
➢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 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 朴(三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常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
(原文53)
病人
证-常自汗出 因-营气自和,卫气不谐-即营卫失调 治-使营卫协调-宜桂枝汤
时发热自汗出的病理和证治
➢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 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 (原文54)
时发热自汗出的病理和证治
(原文54)
证 脏无他病----在内之脏腑无病
➢ 用于太阳中风证,宜喝热粥助胃气,发汗祛 邪
桂枝汤调营卫-调气血-调阴阳
(适应证共13条)
➢ 1.太阳中风证 ➢ 2.表证或汗或下,而外证未解,需再汗者 ➢ 3.太阳病,六七日不大便,小便清者 ➢ 4.杂病中,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
汗出者。 ➢ 5.霍乱病里和而表未解,身痛不休者
(二)桂枝汤禁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 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太阳病本证课件

太阳病本证课件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炙草二两
解肌祛风 敛阴和营
和胃止呕 甘缓补脾 调和诸药
开中有合,一散
一收,调和营卫
调理脾胃
助桂枝以温卫 助芍药以和营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煎服法
1、轻煎,一剂分三次温服。 2、药后啜粥:助药力,资汗源 3、温覆取微汗(切忌大汗淋漓,邪不去正反
伤)。 4、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5、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药量和服药次数。
【提要】 再论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条以发热汗出来阐释中风表虚证卫强营弱的机理。
发热 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卫强”。 汗出 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荣弱”。
(发热汗出是桂枝汤的证状,荣弱卫强是其 病理机转。)
(二)桂枝汤禁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16)
【释义】
太阳病 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
此指太阳中风证。
第一次服桂枝汤(本属正治)。
邪郁较甚,郁阳不宣。正气得药 力之助,正邪剧争,(同时太阳 中风证仍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针药并用。
先刺风池、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
疏通经络以泄邪气。
风邪得挫,再以桂枝汤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53)
即发热、恶风寒、头痛等表证又出 现。 病势在表,邪热仍有从外解之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95)
治法:可更发汗。 方药:宜桂枝汤。 因前已发汗,再次发汗不宜峻汗。
【原文】(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 使汗出。欲救邪风①者,宜桂枝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欲救邪风:指治疗风寒之邪引起的太阳中风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下之
不愈
今脉浮 故在外 当须解外则愈
宜桂枝汤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 冲者,不得与之。(15)
太阳病 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 误下后正气未大伤,尚能够与邪气相抗争
邪仍在表,可与桂枝汤
不上冲者 误下后正气受挫较重,无力抗邪,表邪内陷
变证已成,不能发汗解表
正气不足 不宜麻黄汤峻汗
先表— 宜桂枝汤发其汗
表里同病
否则峻下伤津,更增胃燥
后里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先发汗不觧,而复下之,脉 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 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觧外则愈, 宜桂枝汤。(45)
太阳病
先发汗不解
汗病病 诊 不重人 治 如药体 有 法轻质 误
关 系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伤寒论》原文】
伤寒发汗已觧,半日许复烦,
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7)
伤寒 发汗已解
半日许复烦(发热、恶寒) 余邪在表未尽
脉浮数者:发热而致
发汗宜缓不宜峻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 凡用桂、厚朴、杜仲、秦皮、木兰辈,皆 去削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
桂枝汤证
发热(口不渴,无里热象)
卫气浮盛于外
太 汗出(非伤寒之无汗)
卫强

轻微恶风 病
荣弱
脉浮
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
太阳中风证 桂枝汤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 觧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 汤则愈。(24)
桂枝汤证
疏通经脉 以泄风邪
太阳病
初服 桂枝汤
先—刺风池风府 反烦不解者
针 药
后—桂枝汤
并 举
病重药轻,服汤后 正气得药力之助, 欲驱邪外出,正邪 相争,邪郁不解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
汗觧,宜桂枝汤。(42) 太阳病,外证未觧,不可下也,下之
为逆,欲觧外者,宜桂枝汤。(44)
桂枝汤证
太阳病 外证未解
有汗出— 桂枝汤
脉浮弱者
无汗出—
桂枝汤方煎服及调护方法
1.微火煮取,分温三服 2.温覆,药后啜热稀粥 3.遍身微汗出为佳 4.中病即止 5.禁食不易消化及刺激性大的食物
《伤寒论·卷第七·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漐漐然, 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 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 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二、伤寒表实证
三、表郁轻证
【《伤寒论》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 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 枝汤主之。(12)
桂枝汤证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卫失温煦,汗出玄腑开张,不耐风袭
翕翕发热 ——感受外邪,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 风,桂枝汤主之。(13)
桂枝汤证
发热:感受外邪,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阳
太阳中风证
病 恶风:卫失温煦,汗出玄腑开张,不耐风袭
头痛:外感风寒,太阳经气运行不利
桂枝汤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 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 宜桂枝汤。(95)
群方之祖
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辛 酸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
调和营卫
甘 甘 生姜:辛散风寒,温胃止呕,助桂枝调卫
化化
阳 阴 大枣:味甘,补脾益气养血,助芍药和营
调调 和和 营脾 卫胃
炙甘草:甘平,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伤寒论》原文】
上五味, 口咀父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煑取三升,去滓,適 寒温,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温覆 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 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 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 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臭惡等物。
脉 证
汗 出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鼻 鸣 ——表邪不解,里气不和,肺气不利
干 呕 ——表邪不解,里气不和,胃气上逆
【病机】 风寒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治法】 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伤寒论》原文】
桂枝三兩 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炙 生 薑三兩 切 大棗十二枚 擘
桂枝汤方
外证得之,能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能化气和阴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