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孟浩然喝酒误前程

合集下载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诗人都是怎么死的?醉酒、吃鱼,居然还有中暑!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诗人都是怎么死的?醉酒、吃鱼,居然还有中暑!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诗人都是怎么死的?醉酒、吃鱼,居然还有中暑!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如鸿毛,嗯,看看这些大诗人们各种奇葩死法,你一定会犯迷糊。

——他们到底是死得“苟且”还是死得“远方”。

醉酒死之李杜要说文人不抽烟的估计还好找,但要是说哪个文人不喝酒,那就像是大海捞针,无从筛选。

对酒当歌,明月几何,文人好酒求自醉。

哪曾想,下面要说的这几个大诗人,却因酒而了此余生。

大诗人李白,人称“诗仙”,一生佳作逾千首,留世的也很多。

纵观他的诗作,“明月”和“美酒”是其百用不腻的字眼。

譬如《挂席西江上待月有怀》中的“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

”再如《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诗人有酒有月,可谓人生足矣。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李白的人生结局也和“酒”与“月”沾上了边儿。

《唐摭言》记载“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一代文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十分可惜。

与李白并称“李杜”的杜甫,人生结局也很意外。

杜甫为湖北襄阳人,早年仕途不顺,后来又经历了战乱流离,西南漂泊之苦。

大历五年(公元770 年),杜甫为了躲避战乱客居湖南耒阳,到了那里恰巧遭遇洪水被困,连续饿了数日。

当地的小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并赠以牛肉和白酒,谁知吃完便“一夕而卒于耒阳”,享年五十九岁。

关于杜甫的死因,主流的看法有两个,一说是患风疾而死,另一说是吃饱了撑死,文雅点说叫“饫死”。

不过,这两种说法并不太靠谱。

实际上根据史料的记载,杜甫很有可能是醉酒而死。

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说“甫饮过多 , 一夕而卒。

”刘昫的《旧唐书》说“大历五年,啖牛肉白酒 , 一夕而卒于耒阳 , 时年五十九”,《新唐书· 杜甫传》则记载的是“令尝馈牛炙白酒, 大醉,一昔卒, 年五十九。

”以上三种史料,都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虽未捉月但因酒而死,倒也真正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了。

因喝酒而误前程的唐朝诗人孟浩然

因喝酒而误前程的唐朝诗人孟浩然

因喝酒而误前程的唐朝诗人孟浩然因喝酒而误前程的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唐朝,大凡吟诗作赋有点名气的,基本上混得都不错,要么在中央任职,要么到地方做官,唯独一位老兄除外。

谁?山水田园诗两大代表之一——孟浩然。

这位孟兄年轻时恪守孔老夫子“父母在,不远游”的训示,主要呆在家里,侍奉双亲,兼读书作文。

几十年工夫,博览群书,吟诗作赋,那是出口成章,信手拈来。

40岁那年,老孟看看周围能作几首诗的同志们都谋了个一官半职,而自己还是白身一个,挺失落,心想我老孟不比别人差啊,怎么着也得混出个人五人六吧。

于是出游京师,准备以一腹锦绣诗赋换套华丽官服。

可惜出师不利。

第一次参加考试,可能经验不足,竟然没有考上。

但老孟诗文实在太好了,当时在中央大学里读过他诗的人如张九龄等,也是以作诗著称的高官,没有一个不感叹佩服他的。

山水田园诗的另一大代表、吏部郎中王维很看重老孟,以私人的名义把他请到官邸来,小酌浅饮,好不惬意。

谈笑正欢,冷不丁当朝皇帝唐玄宗有事闯了进来。

唐玄宗也是个附庸风雅的人物,见到老孟十分高兴,寒暄两句便问起了老孟的诗。

老孟一阵激动,借着酒劲就作起了诗,确切地说应该是朗诵起自己以前所作的诗,一首接一首,唐玄宗听了一个劲叫好。

老孟更加情不能禁,随口又把自己落榜后作的一首诗《岁暮归南山》朗诵出来,当念到第二句的前半句“不才明主弃”时,唐玄宗皱起眉头发话了:“是你自己早不来要求当官,我又什么时候抛弃了你?为什么赖到我身上?”唐玄宗不太高兴。

等老孟酒醒回过神来,唐玄宗早走了。

3年后,在家隐居的老孟多少还有点耿耿于怀3年前的那次错失良机,想再进京一搏。

他和当时唐玄宗跟前的红人、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关系不错,韩朝宗也挺欣赏他,有心把老孟推荐给唐玄宗破格录用,于是和老孟约好几月几日一同赴京。

不巧那天老孟家有个老朋友登门拜访,老孟陪他喝了几盅,一喝就喝高了,家人几次提醒他说:“你和韩采访使约好的.上京的时间到了哦。

”老孟正喝在兴头上,头脑有些发胀,嫌家人三番五次在客人面前打断他喝酒有些跌面子,很不高兴地说:“既然已经喝开了,哪里还管什么别的事情!”一副豁出去的样子。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名浩)1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名浩)1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名浩)中文名:孟浩然外文名:MengHaoran别名:孟山人、孟襄阳国籍:中国(唐朝)民族:汉出生地:湖北襄阳出生日期:689逝世日期,简介: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现通行的《孟浩然集[1] 》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新、旧《唐书》有传。

与王维并称“王孟”。

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人物生平:坎坷一生: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

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

年轻时隐居读书于鹿门山。

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开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2]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唐朝诗人孟浩然喝酒误事小故事

唐朝诗人孟浩然喝酒误事小故事

唐朝诗人孟浩然喝酒误事小故事
导语:唐朝兴诗成风,大凡写诗作赋稍有名气的人大都混得不错。

年届四十的孟浩然,亦按捺不住,便来到京城谋求一官半职。

他找到交往甚笃的王维帮
唐朝兴诗成风,大凡写诗作赋稍有名气的人大都混得不错。

年届四十的'孟浩然,亦按捺不住,便来到京城谋求一官半职。

他找到交往甚笃的王维帮忙。

当下王维得知来意便满口答应,并择日约孟到官邸饮酒畅聚。

诗坛泰斗与翘楚雅聚的消息不知如何被当朝皇帝唐玄宗知道,竟突然摆驾到了王宅,见了孟浩然便询问诗作之事。

孟见皇帝垂问便受宠若惊,一首接一首背诵诗作。

这时,朗诵不停、喝酒不断,人已进入醉态,当孟把这次进京新作《岁暮归南山》朗诵的第二句“不才明主弃”时,本来听得很高兴的唐玄宗,突然正色说:“你何曾求官,朕又何曾抛弃你?”说罢便拂袖离去。

这次“醉吟”口不择句得罪皇上,丢失了进身机遇。

回乡隐居三年的孟浩然,依然想着进身事。

一日,他想到好友韩朝宗能帮他进身出力。

韩朝宗约其一同赴京。

赴京当日,正巧一位老朋友登门造访,孟设席招待,席间两人举杯叙旧,孟又喝醉了。

家人几次提醒:“你和韩大人约好上京的时间已到……”
孟不但不立即停杯,竟然认为家人扫兴,便大声说:“既然喝开了,管它还有什么事情?”这句话被在客厅等候的韩朝宗听见甚为生气,暗思这厮不识抬举,我为何要推荐你?当下不辞而别。

古人“醉吟”与今人的“醉驾”,同是害人误事,可鉴。

孟浩然诗歌为何不如李白杜甫喝酒没有他们多没有灵感

孟浩然诗歌为何不如李白杜甫喝酒没有他们多没有灵感

孟浩然诗歌为何不如李白杜甫?只因喝酒不够多2010年11月28日11:51 中新网-华文报摘【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21条孟浩然画像(来源:资料图)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阿瑟,原题:《孟浩然诗歌为何不如李白杜甫?》有证据表明,孟浩然是一位好酒人士。

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新唐书》孟浩然传等多种文献,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山南采访使韩朝宗十分欣赏孟浩然的诗歌才华,带他一同赴长安,准备向朝廷举荐。

韩朝宗为了替他造声势,先行一步,约好日子一同进朝廷。

不料,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孟浩然遇到老朋友,就进了酒家,喝上了。

当时有人提醒他跟韩朝宗约定的事,孟浩然很不以为然地说:“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它!”结果,误了约会,惹怒韩朝宗,不再替他引荐。

孟浩然本人,也并不后悔。

事关仕途命运的举荐机会,孟浩然竟然可以为了喝酒,置之度外。

可见,他好酒的程度,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

这一点,唐代诗人当中,大约只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仙李白可以相提并论。

不过,李白的酒后狂放,很可能是受到了孟浩然的影响。

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有“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两句,可知李白对孟浩然的嗜酒行为是欣赏、钦佩的。

如此好酒之人,本应深受酒精的两大影响:麻醉和兴奋作用。

具体地说,麻醉使其摆脱世俗的烦恼和束缚,兴奋使其灵感勃发文思泉涌。

李白、杜甫,都是深受酒精这两大作用嘉惠的诗人,他们许多“凌沧州”“撼五岳”“泣鬼神”“惊风雨”的作品,就是在飮酒之后写成的。

而孟浩然,读其诗作,我实在替他感到惋惜:他经常喝酒,似乎也经常喝高,但是,他始终都能保持理性,从不说醉话。

换言之,酒精对孟浩然的麻醉作用仅限于脸红眼晕腿虚之类的生理层面,并没有影响到他的精神世界,没能让他多说一句话,发一点儿感慨。

因而,酒精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他的跟酒有关的诗句,酒都只是一种普通的食物,诗句中几乎没有酒后的感慨。

古诗送陈七赴西军翻译赏析

古诗送陈七赴西军翻译赏析

古诗送陈七赴西军翻译赏析《送陈七赴西军》作者为唐朝诗人孟浩然。

其古诗全文如下: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前言】《送陈七赴西军》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律诗,是《全唐诗》的第159卷第19首。

此诗赞扬陈七素有大志,一闻国家有难,即从戎请缨,万里赴边。

歌词中处处流露出浑健壮逸的意境,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的感情,预祝友人早日凯旋,也抒发出诗人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

【注释】非常者:非凡的人。

碌碌:平庸,一般。

鸿鹄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

鸿鹄:鸟名,飞得高远。

蹉跎:耽误失时。

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

书剑,指文武之事。

书剑:指文才武略。

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

烽:烽火。

古时边境有敌入侵。

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以报警。

京国:京城。

何当:何时可以。

献:献功。

凯还:胜利归来。

【翻译】我看一些非凡之人,被眼前的小事纠缠。

你颇具有远大志向,文武才华耽误多年。

听说边境有敌入侵,立即赴军万里争先。

我将进京谋求功名,何时你才胜利归来。

【赏析】首联,诗人从生活经验上远远起笔,说非凡之人往往在眼前干些小事,无所作为,以消除友人对仕途失意的愧恨,为后文的称颂勉励作好铺垫。

首句的“吾观”二字,把这一生活经验,说成亲眼所见,表达得斩钉截铁,使人不得不信。

第二联由普遍转到个别,具体写友人的抱负和遭遇。

前后两联意脉贯通,应接严谨。

“鸿鹄志”三字是对友人的称赞,也是诗人“冲天羡鸿鹄”的勃勃雄心的表露。

“蹉跎”一句,为友人申述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也表现了诗人宏图难展,碌碌无为的苦闷。

第三联由感伤转入豪放,用数字对举法构成顿挫。

酒喝多了耽误事 古诗文

酒喝多了耽误事 古诗文

酒喝多了耽误事古诗文
酒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但是喝酒过多有可能会耽误事情。

饮酒不仅会对自己造成危害,还会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过度饮酒会导致大脑功能受损。

当人喝酒时,血液中的酒
精会混合在氧气分子中,进入大脑时,会抑制正常的神经传递。

当醒
酒时候,大脑需要恢复几个小时才能恢复正常状态,但是如果饮酒过多,长期下去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其次,过度饮酒会对家庭、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饮酒过多的人容易陷入欲望和放纵,经常会在家庭和社会中引起矛盾,给他人带来不便。

更严重的是,某些人由于饮酒过多而丧失工作能力,失去经济来源,甚至违法犯罪,给社会造成更多的损失。

最后,古人早就明白过喝酒过多的危害,留下了许多反映饮酒的
诗词。

例如,唐代诗人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而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
上一層樓。


总之,饮酒过量会带来种种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应当珍爱自己的
身体,远离过度饮酒的诱惑。

同时,我们也应该呼吁身边的人一起加
强对过度饮酒的认识,争取让更多的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错失良机的孟浩然

错失良机的孟浩然
O c t 2 01 6

你 缺 的不 是 机会 , 而是 迎 接 机会 的准 备 。
?| 1错失 良机的 孟浩 然 ■ 文 / 梁 水源
唐 朝 时 期 大 凡 吟 诗 作 赋 有 点 名 气 的 诗 ,
人 ,
托 许场
上 况 以 部 + m 。 比 如 ,
储 多 钟 v 通 纪 # v . i
满 腔热血不 免演变为 满腹牢骚 。
此污蔑 我吗
你 自 己 不来应 聘
我 也 没说 不 用 你


时 ,
王维 仍然 十分看 重 他 ,
并 以 个人 的 名 义 将啊
行了
你 回 去 吧 。 ” 与 机 会擦 肩 而 过 的 孟


孟浩 然请到 自 己的府邸中来 ,
与 他 饮 酒 作 诗 。 浩 然 只 能 继 续隐 居 。
在 家 里侍 奉 双 亲 做 个 孝 顺 随子 空 闲 时 也…


意.
不忘读书 写作 晃眼几+年的工夫 过去 了 他



職 群 书 满 腹 经 纟仑 像 吟 诗 作 赋 这 种 小 事



lH| ^^ fi
v ? , -








那是 出 口 成章 ,
信 手 拈 来 。 孟 浩 然 的 诗 文 十 分
了 得 当 时 中 央 学 府 里 读 过 他 诗 的 人 都感 叹


敬 服 他 的 文 学 造 诣 。 就 连 张 九 龄 这 位 以 作 诗 著
称的高官 都非常佩服他 ,
山 水 田 园 诗 派的另一的能力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人孟浩然喝酒误前程
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

州阳(今湖北阳)人,世称孟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创作的题材也不宽。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 ji )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在唐朝,大凡吟诗作赋有点名气的,基本上混得都不错,要么在中央任职,要么到地方做官,唯独一位老兄除外,谁?山水田园诗两大代表之一——孟浩然。

这位孟兄年轻时恪守孔老夫子“父母在,不远游”的训示,主要呆在家里,侍奉双亲,兼读书作文。

几十年工夫,博览群书,吟诗作赋,那是出口成章,信手拈来。

40岁那年,老孟看看周围能作几首诗的同志们都谋了个一官半职,而自己还是白身一个,挺失落,心想我老孟不比别人差啊,怎么着也得混出个人五人六吧。

于是出游京师,准备以一腹锦绣诗赋换套华丽官服。

可惜出师不利。

第一次参加考试,可能不足,竟然没有考上。

但老孟诗文实在太好了,当时在中央大学里读过他诗的人如张九龄等,也是以作诗著称的高官,没有一个不感叹佩服他的。

山水田园诗的`另一大代表、吏部郎中王维很看重老孟,以私人的名义把他请到官邸来,小酌浅饮,好不惬意。

谈笑正欢,冷不丁当朝皇帝唐玄宗有事闯了进来。

唐玄宗也是个附庸风雅的人物,见到老孟十分高兴,寒喧两句便问起了老孟的诗。

老孟一阵激动,借着酒劲就作起了诗,确切地说应该是朗诵起自己以前所作的诗,一首接一首,唐玄宗听了一个劲叫好。

老孟更加情不能禁,随口又把自己落榜后作的一首诗《岁暮归南山》朗诵出来,当念到第二句的前半句“不才明主弃”时,唐玄宗皱起眉头发话了:“是你自己早不来要求当官,我又什么时候抛弃了你?为什么赖到我身上?”
唐玄宗不太高兴。

等老孟酒醒回过神来,唐玄宗早走了。

3年后,在家隐居的老孟多少还有点耿耿于怀3年前的那次错失良机,想再进京一搏。

他和当时唐玄宗跟前的红人、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关系不错,韩朝宗也挺欣赏他,有心把老孟推荐给唐玄宗破格录用,于是和老孟约好几月几日一同赴京。

不巧那天老孟家有个老朋友登门拜访,老孟陪他喝了几盅,一喝就喝高了,家人几次提醒他说:“你和韩采访使约好了上京的时间到了哦。

”老孟正喝在兴头上,头脑有些发胀,嫌家人三番五次在客人面前打断他喝酒有些跌面子,很不高兴地说:“既然已经喝开了,哪里还管什么别的事情!”一副豁出去的样子。

这话恰巧又让正在客厅等候的韩采访使听见了,韩采访使很生气,一拂袖走了。

后果自然很严重,酒醒后的老孟又一次与机会擦肩而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