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反映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红楼梦揭示的社会问题

红楼梦揭示的社会问题《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具有深度和长度的作品。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人物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的爱恨情仇和家族的兴衰荣辱,深刻揭示了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地位、家族观念和权力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首先,红楼梦通过对女性地位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在小说中,妇女的地位被严格限制在家庭和婚姻之中,她们的人生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
例如,贾母作为贾府的家长,虽然地位较高,但她仍然受制于贾政和贾代儒。
同时,林黛玉和薛宝钗等女性角色,虽然才情出众,但她们的命运却被父母和兄长们所左右。
这种对女性地位的压迫和歧视,使得她们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必须顺从社会的安排和家族的利益。
其次,红楼梦通过对家族观念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家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
在小说中,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家族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
贾府的家族观念深入人心,家族成员必须服从家族的安排和规定,个人的幸福和追求往往被牺牲。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被家族的利益所阻碍,最终导致了林黛玉的悲剧结局。
同时,贾府的家族观念也导致了贾府的衰落,因为家族成员之间的争斗和勾心斗角,使得贾府内部出现了分裂和矛盾。
这种家族观念的强大,使得个人的追求和幸福成为奢望,家族的利益始终摆在首位。
最后,红楼梦通过对权力斗争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在小说中,权力的争夺是贾府内部斗争的核心。
贾政、贾代儒等权贵人物通过掌握家族的权力,牢牢控制了贾府的命运。
贾府的兴衰荣辱,取决于权力的掌握和运用。
例如,贾政通过对宝玉的控制和安排,使得贾府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权力的争夺也导致了贾府内部的腐败和堕落,人心不古,道德沦丧。
这种权力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使得个人的价值和才能往往被忽视,权力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地位和命运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红楼梦》通过对女性地位、家族观念和权力斗争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红楼梦》中的社会批判与现实写照

《红楼梦》中的社会批判与现实写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一家富贵人家的生活描写,巧妙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是一部极具社会批判性和现实写照性的巨著。
一、封建社会的显权现象《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贾府堂邸的描写,出色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的权贵显贵现象。
其中以贾府贾宝玉、贾母等人最为典型。
贾府是清朝兴旺的大门第,代表着权势和地位,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宗绿,拥有无上的权威和特权。
贾府里的大小人物都对他尊敬有加,甚至有人对他呼之不敢名。
这种权贵阶层的特权地位,实际上是对普通人的压迫与剥削。
贾宝玉的存在,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它暴露了封建社会中的地主阶级的特权地位和残酷现实。
二、封建道德观念的虚伪与矛盾《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贾府众多人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封建道德观念的虚伪与矛盾。
比如贾府中的贾母,她被塑造成一个道德高尚、仁爱慈祥的人物形象。
然而,在她表面的仁爱和慈祥背后,却隐藏着对儿女的偏爱和压迫。
贾母对晴雯、宝钗等人的怜爱,与对宝玉的溺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待差异的虚伪表现,实际上是对封建道德观念以及封建家庭伦理的诘难和批判。
曹雪芹通过这样的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观念虚伪与矛盾的本质,对封建伦理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三、男尊女卑的压迫与束缚《红楼梦》中还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压迫和束缚。
在贾府中,宝玉被视为贾府的继承者,而其他女性则被剥夺了婚姻选择的权利。
比如黛玉,作为贾府中的贵族女性,她面临着婚配和家族利益的束缚。
由于她的身份,她的婚配不仅事关家族的声誉,更牵动着贾府中的众多利益集团。
黛玉被当作一个活脱脱的商品一样,被人为地束缚在贾府中。
这种男尊女卑的压迫和束缚,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中婚姻观念和女性地位的讽刺和谴责。
四、浪漫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红楼梦》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贾宝玉深爱着林黛玉,但封建礼教的沉重压迫却使他们不能在一起。
红楼梦启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

红楼梦启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这部小说以贾府和贾宅为主要背景,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缺陷和矛盾。
红楼梦并非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还深刻启示我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社会的智慧和教训。
首先,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功利。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权谋、勾心斗角无处不在,尤其是对贾府来说更是如此。
贾府内部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虽然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和睦相处,但实际上是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而斗争不休。
这种社会氛围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亲情、友情受到金钱和地位的束缚,人们的追求变得单一和功利。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只会让人心灵空虚和疲惫。
其次,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非常丰满,她们有的聪明伶俐、机智过人,有的柔弱善良、勤勉持家,她们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愿望。
然而,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观念束缚了她们的自由和发展。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婚姻制度可以说是对女性权利的极大剥夺,妇女们的一生几乎都被安排在社会角色中。
她们必须在封建家庭的桎梏下生活,无法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追求。
红楼梦中宝玉的儿时玩伴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聪明才智、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却因为不符合传统女性的形象而备受压迫和限制。
这种女性困境在现实社会中也有所体现,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现象,并争取女性平等的权利与地位。
再次,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情冷漠。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表现了社会的冷漠和道德的缺失。
世事无常,人情冷暖,这些都是红楼梦中的主题。
封建社会中不仅存在着兄弟相残,亲人相欺,还有社会阶层间的冷漠与疏离。
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连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都不愿意遵守,社会道德沦丧成为一种常态。
红楼梦中的这些景象无疑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不尽人意,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改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道德水准。
红楼梦社会意义

红楼梦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以丰富的人物形象、绚丽多彩的情节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荣、腐败、道德堕落和家族衰落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描写,表现了封建社会枷锁下的个人情感的悲剧。
两个人的爱情被众多的社会约束所束缚,最终无法如愿以偿。
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家族利益和婚姻制度对个人情感的压迫和束缚,强调了人们应当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婚姻对象的重要性。
其次,《红楼梦》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家族的衰落和财产观念的扭曲。
贾府原本是一个富裕显贵的家族,但由于家族成员之间的争权夺利、奢侈浪费和虚荣心的膨胀,导致家族财产不断减少,最终走向衰败。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家族观念中的虚荣和自卑,以及财产观念无度扩张的危害。
此外,《红楼梦》还通过对贾府内外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堕落和人性的丑陋。
作品中有众多的人物形象,有贪婪、纵欲的贾琏、温良贤淑的王熙凤、重情重义的薛宝钗等,每个人物都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道德观念,从而揭示出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扭曲。
总之,《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弊
病,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对于推动封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与时代背景分析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与时代背景分析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描绘了贾府家族的兴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性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涵。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以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思想内涵分析1. 家庭观念与封建礼教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典型封建家庭观念对主要人物行为与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贾府家族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持以及围绕家族繁衍后代而展开的斗争等都显示出古代封建礼教对个体自主选择与命运安排上取得平衡点。
2. 唯美主义与享乐主义红楼梦一书中流淌着浓厚的唯美主义氛围,通过精致形象描绘、优美诗词插叙等手法,表现出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同时,作品中也展示了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人物角色常以欢愉、逸乐为中心,忘却了现实社会压力及自我责任。
3. 宿命论与命运观《红楼梦》中贾宝玉一直被描绘成一个具有特殊预兆的人物,他注定要经历很多困苦和悲剧。
这种宿命论观念在整个故事中反复出现,突显了作者对命运不可抗拒力量的思考。
时代背景分析1. 清朝封建社会《红楼梦》所描绘的时代背景是清朝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封建礼教压迫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严格规范着婚姻、家庭、道德等方面。
作品通过描述贾府家族内部关系以及与其他家族之间的争斗来展现出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家庭结构等问题。
2. 文化繁荣与变革清朝早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充满了各种艺术、文学和科技成就。
《红楼梦》反映了当时文化精英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艺术美感的追求。
然而,在清朝中后期,社会变革与政治动荡不断,这也为小说中一些人物的命运沉浮创造了背景。
3. 士族衰落与社会变迁小说中贾府家族的衰落与士族地位逐渐丧失是当时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标志着传统士族衰弱。
因此,《红楼梦》既体现了封建家族的内部斗争和权势之争,同时也通过贾府命运走向凋敝来揭示清朝封建社会整体上演进衰退过程。
结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红楼梦》融合了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
红楼梦中的社会背景与人性揭示知识点总结大全

红楼梦中的社会背景与人性揭示知识点总结大全《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描绘了清朝封建社会背景下的人性百态的作品。
以下是红楼梦中的社会背景与人性揭示的知识点总结大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一、社会背景:1. 封建社会制度:《红楼梦》揭示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种种制度与规矩,如皇权至上、官僚体制、封建礼教等,这些制度对人性的影响深远。
2. 贫富分化:小说中描绘了封建社会中贫富差距的悬殊,有荣府富贵家族和贾府这样的贫寒大家族,贫富差距导致了人性的不同表现。
3. 家族观念与婚姻制度:红楼梦中家族观念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人们的婚姻多由家族决定,这导致了人性的不同反应。
二、人性揭示:1. 功利主义思想:小说中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观念十分突出,贾宝玉、贾政等人都是功名利禄的奴隶,揭示了封建社会势力对人性的影响。
2. 情感与欲望:《红楼梦》揭示了人性深处的情感与欲望,如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迎春对贾母的尊敬等,人们在情感与欲望的驱使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性。
3. 虚荣心与面子观念:《红楼梦》中人们对虚荣心和面子观念的追求是常见的,如邢夫人对贾母的奉承和贾母对贾宝玉的溺爱等,人性的虚荣和面子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4. 规矩与禁锢:《红楼梦》中描绘了封建礼教的严格规矩与禁锢,这些规矩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5. 人性的多面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各有各的性格,如贾宝玉的多情、贾母的慈祥、王熙凤的机智等,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总结:通过对《红楼梦》中的社会背景与人性揭示的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揭示了封建社会背景下人性百态的作品。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种种制度与规矩对人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人性的种种表现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变。
希望本知识点总结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红楼梦》,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与封建社会的影响。
红楼梦社会意义解读

红楼梦社会意义解读《红楼梦》社会意义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经典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具有深厚社会意义的作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读《红楼梦》的社会意义,探讨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思考。
一、审视封建社会《红楼梦》以贾府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
贾府这座庞大的宗族家族,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
作者通过对封建家族中人物生活、婚姻、权力斗争等各个方面的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沦丧和人情冷暖。
例如,《红楼梦》中的宽容态度,展示了贾府对于私情和情欲的宽纵。
作者以此来衬托出封建家族私欲膨胀的真实现象,并借此对封建礼教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二、家族道德的崩溃《红楼梦》展示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通过对贾府及相关人物的描述,揭示了大家族的崩溃。
这不仅是一个家族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道德的崩溃。
以贾母为代表的家族长辈,虽然在外表上严格讲究封建礼教,但事实上却纵容了贾府中各式各样的恶行恶德。
对自身八字算命、破坏庙宇、追求权势的无底线追求,以及对婚姻的拜金主义态度等,无不暴露出家族道德的败坏。
三、批判封建礼教《红楼梦》对封建礼教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红楼人物主要是贾府众多家族成员,他们通过对各种规范的违背,暴露出封建礼教的虚伪。
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示了贾府中对淫威权势的追求,对金钱物质的崇拜,以及对婚姻的拜金主义态度。
四、女性角色与婚姻观念《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丰富,展现了各种不同的婚姻观念。
其中,贾母、贾元春、贾迎春等人代表了封建礼教中妇德高尚、贞节纯洁的女性形象。
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则对封建礼教持有不同的看法,强调了自由选择、个人感情和婚姻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女性角色的不同观念与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相矛盾,通过她们的形象展示出了封建观念对婚姻自由度的限制和束缚。
同时,她们的遭遇和命运也对社会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地位和权益提出了质疑。
五、艺术价值的诠释除了社会意义,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还展示了极高的艺术追求和品位。
红楼梦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中反映的社会现实《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清代嘉庆年间的贾府为背景,通过贾府内部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反映了清代社会种种现实和弊端。
本文将从贾府的世界、封建礼教的束缚、贫富阶层的对比以及女性地位的局限性等方面,探讨红楼梦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首先,贾府是小说环境的核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
贾府的内部结构和权力斗争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复杂性。
男性成员按照血缘关系严格划分身份和地位,对女性姐妹们采取控制和压迫。
此外,家族的风气和制度约束着每个人的自由。
这一现实反映了封建社会家族权力的枷锁。
其次,封建礼教在红楼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受到严格的礼教束缚。
她们被要求遵守妇道,服从家长和丈夫的意愿。
红楼梦中,贾府的女性们生活在封建礼教的控制之下,她们自由和独立的意愿往往受到限制。
这一现实表明了封建礼教对女性自由的压抑和束缚。
此外,贾府内外贫富阶层的对比也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中贾府内部阶层分明,家族内贫富悬殊。
富贵之家的成员享受奢华的生活,而家族中的贫穷成员则备受压迫。
封建社会贫富阶层的严重对立和不平等现象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最后,红楼梦中女性地位的局限性也是该书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实之一。
小说中的女性地位低下,缺乏自主权。
她们多数只能依附于男性来获取安全感和生存空间,缺乏独立和自主的话语权。
这一现实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限制。
综上所述,《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府内部的世界、封建礼教的束缚、贫富阶层之间的对比以及女性地位的局限性等方面,生动地展示了清代封建社会的现实。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引发了对封建制度和社会弊端的反思,并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反映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学号:班级姓名【摘要】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关键词】红楼梦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红楼梦》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文学作品,对清代社会意识形态中特有的交错复杂的特征,有着深透地反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必然打着时代的印记;研究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期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就应该紧紧联系这个社会实际。
马克思很早讲过一句名言:“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在文学领域同样适用。
著作《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思想,曹雪芹的思想,是初期的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他的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通过著作《红楼梦》可以反映出曹雪芹的个人意识,也就是他本人的社会意识,那么他社会意识的形成必然和他所处的社会实际也就是社会存在有着必然的联系。
马克思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曹雪芹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卒年为乾隆二十七年,这时的外部世界已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高潮,而中国自身自明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新的经济因素,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封闭的完全与世界隔绝的,西洋的科学技术能传进来,西洋的工业革命的信息也能传入中国,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因素已经有了较前更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商业城市等等,这些社会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社会意识形态。
曹雪芹当时的生活背景就是社会存在,在那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影响下使得他的思想也就是他的社会意识发生了变化,他的著作《红楼梦》的思想就是其在当时环境下的社会意识,这一著作的诞生充分的体现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在文学上的适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显示了他非凡的思想才能和战斗的勇气,显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个人的社会意识。
18世纪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习也就是当时的社会实际即社会存在,在曹雪芹的笔下一一现出它的原型:封建皇帝是如何的专横;封建衙门是如何贪赃枉法;贵族官僚大家庭的生活是如何的奢侈浪费;他们是如何残酷的无餍足的剥削农民;他们表面上是诗礼簪缨,暗地里是如何的荒淫无耻,这些贵族官僚子弟的精神是如何的空虚和堕落;在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内部又是如何充满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特别重要的是作者写出了贯穿于这个贵族大家庭的上下主仆之间的一个共同心理、共同情绪即在当时的社会存在影响下人们的社会意识:盛筵将散,好景不长的预感。
在故事刚开头,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提出了“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
世的诗书旧族了!”接着作者在二十三回里又让丫鬟红玉说:‘“俗话说得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到了七十四回探春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咱们也渐渐的来了。
”凤姐和秦可卿的一段对话,代表这个大家族了的当权者的隐忧,探春的话是这个家族的下一代思想反映,而红玉说的话则是反映了这个家族下层奴仆的心理。
就是这样,作者深刻的揭示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弥漫于这个家族的主仆上下之间的这种没落情绪和没落心理。
这是当时社会心理在作者笔下的反应,在封建落后的旧中国,官僚主义当道,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的社会背景下,广大人们对当时落后的社会所产生的社会心理即群众社会意识。
《红楼梦》中在这样一个充满腐败和霉烂气息的官僚家庭里,曹雪芹也塑造了几个有着清醒头脑的,有新思想的,对现实社会抱有强烈的反感,洋溢着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人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他们是封建大家庭的反叛者,是从腐朽的封建大家庭中分化出来的异端分子。
在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下萌发的新的思想,也就是顺应当时的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落后的封建官僚家庭的贾府和当时外界新事物的发展就是当时的社会实际存在,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对封建的反抗对自由向往的思想则是在当时的社会存在下的新的社会意识。
在著作《红楼梦》中的贾府对于贾宝玉来说,贾府有其价值,这里提供给他“锦衣纨绔”、“饥甘餍肥”的生活,提供一个大观园让他可以一厢情愿地过其艺术人生;这里有他的亲人、亲戚、朋友、爱人。
在物质上,他依赖于贾府,在感情上,他并不希望这个家族衰败下去。
在他看来,贾府的负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统治人物(以贾政、王夫人为代表)强迫他读他不愿意读的八股文章、走他不愿意走的中举当官的人生道路、应酬他不愿意应酬的官场俗套。
他对这个家族是既爱又叛逆的。
这就充分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贾府给贾宝玉所提供的一切物质生活都属于其生活的社会存在,正是贾府这一现实存在的社会存在让贾宝玉暂时的对生活没有危机感只是每天顺应自己的想法生活下去,渐渐地当贾宝玉必须面对他不愿接受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导致贾宝玉对贾府当时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反抗,使他有了叛逆的心理,又由于贾府给他提供物质上的享受他又爱惜贾府,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使贾宝玉对贾府产生了既爱又抵抗的矛盾思想。
在物质上贾宝玉依赖贾府,在精神上他抵抗贾府的生活方式和当时贾府所处的社会关系,所以正是有贾宝玉不能改变的现实社会存在,他才会有矛盾的思想即个人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在《红楼梦》中那些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则形成了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这一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贾宝玉、林黛玉的进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预见性和推断未来,这些社会意识都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