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S技术报告能源管理体系(EnMS)能源绩效参数和

合集下载

绩效标准说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绩效标准说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能源管理体系: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国家标准编制说明标准起草组二〇一五年九月十日目次一、任务来源 (1)二、标准研制的背景、原则及其理论基础 (2)三、标准研制及起草过程 (3)四、标准制定原则 (3)五、关于标准内容的说明 (4)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2009年,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首个能源管理体系类国家标准,是我国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201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国际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与实施指南》(ISO 50001),我国立即对GB/T23331-2009国家标准开展了修订工作,新版《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和《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GB/T29456-2012)已于2012年12月31日同时发布,保证了我国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和协调统一性。

GB/T 23331-2012对组织建立并实施的能源管理体系所应覆盖的全部过程进行了要求和规定,GB/T29456-2012对组织落实能源管理体系各项要求提出了通用的方法和实施建议。

该两项标准是体系层面的最高指导性标准,适用于所有行业、所有组织。

2011年国家发改委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节能工作,强化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出台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方案》要求,凡纳入《方案》名单的企业应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节能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不同行业在能源管理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了加快推进《方案》的落实,使得各个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在钢铁和水泥行业率先发布了具有行业特色的《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GB/T 30258-2013)和《水泥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GB/T 30259-2013),以此作为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使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体现行业的特性,具有可操作性,因此该两项标准是GB/T23331和GB/T29456在不同行业实施的具体指导体现。

最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最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最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已经于2018年8月发布,国家标准GB/T23331标准也将修订。

针对能源管理体系新标准的情况作如下介绍:一、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换版时间表自2016年以来,ISO技术委员会一直在修订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以确保该标准能够继续满足能源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根据ISO 在委员会吸纳了所有公众意见后,最终的国家标准草案已经在2018年6月完成,英文版已发布,中文版已于2018年9月正式发布。

最终的标准于2019年1月发布完成。

A、按照国际认可论坛(1AF)的要求,ISO50001:2018的转换期为标准发布后3年,转换截止期后,依据ISO50001:2011的认证证书将作废或撤销。

日前,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发布文件,对过渡期的时间进度安排作出要求:1.认可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6个月內做好针对ISO50001:2018的转换评审的准备。

2.认可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18个月内完成依据ISO50001:2018开展认证的认可转换。

3.认证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18个月后,停止依据ISO50001:2011实施的包括初次、监督和再认证在内的所有审核活动;认证机构考虑依据修订标准(ISO50001:2018)实施审核的结果、以确定对已认可的依据IS050001:2011的认证证书的后续认证决定。

B、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确定将等同采用ISO50001:2018国际标准对国标GB/T23331进行修订。

C、CNAS对EnMS认证机构的认可转换期及有关安排将与IAF要求一致。

D、由于转换期时间紧张,建议EnMS认证机构尽早跟踪标准修订动态、识别标准内容的修订差异,着手制定和启动认证转换的工作安排。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前言本文件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50003:2014《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要求》。

本文件是CNAS对从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专用认可准则,并与CNAS-CC01:2011(idt ISO/IEC 17021:2011)共同构成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认可准则。

考虑到我国认证认可行政管理部门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分类的行政要求,我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中的认证业务范围可以作为ISO50003: 2014中的技术领域分类的细化。

因此,CNAS将采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中的业务范围作为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的技术领域分类,具体详见CNAS-SC190:2015《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方案》。

为了便于使用,本文件对ISO 50003:2014用“本文件”替代“本国际标准”,对于本文件6.2表1中涉及的“静态因素”增加了注释,对于6.3表2技术领域的替代情况增加了注释,对于附录A中的表A.1增加了年度综合能耗的国际单位对我国常用单位换算的注释。

本文件代替CNAS-CC19:2012《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本文件采用独立的文件框架,与CNAS-CC01文件共同构成能源管理体系领域的认可要求;——修订了术语和定义;——明确了能源管理体系审核的特性;——修订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过程相关人员的能力要求;——修订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过程要求;——修订了多场所抽样要求;——修订了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时间的计算方法;——提供了能源绩效持续改进的示例。

在本文件中,“应”表示要求,“宜”表示建议。

引言本文件旨在与CNAS-CC01: 2011(idt ISO/IEC 17021:2011)共同使用。

由于本文件是对ISO50003:2014标准的等同转换,该国际标准出版时,ISO/IEC 17021:2011正在修订并将被ISO/IEC17021-1代替。

2018年8月21日正式发布的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标准主要变化及标准条款培训教

2018年8月21日正式发布的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标准主要变化及标准条款培训教
关键人员聚到一起,了解您在不同能源类 型中的所有重要或大型能源使用情况,设 定目标并寻找机会(通常为3-4个月)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标准 五、如何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过程: 3.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 安装硬性措施,开展
关键人员培训,衡量影响 (通常3-4个月)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标准 五、如何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过程: 4.将能源管理体系纳入运营实践中,衡量能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标准
一、什么是ISO50001? 二、ISO 50001在全球迅速推广 三、能源管理体系在中国实践 四、能源管理体系的好处及带给企业的价值
五、如何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六、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换版准备 七、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主要变化 八、ISO45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标准
五、如何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过程:
1.差距评估 -- 将自己与ISO 50001中的条款 进行比较时,我们差距在哪里?
(通常为1-2个月)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标准 五、如何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过程: 2.计划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 让您的团队和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标准
一、什么是ISO50001?
ISO50001可以作为能源相关绩效的持续 改进的基础。通过对法律要求进行系统收 集和实施,还可以提高组织在本领域内的 法律确定性。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标准
一、什么是ISO50001?
二、ISO 50001在全球迅速推广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标准 六、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换版准备

能源管理体系gbt23331-

能源管理体系gbt23331-

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本标准按照GB/T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GB/T 23331-2009,与GB/T 23331-200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边界”(见)、“持续改进”(见)、“纠正”(见)、“纠正措施”(见)、“能源消耗”(见)、“能源管理团队” (见)、“能源措施参数”(见)、“能源评审”(见)、“能源服务”(见)、“能源使用”(见)、“相关方” (见)、“内部审核”(见)、“不符合”(见)、“组织”(见)、“预防措施” (见)、“程序”(见)、“记录”(见)、“范围”(见)、“主要能源使用”(见)和“最高管理者”(见)等术语;—修改了“能源”(见)、“能源基准”(见)和“能源绩效”(见)的定义;—修改了有关“总要求”(见)、“管理职责”(见)、“能源方针”(见)、“策划”(见)、“实施与运行”(见)、“检查”(见)、“管理评审”(见)等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删除了“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标杆”术语。

本标准中“能源”、“能源使用”、“能源消耗”等术语与我国能源领域中的习惯定义存在差别,此类术语仅应用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应用过程,从而确保与ISO 50001协调一致。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的修改:—删除了部分有关术语来源参考文件的批注;—删除了部分与我国应用情况无关的批注;—附录B中,将ISO相关标准修改为等同转化的国家标准并进行比较。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德州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宝山钢铁集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赓、,李爱仙、李铁男、王世岩、朱春雁、李燕)、黄进、梁秀英、任香贵、桂其林、杨德生、李燕)、刘立波、周璐、周湘梅、张娣、石新勇。

能源审计与管理技术考试 选择题 62题

能源审计与管理技术考试 选择题 62题

1. 能源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能源效率B. 增加能源消耗C. 降低产品质量D. 提高生产成本2. 能源管理体系(EnMS)的核心要素不包括以下哪项?A. 政策和目标B. 能源绩效参数C. 能源消耗记录D. 能源价格预测3. 在进行能源审计时,以下哪项不是必要的步骤?A. 数据收集B. 现场考察C. 能源价格谈判D. 能源消耗分析4. ISO 50001标准主要关注的是什么?A. 产品质量管理B. 环境管理C. 能源管理D.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5. 能源绩效指标(EnPI)通常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员工满意度D. 能源效率6. 能源审计报告中应包括的关键部分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使用现状B. 能源节约潜力C. 员工培训计划D. 改进措施建议7. 能源管理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不包括以下哪项?A. 定期审计B. 管理评审C. 员工招聘D. 纠正措施8. 在进行能源审计时,以下哪项工具最常用?A. 红外线摄像机B. 电子显微镜C. 化学分析仪D. 生物检测器9. 能源管理计划的有效性评估通常不包括以下哪项?A. 目标达成情况B. 资源分配情况C. 市场营销策略D. 改进措施实施情况10. 能源审计的频率通常建议为多久一次?A. 每年B. 每两年C. 每三年D. 每五年11.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好处不包括以下哪项?A. 提高能源效率B. 降低能源成本C. 增加公司市值D. 提高员工福利12. 能源审计的数据收集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账单B. 生产数据C. 市场调研D. 设备运行记录13.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标设定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确定能源绩效指标B. 制定能源政策C. 进行市场分析D. 设定能源目标14. 能源审计的改进措施建议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改进B. 管理改进C. 财务预算D. 行为改进15.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培训员工B. 安装新设备C. 调整生产计划D. 进行市场推广16. 能源审计的分析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模式B. 能源效率分析C. 市场趋势分析D. 能源成本分析17. 能源管理体系的评审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目标达成情况B. 改进措施效果C. 市场营销策略D. 资源分配情况18. 能源审计的报告编写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数据分析结果B. 改进措施建议C. 市场调研报告D. 能源节约潜力19. 能源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定期审计B. 管理评审C. 市场拓展D. 纠正措施20. 能源审计的现场考察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设备检查B. 能源消耗记录C. 市场调研D. 员工访谈21. 能源管理体系的政策制定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目标B. 能源政策C. 市场策略D. 能源绩效指标22. 能源审计的改进措施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改进B. 管理改进C. 市场营销D. 行为改进23. 能源管理体系的培训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效率培训B. 能源政策培训C. 市场营销培训D. 能源管理培训24. 能源审计的数据分析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模式B. 能源效率分析C. 市场趋势分析D. 能源成本分析25. 能源管理体系的资源分配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人力资源B. 财务资源C. 市场资源D. 技术资源26. 能源审计的改进措施评估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改进效果B. 管理改进效果C. 市场营销效果D. 行为改进效果27.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标达成情况评估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目标B. 能源绩效指标C. 市场营销策略D. 改进措施效果28. 能源审计的能源节约潜力评估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改进潜力B. 管理改进潜力C. 市场营销潜力D. 行为改进潜力29. 能源管理体系的纠正措施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纠正B. 管理纠正C. 市场营销纠正D. 行为纠正30. 能源审计的能源消耗模式分析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消耗时间C. 市场消耗模式D. 能源消耗地点31. 能源管理体系的能源效率分析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市场效率D. 能源效率32. 能源审计的能源成本分析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市场成本D. 能源效率33. 能源管理体系的能源绩效指标设定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市场绩效D. 能源效率34. 能源审计的改进措施建议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改进B. 管理改进C. 市场营销D. 行为改进35. 能源管理体系的培训计划制定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效率培训B. 能源政策培训C. 市场营销培训D. 能源管理培训36. 能源审计的数据收集方法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账单B. 生产数据C. 市场调研D. 设备运行记录37. 能源管理体系的资源分配计划不包括以下哪项?A. 人力资源B. 财务资源C. 市场资源D. 技术资源38. 能源审计的改进措施实施计划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改进B. 管理改进C. 市场营销D. 行为改进39. 能源管理体系的纠正措施计划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纠正B. 管理纠正C. 市场营销纠正D. 行为纠正40. 能源审计的能源消耗模式分析计划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消耗时间C. 市场消耗模式D. 能源消耗地点41. 能源管理体系的能源效率分析计划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市场效率D. 能源效率42. 能源审计的能源成本分析计划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市场成本D. 能源效率43. 能源管理体系的能源绩效指标设定计划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市场绩效D. 能源效率44. 能源审计的改进措施建议计划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改进B. 管理改进C. 市场营销D. 行为改进45. 能源管理体系的培训计划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效率培训B. 能源政策培训C. 市场营销培训D. 能源管理培训46. 能源审计的数据收集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账单B. 生产数据C. 市场调研D. 设备运行记录47. 能源管理体系的资源分配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人力资源B. 财务资源C. 市场资源D. 技术资源48. 能源审计的改进措施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改进B. 管理改进C. 市场营销D. 行为改进49. 能源管理体系的纠正措施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纠正B. 管理纠正C. 市场营销纠正D. 行为纠正50. 能源审计的能源消耗模式分析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消耗时间C. 市场消耗模式D. 能源消耗地点51. 能源管理体系的能源效率分析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市场效率D. 能源效率52. 能源审计的能源成本分析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市场成本D. 能源效率53. 能源管理体系的能源绩效指标设定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市场绩效D. 能源效率54. 能源审计的改进措施建议实施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改进B. 管理改进C. 市场营销D. 行为改进55. 能源管理体系的培训计划评估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效率培训B. 能源政策培训C. 市场营销培训D. 能源管理培训56. 能源审计的数据收集评估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账单B. 生产数据C. 市场调研D. 设备运行记录57. 能源管理体系的资源分配评估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人力资源B. 财务资源C. 市场资源D. 技术资源58. 能源审计的改进措施评估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改进B. 管理改进C. 市场营销D. 行为改进59. 能源管理体系的纠正措施评估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技术纠正B. 管理纠正C. 市场营销纠正D. 行为纠正60. 能源审计的能源消耗模式分析评估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消耗时间C. 市场消耗模式D. 能源消耗地点61. 能源管理体系的能源效率分析评估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市场效率D. 能源效率62. 能源审计的能源成本分析评估阶段不包括以下哪项?A. 能源消耗量B. 能源成本C. 市场成本D. 能源效率答案:1. A2. D3. C4. C5. C6. C7. C8. A9. C10. A11. D12. C13. C14. C15. D16. C17. C18. C19. C20. C21. C22. C23. C24. C25. C26. C27. C28. C29. C30. C31. C32. C33. C34. C35. C36. C37. C38. C39. C40. C41. C42. C43. C44. C45. C46. C47. C48. C49. C50. C51. C52. C53. C54. C55. C56. C57. C58. C59. C60. C61. C62. C。

能源管理体系基础考试题--2022

能源管理体系基础考试题--2022

一、单选题1,ISO50001:2018版用“(B)、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替代“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

A 能源绩效B 能源效率C 能源种类D 能源强度2,以下关于目标和能源指标的说法,错误的是:(C)。

A 采用ISO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B 更好地与战略管理过程相结合C 文字表述和文字结构的澄清D 调整了术语及其定义的结构3,静态因素是指显著影响能源绩效且(B)因素。

A 永远不变的B 非常规性变化的C 常规性变化的可量化D 常规性变化的不可量化解析:对能源绩效有显著影响且不经常变化的已知因素4,以下哪一项不是ISO50001:2018版策划过程的输入:(B)。

A 现在的能源类型B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C 对能源使用和消耗产生重大影响的设施、设备、系统、过程和人员D 影响SEU的相关变量5,lSO50001:2018提出了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B)要求。

A 标准化B 归一化C 定量化D 序列化6,lSO50001:2018版不再强调(B)A 最高管理者B 管理者代表C 能源基准D 能源效率7,ISO50001:2018:对(B)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A 能源数据监测B 能源数据收集C 能源数据分析D 能源数据应用8,归一化指(C)A 依据变化对数据进行调整,以便在不同条件下比较能源绩效B 依据变化对目标进行调整,以便在不同条件下比较能源绩效C 依据变化对数据进行调整,以便在相同条件下比较能源绩效D 依据变化对目标进行调整,以便在相同条件下比较能源绩效9,在能源管理体系框架下,组织应依据(A)设定目标,以实现特定结果。

A 能源方针B 能源数据C 能源基准D 能源预算10,lSO50001:2018版第5部分为(A)。

A 领导作用B 策划C 支持D 运行11,能源管理体系范围指组织能源管理体系所覆盖的一系列(C)A 过程B 场所C 活动D 以上均是12,组织EnMS覆盖的范围及其边界由(C)确定。

sgs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要求

sgs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要求

sgs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要求(最新版)目录1.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背景和意义2.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3.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流程4.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益处正文【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如何有效地管理能源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应运而生,旨在帮助企业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能源成本的降低。

【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必须建立并有效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包括能源政策的制定、能源目标的设定、能源绩效的测量和能源改进的策划等。

2.组织必须进行能源审核,以评估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根据审核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3.组织必须有明确的能源管理职责和权限,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培训,以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

【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流程】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申请:组织向 SGS 提交认证申请,并提供相关文件和信息。

2.评估:SGS 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认证要求。

3.审核:SGS 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审核,以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4.认证:如果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符合认证要求,SGS 将颁发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益处】SGS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可以帮助组织实现以下益处:1.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2.增强组织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声誉。

3.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避免可能的法律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NAS技术报告能源管理体系(EnMS)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建立方法及认证审核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目次前言 (3)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5)5 能源绩效信息的获取 (6)5.1 总则 (6)5.2 能源绩效信息获取边界的界定 (6)5.3 相关变量和静态因素的识别 (7)5.4 数据的获取 (8)6 能源绩效参数的确定 (8)6.1 总则 (8)6.2 能源绩效参数的层次 (8)6.3 能源绩效参数的类型 (9)7 能源基准的建立 (9)8 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使用 (10)9 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保持和调整 (10)附录A(资料性附录)火力发电企业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示例 (11)前言本技术报告为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确认组织所建立的能源基准和确定的能源绩效参数准确性、适宜性、有效性提供指导。

本文件是一个指导性文件,不包含要求,供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及CNAS认可评审员参考使用。

本技术报告由CNAS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报告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北京三星九千认证中心、北京国金衡信认证有限公司、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本技术报告主要起草人:张瑜、黄俊峰、尹晓敏、任青钺、张敬、李俊葵、刘明学、李翠平、李洋、郜国涛、张琳、刘亚亮、胡安霞、郭喜宏。

能源管理体系(EnMS)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建立方法及认证审核1 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在认证过程中,认证机构评价组织所建立的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的准确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为认证机构进一步确认组织的能源绩效是否得到改进奠定基础。

本文件通过对典型行业用能情况分析,提出建立适宜有效的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的方法和相关准则,旨在为组织体系建立和运行及认证机构认证审核提供指导。

CNAS在对认证机构进行认可评审时,通过收集认证机构在认证过程中对有关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建立方法应用的证据,判定认证机构所进行认证的有效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89-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13234-2009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 23331-2012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8750-2012 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GB/T 29456-2012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ISO 50006:2014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energy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General principles and guidanceISO 50015:2014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Measuring energy performance using energy baselines (EnB) and energ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nPI) —General principles and guidance3 术语和定义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能源基准energy baseline用作比较能源绩效的定量参考依据[GB/T 23331-2012,定义3.6]3.2 能源绩效参数energy performance indicator(EnPI)由组织确定,可量化能源绩效的数值或量度[GB/T 23331-2012,定义3.13]3.3 能源绩效energy performance与能源效率、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有关的、可测量的结果[GB/T 23331-2012,定义3.12]3.4 相关变量relevant variable影响能源绩效并且经常性变化的可量化的因素示例:生产参数(产量、容量、开工率)、天气条件(户外温度、度日数)、运行小时数、运行参数(运行温度、光照水平)。

[ISO 50006:2014,定义3.14]3.5 静态因素static factor影响能源绩效的且不经常发生变化的已知因素示例1:设施规模;安装设备的设计;每周生产班次的数量;职工(如办公室工作人员)数量或类型;产品范围等。

示例2:静态因素的变化可能是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的变化,例如从使用铝材料变成使用塑料。

[ISO 50006:2014,定义3.17]3.6 归一化normalization为了解释相关变量的变化以在相同条件下对能源绩效进行比较,从而定期修订能源数据的过程注:能源绩效参数和相应的能源基准都能够被归一化。

[ISO 50006:2014,定义3.13]4 总则能源绩效参数的确定和能源基准建立是组织能源管理体系策划过程的重要环节,适宜有效的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不但能够准确表征组织不同时期的能源绩效水平,而且是确认组织能源绩效改进情况的主要依据。

因此,确认组织所建立的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的适宜性,是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认证机构评价组织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在体系策划过程中,组织通过能源评审获得与能源绩效相关的信息,考虑能源使用的基本特征和使用需求,选择适当的能源绩效参数类型,确定适用的能源绩效参数,继而使用基准期内所收集的数据建立相应的能源基准。

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比较能源绩效参数的测量值和能源基准,评估能源绩效的变化情况,同时评价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是否适用。

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确定、使用和更新过程见图1。

图1 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确定、使用和更新过程5 能源绩效信息的获取5.1 总则在能源管理体系策划过程中,组织通过能源评审获取与能源绩效相关的信息,通过对能源数据的收集、分析,以及对能源信息的处理,能够确定能源绩效参数,并建立能源基准,以此为基础开展能源绩效的测量。

5.2 能源绩效信息获取边界的界定组织应在各层次能源绩效参数的测量边界内获取能源绩效信息,并开展能源数据收集和测量,即信息获取的边界与目标能源绩效参数测量边界是一致的。

在确定能源绩效参数的测量边界时,应考虑以下方面:●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组织与能源管理相关职能的分配;●能源绩效参数测量边界与组织责任相关性;●组织确定的主要能源使用(优先控制和改进的);●组织需单独管理的特殊过程或设备等。

能源绩效参数边界的划分可以逐级开展,通常从组织层面到系统层面,再细化到单个设施、设备或过程层面。

首先,将能源绩效参数边界确定在整个组织层面上,这时获取的能源绩效信息反映组织整体的能源绩效情况。

而对于整个组织来说,寻找生产系统中节能潜力最大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将组织层面的边界进一步划分为几个系统层面的能源绩效参数边界。

之后,将能源绩效参数边界界定在主要能源使用上,将边界分为主要能源使用部分和其他部分,以此来找到提高能效的特定区域,这时能源绩效参数边界可能是单个设施/设备/过程层面的。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的事项:其一,运作方式相同的设施应归为一类,同一类别的设施应按照使用方式进行划分,例如产品A的设施、产品B的设施、公共设施等等。

其二,为了能够针对每种运行状况下的能源绩效参数建立相应的能源基准,需要获取不同运行状况下的能源信息。

运行状况是指生产初期、正常运行期、生产控制期、停产期等。

通常,组织应基于不同的生产运行状况建立能源基准。

5.3 相关变量和静态因素的识别当界定了能源绩效参数的测量边界之后,组织就可以确定出进出边界的能量流动情况,组织通过适当的计量手段来测量能源消耗和相关影响因素,绘制能流图和能量平衡表。

能源绩效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对其进行分析来确定它们是相关变量还是静态因素。

例如,制造厂的产量是能源绩效的影响因素,若制造厂的产量经常发生变化,则产量就是相关变量;若产量不经常性变化,则就是静态因素。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静态因素和相关变量可能相互转化,表1给出了静态因素转换为相关变量的示例。

对于相关变量,组织应针对每一个能源绩效参数识别其相关变量,并通过数据分析,确定这些变量的重要性。

对于静态因素,组织应在确定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后记录静态因素的状态;适时评审静态因素,以确保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持续适宜性。

当静态因素发生变化时,应记录变化对能源绩效可能产生的影响,必要时对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进行调整。

表1 静态因素转换为相关变量的示例组织应明确能源绩效参数和相应能源基准所需要的数据,包括对相关变量和静态因素计量数据的采集。

同时,确定数据收集期和收集频率,通常数据收集期可比基准期和报告期更长,数据收集频率高于报告频率,以保证有足够的数据量来进行分析。

使用适宜的计量器具,实施数据采集。

所有的测量应足够精确且可重复,测量器具应定期校准。

在计算能源绩效参数值和能源基准之前,对收集数据的质量进行评审,保证数据质量。

6 能源绩效参数的确定6.1 总则认证机构应评价组织所确定能源绩效参数的适宜性,确保其能够全面、系统、准确的反映组织的能源绩效状况。

a) 确定能源绩效能够通过能源绩效参数的数值来描述。

在确定能源绩效参数时,组织应该理解能源消耗的基本特征,例如基础负荷(如固定的能源消耗),产量,房屋入住率,天气或其他因素相关的变量等;b) 随时间变化进行能源绩效比较时,能源绩效参数可以使得组织确定其能源绩效是否已改变,或是否满足指标要求;c) 能源绩效参数可在组织或设备的不同层面进行识别,应确保其能源绩效参数能够反映组织总体能源绩效情况;d) 确定能源绩效参数的测量和核算边界,确保核算时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6.2 能源绩效参数的层次基于组织不同的生产/运行状况,组织形成了自有的能源绩效参数体系,收集和确定能源绩效参数时,考虑以下几个层次:a) 反映组织整体(组织层面)能源绩效状况,如集团/公司级层面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等;b) 反映组织主要区域能源绩效状况,如厂/车间级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等;c) 反映组织主要工艺流程/环节能源绩效状况,如主要用能工序能耗、能源利用效率等;d) 反映组织主要用能设施设备能源绩效状况,如设施设备效率等。

6.3 能源绩效参数的类型结合组织的业务需求和行业特点,组织能源绩效参数的类型通常可以是直接测量的数值、测量值的比率、统计模型、工程模型等,例如:a) 直接测量的数值:照明能耗、锅炉煤耗量、耗电量峰值、月最高负荷、项目节能量等;b) 测量值的比率:锅炉效率、发电效率、压缩空气系统效率等;c) 统计模型:生产两类以上产品的设备设施能源绩效、带基本负荷的设备能源绩效、不同入住率和处于不同气候带的酒店能源绩效、泵/风扇的能耗量与工质流量的关系等;d) 工程模型:工业或发电系统的工程计算或模拟仿真模型,可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冷水机组的耗电量模型,可建立冷却负荷、室外温度(冷凝温度)和室内温度(蒸发温度)的关系、建筑能耗模型,可建立运行时间、空调系统类型、以及用户需求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