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有何特征?

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有何特征?

腹内疝的螺旋 CT诊断有何特征?腹内疝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腹内脏器经过腹腔内异常或者正常的裂隙从原本的位置脱离至一个异常的位置而引起的疾病症状。

常见的腹内疝内容物主要为肠管以及胃。

虽然腹内疝的发病率较低,但由于大部分患有腹内疝疾病的患者在病症的早期的症状不明显,故极易导致腹内疝的早期诊断或治疗效率较低,从而导致严重的胃肠道疾病症状出现,对患者的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有效的对腹内疝进行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成为近年来临床试验研究重点。

本文主要通过讲解腹内疝的常见病因、临床症状以及螺旋CT检查的特征,帮助大家对腹内疝有进一步的了解。

1.导致腹内疝病发的常见病因腹内疝主要的病发原因包括手术、先天因素以及外伤等。

根据临床现有资料可知,专科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前,通常将患者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先天性腹内疝和后天性腹内疝两种情况。

先天性腹内疝通常是发生于患者生长发育阶段,一般病变部位位于十二指肠周围,因此容易造成腹腔隐窝。

若患者不及时治疗,或该隐窝呈现深且大的征象时,极易导致腹内疝的出现。

后天性腹内疝主要是胃肠手术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部分患者接受胃肠手术治疗后,由于机体恢复问题易在肠系膜上形成一个狭小空隙,从而为腹内疝的病发埋下伏笔。

因此建议凡是存在胃肠道梗阻症状的,尤其是那些接受过腹腔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听从医师的建议进行详细的检查,这样有助于对患者是否存在腹内疝病变可能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1.患有腹内疝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由于腹腔脏器从原有部位经过异常或正常的狭小空隙脱出,虽然早期临床症状较不明显,但是随着病症的进展,患者可出现腹胀、呕吐、腹痛、肛门排便排气停止以及包块等典型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治疗经验,将常见的腹内疝症状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腹痛:这是腹内疝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大多数腹内疝患者都存在反复发作性腹痛的症状。

若患者是由于胃肠手术治疗而引起的腹内疝并发症,那么患者除了存在阵发性且持续加重的腹痛症状之外,还存在明显的狭窄性肠梗阻症状。

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分析

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分析

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在腹内疝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12例腹内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确诊,均行螺旋CT检查,分析腹内疝的临床特点以及螺旋CT表现。

结果:12例患者术前经CT检查,均显示为小肠梗阻,肠管绞窄3例,腹内疝7例;不同类型腹内疝的典型CT表现具有相似性,均表现为局部肠梗阻、肠管异位、占位、漩涡/缆绳、鸟嘴、肠缺血等。

结论:螺旋CT可作为腹内疝的诊断手段,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螺旋CT;腹内疝;诊断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螺旋CT在腹内疝诊断中的临床应用,选取了我院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期间诊治的12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腹内疝的临床特点以及螺旋CT表现,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诊治的12例腹内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完整有效,临床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痛、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等症状,均经手术确诊。

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范围为8~76岁,平均(44.6±9.5)岁;其中5例既往有腹盆腔手术史,术后时间为2~9年,平均(4.8±1.3)年。

入院体检时,患者均存在腹部压痛,部分患者出现肠鸣音亢进或消失。

1.2 方法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禁食6h。

选用Sensation 4层螺旋机与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机,从膈上至耻骨联合下缘进行平扫,其中10例行双期增强扫描,经肘前静脉高压注入对比剂欧乃派克1.5ml/kg,注射速率约为3.0ml/s。

扫描参数为140Kv,300mA,层厚8mm,床速27.5,螺距1.375:1。

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的延迟时间分别为25s、60s。

扫描后,插薄处理横断面CT图形的初始数据,层厚为1.25mm,间隔为1.0mm,数据传至EBW4.0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

螺旋CT 诊断38 例腹部疝的临床意义

螺旋CT 诊断38 例腹部疝的临床意义

螺旋CT 诊断38 例腹部疝的临床意义腹部疝是指患者的小肠通过腹腔从而形成一种先天或后天性的脏层腹膜孔道,也包括以往手术以后对患者造成的肠系膜间隙以及粘连所形成的间隙等。

腹壁疝在临床上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等特点,其不仅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更加是导致肠梗阻的主要因素之一[1]。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 已经成为基层临床中诊断腹部疝的主要手段,为了进一步提高螺旋CT 诊断腹部疝的准确率,我院应用螺旋CT 诊断腹部疝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8 例男25 例,女13 例,年龄26 ~ 82 岁,所以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腹部疝,就诊时均有腹痛及恶心、呕吐,体查有腹部包块12, 无排气、排便28 例,既往手术4 例(阑尾切除术2 例,胆囊切除术2 例)。

2 例有不明原因的腹痛史。

1.2 诊断标准及肠内容物。

①在临床诊断时,疝的具体位置及内容物 38 例患者疝内容物均为小肠;②观察患者肠梗阻表现主要为肠管扩张,≥ 3.0cm, 肠腔内积液或积气,另外,扩张肠管与萎陷肠管交界处,可确定疝所在部位。

③关注患者肠壁增厚情况≥ 0.2cm;④观察患者病变肠壁是否出现强化异常当CT 增强扫描后病变肠壁CT 值与正常肠壁CT 值相比较,相等时为正常强化,<为强化减弱,CT 增强静脉期或延时强化(病变肠壁动脉期强化减弱),病变肠壁CT 值增强扫描前、后无明显变化为无强化,后三种表现可作为诊断肠管绞窄和(或)坏死的标准;⑤肠系膜、血管改变情况患者的肠系膜密度增高,肠系膜血管增粗,走行改变异常聚集呈缆绳状或扇形。

1.3 CT 检查方法 38 例患者均采用飞利浦螺旋CT 扫描机,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CT 扫描时间一般在1 ~ 7d,扫描范围为自隔上至耻骨联合下缘,平扫扫描6 例,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32 例。

扫描参数为140kv、280 ~ 350mA,平扫扫描厚度7mm,螺距1.2:1,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100ml),总剂量按1.5L/kg 计算,用自动高压注射器自肘静脉注药,主要速度3.0ml/s, 分别于注药后25s(动脉期)和50s(静脉期)扫描采集图像,当发现肠壁增强异常时,在注药后120s(延时期)再次扫描,用腹窗(窗宽/ 窗位为220/46),腹膜窗(窗宽/ 窗位为300/-10)观察图像。

多排螺旋CT诊断闭孔疝影像学分析

多排螺旋CT诊断闭孔疝影像学分析

例2 : 全 腹部 MS C T平 扫 提示 腹 腔 内肠 管 扩 张 、 胀气 , 部分 肠管 内可见 液 平 影 ( 见图 2 A) , 盆 腔 扫 描 可见 左侧 闭孔 管外 侧开 口区闭孔 外肌 与耻 骨肌之 间
囊性低 密度影 ( 见图 2 B ) , 其 与邻 近结构 分界 清 ,
合文献分析其多排螺旋 C T ( M S C T ) 表现及 M S C T多 平面 后处 理重建 ( MP R) 技 术 的应 用 , 以期 提 高 对该
病 的认识 及早 期 明确 诊 断 。
1 资料 与方法
注射速剂计 算, 延迟 时 间 2 5—3 0 S ( 动 脉期 ) 、 6 5~ 7 0 S ( 静脉 期 )
占所有类型疝的 0 . 0 5 % 一1 . 4 0 %_ 1 ; 由于其症状
和体 征常缺 乏特 异性 , 故术 前确 诊较 为 困难 , 往 往在
剖腹探查术时才能确诊 , 而延误治疗可使其病死率 达l O % ~ 5 0 % 。2 0 1 0年 l 0月 至 2 0 1 2年 1 1月 ,
对症 支持 治疗 , 患者 症状 缓解 后 出院 。
无其他部位放射痛 , 伴有恶心 , 无呕吐 , 同时伴有肛 门停止 排气 、 排便 ; 消瘦体 型 , 腹 部平 软 , 全 腹 压痛 阳
性, 肌卫 、 反 跳 痛 阳性 , 无包块 , 无 移动 性 浊 音 , 肠 鸣 音亢进 , 腹 股 沟 区 未扪 及 包 块 。肛 门指 检 阴性 。人 院诊 断为 急性肠 梗 阻 , 原 因待查 。例 3 : 女性 , 9 0岁 , 因腹 痛 、 腹胀伴 肛 门停止 排气 、 排便 1 d入 院 。呈 持
MP R图像 示 其 与 盆 腔 内小 肠 管 呈 鸟 嘴样 相 连 。经 手 术确诊 为左 侧 闭孔 疝 , 术 后 对 症 支 持 治 疗后 患 者 治 愈 出院 。 例3 : 全腹 部增 强 C T示 腹 腔 内肠 管 扩 张 、 胀气 , 部 分小 肠管 内可 见 液气 平 面 影 , 小 肠 壁 未 见 明 显局 限性增 厚 。盆腔 扫描示 左 侧 闭孔 外 肌及耻 骨 肌之 问 囊 性低 密度 影 , 增强后 囊壁 似可 见轻 度强 化 , 其强化 程度低 于 腹腔 内肠 管 ( 见图3 A、 3 B、 3 C) , 提 示 相 应 区肠 管缺 血 , MP R示 疝 出物 与 腹腔 内肠 管 呈 鸟嘴 样 相连 , 其位 于左 侧耻 骨上 支下 方 ( 见图3 A、 3 B ) 。手

多层螺旋CT诊断腹股沟疝

多层螺旋CT诊断腹股沟疝

多层螺旋CT诊断腹股沟疝作者:黄增超李家言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3期【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腹股沟疝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分析41例腹股沟疝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

结果 41例患者中,腹股沟斜疝37例,腹股沟直疝4例。

MSCT显示疝囊直径2 cm以下15例, 2~5 cm 25例, 6.5 cm 1例;其中疝囊内容物为肠管、大网膜及小肠系膜组织者33例;单纯大网膜及小肠系膜组织者8例。

结论 MSCT是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腹股沟疝;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腹股沟疝为外科常见病,以往腹股沟疝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病史,但对其作全面深入的了解有一定困难,常需要影像学检查为鉴别诊断及外科修补术前评价提供充足的依据。

本文搜集本院2013年1~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股沟疝患者41例,回顾性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旨在探讨腹股沟疝的MSCT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41例患者中,男36例,女5例,年龄4~85岁,平均年龄56.4岁。

以反复出现的腹股沟肿块为主诉就诊者29例,其余12例患者是在其他疾病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主要症状为发作性下腹部疼痛。

1. 2 检查方法与MPR重建检查采用GE Discovery 750HD宝石CT或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检查前一般要求患者口服等渗甘露醇800~1500 ml以充盈胃、小肠,充分充盈胃肠道有利于解剖结构的识别和鉴别。

根据病变所在部位和大小确定扫描范围,扫描层厚及间隔为5、10 cm。

然后对原始扫描数据行1.25 mm薄层重建。

再将薄层图像传送至ADW4.6工作站行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

19例加行增强双期扫描,动脉期25 s,静脉期55 s,造影剂为300 mgI/ml碘海醇, 1~1.5 ml/kg体重,注射速度3~3.5 ml/s ,经肘前静脉推注。

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探讨

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探讨

159腹内疝是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膜或肠系膜正常或异常的孔道、裂隙离开原有位置,进入腹腔内的某一解剖间隙,其发病率约为0.5%左右[1]。

但是腹内疝容易并发肠较窄或者缺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此,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腹内疝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并且多与性别和年龄无关,进而造成术前诊断较为困难[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为腹内疝的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

CT 技术的高度发展,多排螺旋CT 因多种优势在腹内疝的诊断中广泛应用,逐渐成为诊断腹内疝的首选方式,但是多排螺旋CT 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以腹内疝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探讨多排螺旋CT 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腹内疝患者30例。

男19例,女11例,年龄(29-70)岁,平均(53.14±4.5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8-24h,平均(15.26±1.89)h。

1.2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均表现为突发绞痛且痛感并持续并阵发性加重;(2)均接受CT 检查;(3)意识清楚,能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

排除标准:(1)合并传染性疾病、重要脏器损伤或恶性肿瘤者;(2)合并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异常者;(3)入院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CT 检查,采用美国GE 公司discovery HD750 128排CT 进行检查。

在进行检查前6h 禁止饮水,进食。

管电压的扫描参数为120kV,管电流为260mAs,层厚与层距均设置为5mm,随后进行全腹部扫描,扫描范围从膈肌顶开始,到耻骨联合结束,再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90~120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进行注射,注射速度为3.0ml/s,进行增强扫描,于启动注射后28s 以及1min 后,进行动脉期以及门脉期扫描,随后将所获得的原始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后进行处理[3]。

多层螺旋CT在腹内疝诊断中运用价值论文

多层螺旋CT在腹内疝诊断中运用价值论文

多层螺旋CT在腹内疝诊断中运用价值探讨【中图分类号】r8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002-02【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腹内疝诊断中的影像表现、及与其对应病理基础与分型。

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经手术证实的6例腹内疝患者的msct的影像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例患者术前msct均诊断为小肠梗阻,其中,有1例提示腹内疝,但未具体分型。

手后证实3例为十二指肠旁疝、2例网膜孔疝、1例肠粘连束带疝。

结论:msct具有多种影像显示方式,对腹内疝能准确的显示。

但由于本病临床特点和ct医师诊断能力上的差异,对本病影像诊断还局限在肤浅的认知层面。

建议对腹内疝的诊断要充分运用msct各种显示技术,全面揭示本病的影像表现、病理基础与分型,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腹内疝;多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影像诊断腹内疝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少见,而且既往受到影像显示技术的限制,腹内疝并没有列入临床教学与研究的重点,所以,对腹内疝伴随的相关影像表现人们认识还较肤浅。

同时,又由于该疾病多以急腹症而就诊的临床特点,影像诊断能诊断或提示肠梗阻,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有用的诊断依据即达到诊断目的,而不必求其具体的病因。

但随着msct在临床投入运用后,对该疾病的诊断、图像显示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也为影像学的发展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笔者有意收集本院6例腹内疝的影像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与同道一起交流学习,旨在于更进一步探讨msct在腹内疝诊断中的运用价值。

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6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1例。

年龄为55-78岁,平均年龄为67.23岁。

6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以急腹症前来就诊。

2例患者既往有阑尾炎手术史。

临床症状共性表现为急性腹痛、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等。

分析腹部疝患者应用螺旋CT诊断的临床作用及价值

分析腹部疝患者应用螺旋CT诊断的临床作用及价值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月 第3卷第2期腹部疝是当前常见的病症,指的是患者腹腔中的组织或者器官等出现异常现象,器官组织存在经间隙,病症诊断很重要,在初期效果不明显,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诊断难度比较大,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直接对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为了分析腹部疝患者应用螺旋CT诊断的临床作用及价值,选择近一年临床的100例腹部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X线诊断方式和螺旋CT进行诊断,诊断后对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近一年临床的100例腹部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X线诊断方式和螺旋CT进行诊断,诊断后对效果分析。

两组都是50例患者,甲组中男女比例为2:1,年龄区间在30~70岁,平均年龄(52.2±0.5)岁。

乙组的男女比例分是3:1,年龄区间在35~68岁,平均年龄(56.9±0.8)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后差异不明显(P>0.05),信息资料可以对比和分析。

1.2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采用的是X线方式进行诊断,检查前需要将机体肠道的粪便和积气等消除,禁止食用早餐。

采用X线片进行腹部检查,如果存在肠胀气或有阶梯状气液,则判定位腹部疝。

乙组给予的是螺旋CT进行诊断,选择GE16排螺旋机进行扫描,医务人员需要顺着膈下到耻骨区进行全面扫描,在扫描钱半小时,静脉注入100~200ml的碘海醇,充盈肠内,提升准确率。

此外患者旋转仰卧位姿势,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描,扫描后了解具体位置。

结合诊断结果对腹部周围的软组织光滑程度进行分析,对腹部疝的实际情况判断,增强扫描组织检查后显示实际情况[1]。

1.3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中对所有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9.0对统计软件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5T15:33:20.7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史曙光[导读] 腹部疝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综合各种因素。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连云港22200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腹部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诊断,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按照疝的位置不同,有23例腹股沟区疝,7例腹壁切口疝,9例腹腔内疝,4例外伤性腹壁疝,3例脐疝以及4例闭孔疝,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

腹股沟区疝在患者发生疝的具体位置中比例最高,且与其他位置相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均存在肠梗阻表现,腹部疝内容物全部为小肠,其中腹水33例,血管和肠系膜改变3例,主要表现为血管显著增粗、肠系膜水肿以及疝方向不断展开等。

结论: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显示出临床中较难发现的隐秘腹部疝,还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小肠的存活情况,并且其操作方法简捷迅速、没有创伤。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部疝;螺旋CT;临床效果
腹部疝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综合各种因素,使得腹腔内组织或脏器经先天或后天薄弱曲、间隙、裂孔进入另一部位而导致,该病起病急骤,且病情发展迅速,会诱导发生肠梗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1]。

因此,在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可以降低误诊率,提升治疗效果及预后。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逐渐成为了临床诊断腹部疝的主要方法。

本次研究特对我院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相关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腹部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38.5±6.1)岁;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7天。

其中急性发作性腹痛28例,发作性腹痛22例。

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在患者发病后1-7天内采用螺旋机对其进行扫描诊断,具体扫描范围如下:从隔上起到趾骨联合下缘,其中平扫7例,平扫双期增强扫描43例。

在进行CT扫面前静脉滴注100-150ml的碘海醇,使肠腔充盈,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首先取患者仰卧位进行定位片扫描,然后按照患者不同的病变部位扩大扫描区域。

整个扫描过程时长约在10-20s。

扫描过程中应对患者腹壁菲薄区域充分的显示,并明显展示出疝和疝口的具体位置、大学及内容物等。

患者腹壁外突出的腹部囊袋块状影密度和软组织块边界光滑度,均于疝内容物有关[3]。

对于组织结构在增强扫描中仍有疑问的患者,可区分各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加以显示,从而为腹部疝的准确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1.3观察指标
临床诊断中,对患者疝的具体位置及内容物进行观察,在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中,全部患者的疝内容物都为小肠;其次对患者的肠梗阻表现进行观察,以根据肠梗阻的具体表现确定疝的位置;然后还应关注患者肠壁增厚的情况;并观察患者病变肠壁有否强化异常等临床表现的出现;最后还应对患者的肠系膜和血管改变情况等进行密切关注,以为临床诊断腹部疝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1.4数据统计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实验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并将各组间的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准确诊断。

按照疝的位置不同,有腹股沟区疝23例,腹壁切口疝7例,腹腔内疝9例,外伤性腹壁疝4例,脐疝3例以及闭孔疝4例,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

腹股沟区疝在患者发生疝的具体位置中比例最高,且与其他位置相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肠梗阻表现,腹部疝内容物全部为小肠,其中腹水33例,血管和肠系膜改变3例,主要表现为血管显著增粗、肠系膜水肿以及疝方向不断展开等。

3讨论
腹部疝是临床中造成疝源性肠梗阻最为主要的原因,该病在临床中发生率仅有0.2%-0.9%,虽然发病率并不高,但该病发病急骤,且病情发展迅速,若诊断被延误,则会导致肠纹变窄并且增加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可能,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出现休克甚至死亡[4]。

且腹部疝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没有明显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

在以往临床中,使用X线检查诊断时,仅可以显示肠管扩张和液平面等肠梗阻征象,而很难明确腹部疝的具体病因、疝出的肠管及病变肠管的血供状况等方面[4]。

而螺旋CT可以克服X线检查中所存在的困难,因此,现今螺旋CT已逐渐成为检查腹部疝的主要影像方法,其具有操作简捷、扫描迅速、图像层厚薄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图像后处理功能也十分强大,临床用于腹部疝诊断,不仅可以发现位置较为隐蔽的疝,还能够将腹部疝的病因、具体部位、大小和内容物等分析出来,而且,螺旋CT能够对疝内小肠有否纹窄或坏死进行提示[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确诊有腹股沟区疝23例,腹壁切口疝7例,腹腔内疝9例,外伤性腹壁疝4例,脐疝3例以及闭孔疝4例,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表明螺旋CT能够明确将腹部疝进行分型。

综上所述,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显示出临床中较难发现的隐秘腹部疝,还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小肠的存活情况,并且其操作方法简捷迅速、没有创伤。

患者在进行检查前不用做特殊准备,就能快速扫描,且结果十分准确,有效提高了腹部疝诊断的准确率,为后期治疗及预后提供了有效依据。

未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不断提升及其设备的不断改进,必然会使得螺旋CT在腹部疝的诊断中更为重要,成为其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宏华.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47-48.
[2]郑邦林.螺旋CT诊断腹部疝的临床应用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2015,(1):168-169.
[3]陈深耀,张志成.螺旋CT诊断腹部疝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88-89.
[4]黄思宏.螺旋 CT 诊断腹部疝40例应用价值评述[J].大家健康旬刊,2015,9(12):50-50.
[5]蔡卫东,郭勇,罗旺启,等.螺旋CT诊断腹部疝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2):296-2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