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16排螺旋CT腹部增强及常用CTA扫描方法

合集下载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腹部扫描简介ppt课件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腹部扫描简介ppt课件
腹部扫描方法
GE Signa Twinspeed 1.5T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腹部扫描简介
1
1 打开门控管理器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腹部扫描简介
2
门控管理器
打开呼吸门控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腹部扫描简介
3
2 打开呼吸触发窗口 1 编辑呼吸触发的序列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腹部扫描简介
7பைடு நூலகம்
或 减少回波数,可以增加每
次采集的扫描层数。(逐步减 小回波数,使每次采集层数达 到定位层数的要求。)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腹部扫描简介
8
对于屏气扫描序列,如果扫描 层数大于最大采集层数,扫描 时间翻倍,此时“#次扫描前暂 停”键点亮。为防止病人屏不 住气,将值由0改为1。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腹部扫描简介
9
4
呼吸间隔, 一般当呼吸 频率在15次/ 分以下用1; 15-30次/分用 2;30次/分 以上用3
更新呼吸 频率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腹部扫描简介
5
画定位线,注意层数不能超 过单次采集最大扫描层数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腹部扫描简介
6
如果层数过多,减少扫描层 数
GE 1.5T磁共振操作指南-腹部扫描简介

CTA及增强检查操作技术

CTA及增强检查操作技术

CTA检查操作技术常规CTA包括:冠脉、头颈部、肺动脉、主动脉、腹部、肾脏、下肢1.冠脉CTA2.头颈部CTA药量:40-60ml、注射速率:4-5ml/sec、ROI感兴趣区设置在主动脉弓下降主动脉、阈值:100-150 3.肺动脉CTA20-30ml造影剂、>30ml生理盐水、4.0–5.0ml/sec的注射速率、造影剂跟踪:ROI感兴趣区设置在头臂静脉或上腔静脉、阈值:100-1504.主动脉CTA全主动脉及胸主动脉扫描:ROI感兴区设定在降主动脉上5.腹部,肾脏,下肢CTA腹主动脉:ROI感兴区设定在腹主动脉上肾动脉:ROI感兴趣区设定在肾动脉水平处附直接增强扫描参数:头颅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平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注入对比剂后逐层连续扫描)两种方法。

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

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0秒后开始扫描;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8分钟后开始扫描。

头部增强扫描可用平扫参数,也可只对病变部位进行薄层扫描。

鞍区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层间距可用3-5mm,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

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需加作常规头部扫描。

眼眶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作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可使血管、肌肉和有血供的病变清楚显示,利于对病变的定性。

对比剂使用同颅脑增强。

延迟扫描时间为50秒。

临床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双期扫描。

对比剂用量60-8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0秒,静脉期50秒,扫描参数同平扫。

颌面部颌面部血管病变、肿瘤,以及了解有无转移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对比剂50-6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

腹部及四肢CTA扫描技术PPT幻灯片

腹部及四肢CTA扫描技术PPT幻灯片

图像重建
• 大的动脉瘤通过横断位图像可以容易的诊断,但是小的动 脉瘤在MPR和3D图像上能更好的显示
• 夹层通过3D图像显示。容积重建能够很好的显示撕裂的内 膜和它通过的地方
肠系膜动静脉
适应证 •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 节段性动脉中膜溶解 • 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 • 急性肠系膜缺血 • 慢性肠系膜缺血
注射方案
使用22G×1.00″规格的封闭式静脉留置针在上肢正中肘静 脉建立静脉通道,并以胶带固定。使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 注,用量按每千克体重0.8-1.5ml计算(350及以上),注射速 度≤5ml/s,先注射对比剂,再注射盐水40ml。注射对比剂 前应以20ml盐水推注以测试是否渗漏。扫描结束后,分离高 压注射器与留置针,并保留静脉留置针观察15~30min,无任 何不适后方可拔除,嘱患者用棉签按压至少5min。常规备好 急救设备和药品,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止注射和扫 描,进行抢救。
• 扫描时相及延迟时间: • 动脉期:监测触发; • 全主动脉及胸主动脉扫
描:ROI感兴区设定在 降主动脉上
• 腹主动脉扫描:ROI感 兴区设定在腹主动脉上.
注意事项
• 远离上腔 • ROI面积 • 放置的位置
扫描时相及延迟时间
对比剂开始注射约后10s开始监测,每1s监测一次。达到 150Hu阈值时触发,诊断延迟5-6s或者自动最小时间。
扫描参数
Collimation
6 helical 6x1.5
Pitch Thickness Increment
Kv Mas Resolution Rotation time FOV threshold
0.900 0.9 0.45 120 250
standard 0.75 50 150

GE16层螺旋CT检查参数

GE16层螺旋CT检查参数

准直器宽(×16) 1.25mm 1.25mm 1.25mm 1.25mm 1.25mm
重建层厚
10mm 10mm 10mm 10mm 10mm
重建间隔
10mm 10mm 10mm 10mm 10mm
Recon Type
std
std
std
std
std
螺距/扫描视野
1.375:1/Large
口服
阴性对比剂
包全病变
准直器 宽×16
0.625mm
mm
1.25mm
重建层 厚
1.25mm
2.5mm
2.5mm/ 3.75mm
5mm
3.75mm
重建间 隔
1.25mm/
2.5mm
2.5mm/ 3.75mm
5mm
3.75mm
Recon Type
Std/bone
Std/bone
口服 静注 流率 流量 延迟时间 重建方法 照相
肾上腺增强 Abd-adrenal
120/ 300(根据患者体型调整)/ 0.8
胸 11 椎体至腰 2 椎体上缘
A Phase 16×0.625mm
V Phase 16×0.625mm
3mm/3mm
3mm/3mm
0.938/med
0.938/med
std
Std
阳性对比剂
ULT300/OMP300 2.5—3.0ml/s 70—80ml
45s
120s
常规加冠状面重建(层厚 2mm)
4张
g
GE healthcare
9
16CT 扫描常规
中下腹部增强
序列
ABD – abdomen contrast

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

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

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疾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

方法对97例患者先进行16排螺旋CT平扫检查,然后进行增强扫描,再将两者进行影像学对比、分析和观察、研究。

本组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的病例中,头颈部9例、胸部10例、上腹部54例、下腹部10例、肺动脉6例、下肢深静脉8例。

结果采用增强扫描技术后,对各类疾病的诊断依据更加充分、可靠,大大地提高影像学诊断信心。

本组病例诊断结果汇总如下:1、头颈部疾病:①垂体瘤2例。

②脑膜瘤1例。

③腮腺混合瘤1例;2、胸部疾病:①肺癌4例。

②炎性假瘤3例。

③肺结核1例。

④肺栓塞1例;3、肝脏疾病:①肝囊肿15例。

②肝血管瘤9例。

③肝癌2例。

④肝转移性肿瘤2例。

⑤肝脓肿1例;4、肾脏疾病:①肾囊肿16例。

②肾癌5例。

③肾结石2例。

④肾错构瘤1例。

⑤肾结核1例;5、胆囊疾病:①胆结石6例。

②胆囊炎2例。

③胆囊癌1例。

④胆管癌1例;6、胰腺疾病:①胰腺癌3例。

②胰腺囊肿1例;7、脾脏疾病:①脾撕裂伤1例。

②脾大1例;8、消化道疾病:①胃癌2例。

②十二指肠壶腹癌1例。

③结肠癌1例; 9、盆腔疾病:①前列腺癌3例。

②前列腺肥大2例。

③膀胱癌1例;10、下肢血管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

结论在平扫的基础上再进行增强扫描,在显示病变的形态、数量、边缘、范围、结构特征等方面更加明显、更加清晰,对疾病的性质判断(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影像学资料,进而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导信息。

16排螺旋CT的应用使得CT的图像质量和扫描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在病变的定位、定量诊断上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若再利用增强扫描技术显示和重建病变图像,则对疾病的性质判断(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影像学资料,进而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导信息。

现就我院使用16排螺旋CT近1年来开展的增强扫描技术情况总结报告如下,供影像学同仁参考:1 材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自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间我院使用16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的患者97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9例。

16排螺旋CT扫描规范

16排螺旋CT扫描规范

16排螺旋CT扫描规范第一部分扫描总原则1、按照申请单上申请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扫描程序(或方法),能满足临床和诊断要求。

2、对扫描部位做到扫描完全,如果病变跨部位,必需把病变扫描完全。

3、扫描架(Gantry)的内定位线为定位片的起始扫描线。

不论头先进还是足先进,都是由头侧向足侧扫定位片。

水平定位线应位于被检部位前后方向的中部,可省略双定位像。

4、原则上所有部位均使用螺旋扫描,并行三个断面或不同角度的MPR重建。

遇不合作急诊患者,可行传统单层扫描。

5、头颅诸扫描部位、四肢关节的MPR原始图像用16⨯0.625mm层厚重建;颈部、胸部、腹部、盆腔等用16⨯1.25mm重建。

6、主要病变均需测CT值及大小,测CT值尽量测量多个点(包括所有序列: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扫描等)。

7、所有Delay时间是指从注射对比剂开始计算。

8注:管电压一般都选用120kV,体型宽厚患者可增至140 kV。

9、以下是常用扫描方案,需要改变扫描参量时由上机医师和技师根据病情需要决定。

第二部分常用扫描方案一、颅脑(三)颅底二、眼部四、副鼻窦和鼻骨(一)副鼻窦(外伤或炎症)注:CSF鼻漏患者,MPR使用2mm/2mm。

(二)副鼻窦(肿瘤性病变)(三)鼻骨五、颈部六、胸部1MPR原始图像使用肺组织算法重建。

2行矢、冠、轴三平面重建,根据病情选择肺窗或纵隔窗。

3病变侵犯肋骨或胸椎时重建骨窗。

4怀疑肺炎时行平扫,重建方式和照片数量同增强扫描。

七、脊椎(一)椎间盘(二)椎体2行矢、冠、轴三平面重建,根据病情选择骨窗或软组织窗。

2、涉及椎管应建立骨窗,并测量前后径。

3、CTM(脊髓造影)采用双窗:骨窗和软组织窗。

根据药物浓度而定。

八、肝胆胰脾(三)只进行平扫的患者参照(二),三平面重建,照片数量3张。

(四)注意事项1、上腹部包括肝胆胰脾肾,原则直接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和静脉期、延迟扫描。

2、扫描前饮水600~800 ml,20分钟后进行扫描。

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年4月第5卷第8期〔医学影像]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赵自金(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541799)【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血管成像(CTA)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一12月期间30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釆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检査相结合,分析诊断此病的准确率。

结果:经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联合诊断该病,准确率达到100%。

肠系膜上动脉(SMA)走行主要为径直型(90.00%)、转折型(10.00%)。

正常人SMA与AA间的夹角通常为25〜90O SMA与AA间的距离约为10〜30mm.结论:通过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A技术检査,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与距离,有助于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可明确肠系膜上动脉走行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毗邻关系,操作简单易行、无创,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CTA技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走行;毗邻关系。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07(2021)08-0213-02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十二指肠水平段被压迫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所致,可因腹膜脂肪减少或肠系膜上动脉先天发育异常,造成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机械性压迫十二指肠,导致十二指肠出现梗阻[1]。

在临床中此病相对较少见,中青年女性群体发病率略高,常与引起体重急剧下降的消耗性病变有关。

患者通常出现上腹胀痛、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2]。

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进行诊断时,为了避免误诊、漏诊发生,选择安全、合理的检查方法尤为重要[3]。

GE多排螺旋CT临床应用操作指南(第二版)

GE多排螺旋CT临床应用操作指南(第二版)
24 / GE /
2 点击Segment—Autoselect--Any Structure,清除源图像
后用鼠标左键在旁边的2D图像上把气管和支气管结构
“加”出来即可,注意绿线的范围正好与支气管相对应
(不要“加”上肺组织),然后再选择透明肺模板,就
可看到支气管树,适当调整窗宽窗位可改善显示效果,
最后选择VR--Advanced VR settings—Color,就可给支气
16 / GE /
1 选择薄层序列进入VR界面,点击Segment,选择 AutoSelect,点击Small Vessels,将源图像清除后把 肾盂、输尿管、膀胱等结构“加”出来,并对照旁 边的2D图像,保证“绿线”把这些结构都包括进去 (见右上图)。
2 点击VR视图左上角的Volume Rending的下拉菜单, 选择HD MIP可切换为MIP图像,点击左上角3D的下 拉菜单,选择Oblique,可切换为MPR图像,并可任 意旋转角度观察。
6 使用Display中的各种测量工具,可对牙齿进行 各种测量。
7/ GE /
7 选择VR中的VR Presets,出现如图 所示的对话框。
8 选择Anatomy中的Head 或Spine, 选择Clr Dental或Hardware模板,分 别可得到右图所示的牙齿和上、下 颌骨特有的VR图像 。
12 / GE /
5 如小结节未显示,通过 VR 菜单中的Advanced VR Settings调整阈值下限(右 图),直至小结节显影。
6 还可使用右图下部的Active Colors调节小结节颜色,选中小结节的 CT值对应的颜色滑块,点击active color下方的颜色板来改变颜色。
13 / GE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增强患者使用18G或者20G的留置针头,留置针部位首选右侧肘正中静脉。

一、腹部增强扫描(智能追踪法)
扫描之前先设定好高压注射器的注射流程,注射速率大约3.0-4.0ml/s,造影剂总量按照体重计算(大约0.8ml-1.2ml/kg)。

按钮(设定阈值为120Hu,监测延迟时间为8秒,在右屏将监测层面置于膈肌水平)→设定完毕,点击左屏
ROI(最多放置三个,最少一个,ROI放置于主动脉中心
二、CTA扫描
(1)头颈部CTA:操作步骤基本同腹部增强,不同之处:监测层面一般选择在主动脉弓水平,从下往上扫。

(2)主动脉CTA及下肢CTA基本步骤同头颈部CTA,不同之处:①监测层面在降主动脉,阈值为150-180Hu;②扫描方向为自上向下。

(3)肺动脉CTA:
注意:肺动脉CTA的操作步骤同上述CTA,不同之处,①监测延迟时间为4秒;②监测层面为气管分叉水平,ROI放置于肺动脉干,阈值为40-50Hu;③扫描方向为自上向下(也有从下向上扫的方法,主要是下肺动脉显示较好,可以参考文献报道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